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慈善家 · 2025-11-05
中国慈善家 · 2025-11-05

今年是宋婷婷加入快手的第10年。十年中,有整整7年,她带领着数十人的团队,几乎是从零开始,搭建起快手的企业公益体系,并逐渐走向专业化、长期化。
在这个过程中,她也完成了个人的成长与蜕变——从一名企业内部管理者,转型为面向社会公众的公益人。
从2018年牵头成立快手扶贫办公室,到2023年注册快手公益基金会并担任理事长,再到2025年,她牵头发起了“乡村振兴官”“幸福乡村带头人”“福苗计划”“幸福大讲堂”“她力量·乡村振兴帮扶计划”等项目。这一系列面向乡村尤其是乡村女性的公益项目,已经成为快手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
2024年,因在公益慈善、乡村振兴、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方面的突出贡献,宋婷婷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2025年《中国慈善家》杂志“奔流·女性公益30+”活动中,宋婷婷获评“她故事·影响力人物”。
在她看来,这些荣誉并不属于她个人,而是属于她以及那些她所看见、所支持、也与她并肩前行的乡村女性们。
让公益成为企业的内生动力
2015年,以GIF图工具起家的快手公司,成立仅有4年,用户量刚刚突破1亿。宋婷婷在此时加入其中,负责人力、行政等内部管理工作。
2018年开始,以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产品席卷全国,短视频发展进入快车道。同年,快手开启了电商业务。
宋婷婷敏锐地察觉到,短视频平台不仅仅是信息与娱乐的载体,更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基础设施。也是在这一年,中国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
正是基于对国家宏观政策、公司业务发展、媒介趋势变革的深刻理解与思考,促使宋婷婷从服务“企业的人”转向关注“社会中的人”,将短视频平台的能力、资源与公益深度融合,去支持和服务更广泛的人群。
快手扶贫办公室的成立,成为快手系统性投入公益的起点,也是宋婷婷个人公益生涯的起点。
《中国慈善家》:2018年,你牵头成立快手扶贫办公室,当时有什么感受?
宋婷婷:成立扶贫办公室这件事并不是“突然降临”在我身上的任务,而是一个水到渠成的选择。早在2017年,我们团队就开始思考:短视频平台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如何才能更好地践行社会责任、助力民生福祉、创造更大价值?到了2018年,国家脱贫攻坚进入关键阶段,我们也迎来了主动行动的时刻。
坦率地说,刚接下这项任务时也有压力,因为这意味着要离开熟悉的管理岗位,走向一个充满不确定的新领域。但也正因为它“没走过”“没人做过”,反而让我充满了使命感——如果短视频真的能让一个农民的产品卖出去,让一个偏远村庄的故事被看见,那它就不只是商业工具,而是能点亮更多人生活的火苗。

《中国慈善家》:快手的公益不仅仅是直接捐钱,也通过平台流量赋能。在这方面,你们怎么做?
宋婷婷:在我看来,流量本质上是一种“关注的力量”。流量不仅是平台资源,更是一种开放、可见的社会连接力。我们将流量用于公益的核心逻辑在于:通过平台的精准加持,为那些需要被看见的群体系统性地创造“可见性”,让他们的价值得以被发现、被连接、被放大。
围绕这样的理念,我们在前期推进扶贫工作时,累计投入了价值约5亿元的流量资源,通过“短视频、直播+扶贫”的创新模式,推出了“乡村振兴官”“幸福乡村带头人”“福苗计划”等系列项目。与此同时,我们与150个贫困县合作,举办了700多场助农直播,帮助2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了稳定增收。
除了公益流量,我们还在电商领域启动“兴农计划”等项目,在2024年投入近百亿流量和亿元现金资源,持续扶持优质农产品商家。

《中国慈善家》:快手在2023年注册成立快手公益基金会,你担任理事长,当时是怎么考虑的?
宋婷婷:成立企业基金会,是快手公益走向体系化、长期化的一次重要升级。过去我们零散地“做好事”,现在更多去考虑如何更专业、更持久地“把好事做好”,并开始设计更具战略性和长期性的公益布局。一方面,围绕乡村振兴、女性发展、青少年成长、非遗传承等核心议题持续深耕;另一方面,把平台的技术、内容、流量、生态伙伴等优势更系统地整合进公益行动中,让“科技向善”的理念从一次次项目变成长久的承诺。
我们的目标很清晰——让公益成为快手这个平台内生的能力和文化,让技术的温度、内容的力量能够被更多需要的人感知和触达。
帮助乡村女性“手心向下”去创造
快手发起女性公益专项始于2022年。当年,为响应全国妇联“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快手联合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发起“她力量·乡村振兴帮扶计划”,通过直播电商人才培训、女性创业点扶持等,助力妇女就业增收。
2023年,随着普惠型新媒体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幸福大讲堂”的发起,宋婷婷和团队决定在其中专门设置一个针对女性的“幸福巾帼学堂”板块,不仅面向乡村女性开展直播课堂,还联合各地妇联为就业群体女性开展数字技能培训。
这无疑扩大了女性公益的辐射面。虽然没有直接给予物资和资金,但这两个项目已经帮助上千位乡村女性创业增收。
在3年多的女性公益项目的设计和实践中,宋婷婷深刻意识到,公益不仅是给予,更是创造长期发展机会和可持续能力。
《中国慈善家》:你发起了“幸福巾帼学堂”“她力量·乡村振兴帮扶计划”等项目,是什么契机让你开始关注女性发展?
宋婷婷:其实最初让我开始关注女性发展,是在一个西部山区的村庄调研时,我遇到的几乎所有女性,都在为家庭、为孩子默默付出,但她们的生活状态却是“手心向上”的,不是因为懒惰或依赖,而是因为缺乏受教育的机会、缺少技能培训的渠道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即使有一技之长,也很难转化为收入。她们缺的不是创造的意愿,而是被看见、被引导的机会。
这让我意识到,我们的公益项目不能只停留在补贴和输血层面,而要在造血和赋能上下功夫:一方面,提供可持续的技能培训、电商和直播等新业态的学习机会,让她们有能力走出去;另一方面,通过流量扶持、品牌建设等手段,让她们的产品、故事和价值被更多人看见。
我们做的,就是帮助她们“手心向下”地去创造、去回馈、去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只有当知识、技术与平台都成为她们的底气,女性发展才会从“被帮助”变为“自我生长”。

《中国慈善家》:在帮扶过程中,你是不是也见证了乡村女性的成长?
宋婷婷:山西山阴的卫红宇就是一个很生动的案例。我们走访她的作坊时,屋里弥漫着淡淡的草本香气,几张木桌拼成的工作台上摆着一排排色彩鲜艳的苦豆豆香包,几位妇女正一针一线地缝制着,屋外则是村民晾晒好的苦豆豆原料。
随着快手“她力量·乡村振兴帮扶计划”项目的介入,卫红宇开始用短视频和直播把这门传统技艺带向更大的市场。销量扩大以后,她还吸引了许多本地女性加入制作队伍,也为不少因身体残疾无法外出务工的人提供了居家就业的岗位。
科技本身是工具,它的力量不在于冷冰冰的算法,而在于能否让真实的人被看见、被连接。对于乡村女性来说,很多时候她们的声音和故事容易被忽略,而短视频和直播让她们有机会展示自己。

数字平台的可及性和普惠性,能为女性提供相对平等的表达场景、学习机会、社交支持等,让她们能够主动地创造、展示和管理自己的事业与生活。科技赋能女性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创造一种持续的可见性和自主发展的可能性。
更坚韧的女性,做更有温度的公益
宋婷婷是个“空中飞人”,长年一直奔波在项目一线。快手扶贫办公室刚成立的那两年,她和团队就跑了全国28个省份的乡村一线,宋婷婷个人飞行里程超过15万公里,每年有200天在路上。她说,正是在一次次的实地探访和项目执行之中,她愈发坚定了一点:公益不只是善意的表达,更是一种行动的选择。
《中国慈善家》:结合你个人的经历,你认为女性在公益事业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优势和劣势是什么?
宋婷婷:在公益事业中,女性常常扮演着连接者和实践者的角色。她们能够感知社会的细微需求,看见个体和社群的困境,然后把能调动的资源与社群需求紧密连接起来,这种“社群编织力”在公益项目中非常宝贵。
在长期参与乡村公益的过程中,我也深切感受到女性在执行力和耐心上的优势。她们更愿意花时间去跟踪、陪伴和持续投入,使公益项目更贴近真实需求,更有温度。
如果说“劣势”,或许是社会刻板印象带来的挑战。有时,女性的感性会被一些人误解为“不够理性”,实际上,她们的共情与同理心、坚韧与耐心、沟通与协调能力,在公益领域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
《中国慈善家》:在你看来,中国的女性公益力量与其他国家相比,有什么独特之处?
宋婷婷:首先,我们的公益行动不是孤立的,是融入国家发展洪流的一部分。像“她力量·乡村振兴帮扶计划”项目,不仅帮助女性自身成长,也在服务乡村振兴这一宏大目标。
其次,中国女性善于借助数字平台和科技工具,实现公益的跨越式发展。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很快,即便是深山里的女性,也能通过短视频和直播把家乡的故事和产品带向全国。这种数字化的红利,让她们在公益实践中能够快速链接资源,触达更广阔的受众。
最后,中国女性在公益实践中展现出的韧性也令人惊叹。她们既传承传统技艺和文化,又敢于尝试新的商业模式和科技工具,把传统与现代创造性地结合起来。这些特质让世界看到一个兼具传统韧性和现代活力的中国女性群体。

《中国慈善家》:你对未来的女性公益事业有什么期待?
宋婷婷:我希望我们的女性公益项目能形成可持续、可量化的长期行动,能够真正落地,带来切实的改变和价值。
其次,我期待女性公益事业能够填补传统公益的空白,关注那些长期被忽视的群体和议题,比如偏远地区、低资源社区,或者一些细分但重要的社会问题,让公益的触角更加深入、更全面。
与此同时,我也希望它能够与科技和数字平台紧密结合,通过短视频、直播、AI等新技术,让资源配置更高效、更精准。
最终,我希望中国的女性公益能够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让更多人看到它的力量和可能性,也推动整个社会向更平等、更有温度、更充满希望的方向发展。

作者:周维
图片编辑:张旭
值班编辑: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