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娄玮:故宫也要“碳中和”
从“天地人和”共识,到中华民族“敬天惜物”的传统哲思,都是探索“绿色故宫”、推动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根基。

中国慈善家 · 2025-11-12

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娄玮。

在故宫博物院迎来建院百年之际,2025年10月11日至12日,第七届太和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六百载宫阙凝天工匠心之道,一百岁院庆谱绿色文明之章”,在本届太和论坛上,“世界遗产地绿色可持续发展”国际分论坛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世界遗产地的管理者及国际组织的资深专家参与。

“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百年故宫的其中一个关键词。围绕着这个关键词,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娄玮近日接受了《中国慈善家》的专访。

《中国慈善家》:今年故宫博物院迎来建院100周年,为何将绿色发展作为重要的主题?

娄玮:作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故宫不仅汇聚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生态智慧。2000余年前,中国哲学家管子提出建立国之都城,需要因天时、就地利。北京城的选址与紫禁城的营建深刻体现了这种城市规划思想。比如,城市位于三面环山、南面临水、中为平原的地理空间中,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宜居环境;紫禁城营建“顺势而为”,引西山之水入宫墙,实现防洪、防御与景观的三重价值。从太和殿匾额中“和”字蕴含的“天地人和”共识,到中华民族“敬天惜物”的传统哲思,这些文化理念成为今天我们探索“绿色故宫”、推动世界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根基。

当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中“气候行动”以及“可持续城市和社区”等倡议,与中国“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形成呼应。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发布的《遗产与可持续发展目标:遗产和发展参与者的政策指导》,更从专业层面为世界遗产地指明了“坚守真实性与完整性、以可持续实践回应气候挑战”的核心方向。

故宫建立资源回收中心,对废弃物进行合理管理。

与此同时,世界遗产地正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气象灾害频发,导致建筑遗产劣化速率加快,遗产地生态系统失衡,直接威胁遗产价值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故宫作为世界级文化地标,平均每年接待观众超千万人次。庞大客流带来的环境承载压力,也给遗产地的保护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

如何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是全球遗产地面对的共同问题,世界遗产的管理者和研究者们也都在积极探索解决方案。这些年,故宫在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也做了许多探索性的工作。设置遗产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分论坛,就是为了凝聚国际共识、交流本地经验,拓展技术路径,为未来更广泛国际合作提供可能。

《中国慈善家》:作为探索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故宫和万科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故宫零废弃”项目,如今项目已经实施了近六年,你们对项目的效果满意吗?

娄玮:故宫博物院于2020年1月与万科公益基金会携手,发起“故宫零废弃”项目,以科学、精细的废弃物管理方式,致力于将填埋、焚烧等处理方式的废弃物减少至趋近于零。围绕“零废弃办公”和“零废弃游览”两大方向,我们从减碳降耗、固废循环、气候韧性、全民参与四个部分推动这座古老遗产地的绿色转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我们坚持“全覆盖、多维度”的节能减排举措:一方面,定期开展能源审计,精准排查能源利用中的薄弱环节,推进节能技术改造;另一方面,建立并运行符合国内和国际双重标准的能源管理体系,切实降低能源消耗,该体系连续两年获得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认证。值得关注的是,故宫博物院北院区在今年的建设中启动光伏工程,计划装机容量达338.94千瓦,这是故宫博物院在绿色能源应用领域的一项积极探索。

我们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核心,构建固废管理体系:从源头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推广环保材料;将垃圾桶分类从4类细化至7类,提升分类精准度;基于环境行为学数据分析优化布设,将院内垃圾桶从310组减至110组,既保护遗产风貌,又提升回收效率。数据显示,2024年故宫博物院人均垃圾产生量降至115.3克/人/天,较2021年下降31.2%;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28.5%,较2021年提升1.5个百分点。

我们开展“有机废弃物在地循环”项目,通过好氧堆肥技术将绿化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截至2025年9月,故宫博物院两个院区已处理绿化废弃物96.2吨,产出堆肥土壤改良剂37.6吨,相当于减少73.2吨二氧化碳当量,这些改良剂又反哺院内园林绿植,形成资源自循环。

我们还把绿色理念融入文创开发,结合绿色低碳、环保再生与循环经济理念,用回收的矿泉水瓶、落叶、树枝设计出45款绿色文创产品。数据显示,2021年6月到2025年9月,已有73002只塑料瓶被转化成绿色文创,各类环保文创累计减少4.75吨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68棵10年生树木生命周期内的固碳量。让“零废弃”理念通过实用载体走进公众生活。

故宫职工举办零废弃活动。

《中国慈善家》:打造“零废弃博物馆”,需要广大游客身体力行的支持,在这方面故宫如何引导和教育公众?

娄玮:我们通过跨界合作拉近公众与绿色理念的距离:面向观众设计“零废弃”主题参观路线,推出了“看字识‘物’”“博‘骨’通今”系列古文字×零废弃科普活动、“在故宫邂逅灵动飞羽”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持续举办“故宫零废弃餐饮文化周”“零废弃日”等公众活动,号召公众在欣赏文化美景时,直观感受绿色生活的价值。同时,遗产地游览中实施的垃圾分类,亦有效减轻了大量观众到访给遗产地带来的环境污染负担。

我们尤其重视对青少年的环保启蒙,累计开发46个教育资源、梳理上百个知识点,并同步在故宫官网青少版上线“绿色故宫:带你发现故宫的另一面”主题教育资源。我们深挖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底蕴与环保内涵,制作了10节“故宫里的零废弃”线上知识课程,总观看量达2086.5万人次;推出线上线下结合的绿色研学活动,让可持续理念根植下一代心中。

经过近六年实践,“故宫零废弃”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累计吸引4万名导游、4067万人次观众加入到“零废弃”的行动中来,另有3.6亿次公众通过线上渠道参与。

“零废弃×古文字”暑期活动。

“绿色故宫”实践的落地,需要真正实现全员参与。我们推动职工全面践行“零废弃办公”理念:以电子办公替代纸质文件,在食堂推行“光盘行动”,落实垃圾分类,倡导零废会议与节约用电,还通过多样化节水节电宣传,举办旧物重生二手物品交换活动,让低碳习惯融入职工日常。截至目前,已有超过3000位故宫博物院职工加入到“零废弃”的行动中来。

《中国慈善家》:故宫作为世界遗产,是独特且无法复制的物理和精神空间,但它和其他世界遗产一样,面临着来自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长期环境风险。在应对这一挑战方面,故宫博物院的主要做法是什么?

娄玮:应对气候变化、提升遗产气候韧性,是故宫博物院守护“遗产真实性与完整性”的另一核心课题。针对北京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下的持续降水、高湿、强风、雷电及虫害等风险,我们构建了“监测-评估-应对”的风险管理流程。

在监测和评估方面,形成日常巡查、定期检视和专项监测的完整体系,及时发现遗产的病害状况,通过评估研判遗产的劣化程度和发展趋势,下达保养维护、重点修缮与管理措施的启动指令。同时,通过环境质量监测、展厅温湿度监测、建筑本体表面与结构变化监测与分析等举措,全面提升我们对于环境变化与本体劣化之间的关系认知,为实现风险早发现、早预防奠定了科学基础。

在“应对”环节,从保养维护、重点修缮和管理措施实施等方面全面防范气候变化影响。比如,持续进行易漏雨的天沟保养维护、每年春夏秋三季疏通排水系统、持续开展防雷设施安装与年度防雷检测、持续进行白蚁风险防控,通过风洞试验与CFD(备注:计算流体动力学)仿真模型模拟故宫全域风力分布,编制并执行《故宫博物院气象灾害开放应急工作方案》《故宫博物院防汛应急预案》,保证遗产和人员安全等。

《中国慈善家》:在探索绿色发展方面,故宫博物院近年来在国际上开展了很多合作交流。在这方面,国际上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以借鉴?

娄玮:在这方面,我们积极推动经验分享,不仅接待580余位国内外重要嘉宾实地交流“绿色故宫”实践经验,还在2024年牵头举办世界遗产地绿色发展圆桌会议,为本次太和论坛搭建了前期交流平台。项目连续四年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COP29)等重要国际会议上进行展示交流,向世界分享中国的世界遗产地在可持续管理方面的策略与实践,为全球遗产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思路。

在2025年零废弃主题活动中,观众在故宫博物院内四家餐饮门店用餐,践行光盘行动或使用自带杯,即可领取限量咖啡渣生态堆肥福袋。

国际上也有非常多优秀的实践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比如本次太和论坛的“世界遗产地绿色可持续发展案例展示”中,有一个案例是秘鲁马丘比丘的碳中和行动,他们通过技术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生物燃料,显著削减垃圾填埋量;大规模引入可再生能源,系统性降低碳排放;通过严格管控与宣传,有效遏制塑料制品对安第斯脆弱生态的污染等,将可持续理念贯穿于废弃物管理、能源利用和旅游体验的全过程。

还有一个案例是英国巴斯古城。他们除了政府和私人对建筑遗产的维护和修缮外,还有一所独立运营的会员制信托基金机构——巴斯遗产保护信托,成功地将专业保护、商业运营与公众参与相结合,为巴斯古城注入当代活力,使遗产在共享中传承,在共生中进化。该机构拥有超1,000名付费会员,构建了稳固的资金与社区支持基础。通过与专业志愿者合作,巴斯遗产保护信托每年对200多份规划申请提出意见,并与巴斯议会及开发商合作,积极推动可能的改变。巴斯遗产保护信托始终秉持可持续和绿色理念,在规划建议和专业上合作中,都将这一理念贯穿始终,并通过其负责的四所博物馆将这一理念向公众进行传播。

我们深切感受到,可持续发展需要全人类的合力才能推进。国际交流不仅能够分享各国、各地区的经验与实践,为本地措施的开展实施提供参考,而且还是推动共识的达成、理念的传播以及实现技术共享的有效途径。

《中国慈善家》:在未来故宫的保护和绿色发展方面,社会力量(公益力量)可以做些什么?

娄玮:未来,故宫博物院将继续以“真实完整地保护并负责任地传承弘扬故宫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使命,朝着“四大愿景”稳步迈进。这四大愿景包括将故宫博物院建成国际一流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引领者、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在国内,我们将深化与高校、科研机构、公益组织的合作,推动环保科研与技术创新,将“绿色故宫”延伸至更多领域,全方位构建故宫博物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系,力争为遗产地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指南与标准;在国际,我们愿以本次论坛为起点,邀请全球更多遗产地、博物馆加入“绿色发展”行动行列,建立长效交流机制。

在此过程中,社会力量将是我们重要的合作伙伴,具体而言,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支持环保科研与技术创新。公益组织可以通过资金支持、项目合作等方式,助力故宫博物院开展绿色技术研发。例如,推动古建筑节能改造、新能源应用、低碳展览技术等创新实践,帮助我们探索更可持续的保护与展示方式。

第二,参与公众教育与文化传播。社会力量可以协助我们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主题教育活动,例如组织“绿色故宫”志愿者团队、策划青少年环保工作坊、推广低碳游览理念等,引导公众从文化体验中理解并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第三,推动行业标准与指南的共建。我们欢迎公益机构与故宫博物院共同研究、制定世界遗产地绿色运营的规范与标准,包括资源循环利用、碳中和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第四,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公益力量可以作为桥梁,帮助故宫博物院链接全球致力于绿色发展的遗产地与博物馆,通过联合发起倡议、举办国际论坛、开展示范项目等方式,构建长效合作机制,共同应对挑战。

作者:龚怡洁

图片来源:万科公益基金会(除署名外)

图片编辑:张旭

值班编辑:张旭


京ICP备20230011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386

COPYRIGHT ©1999-2025 ZGCS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