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慈善家 · 2025-11-17
中国慈善家 · 2025-11-17

“十年前在巴黎,我们曾经一起规划了一个‘未来’。在那个‘未来’里,碳排放将会画出一个明显的下降曲线。而现在,同僚们,欢迎来到那个我们盼望的未来。”
2025年11月10日,在巴西贝伦举行的第三十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的首日,UNFCCC秘书处执行秘书长西蒙·斯蒂尔用这样的发言开场。
两天后,他出现在中国角的南南合作活动中,再次发言强调:“这届大会有一个明显的信号:国际合作已经产生作用。”
在气候问题上,整个世界太需要激励了。多年以来,和气候大会相关的消息总是“谈判艰难”“进展缓慢”“分歧严重”……这让公众失去耐心,敬而远之。为了给还在坚持磋商和斗争的行动者们一些信心,在《巴黎协定》签订的第十个年头,UNFCCC与主席国显然希望让大家看到成效,从而激发动力。
在本届大会开幕之际,UNFCCC发布了最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综合报告(NDC Synthesis Report)》,给出了一个结论:根据最新各国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预计到2035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将比2019年水平下降12%。而十年前,这条曲线预计会比2019年增长20%至48%。也就是说,在全球的艰难努力下,这条曲线的确被扳向了正确的方向。
但文件也强调,各国NDC雄心仍然不足,世界距离控制升温1.5℃目标所要求的60%减排量还存在巨大差距。气候行动还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发达国家所提供的气候援助资金仍有大量缺口;世界政治右倾化,美国气候政策倒退;发展中国家、小岛国面对气候灾害依然非常脆弱,农业渔业气候适应工作亟待加强。大会呼吁各国尽快加快行动步伐,给出更有力的气候自主贡献目标。
在亚马孙雨林边缘的贝伦,天气时而高温热浪来袭,时而狂风暴雨。会场内,讨论与交锋也在激烈进行中。

分与合
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上,曾经有过巨大挫败。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最终的结果是分歧过大,谈判彻头彻尾地失败了。
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以UNFCCC为主导,以强约束力的法律形式,从上至下地规定了各国的减排目标。但这种方式后来显现出许多问题,哥本哈根的失败,就是矛盾的一次集中爆发。为了尽可能地弥合分歧、修补裂痕,2015年签署的《巴黎协定》不再对减排进行强制规定,而是转为自下而上的方式,由各国自主制定其气候行动的贡献目标,即NDC(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在那之后的十年,气候大会都围绕着《巴黎协定》的内容,讨论规则的细化和落实。
今年的贝伦会场,在人流最密集的连廊入口处,悬挂的第一幅巨型海报上写着一句话:“COP30 is for everyone(COP30和每一个人都有关).”这是气候行动者的殷切期盼,但事实上,仍有许多人在这个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话题上,采取了事不关己的态度。

本次气候大会,美国仍然在国家层面处于缺席状态——这符合美国近几年推行的保护传统能源经济、叫停风电项目等措施展现出的趋势。特朗普入主白宫后,很快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当时,前UNFCCC秘书处秘书长、曾经一手主导《巴黎协定》进程的克里斯蒂安娜·菲格雷斯给出的评价是:“Ciao, bambino(拜拜,小屁孩)。”
超级大国的缺席,显然意味着气候行动国际合作面临挑战。但在有识之士看来,气候形势的紧迫性已经不容大家在这个问题上纠结。绿色和平国际项目副总监Jasper Inventor表示:“我们首先得点明,这(美国的缺席)是个问题,但这不能成为我们放弃行动、甚至让地球瘫痪的理由。科学是不会因政治而暂停的。”
甚至不少国际官员认为,特朗普政府的缺席或许还是件好事。10月,在联合国国际海事会议上,成为不速之客的美国政府成员曾经扬言要对支持制定航运碳排放费的国家征收关税。所以,他们缺席此次气候大会,至少意味着COP30上不会出现类似的威胁。
特朗普政府的立场在美国内部也引起巨大争议。会议第二天,美国加州州长加文·纽森在会场现身,瞬间成为现场的关注焦点。这位民主党人痛批特朗普是“入侵物种”,称他在气候和能源上所做之事“完全是开时代倒车”。
进和退
美国的问题彰显解决气候问题的复杂性——并非所有国家都能保持从一而终的、稳定的气候政策,它常常会因政治局势的变化而产生剧烈改变。另外,在国际层面,如何在各种身份的叠加下,既维护本国利益,又能最大限度地推动气候行动合作,是对各国政府、参会各方政治智慧的极大考验。
从谈判的第一天开始,以美国、欧盟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集团与发展中国家的博弈,就一直是谈判的重点之一。这是一个艰难的博弈过程,其中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援助资金的谈判。去年,在阿塞拜疆巴库气候大会上,经过艰难的谈判,发达国家集体承诺,到2035年将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至少3000亿美元的气候资金。
这是落实气候正义的阶段性成果,但不少发展中国家对这个数字表示不满,有参会者甚至认为3000亿美元这个数字“是种侮辱”。2024年9月,UNFCCC曾发布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到2030年需要的气候资金每年大约是1.3万亿美元。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有自己的逻辑。”COP30中国代表团团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李高告诉《中国慈善家》,“发达国家有法定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方面的支持。”
今年大会前制定的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NDC,其中也有很多妥协的迹象。比如欧盟新提交的NDC:到2035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较1990年水平减少66.25%-72.5%,到2040年,减排90%,允许成员国使用5%的国际碳信用额度来抵消排放量。对欧盟要求严苛的环保组织认为,前者采取的范围百分比形式、后者附加的5%抵消转圜界限,让这份贡献目标的力度有所减弱。但现实情况是,欧盟成员国之间发展程度差距很大,不得不在这样的统一文件上做出折中。也因为这样的尴尬处境,本被看作全球气候行动先锋的欧盟,直到NDC提交限期的最后一刻才落槌敲定NDC标准。

本届大会主席安德烈·科雷亚·多拉戈表示,发达国家对于气候行动的热情正在减退。这一问题不仅是表现在国家、政府层面,企业和慈善机构也开始有这种趋势。有金融专家在英国《卫报》撰文认为,“可持续发展”在企业界的落实情况其实不容乐观,ESG议题的影响力有下降趋势。
另外,本次气候大会开幕前,过去一直强调气候危机严重性的比尔·盖茨,突然发表声明称,对于最贫困的国家来说,气候并非他们面临的首要矛盾,世界应当将资源更多集中在贫困和疾病的应对上。
此番言论引发全球哗然。2021年,盖茨曾经出版《如何避免气候灾难》一书,系统性地梳理气候知识和框架,并警告“气候变暖将使地球赤道地区几乎不适宜人类生存”。这样一位曾经非常忠实、可信赖的战友也背离了原来的队伍,是一件令人扼腕叹息之事。
中国角
本次大会上,最炙手可热的展台无疑是中国角。
中国角拥有绝佳的地理位置:处于两条主干道交叉的中心十字路口,距离场馆入口也近,远远就可以看到深蓝主调的装潢,门口显眼的金色长城背景板,以及五星红旗。

位于人流集中地带,加上贝伦温度走高、会场空调力度不大,人头攒动的中国角显得“很热”。这种“热”既体现在温度上,也体现在气氛上。中国角展开的各种讨论十分热烈,最高级别的官员、最难邀请到的重量级人物,都时不时会出现在这里。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际社会对中国在气候行动中的角色怀有期待。2023年,中国碳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31.2%,是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这意味着,中国在减排、能源转型等方面能够给出怎样的计划、产出怎样的成果,对于全世界气候行动来说都至关重要。同时,中国拥有复合型的身份,既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又是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在世界舞台上,中国正越来越多地通过国际合作彰显担当,也因此拥有宝贵的话语权。这对于南方国家来说非常关键。
2020年,中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其后五年,中国的能源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11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显示,中国已经是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最大的国家,发展速度也是最快,截至2025年8月底,中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突破16.9亿千瓦,是2020年的3倍以上。
到2024年底,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达到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已是2020年的20倍,装机规模占全球总装机比例超过40%。
另一方面,中国的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由2020年的84.0%降至2024年的80.2%。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从2020年的56.7%降至2024年的53.2%。
也就是说,五年中,中国已经拿出魄力和行动力,向世界展示了能源结构转型的积极可能性。在今年9月最新提交的NDC中,中国再次做出承诺,到2035年,实现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至10%,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风光发电量首次满足全社会新增用电需求,这意味着中国电力行业碳排放有望在2025年前达峰。英国《卫报》也援引专家观点指出,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连续18个月持平或下降,这同样是实现碳达峰的重要信号。

但挑战同时存在。因为气候行动已经迫在眉睫,而依照目前各国所提交的NDC测算,全球还远不足以达成控制升温1.5℃的目标。欧盟、中国等在气候议题中有关键作用的参与方,都面临着更多的压力。
中方始终强调,应当优先问责发达国家完成气候行动中的义务,但中国还是充分展现了多边主义导向与促进公正转型的担当。2017年,中国生态环境部与联合国环境署一同成立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通过搭建政策沟通与资源链接平台、技术转让等方式,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进气候行动。
“我们本着同舟共济、命运与共的兄弟姐妹的情谊,一直以来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帮助他们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COP30中国代表团团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李高告诉《中国慈善家》,“现在已经开展了很多工作,我们的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项目已经有12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其中包括赠送物资、能力建设、低碳区建设,以及减缓和适应项目等等。
大会首日,中国角又宣布了新的“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清洁炉灶’倡议”,希望通过向非洲欠发达国家推广技术,来减少原始炉灶不充分燃烧所产生的污染物。一方面能够助力当地的气候行动,另一方面,也能够保护当地妇女儿童的健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能源署的研究,全球每年有370万人因缺乏清洁烹饪条件而过早死亡。
中国计划与相关国家共同建设100个清洁炉灶示范村,形成可复制的样板和模式,同时支持培养1000名清洁炉灶技术专家与宣传大使,为项目落地提供人才支撑。另将援助10万台清洁炉灶设备,直接惠及基层民众。
此外,中国广泛出口海外的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助力全球气候行动的科技利器。本次气候大会开幕前,各国领导人提前在贝伦聚首,巴西总统卢拉乘坐比亚迪生产的电动汽车抵达会场,而这也是巴西为各国领导人指定的官方用车。
在COP30大会主席多拉戈指出发达国家气候行动热情疲软时,他也同时提到,南方国家集团的行动已经在被看见:“中国正在给出惠及所有人的气候解决方案,且不仅仅只有中国在行动。”他表示,中国的技术和贸易规模已经让太阳能板价格下降,这让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相比有了更多竞争力。“对于气候行动来说,这是一件好事。”
行动派
本届气候大会开幕之前,因为诸多场外因素的影响,大会组织方受到诸多诟病。贝伦面积太小、住宿空间有限,当地酒店和民宿价格飞涨,给与会者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一些代表团不得不缩减参会人数,还有的代表团只能把活动地改到其他城市。主办方甚至启用了一艘豪华游轮,停靠在贝伦的港口,作为临时的住宿补充。

但在会场内,本次主席国巴西用自己的方式,给气候大会带来了一些新变化。
巴西将本届大会的关键词定为“落实”,让本届大会显得更加务实。主席国似乎对新的“画饼”不感兴趣,而更希望专注于将往届遗留的重要问题讨论清楚,促进落地。甚至在开幕前,巴西还打算打破惯例,抛弃近几届大会都要做出的“总体框架性决议(Cover desicion)”。这也被外媒评价为“少争论、多行动的非正统做法”。
在促进国际合作和交流方面,主席国巴西做出了很多努力。他们提前“拉群”,招募世界各国外交官、社会组织及社区领袖、重要政治人物、财政代表、历任COP主席等群体,提前给他们搭建交流的小社区。这个工作已经持续了两年多。
在绿色和平东亚分部全球政策顾问姚喆看来,本届大会的确更为开放和务实。巴西希望以自己在国际上的“好人缘”与软实力积累,去积极撬动改变。姚喆告诉《中国慈善家》,主席国团队曾在会前两度访问北京,和绿色环保相关的社会组织进行会面。“他们即使行程再紧,也会和不同的民间机构见一下,聊一下,介绍巴西的办会思路和进展。这是之前的气候大会没有出现过的形式。从民间机构的角度,可以感受到他们很注重践行包容、开放和透明。”
气候适应是今年大会的焦点议题之一,它关注的是在已经产生的气候变化恶果之下,如何对生产生活方式做出调整,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适应”对于经济更落后、抗灾能力更脆弱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更有实用效益的内容。

联合国已经开始鼓励各方运用新兴科技,去寻找“适应”的创新解法。2023年的COP28上,UNFCCC技术执行委员会(TEC)代表官方发起“AI气候行动奖(AI for Climate Action Award)”。比赛向全球征集案例,要求是开源的、AI驱动的、直接解决气候变化的方案,尤其鼓励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创新解法的参赛者。
今年的头奖获得者,是由来自老挝、在韩国留学的Alisa Luangrath领导的团队。他们的产品通过接入地下水监测、土壤湿度监测等传感器数据库,通过AI处理,向老挝当地政府、研究人员和农民提供智能的灌溉指导,以帮助农耕者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Alisa表示,她和团队希望这款产品并非昙花一现,而是能持续运作、积累更多数据,以向当地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参考。
UNFCCC还推出了一款名为UNSH(联合国解决方案平台,UN Solutions Hub)的产品。它由全球赋能可持续倡议组织(GeSI)负责平台建设、项目拓展及全球合作伙伴协调,中国企业腾讯则作为核心技术合作伙伴,提供数字基础设施和AI技术支持。
在此之前,全球气候行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数据库,来收集、整理散落在各处的气候数据,也没有平台能够集中快速地将企业和社会组织所掌握的创新方案,匹配给各城市和社区所面临的难题。而UNSH就是通过AI技术的接入来尝试打破壁垒、解决问题。腾讯碳中和创新中心资深产品总监周滢垭告诉《中国慈善家》,目前新发平台接入的数据还相对有限,未来如若有更多使用者提供案例,UNFCCC等方面协调更丰富的数据,这个气候解题AI将会有更优秀的表现。
这样的连接、汇聚、共创,正是大会方所希望看到的。UNFCCC秘书处秘书长西蒙·斯蒂尔用了一个比喻:亚马孙河的干流及整个水系,是由上千条支流支撑的。为了加速政策的落地,气候大会进程也需要各方支持,国际合作就是那千万条支流。他强调,只有最大限度地汇集力量,人类才有可能一点点地扭转气候危机。
他引用了罗斯福的一段话,来激励所有的行动者们。“不是批评者讲的话才算数,那些只会指出实干者哪里做得不好的人,他们的话也并不重要。荣誉其实属于那些真正身处战场,脸上沾满了尘土、汗水和鲜血,英勇奋斗的人们。”
“在COP30的舞台上,各位的任务不是互相斗争。”他说,“我们斗争的对象是气候危机,而我们应当携手共同面对。”
作者:龚怡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IC
图片编辑:张旭
值班编辑: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