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民企捐赠基础研究:从出资人到出题人
在问题识别与解决方面更进一步,更快一拍。

中国慈善家 · 2025-07-03

 

6月30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北京举行民营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协议签署仪式。
6月30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北京举行民营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协议签署仪式。

  6月30日,一场签约仪式悄然拉开了中国基础研究范式变革的序曲。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协合医疗用品有限公司、齐鲁制药有限公司4家民营企业,正式以“出题人”身份加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营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

  此次签约不仅是一笔资金的注入,更标志着民营企业深度参与国家基础研究进程的范式发生了变化,民营企业从单纯的资金支持者,迭代为国家基础研究重大命题的共同定义者与发起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负责人表示,此次联合签约,实质上是将市场与产业的前沿需求信号直接导入国家基础研究的顶层设计与资源配置过程,有助于科研力量更好地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升级需要,提升整体投入效能。

  今年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腾讯公司正式签约,腾讯公司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无偿捐赠人民币5亿元,用于资助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博士研究生项目),重点支持其中女性、西部、粤港澳大湾区获资助者开展基础研究。一年前,小米公益基金会也曾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无偿捐赠1亿元,用于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支持本科生开展基础研究。

  此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营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的签约,与上述两笔大额捐赠还有些许不同,四家企业参与性更强,颗粒度更细,定制化程度更高,这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与央企共同出资设立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基础上,与民营企业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又一次新的探索。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球加速演进,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基础研究在产业应用的空间和时间距离大幅缩短,我国在科技领域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外部压力与挑战。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迫切需要通过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突破关键技术,这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此次民营企业以“出题人”身份参与基础研究进程,不仅在资金规模方面形成了对财政资金的有益补充,更能够通过“同题共答”的方式形成解决特定难题的战略性共同体,在问题识别与解决方面更进一步,更快一拍。

 

  民营企业对基础研究方面的技术瓶颈、未来趋势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最前瞻的预判,他们以“出题人”身份加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营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能够依托自身既有的技术积淀,精准捕捉产业前沿信息。他们提出的“题目”,往往直指产业发展的关键“卡脖子”难题和未来技术制高点,能有效引导基础研究资源投向最紧迫、最具潜力的关键领域。

  此外,民营企业捐赠或资助形成的基础研究项目,尽管一部分仍然嵌入到基础研究原有资助体系,但相对财政资金而言申报以及使用机制相对灵活,能够快速响应前沿技术需求,在特定领域实现早期投入、早期资助。

  同时也应看到,与其他类型的捐赠或科研合作场景相比,支持基础研究任务更为艰巨、周期更长,资金体量更大,机会成本、试错成本更高,对民营企业在资金规模、专业化能力方面要求更高。正因为如此,在政策层面畅通民营企业支持基础研究渠道,国家相关部门应出台优惠力度更大,激励效果更显著的激励举措,强化荣誉表彰,细化加计扣除税收政策,发挥好各个行业领军民营企业积极性,引导更多的民营企业“出题人”身份参与到基础研究支撑与资助体系当中,这对于优化我国基础研究整体投入结构,形成持续稳定的多维度投入机制,推动我国基础研究迈向更高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从此次参加联合签约活动的民营企业类型来看,主要来源于医药、生命科学等领域,企业来源更加多样,涵盖专业更加多元。因此,民营企业通过捐赠、合作等方式支持基础研究,并不是仅限于全球知名、财力雄厚的互联网科技公司,不同领域、不同规模的民营企业都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在基础研究的“最初一公里”发力,通过深度嵌入方式参与基础研究进程。此外,还可以通过公益慈善、科研合作等方式构建多类型科学教育实践活动基地,支持校外科学探究实践活动开展,积极参与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等,协助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在基础研究的更早阶段,力所能及地支持我国科技教育事业发展。

  作为全新场景,民营企业以“出题人”身份支持基础研究,在我国还处在探索阶段,需跳出“传统慈善思维”,转向“战略慈善视角”,通过科学规划、机制创新与生态共建,实现“企业-学界-社会”的多方共赢,激活我国基础研究的源头创新能力,为未来科技竞争储备长期势能。

  下一步,还可探索将这种“团组式”签约模式复制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通过捐赠等方式支持大学特定领域的基础研究,降低单个企业的参与门槛。同时,探索财政资金与捐赠、科研资金互配模式,加强两类经费的全方位协同,在初始资助环节就形成“双轮驱动”效应。

  在资助模式方面,除了既有的常规捐赠模式,还可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留本基金(Endowment)运营实践,设立大体量捐赠基金池用好存量资金,通过投资收益永续支持基础研究进程。通过努力,吸引更多民营企业参与基础研究进程,通过出好题、答好题,汇聚社会力量的“星辰大海”,共同筑牢科技强国根基。

  (作者系华北电力大学世界一流大学教育基金研究中心主任、人文学院副教授)

  作者:杨维东

  图片来源:IC

  图片编辑:张旭

  值班编辑:张旭

京ICP备20230011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386

COPYRIGHT ©1999-2025 ZGCS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