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慈善研究院
如何让37亿美元慈善资金流向基础科研?

中国慈善家 · 2025-09-18

  编者按

  在美国,随着联邦政府对大学及非营利机构的基础研究投入增长乏力,私人慈善力量已成为基础科学研究日益重要的支持者。2013年,美国科学慈善联盟(Science Philanthropy Alliance)应运而生,致力于引导和优化慈善资源投向具有深远潜力的“发现科学”。该联盟自身不直接捐赠资金,而是通过专业服务促进科学慈善的有效性,成立十余年来,已促成约37亿美元的慈善资源流入基础科学领域,成为全球范围内科学慈善方面最具代表性的组织,同时也是最具影响力的组织之一。

  本期我们邀请影响力慈善研究院研究员汪伟楠梳理出该联盟的背景、模式、历程和成果,以期为我国探索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慈善力量驱动科学进步,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成立背景:应对公共科研投入增长放缓

  2013年,六家致力于资助科学发展的私人科学资助机构——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卡夫利基金会(Kavli Foundation)、戈登与贝蒂·摩尔基金会(Gordon and Betty Moore Foundation)、西蒙斯基金会(Simons Foundation)、斯隆基金会(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和科学促进研究公司(Research Corporation for Science Advancement),观察到一个趋势:美国联邦政府对基础科研的投入增长几乎停滞,于是,他们联合创立了美国科学慈善联盟,希望通过联盟形成合力,动员私人慈善资源来推动基础科学发展与突破性研究创新。

  根据该联盟发布的《科学慈善指标报告》,截至2021年的过去15年间,美国联邦政府资助的大学和非营利机构的基础研究支出仅仅增长了1%、应用研究支出增长了72%;非营利部门和高等教育资助的基础研究支出增长了39%,应用研究支出增长了99%。非营利部门和高等教育在两个领域的投入增长率,尤其在基础研究领域,显著高于联邦政府,由此可见,私人慈善力量,正逐渐成为基础科学研究增长最快、最稳定的“新引擎”。

使命与核心:聚焦“发现科学”

  美国科学慈善联盟官方网站上的自我介绍为:“科学慈善联盟旨在增加慈善事业对发现科学(discovery science)的支持,并使科学慈善更具影响力和有效性。”

  发现科学,也被称为基础性早期科学研究。不同于目标明确的应用研究,发现科学的最终应用往往无法在初始阶段预判。这类研究可能由纯粹好奇心驱动,专注于探索未知;也可受潜在用途启发,或由期望结果激励而开展。科学资助通过逐步消除掩盖真相的因素来深化人类对自然的理解,其核心价值在于不对具体应用预设路径。这种研究有时会揭示颠覆性原理——它们跨越科学、技术与想象的边界,彻底革新那些曾被视为定论的认知和观念。在联盟看来,这类研究对人类发展影响深远,但往往因其高风险、长周期特性而缺乏足够的支持,联盟希望通过专业服务,引导慈善资源有效支持此类关键领域。

  由此,美国科学慈善联盟奠定了其使命、愿景与价值观——使命(Mission):通过富有远见的慈善事业推动科学发现;愿景(Vision):致力于创造一个日益支持科学发现并充分实现其益处的世界;价值观(Values):追求并鼓励学习和好奇心、机遇和创新、合作和伙伴关系,并依托其杰出的外部科学顾问和领先的科学资助机构合作伙伴,提供咨询服务和学习机会,帮助慈善家拓展世界知识,为拯救生命、改变经济的突破奠定科学基础。

运作模式:专业咨询与资源连接

  美国科学慈善联盟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定位:不直接进行资金捐赠,而是作为赋能平台服务于基金会、家族办公室、企业家及个人慈善家,其核心服务包括:

  咨询服务(Advice):为科学慈善资助方提供定制化战略规划,涵盖资助领域选择、专项基金设立、科学顾问匹配及捐赠流程优化。例如,在“陈-扎克伯格科学计划”启动阶段(2015-2016年),联盟为其提供了多轮战略咨询与科学顾问推荐服务,协助明确了资助方向(基础生命科学与重大疾病研究)、设计了评估机制,并促成了与斯坦福大学、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等机构的合作,其中“Biohub”研究中心的首轮投资金额达6亿美元。。

  信息提供(Inform):发布前沿科研趋势分析、年度报告、科学议题简报等,帮助慈善方把握科研动态。

  连接资源(Connect):搭建科学家、研究机构与潜在捐赠方之间的桥梁,促进高效合作。

  组织交流(Convene):举办闭门研讨会、圆桌对话及跨国会议,构建科学慈善领域的协作网络。

  美国科学慈善联盟的运营资金来源包括:成员机构缴纳的年度会费(Membership Fees),用于支持联盟日常运行、研究发布与活动组织;面向非成员的定制咨询服务收取的项目服务费(Fee-for-Service)。这种双轨模式增强了组织的独立性与可持续性。

发展历程与关键成果

  自2013年成立以来,美国科学慈善联盟经历了明确的发展阶段:

  2013-2015年(基础建设期):完成组织架构搭建、组建科学顾问网络、初步验证服务模式,协助首批新进入科学慈善领域的家族基金会制定策略。

  联盟董事会(Board of Directs)成员来自联盟成员机构,代表成员权益;联盟科学顾问网络由知名科学家组成,确保建议的专业性与前瞻性;常设管理团队包括主席弗朗丝·科尔多瓦(France Córdova,前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主任)、战略总监凯特·劳瑞(Kate Lowry)等人。

  2016-2020年(扩张与制度化期):成员数量稳步增长;在物理学、生命科学、天文学、化学等领域推动多个重要资助计划;建立系统知识传播体系,如发布《慈善科学资助简报》及趋势白皮书。

  2021年至今(国际化与前沿探索期):关注量子信息、生物信息学、人工智能与大模型等前沿领域;探索与欧洲、亚洲慈善基金会的合作可能性。

  截至2024年底,美国科学慈善联盟共有38家成员机构,这些成员机构类型多样,包括私人基金会、企业慈善机构、家族办公室及其他高净值个体慈善平台。联盟目前已向超过100位慈善家和机构提供了咨询服务,涵盖科学慈善新手入门、高风险领域投资、跨机构协同资助等多个维度,咨询对象包括基金会董事会、家族办公室负责人、大学捐赠顾问、以及寻求设立科研专项基金的企业家团队。

  其主要战略成果包括:

  促成约37亿美元科研资助:引导慈善资金流向50余项基础科学领域的长期或战略性研究计划。

  推动捐赠模式创新:倡导并实践了如阶段性资助(staged funding)、跨机构合作基金(collaborative funds)等更灵活高效的资助机制。

  构建支持生态系统:已成为美国及全球科学资助者获取专业信息、建立有效连接、提升资助影响力的核心平台。

  《中国慈善家》影响力慈善研究院组织编写的案例报告《慈善家捐助科学研究》近日发布,以全球视野引入“科学慈善“概念,研究这一慈善新前沿的兴起背景与社会价值,系统梳理2016年以来中国民营企业慈善家捐助科学研究的7个典型案例及其实践模式,探讨慈善家如何通过巨额捐赠、创新机制和长期投入支持基础科学研究,响应科技创新、科技强国的国家战略。

作者|汪伟楠

京ICP备20230011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386

COPYRIGHT ©1999-2025 ZGCS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