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慈善家 · 2025-07-02
中国慈善家 · 2025-07-02
不久前,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腾讯基金会候任秘书长肖黎明去了一趟印尼,在那里,腾讯与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一带一路”行动平台、中国农业大学共同发布了“中国农大——腾讯为村印尼青年兴乡计划”,帮助印尼青年为本国乡村转型、减贫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在此之前,腾讯乡村CEO项目也曾走出国门,在非洲的坦桑尼亚、乌干达开展项目。这是腾讯 SSV 为村发展实验室总结和沉淀数年来培养服务乡村青年创新创业人才上的探索和经验,结合海外需求走出中国的尝试。
由中国农业大学与腾讯公司联合发起,“中国农大-腾讯为村非洲青年兴乡计划”,分别在坦桑尼亚、乌干达开启。
6月26日,在《中国慈善家》影响力慈善研究院与可持续社会价值生态圈联合主办的“企业公益出海:当下与未来”主题沙龙上,肖黎明感慨道,企业公益出海面临的最大障碍不是资金,而是“文化隔阂”和“信任鸿沟”。只有真正融入本地,理解他们的文化、需求和情感,公益才能从“外来项目”变成“本土事业”。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公益力量的崛起,企业正在将公益行动融入全球化的发展之中,以更加务实的能力和意愿,承担国际社会中的建设责任。
然而,对于企业而言,公益出海并不比做生意容易。
公益出海,资本升维
2019年,阿里公益和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了“国际爱心包裹”项目,为“一带一路”沿线十几万儿童送去了学习用品,以及美术和体育用品,该项目是“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优秀案例,也被纳入了国家发展合作署的项目库。
2020年,平安集团和一家媒体在大凉山合作发起了公益项目“妈妈的针线活”,该项目通过回收旧衣物,融入彝族传统非遗设计元素,组织当地的彝族妇女制作手工艺品,进行升级再造,然后对外销售。2021年,该项目成功落地柬埔寨和老挝。在今年5月的伦敦手工艺周上,“妈妈的针线活”代表中国非遗亮相,成为非遗传承和国际减贫的一张文化名片……
《中国慈善家》影响力慈善研究院在开展中国民营企业(企业家)基金会调研时发现,参与调研的130余家企业中,80家已布局海外的业务,其中24家以企业主体身份开展公益实践,另有18家通过企业基金会实现公益出海。
“这些数据不仅展现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更体现了其在全球范围内承担社会责任的意愿与能力。”《中国新闻周刊》社长、《中国慈善家》社长吕振亚认为,当前,企业出海的焦点已从走出去,转向如何走得稳、走得远。“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海外业务的拓展不仅需要经济效益的支撑,更需要通过公益的实践融入当地的社会,树立负责任的企业形象。”
正泰集团连续多年在斋月期间向埃及贫困人群捐赠食物,联合当地红十字会开展公益活动,被当地官员评价为“有温度、负责任的企业”,公益“朋友圈”从埃及延伸至印尼、马来西亚、阿曼、阿尔及利亚等穆斯林国家。
在正泰集团可持续发展办公室执行主任顾皓看来,公益是企业出海“走出去”“走进去”乃至“走上去”的一把钥匙,也是实现商业价值增值、以公益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切入点。 作为智慧能源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正泰为柬埔寨两个村庄安装离网光伏系统,解决当地用电需求,柬埔寨政府后续将十个无电村庄的通电任务交给了正泰。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王名认为,中国企业公益出海在“走出去”之外,还有另一层含义,即突破市场的边界,从单纯追求利润转向创造社会价值转变,其本质是资本的升维和转型,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土壤中家国情怀与文化基因的延续。
“新时代中国公益发展呈现出智能化、全球化、社区化、平台化、专业化、人文化和回归传统文化七大趋势。”王名分析道。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公益,也必然符合这七大趋势。他同时强调,企业公益的变化与企业生态变革息息相关,涉及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融合、资本形态的转变、全球化与本土文化的结合等等,企业应以社会价值为核心重构竞争力,从历史与传统文化中寻找新时代公益实践的精神动力。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军认为,企业公益出海具备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企业海外发展需求、企业社会责任合规要求和发挥民间外交功能的多重价值,意义重大。但在全球经济波动和国际形势变化的背景下,企业公益出海也面临着资源收缩、地缘政治风险、形象污名化压力等挑战。
出海做怎样的公益?
企业公益如何出海?
肖黎明说:“布局公益出海要做到三个‘真’,一是融入当地,找到‘真需求’;二是发挥专长,解决‘真问题’;三是协同聚力,构建‘真生态’;以文化适配、核心能力及生态协同破解海外公益难题。”
在平安集团品牌宣传部副总经理俞蕴文看来,公益项目不能只提供无偿捐助,而应该秉持专业原则,遵循“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输血不如造血”的逻辑,促进企业公益和当地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才能保证公益的持续和有效。“妈妈的针线活”拓展至柬埔寨和老挝,便是典型案例,发起方和受益人共创共赢,一举实现解决就业、传承非遗、绿色低碳等多个目标。
阿里公益也结合自身优势,做了不少公益出海的实践。新冠疫情期间,阿里先是协助武汉接收全球抗疫物资,而后从中国向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驰援抗疫物资。最重要的是,阿里达摩院把中国抗疫的经验翻译成了16种语言,通过线上形式实现了知识共享。
“公益不仅仅是简单的物资或爱心的输出,而且也是知识和力量的共享,能够一起共同面对挑战去解决一些问题。”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姚瑶说。
2019年,阿里和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利用阿里云技术开发了“世界饥饿地图”,实现了全球数据的可视化预警,从而提升救援到达效率。2022年,阿里和红十字基金会合作,上线了数字化救援平台,在大规模的国际救灾场景中也得到了一些应用。
企业公益出海的实践大抵分为三种:通过企业自身的基金会实现公益出海;与国际组织、当地的NGO等机构合作;与中国的社会组织合作。
伊利与国际奥委会、红十字会及联合国三大组织都有深度合作。从2005年起,伊利便开始牵手奥运,如今已成为服务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的“双奥”企业;伊利也和红十字会包括红十字基金会、红十字国际学院都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合作关系,在自然灾害救助、公众应急事件响应过程中,在推动整个红十字运动在中国落地的发展;伊利也是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和荒漠化公约坚定的履约实践者。“我们需要借助公益项目切入,走进社区,理解真实的需求。文化破冰不仅依靠翻译,而是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价值链接,政策风险的调和往往离不开企业在社会层面的共建姿态。”伊利集团可持续和社会价值副总裁乔璐说。
生态圈的聚合之力
在出海的过程中,企业和公益都不可避免会遇到诸多困难和挑战,但所有问题都指向同一个核心:如何与当地社会深度融合?
华友钴业ESG高级主管吕基成认为,引入NGO至关重要,同一个项目,企业直接向当地社区问需求,可能会狮子大开口,而通过基金会去问,就能遵循国际标准。此外,企业公益出海,本身的专业化也很重要,需要摒弃传统捐赠的思维,注重本地化。“如果我们能够跟专业的机构合作,提前服务于社区,可能就会规避后面一系列的风险和损失。”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是国内出海较早的公益组织之一。2005年,基金会开始尝试国际化,共经历了三个阶段:2005-2009年,以出差式为主,通过发起海外救援积累经验;2009-2015年,设立专门团队运营海外项目;2015年至今,在海外设立合法注册机构,成为国内少数具备稳定海外运营能力的社会组织。
但像乡村发展基金会这样在国外设办公室的社会组织并不多,仅有的几个海外办公室,也无法满足企业的全球化需求。企业只能根据不同国家的国情,选择不同的组织进行合作。华友钴业在刚果(金)、津巴布韦、印尼等国,分别与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联合国机构、当地NGO组织等合作,形成了差异化的公益合作路径。
复星基金会秘书长张翼飞以复星基金会的海外实践为例,强调企业基金会应转变思路,依托企业自身的海外体系,结合业务特点,针对当地社区关系、民生需求设立公益项目,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模式服务当地小商户,提升当地社区获得感,将商业行为转化为有温度的社区贡献,构建“企业-社区-社会组织”生态圈,从而解决企业在海外发展面临的问题。
“当前面临的是复杂变动的不确定市场,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是无限的,而社会资源是有限的,市场环境复杂,这要求政府、企业、NGO等相关主体互相协同,集中资源和力量,利用产供链布局,让发展中国家能够借助和中国的合作,实现可持续的自主发展,这符合共同的利益。”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研究所所长王泺说。
今年5月20日,《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实施,明确提出,鼓励引导民营经济组织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自愿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应急救灾等活动。当天,《中国慈善家》与19家企业和机构共同发起的“可持续社会价值生态圈”正式启动,旨在以企业核心能力解决社会问题,推动企业与社会的深度融合与可持续发展。
“公益问题往往复杂多元,单一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有限。只有联合政府、NGO、社区、产业链伙伴,构建“公益生态圈”,才能实现‘1+1>2’的效果。”肖黎明说。
作者:王卫
摄影:燕飞
图片编辑:张旭
值班编辑: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