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人
陈数的远方,无数的人们

中国慈善家 · 2023-11-24

求真、有爱的追梦人

  十月中旬,托盖布拉克景区的胡杨开始转黄。蓝色的天空,金色的树林,映照在河面上。微风拂过,清波粼粼。

  面对这如诗如画的风景,同行的小伙伴特别想出去玩,好好地品味这沙漠深处的景致。可是,陈数暂时不能,因为有更重要的工作。这一趟,她的任务不是拍戏,而是带领由6名小学生组成的研学小队,来探究胡杨和治沙的相关知识。

  那一周,她的第一身份不是演员陈数,也不是普通游客,而是孩子们的梦想课程老师,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的理事。基金会工作人员叫她“数姐”,她叫他们“同事”“伙伴”。

  “数姐”加入真爱梦想已有14年,成为理事也有6年。14年来,她将自己融入公益事业之中,并亲历了一个专注于素养教育的公益机构的成长。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她深刻理解了何为“长期主义”。

“去远方”

  朝发北京,夜达且末,是陈数10月11日的行程。整个白天,她都在交通工具上度过。

  一大早,从北京飞5小时到达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简称巴州)州府库尔勒,再坐将近7小时的车,穿行塔克拉玛干沙漠。到达且末县城,简单吃完饭,已是夜里十点。陈数顾不得舟车劳顿,立即和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的伙伴们开会商讨接下来几天的安排。

  第二天上午,陈数和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相关工作人员一起来到且末县第九小学。陈数将要在这里给孩子们上两天梦想课程。

  且末被称为“天边小城”,是巴州八县一市中距离州府库尔勒最远的地方,距离将近700公里。同时,且末也是该州唯一有梦想中心教室、梦想课程的地方。

  2019年,真爱梦想开始与该县教育系统合作,推出第一间梦想中心,迄今已有四所小学设有梦想中心教室、梦想课程。其中,且末县第八小学的梦想中心教室是由陈数个人捐赠并联合冠名的。

  陈数本次授课的且末九小是一所乡镇小学,99.1%的学生都是维吾尔族。参观了校园之后,陈数便来到了梦想中心教室,给五年级二班的孩子们上一天的梦想课程。

  这一次的梦想课程的内容是《去远方》,这门课旨在引导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组成研学团队,制定团队研学旅行计划,然后暂时告别父母,和团队一起进行研学实践。课程的目的在于激发孩子们对远方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锻炼他们解决问题及团队协作的能力。

  “去远方”起源于几枚鸡蛋的故事。2012年,真爱梦想在重庆的梦想教师说,几个从没出过远门的留守儿童把家里的鸡蛋卖了,想买票到县城看望父母。因为没经验,走得盲目又匆忙的他们半道迷路,被乡亲们带回了村子。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创始人潘江雪了解这个故事后,说:“我们并不能阻止孩子们寻亲的脚步,但是希望他们在下一次远行的时候做好准备。”于是,那年,真爱梦想启动了课程研发。2014年,第一批7支研学队伍,实现了“去远方”,课程升级成了一门综合实践课。

  梦想课程《去远方》自推出之日起,就受到了极大欢迎。目前,它依然是真爱梦想38门梦想课程中,最受孩子们欢迎的一门课,适用于3至9年级的孩子。

  但老师也普遍反映,这也是授课难度最高的课程,它的授课方式不同寻常。“《去远方》课程要学习的不是书本知识,而是要在去远方之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远方,远方是哪里,了解课堂之外的真实世界。比如,书本里描述的库尔勒是什么样的,西安是什么样的?我们要去看一看。”陈数这样向孩子们解释《去远方》课程的宗旨。

  在陈数到这里授课之前,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他们根据各自的兴趣,分成了6个小组,每个小组有自己的组名、口号,以及本组想要探索的主要问题,孩子们将这些内容呈现在了一张海报上。

  陈数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完成研学方案分享,旅行分工及行前准备等工作,并最终选出一个小组,进行户外研学实践。

  考虑到时间、可行性等现实因素,这次“去远方”研学活动围绕着且末本地进行。

  “我们这一期‘去远方’活动,就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意义上的远方,而是引导孩子们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即便且末是孩子们的家乡,孩子们就在沙漠里长大,对且末、对沙漠,依然有很多他们不知道的东西,值得去探究。”真爱梦想“去远方”事业部李宇曈这样阐释本次课程的意义,陈数很是赞同。

  第一个上台分享的是沙漠胡杨小队,6位队员齐声喊出了小组口号:“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这个小组在海报上画了金黄的胡杨和绿色的仙人掌,还有一只红色的纸飞机。孩子们解释说,“绿色代表着春天,春天又代表着生机和生长。我们生长在无边无际的沙漠,要像胡杨一样自强不息,风骨粼粼。一边的纸飞机代表着我们的梦想向远方飞走。”

  图为沙漠胡杨小队研学组组长阿依古再丽。研学结束后,沙漠胡杨小队的孩子们和陈数一起在鹅卵石上作画,记录此次研学,并表达他们的愿望。图: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

  分享完这些,团队成员阿依古再丽向大家介绍说,他们的研学主题是:探索治沙的秘密。定下这个主题的原因是,他们的家乡且末三面环沙,县城与塔克拉玛干沙漠仅一河之隔,因此他们想要探究治沙的办法,了解胡杨等沙漠植物与防沙的关系;此外,还想更加深刻地了解什么是胡杨精神。

  围绕着这些内容,队员们用梦想中心教室里配备的平板电脑等多媒体设备查阅了很多资料,和老师同学商讨后,又准备了更多想要探索的问题。例如:仙人掌在沙漠中如何生长?有哪些动物可以在沙漠中生存?胡杨只能在沙漠中生存吗……

  沙漠胡杨小队分享完毕,陈数提议其他同学为他们鼓掌。

  紧接着,“随风起舞”小组上场了,他们想要研究的问题是:如何为远方的朋友设计一场精致的麦西来甫?

  麦西来甫,在维吾尔语中意为“集会”“聚会”,一般都在农闲时举办。在主持人的示意下,来宾首先享用丰盛的瓜果饭食,然后便开始歌舞与游戏活动。

  “随风起舞”小组的口号是:“舞蹈舞蹈,长生不老。”组员刚说完口号,陈数便提议分享暂停,原地来一段舞蹈热热身。此前做分享的孩子们多少有些生疏和紧张,但到了这个环节,原本还为自己能否和孩子们充分交流感到有些担忧的陈数想,“不管了,先跳个舞热热身。”然后,她和孩子们一起载歌载舞了起来。

  陈数和孩子们跳舞热身。

  教室里的气氛,一下子欢腾了起来,孩子们和陈数的距离瞬间拉近。孩子们的紧张感就这样即刻消失了,后面的环节就变得轻松有趣,每个小组都尽情展示着自己的想法和创意。

  “财务官就是要不抠门也不浪费,让同学们吃好喝好,记录好每一笔销售……”

  “是消费,不是销售。财务官要记录好每一笔钱都花在了哪里,对不对?”陈数帮这位“财务官”解释了自己的职责。

  每个小组都根据组员不同的性格和特长进行了分工,并上台交流明确了自己的职责。组长担任书记员,协调组员之间的关系;财务官一般会由数学好又心细的同学担任,管理账目支出;规划师负责规划出行日程和线路;安全监督员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安全,不去危险的地方,不吃不卫生的东西,不做不文明的举动;有的组还会选出一位摄影师,负责拍照记录旅途趣事。

  最终,考虑到方案质量、时间等现实因素,沙漠胡杨小组获得了和陈数一起去且末县河东治沙站和托克布拉盖景区进行研学实践的机会,他们需要在这一天时间里搞清楚自己想要探究的所有问题。

  陈数带领研学小队的孩子们学习编草方格,了解治沙的秘密。

  体验过挖养殖大芸(一种生长在沙漠里的寄生草本植物)之后,研学小队被治沙站金牌讲解员帕提古丽老师带来进行第二项体验——编草方格。孩子们很自然地进行了分工,有人和陈数老师一起坐地上拍打芦苇、选出优质苇杆、并将其折断成短节,力气大的男生负责抱芦苇,把折断的芦苇短节“快递”到有25年治沙经验的库尔班大叔手里,有人则帮库尔班大叔把芦苇节插入沙坡。很快,这支研学小队就编好了半坡草方格。孩子们的表现,让陈数感到欣慰,“大家配合都很默契,自然而然就学会了团队协作,这就是动手实践的意义,也是‘去远方’这门课程的价值所在。”

  “需要吃的,水,防晒霜,毯子,要问的问题……”实践的前一天,6名队员和陈数进行了一下午的讨论,商量出了研学的行程安排和行前准备。尽管孩子们准备的物资很充分,但一实践,就发现,不可能做出万全的准备,总有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芦苇叶子虽已干枯,但它的杆并不是脆的,陈数和孩子们折不断,就问两位治沙站的工作人员借剪刀。不料,他们也没有带剪刀。那么,问题来了:研学小队该如何徒手折断这些芦苇呢?“我发现了一个好办法,这样给它撅一撅拧一拧”,缺乏工具的陈数,兴奋地跟孩子们分享着自己找到的窍门:双手捏住芦苇,往相反方向使劲一拧,拧出裂痕,再去折就很容易折断。

  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让陈数觉得特别兴奋并有成就感,“旅途中一定不会一帆风顺,要让孩子们经历挫折、面对困难。因为只有遇到困难,他们才会想办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而这,也正是《去远方》课程想要让孩子们得到的锻炼。”

  和这批孩子一般大时,陈数也曾在“去远方”的过程中,得到过锻炼。少小便离开家乡湖北,前往北京舞蹈学院附中学习。少小离家,独自住校,她需要自己安排好学习和生活,所有事情都需要自己想办法解决。那时,没有长途电话,遇到不开心,也没法向父母哭诉,只能自己想办法消化。

  研学结束,陈数和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工作人员一起前往阿依古再丽家家访。

  这两年,“情绪价值”时常被人们提起。陈数才发现,她好像不需要别人为她提供情绪价值。追寻原因,她觉得正是年少时,独自离家“去远方”的经历,让她养成了“遇事不叫苦,想办法解决问题”的习惯。从那时候起,她就觉得,困难和挫折是人生常态,吃苦、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是天经地义的事。

  随着年龄和生活阅历的增长,她越来越觉得,人生就是一场旅途,我们在不断地去向“远方”。“远方”不只是一个地理距离上的概念,而是所有的未知领域。她觉得,这么大的孩子,对世界的了解还很有限。而梦想课程,特别是“去远方”,能让孩子们确立一种认知:“世界很大,世界不只有沙漠,不止是我生活的这个方寸。”

  她也认为,“去远方”对孩子们所传达的价值观和方法论非常有意义,“去远方”的经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通往“远方”之路

  这是陈数第二次来到南疆,上次是十五年前。上次的旅途,她印象最深的,除了公路两边一望无际的戈壁,就是当地人对地理距离的形容:“很近,五个小时”。

  这次,她来到了巴州。巴州有多大?当地人喜欢这样介绍:总面积相当于浙、闽、苏、赣四省的总和。她这次所经历的近7小时车程,在当地人眼里同样“不太远”。

  一路上多数时候,车经过的都是无人区,手机没有半点信号。沙漠公路一直向前,似乎没有尽头。路上没有一个人,只偶尔能看到反向的车辆疾驰而过。也没有交警,只有塑料制成的仿真交警,“连这也没见几个。”司机师傅忍不住感叹道。

  四下一望,公路两侧是草方格沙障,盐碱地,有些路段会稀稀拉拉出现几棵胡杨、梭梭树、骆驼刺等沙漠植物。再远一点就是被风吹出各种褶皱的沙丘,无边无际,令人感到震撼、惊叹,也容易让人心生茫然,甚至绝望:好像永远都走不出去。

  从巴州州府库尔勒通往且末县的沙漠公路。

  对旅途本身,陈数没有丝毫怨言,但这再一次让她切身体会到了新疆的广袤,也让她意识到,在这里,孩子们的远方是真的很远,横亘在他们面前的是实实在在的遥远的距离。

  对于这一点,且末第九小学的梦想教师梁小林和付芃林也有亲身体会。今年暑假,她俩带领该校一支“去远方”小队走出新疆去研学。因为只有一万八千元的研学经费,为了省钱,他们出且末时,没敢买机票,而是选择了火车。从且末去往吐鲁番北,他们坐了13小时的绿皮车,再从吐鲁番北坐13个多小时的高铁,才到达目的地西安。总共七天的研学时间,火车上就花掉了一天多。这个细节让陈数非常受触动。

  这支研学小队共有5名学生。去西安之前,有3人去的最远的地方是州府库尔勒,其余一人去过和田,还有一位去过且末最近的邻县民丰县。西安之旅遇到的所有交通工具,除公交外,绿皮火车、高铁、地铁,尤其是回程的飞机(因旅行的前几天,研学小队花钱很省,余下的钱,刚好够买机票飞回且末),孩子们都是第一次乘坐。

  陈数本次且末之行,除了给孩子们上课,带孩子们研学,还有一个重要任务:了解真爱梦想在且末的运行情况。这一趟,真爱梦想和且末教科局相关负责人组织四所梦想中心的梦想教师们集中座谈。座谈会上,有人提出建议,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因地制宜,根据每个地方的特点来对研学时间和经费做一些调整,而不是全国统一标准。陈数当场表示,她会在10月底的理事大会上,将新疆孩子出行距离远这个现实障碍和大家的建议进行反映。

  果然,在真爱梦想“2023年分享爱慈善晚宴”上的演讲中,陈数提到了相关内容。她在演讲中说:“一直以来,去远方,对我来说,从不只是距离的概念。更多的是跳出已有环境,去探索、去追寻、去发现,去感受那个过程本身。但这次南疆且末的探访,让我深切地意识到,这样的地理距离,就是横亘在这些资源欠发达地区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云南腾冲,陈数手牵孩子走在路上。

  她还在演讲中提到,在“去远方”之前,需要知道“有远方”以及远方真正意味着什么,这对于地理位置遥远、交通不便利的偏远地区,梦想课程在这个部分对孩子们的引领和帮助,可能更有意义。

去过“远方”之后

  “大芸是什么?”“一种中药材。”

  “你们见过吗?”“见过,我们在家会把它切片晒干泡水喝。”

  尽管孩子们都见过大芸,但亲手挖大芸,和陈数一样,他们也是头一回。同样,亲手编草方格,此前也没有过。

  这一趟让老师和同学都变得“灰头土脸”的研学结束后,孩子们除了了解清楚了他们“采访提纲”上列出的几页问题,还收获了诸多感受。在返程途中,孩子们对陈数说,这一天的研学让他们体会到了治沙工作人员的辛苦,治沙真不容易。他们想要好好学习,爱护每一棵沙漠植物,长大后保护家乡,不让家乡被沙子吞掉。

  陈数带领且末县第九小学的孩子们了解胡杨知识。

  对于暑期去西安的5个孩子,“去远方”的影响更是重大且明显。

  出发的时候,早上6点,孩子们双手支着脑袋、对着车窗外的太阳出神,这让梁小林很纳闷,她以为孩子们是初次离开父母离开家乡,突然很伤感。结果,一个小男孩对她说:“我们现在在去西安的车上,难得见到的美丽日出,我们感受到它的美,但是这样的景象却是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复一日工作的开始。他们种了一辈子地,从来没有像我这样走出去的机会,连且末都很少出。”

  实地走下来,孩子们发现,西安和他们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大明宫好大,一天走下来,脚都磨破了;大雁塔一只大雁也没有,而是玄奘的藏经楼;洒金桥居然不是金子做的,也没有洒满黄金,只是一个菜市场……除了这些见识和知识的增长,这趟研学之旅也影响着每个孩子的行为举止和精神世界。

  以前,小队成员麦麦提江和凯赛尔江是让语数老师头疼的对象,因为每节课,还不等老师布置完作业,他俩就跑了,一个跑向篮球场,另一个奔向足球场。跑向篮球场的这位,还从不写作业。从西安回来后,老师发现,这俩家伙居然能够坐到他布置完作业,再去球场,也居然能认真听课,课后主动完成作业。

  老师问他为什么变化这么大?他说,去了西安之后,他更想好好练球,长大了去CBA,去北京,去更多、更远的地方打球。但他想明白了,光打球不行,“万一球打不好,学习又不好,那我啥都干不了,不就废了吗?”

  这两位“运动健将”从西安回来后,在球场上的变化也很惊人。以前,除了球,他们眼里啥也没有。同学摔倒了,他们连看都懒得看一眼,“关我屁事”。现在遇到这种情况,他们会马上冲过去扶起同学,因为,去西安时,他们自己全程都被善意所包围,受到了很多来自他人的帮助和关爱。刚上车,就有一位叔叔帮他们放行李;晕车了,一位中医姐姐,帮他们按摩虎口穴位,缓解不适;在大明宫把脚磨破了,一声不吭忍回了酒店,老师同学知道后,赶紧送来创可贴,第二天,同学还送来了一双洞洞鞋……

  想进CBA的这位,现在还会帮体育老师维持课堂秩序,老师上课来之前,他会带着同学们跑步热身。原因是,去西安时,他是“安全监督员”,随时都要操心大家的安全,要“管事儿”。

  “财务官”热依拉以前语文不大好,不爱写作文。但本学期返校第一周,她的作文就成了范文,写的是暑假西安之行。并没有人要求她写,去西安的5个孩子中,也只有她写了。不仅如此,她还明确了自己的理想:长大后考陕西师范大学,去一个有露天阳台的学校当老师。因为她在西安路过一所学校时,看见这个学校每层楼,都有伸出来的阳台。她也想去这样的学校。

  每个孩子回来后,都变得敢于跟人交流了,有的甚至已经由“社恐”变成了“社牛”,也都变得开始努力或更加努力学习了。因为,他们见到了“远方”的样子,看到了沙漠以外的世界,因此想要好好学习,以后去更多、更远的“远方”。

  陈数与梦想老师座谈并了解梦想课程在且末县的运行情况。

  座谈会上,梁小林讲到这些如数家珍,其他人听得时而捧腹大笑、时而热泪盈眶。陈数从中看到,梦想课程《去远方》的种子已经悄悄地在孩子们心里生根发芽,她看到了“自信、从容,有尊严的未来”。她感恩于且末的教育工作者为此所做出的努力,为孩子们争取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以及想要提升自我的渴望。

公益如修行

  且末之行,并不是陈数第一次给孩子们上梦想课程,更不是她第一次参与真爱梦想的公益探访。

  去年在云南腾冲,也是《去远方》的课程,陈数临时才得知课堂需要全程直播。于是,她一边现场教学,一边在线给网友科普真爱梦想,还要引导课堂气氛,调动孩子们与网友互动。最终,直播课程获得了80万人次的在线观看,也是当时抖音明星公益筹款项目的第一名。

  前年在海拔近4千米的西藏日喀则,陈数给孩子们上梦想课程。她需要很用力的说话,才能克服在高海拔地区的力不从心。

  陈数与藏族小朋友交流。

  每年,真爱梦想的“分享爱”慈善晚宴,陈数都会精心准备,分享着自己的肺腑之言;平时,她的微博中关于真爱梦想的“小作文”频频出现,已成为很多网友、爱心人士及媒体接触真爱梦想的重要窗口。这些“图文直播”,甚至成为许多人内心隐隐的期待。

  20多岁时,陈数便想着以后要做点不求名利、不求回报的事。她觉得公益是片净土,符合这个特点。至于具体的公益方向,她几乎没有缘由地想到了教育类的公益。

  2009年,陈数的表姐刘蔓告诉她,自己和潘江雪、吴冲三人在一年前发起了一个叫真爱梦想的公益基金会,打算为偏远地区的孩子们提供素养教育。陈数一听,这不正是自己一直以来想做的公益吗?于是,她毫不犹豫地加入了真爱梦想,成为了他们的志愿者。

  尽管那时,基金会才刚成立一年,但陈数十分认同他们要做的事: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以外,为孩子们提供素养教育,促进教育均衡,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她也认同梦想课程的目标——“全人”教育,即培养“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灵力量融为一体”的人,帮助孩子们成为“求真、有爱的追梦人。”

  三位发起人的公益理念,也让她深表赞同。潘江雪不鼓励以牺牲自己生活品质为前提的公益行为,吴冲尤其不喜欢煽情和苦情。三位创始人从一开始就说好了,“真爱梦想要展示公益的积极面。不卖惨,不推动悲情,不煽动人们的情绪来做公益。”

  而对于自己彼时的职责,陈数开玩笑说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每年向基金会捐赠,参与一些活动,做做推广……”几年之后,陈数由志愿者成长为梦想先锋。在一次媒体活动中,陈数将真爱梦想介绍给了在场的品牌和媒体机构,当晚就筹到了 2000 万左右的媒体资源置换。再后来,成为荣誉理事,有了开理事会的资格;2017年,她正式成为真爱梦想的理事。

  今年初,在《中国慈善家》年度慈善盛典上,有初次见面的公益组织负责人以为陈数是盛典请来的颁奖嘉宾。朋友介绍说她是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的理事时,对方感慨:“真爱梦想请你这样漂亮的演员做代言人,真不错!”严谨的陈数纠正道:“我不是基金会的代言人,我是理事。”

  总有人对陈数说:“这么多年来,你做公益一直很投入。”每到这时,陈数总会反问:“为什么不呢?”她说,仿佛大家总觉得,你是个明星,你做公益就可以不投入、不认真做。喜欢把及格线提到80分的陈数不允许自己这样,“60分是社会的标准,我们自己心里还是可以有另一个标准的。”

  15年过去了,真爱梦想的发源地马尔康的梦想中心已从最初的两间发展到了23间,而在全国范围内,梦想课程发展到了30余门,梦想中心到年底累计要6000间了。陈数陪伴这个公益基金会,也已有14年之久。未来,陪伴仍在持续,因为“以教育为主题的公益,注定是一场持久战”。

  对于自己14年的公益历程,陈数总结道:“从我第一天加入真爱梦想直到今日,所思、所想、所行,确实是不计回报真心投入,如同面对我的信仰。因为我深知也明了,这是我自己的修行旅程。”

  作者:王卫

  图片来源: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

  海报设计:杜小娟

  图片编辑:张旭

  值班编辑:杨永洁

京ICP备20230011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386

COPYRIGHT ©1999-2023 ZGCS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