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慈善研究院
从输血到造血:企业基金会的生长与变革

中国慈善家 · 2025-09-18

  在社会治理与公益体系当中,企业基金会作为连接商业力量和社会需求的关键枢纽,凭借其独特的组织治理、资产管理与资源的协同能力,日益成为破解社会难题、推动多元公益格局重要力量。

  7月29日,由《中国慈善家》杂志社、可持续社会价值生态圈联合主办,腾讯基金会支持,影响力慈善研究院、上海复星公益基金会承办的“企业基金会的变革之路”主题沙龙在上海举办。数十位长三角地区知名企业基金会负责人、学术界专家及企业公益代表齐聚,共同探讨企业基金会发展痛点,分享前沿转型实践,共谋破局之道与未来方向。

  沙龙讨论认为,伴随经济环境变化与监管政策调整,企业公益、企业基金会依赖企业单向“输血”的传统发展模式面临严峻挑战,企业基金会需要探索可持续的“造血”机制,探索从响应企业需求到独立共生的社会主体等多元发展模式

破局共生:转型实践与生态构建

  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理念建设负责人傅剑锋以数字关爱平台为例,对企业公益如何共创善意生态做了分享。他认为公益与商业并非对立,而是共生关系——公益能驱动商业创新,商业能力可优化公益效能。企业公益的本质在于将商业能力转化为向善的战略选择,应依托核心业务能力解决社会问题,通过数字化构建协同生态,实现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共生发展。

  例如前不久的榕江水灾中,社会价值生态圈企业伊利就依托数字关爱平台提供的能力,实现了精准扶助。“善意生态”需政府、大中小企业、社区商家等多元主体共创,尤其要激活如社区商家等小微公益力量,目标是成为社会创新的基础设施,推动可持续的社会价值创造。

  浙江工商大学英贤慈善学院教授杨方方提出,中国企业基金会须从企业附庸转向独立共生的社会主体,终极目标不是服务企业战略,而是成为解决社会系统性问题的关键力量。

  针对目前企业基金会发展存在的信息传播与人才培养体系缺失、“纯公益”认知误区等困境,杨教授提出了两条路径:一是变革,通过探索慈善信托、基金会加信托,或基于信托的公募基金会等新模式,实现组织形式和资本结构的创新结合;二是超越,认识到企业基金会虽是现代慈善资源配置的一种重要方式,但并非唯一途径,大爱无形,慈善事业的现代化进程,必然是新型慈善“容器”不断涌现的过程。

  比如,企业可以发展市场化慈善,通过社会价值导向的商业创新,给资源匮乏的低收入人群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实现经济与社会价值双赢;也可发展生态化慈善,夯实慈善土壤,优化慈善行业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从根本上改善慈善环境。

  上海复星基金会秘书长张翼飞分享了复星基金会转型经验,认为企业基金会的负责人要具备企业家精神,主动分析和思考企业有哪些资源能够转变成基金会的收入和公益资源。

  从2020年起,复星基金会面对疫情、经济下行等压力,利用企业遍布全球的产业优势,通过整合企业供应链,运用超10万员工的执行力,在救援物资供应、基层医疗项目执行、海外CSR服务、公益机构采购服务等方面探索出自我造血的多元路径。

发展五阶段:企业基金会的成长路径

  本次沙龙中提出了企业基金会发展的五阶段模型,即需求响应、战略慈善、运用企业核心能力做公益、反哺/赋能业务、独立发展五个阶段。与会嘉宾现场站位互动,直观展现了各基金会的不同发展阶段。

  上海均瑶(集团)有限公司社会责任经理林楠楠分享,均瑶尚未成立企业基金会,通过和中国光彩基金会等单位合作的方式开展乡村振兴、教育帮扶、应急救灾等方向的公益事业,期待在本次交流中了解以企业基金会形式开展公益的另一视角。

  浙江传化慈善基金会总干事童心认为目前基金会战略明确,品牌成熟,正处于第三阶段,期待挖掘企业资源、赋能业务。上海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周旭峰表示,当前尝试将头部财经媒体的专业优势投射到慈善事业上,已经为公益行业和媒体以及更多的利益相关方创造更大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赋能业务的新模式。上海工商界爱国建设特种基金会副秘书长李忠诚表示目前运用了企业核心能力,但保持了资金的独立性。

  广东省日慈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张真分享,基金会与企业核心业务并不挂钩,正在通过探索公募、服务采购、孵化社会企业等方法实现收支平衡。上海波克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韩阳认为波克基金会处于第四阶段,正在通过游戏出海业务的机遇布局,参与印尼“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活动,提升企业国际形象。作为企业社会责任孵化的波克医疗已超越第五阶段,成为独立商业实体。

现实挑战:基金会的合作、独立与可持续性

  与会嘉宾还对企业基金会与企业业务的结合、企业基金会之间的合作、变革和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浙江锦江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吴悦认为,企业基金会与企业业务是否对接、如何对接,这是一个关乎基金会效能、企业战略和社会价值创造的核心问题。它不是简单的选择题,简单回答“该不该”过于片面,关键在于如何智慧地对接,专业的设计,有原则的执行,以实现多方共赢。理想的状态是:基金会保持独立性和公信力,同时作为战略杠杆,深度整合企业独特的核心能力,高效地解决社会问题,在此过程中为企业创造可持续的共享价值(如:声誉、人才、创新、市场机会等),最终实现商业成功与社会进步的良性循环。

  春秋航空总裁办副主任张磊也表示,目前春秋航空主要投入生态公益和乡村振兴(教育帮扶、空乘招聘和消费帮扶)两个领域,但公司的核心资源是航空运力,如何更好地将公益与核心业务结合,是他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作为从业务中衍生发展出的基金会,上海蚂蚁森林生态绿色发展基金会运营总监褚庆鑫认为,企业基金会在实现使命和愿景的基础上,如何与企业保持相互协同又独立,是所有企业基金会必须思考的问题。

  湖南爱眼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傅阳认为,企业基金会间可以通过“可持续社会价值生态圈”的平台加强沟通和合作,推动企业间资源整合,互通有无,共建生态。苏州金螳螂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徐嘉用“母与子”比喻企业与企业慈善基金会的关系,认为企业慈善基金会由企业孕育而生,天然带有企业的独特文化基因。但因职责不同,企业与企业基金会,双方保持应有的独立性,是法律的要求,也是各自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他提出,希望头部的企业基金会可以发挥“铺路人”作用,比如主动优化公益规则、倡导合规,营造良性的公益生态。

  安徽阳光电源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李秋宜、浙江正泰公益基金会理事、秘书长王起,上海晨光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林益仲,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理念建设资深专家刘莎,上海复星基金会副秘书长裴琼,江南布衣企业公关高级经理刘红艳等参与了讨论。

  杨方方建议企业基金会与企业的核心业务能力对接,这是企业基金会在公益生态中发挥独特性价值的保证,核心业务能力是业务优势的底层能力,是其他类型基金会无法做到的。核心业务能力迁移并内化为企业基金会的能力,是企业基金会快速成长的有效路径。在这一点上,不必有道德洁癖,只要保持高度透明、规范运作,公众便能充分理解并认可企业的真诚与善意。

  同时,企业基金会间的互动重在交流、共享与合作,共同提升认知、拓展视野,以增强社会需求的洞察力,设计项目的想象力,从而全面提升慈善资源配置效用以及连接公众的能力。

作者︱兰浏堃

编辑︱兰浏堃

图片 | 燕飞

京ICP备20230011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386

COPYRIGHT ©1999-2025 ZGCS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