中国慈善家 · 2025-11-24
中国慈善家 · 2025-11-24

当地时间22日下午,巴西贝伦气候大会正式闭幕,比预定时间晚了一天。
21日晚,UNFCCC和主席国办公室前架着“长枪短炮”,一群记者蹲守在门口,希望能等到一个谈判的结果,会场的温度冷得令人瑟瑟发抖。
直到22日上午十点,大家才接到通知,马上将会有闭幕式和文件发表。但直到下午13:20,闭幕式直播才正式开始,然而仅仅开始不到一小时,会议又再次中断。
“很抱歉,但我们反对这份决议。”哥伦比亚代表说。阿根廷、乌拉圭、巴拿马等国同样表达了强烈反对,有的代表甚至不止发言了一次。他们提到,大会主席无视发言请求,直接通过了决议。
最集中的矛盾,还是在决议是否能够对逐步减少甚至淘汰化石燃料做出详细的规制。一些国家强调,这是全人类性命攸关的问题。然而,全球分歧难以弥合,想把一群不同国家,不同身份的人聚在一起、共商一种团结的行动,简直要比登天还难。
很快,场内气氛开始剑拔弩张。尽管主席国巴西想要的是一张漂亮的成绩单、一届有效率的大会,但依然事与愿违。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更是打乱了会议的节奏。
场馆着火了
11月20日,也就是巴西COP30官方宣布的闭幕时间前一天。下午两点,我吃过午饭,刚刚走到会场门口,就看到一缕黑烟从场馆上空飘起来,两三分钟后,场馆上空浓烟滚滚,同时有大批参会者从入口处涌出。
着火了!而且起火点是在蓝区(官方谈判所在场馆)的一个国家展位,有巴西当地的参会者说,着火的原因是充电宝之类的电器爆燃。火势非常迅猛,从现场拍摄的视频看,红橙色的大火迅速吞没了周边的展位,有工作人员紧急抱着灭火器过来灭火。

场外的空气一度变得非常浑浊,烟里夹杂的碎屑,让人几乎无法呼吸。但戏剧化的一幕出现了,头顶上方突然响起雷声,贝伦下雨了。
人们开始四散躲雨,手机里的消息也不断跳出来:下午的边会全部暂停,就连原定在20日晚6时-9时举行的全体大会,也被迫延后了。
我躲雨的地方是警备区门口的一个物资存放点,头上仅有一块临时拉起的绿布,很快这里聚集了不少人:有身着民族服装的坦桑尼亚母女,女孩看起来不过八九岁;有两位西装革履的俄罗斯政府官员,身上的衬衫已经被雨打湿了,在贝伦炎热加高湿度的天气里显得非常狼狈。
不一会,还冲进来两个UNFCCC的工作人员,把背包往旁边一丢,抱着电脑坐了下来,开始迅速发消息,我向他们询问情况,他们说,火势已经得到控制,但场馆还在排查,恐怕一时半会儿进不去了。他们说最新的消息会在16时发布。两人还带点自嘲的幽默,互拍了一张抱着电脑蹲在地上的工作照。就在他们合上电脑的时候,我的手机上果然收到了大会官方发来的邮件。
这场大火打乱了所有人的计划。21日晚,我在代表团办公室区碰到土耳其的工作人员,他们正在发放帆布包纪念品。土耳其在一番“大战”之后,终于赢得了下一届名义上的主办权,他们本来准备了不少礼物,想在最后一天送给所有参会者,却因为大火改变计划,只得在代表团周围逢人就送。那个包很漂亮,上面用蓝色棉线绣着一树小花朵,还有蓝色的“Türkiye”字样。可惜没有更多人能分享这份喜悦了。
贝伦没有奇迹
突如其来的事故,宣告主席国巴西“准时结束气候大会”的计划泡汤了。
气候大会已经连续多年没有按时结束了。巴西人拿出了极大的勇气和决心,打算挑战不可能。一方面,马上再次面临大选的左派总统卢拉,非常希望靠着一届成功的气候大会和强有力的气候宣言,为自己的参选再添一枚砝码。另一方面,G20峰会接踵而至,包括卢拉在内的各国领导人要赶去南非参加会议,现实上也没有拖延的空间。
这要放在以前,我是绝对不会相信的,毕竟西葡语区的迟到十分钟已经成为一种社交共识。但作为主席国的巴西,这次却力求打破这种刻板印象。
几个细节可以证实:第一,为了提高效率,大会最开始就划出了四个关键但棘手的议题(包括发达国家出资等),在常规的日程以外由主席团集中进行讨论,以防拖慢大会的整体进度。
第二,会议第九天一早,主席国就无预警空降了第一版大会草案,“Mutirão text”:mutirão这个词可译作“共同行动”,在葡语中指的是一个社区为了一个目标共同努力,通常是无偿的、公益的互助和团结行动。第二版草案是在大火后的凌晨发的,那天大部分日程被耽搁,但显然谈判者们还在加班。
可最终还是事与愿违了。除了火灾的问题,本身谈判进展得也并不顺利。《巴黎协定》十年过去,前面的年份大多是在寻找共识、达成协定,但具体要怎么做,几乎还没怎么商量过。巴西人把“落实”作为本次大会主题,决心迎难而上,然而国家之间的分歧依然很大。
第一版草案出来之后,对于如何落实两年前迪拜COP28达成的“逐步减少化石燃料”的共识,根本没有提及。八十多个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马上提出强烈呼吁,希望能看到“逐步淘汰化石燃料路线图”的出台,毕竟去年COP29上这件事就毫无建树。
化石燃料,以及许许多多其他的争议论题,似乎一直没能在各国谈判代表之间找到共识点:欧盟希望推动化石燃料退场;一些小的岛屿国家愤怒于某些石油国在这件事上的不积极。他们提到,再使用化石燃料,1.5℃控温目标将难以达成,小岛国可能很快被淹没,情况已经迫在眉睫;但也有非洲国家表示自己只接受化石燃料“减少”(而非淘汰),因为化石燃料对他们的发展仍然非常重要,并且他们的排放量在世界占比很少。

大会最终颁布的文件里依然没有囊括这部分,而是将关于化石燃料的内容,收录在附加文件里,这似乎已经是主席国能做出的最大努力。
“我知道大家都很累。我也知道,你们中的一些人对某些问题抱有更高的期望,社会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保证会尽力不让你们失望……我们会制定两份路线图,一个是阻止和扭转毁林,另一个是化石燃料公正转型路线图。”大会主席多拉戈表示。
现场响起了一些掌声。但很快,反对意见就出现了,最终大会不得不暂停。
下午15:20,大会重启。有位俄罗斯代表要求发言,他直接用西班牙语和前述几个国家代表交流:“我们在这里要讨论的是全球的气候雄心,这是重点,在每个国家的雄心之上还有全球共同的目标。不要像小孩争抢糖果那样行事……主席应该得到一些支持和感谢,因为他也不容易,他做了很多磋商。”
这番发言收获了一点掌声,但同时也伴随着嘘声。阿根廷代表立即强势回呛:“我们根本不是像什么小孩一样胡闹,我们来这里是代表我们的国家,是为了我们代表的这片大陆上的数百万居民。你刚刚的发言,我觉得自己被严重冒犯了。”现场马上响起了掌声和欢呼声。
沙特代表插话,要求主席国必须现在明确,已经落槌的东西不能再修改了,这是程序正义。等到明年上半年在德国波恩召开气候大会中期会议,再来商议这个话题,但也必须按照已经通过的文案来。这段话她强调了两遍。

巴拿马代表同样反驳俄代表的发言,表示“像个孩子”不是坏事,孩子可是非常聪明且有远见的,如果大家都能像孩子一样为了共同的美好未来努力就好了。
印度代表再次强调,大家不能在落槌之后反复无常,必须尊重程序。
到这里,这个话题的讨论基本是不欢而散了,通过的“共识”前途未卜。其实这次的贝伦气候大会最终文案,将原住民和黑人群体的权益首次纳入文本考量,还首次以官方身份推动了气候议题下性别平等行动的进展。但因为几个核心议题尚且力度孱弱,这些进展更是无人在意了。
自然馈赠的财富
大会结果令人沮丧,但场外的世界还在转。关于气候行动和绿色发展,巴西人有自己的哲学。
一部分人的刻板印象会认为,保护绿色和经济发展背道而驰,或者说需要牺牲我们习惯的赚钱步调。特朗普政府的论调基本就是这样,他们认为扶持传统能源和传统工业,才是经济发展之道。
但实际上,这是一个伪命题。
今年在中国角的一场边会里,巴西林业服务局局长加罗·巴特马尼安提到,巴西的雨林保护工作可以给当地人提供非常多的就业岗位,这意味着会有很大的经济效益。

世界资源研究所(WRI)2023年发布的研究报告可以佐证这个结论:如果结合亚马孙雨林保护工作发展新经济,到2050年,整个亚马孙地区预计将增加31.2万个工作岗位,全巴西的生物经济与生态恢复领域将会增加83.3个工作岗位,而且这些工作岗位尤其会造福当地的原住民,以及经济状况相对更差的黑人群体。到2050年,整个巴西的GD预计将增长至少400亿雷亚尔(约合533亿人民币)。
巴西本地的许多产业同样证实,保护自然是可以赚钱的,甚至可以赚大钱。比如我所走访的维多利亚的一家咖啡庄园,这里经历了森林砍伐,而后进行保护性发展,开始进行咖啡种植,生产一种独特的雅库鸟咖啡,并带动了旅游等一系列的产业链,最终让庄园主发了财,一个荒芜的偏远地区也发展起来了。
不能停下行动的步伐
和巴西本地人聊天时,我能感受到,大家对于气候大会这个形式多持怀疑态度,一些人觉得气候大会不过是政客游戏,效率低下,毫无成果。

人们从世界各地涌向巴伦,也给当地带来巨大的压力。航空票价疯涨,仍一票难求,住宿也极度紧张,民俗酒店价格水涨船高。为了应对这次大会,贝伦开创了一个先河——在港口停泊了一艘豪华游轮,用作住宿的补充。邮轮大概能容纳5000人,并且优先为最不发达国家提供房间。但邮轮的住宿价格更是“高攀不起”:一间房的价格要400-500美元,欠发达地区的参会者可以领到100美元的补贴。巴西方面称,这已经是他们支出大量财政补贴,所能做到的最好了。
能够跨越这样高昂的花销、承担长时间奔波的疲惫的原因,仍然是因为大家相信,只要能聚在一起商讨,总有办法弥合差距,找到共识。
尽管贝伦仍然没有发生奇迹,但如果不行动,那么未来就不可能有奇迹。闭幕会进行的途中,UNFCCC秘书处秘书长给大家再发了一封信:“COP30表明气候合作依然充满活力,并将继续为人类创造一个宜居的星球而奋斗。即便面临巨大的政治阻力,即便有一个国家(指本届未参会的美国)退缩,194个国家依然坚定地团结一致,坚定地支持气候合作。 ”
即使悲观,即使疲惫,但是不能停下行动的步伐,不能停下对于合作的追求。哪怕互相信任的范围只是再拓展一点点,也会是值得庆贺的事。
作者:龚怡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IC(除署名外)
图片编辑:张旭
值班编辑: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