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
第三次分配不能简单等同于慈善公益

中国慈善家 · 2021-10-14

 

小钱办大事,大钱办更大的事,没钱也要争取办好事。

 

2019年7月,浙江省武义县桃溪镇锦后村,空山新雨后,雨后清新的山村风光。图/IC

文/叶正猛

 

从浙东学派到阳明心学,义利并举、以民为本一直深刻影响浙江人的价值取向。改革开放40多年来,纵观浙江民营经济发展历史,浙商大多带有浓郁的“共富”血液、基因。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不忘回馈社会,人们说浙商更是“责商”(有责任之商),可以说浙商是“自带慈光”的共享共富的践行者。

 

今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选定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坚定决心。共同富裕要实现区域、城乡、群体之间协同发展。浙江拥有良好经济基础,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连续20年和36年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城乡居民收入比持续下降;浙江11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与最低倍差,是全国区域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浙江民营经济发达,是一个藏富于民的地区。

 

浙江不仅要在省域努力实现共同富裕,而且要对全国的共同富裕要起到示范和助力作用。浙江民企则应更加播撒大爱,当好“先富帮后富”的示范。

 

民企在第三次分配中要更有担当

 

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民营企业极大推动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做大财富“蛋糕”,浙江民企在第三次分配中应当更有担当。当然,第三次分配要遵循自愿原则。正如徐永光先生所言,自愿和透明是第三次分配的铁律。

 

浙江新湖集团自成立起确立了“财富共享才最有价值”的发展理念,做公益、行慈善、献爱心已有27个年头。浙江有个著名的浙商博物馆,新湖的板块名头便是“首批参与公益事业的浙江民企”。

 

最近有朋友打趣说,新湖这几年在社会责任、脱贫攻坚、慈善公益领域都是顶格拿大奖——2021年9月 “新湖乡村幼儿园建设暨怒江州幼儿园全覆盖项目”荣获中华慈善奖”;2021年2月25日新湖慈善基金会秘书长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2020年12月,新湖集团入选“2020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优秀案例”。

 

新湖乡村幼儿园升旗仪式。图/受访者提供

 

业内同仁经常与我们交流,我半开玩笑地说,介绍新湖公益,要允许我先吹两个牛,因为这两个方面其他企业都比较难做到,是新湖公益“得意”的地方。

 

一是新湖集团成立之初,就几乎同步开始慈善公益,发起成立了浙江爱心基金会。从理论上说,一般企业刚成立时资金是比较紧缺的,但新湖“老板”黄伟在证券市场打拼多年,已经有了一定的财富积累,从集团成立就开始回报社会了。

 

二是新湖公益基金会是“老板”亲自担任理事长,业内十分少见。因为《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理事长是基金会的法定代表人,基金会的法定代表人不得同时担任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黄伟在公司不担任实质性职务,也不是任何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而他在基金会担任了实职,亲领企业慈善公益。

 

“多维履责、高格行善”,新湖公益慈善形成了赈灾济困、扶贫攻坚、扶智助学、公益创新四个板块,第四板块指我们对公益行业发展的贡献。中国基金会中心网是新湖在十年前捐资助力建立的,中国第一家资助型公募基金会中华儿慈会第一笔大额款项由新湖捐助,新湖设立了中国第一家影响力投资基金——新湖·育公益创投基金。

 

第三次分配不能简单等同于慈善公益

 

第三次分配成为热门话题,多数阐述作了“正解”,但也有不少误读。例如不少人把第三次分配简单地等同于慈善公益,这是不准确的,这样理解既不利于第三次分配的开展,更不利于慈善公益作用的发挥。诚然,第三次分配无疑属于慈善公益,但第三次分配不直接等同于慈善公益。

 

慈善公益比之第三次分配,一是概念更宽。

 

众所周知,第三次分配是厉以宁先生在上世纪90年代前期提出的。厉先生在其1994年出版的《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一书中指出,“第三次是在道德力量的作用下,通过个人收入转移和个人自愿缴纳和捐献等非强制方式再一次进行分配”。

 

很清楚,他原意讲的就是“转移、缴纳和捐献”,而慈善公益的概念要宽泛得多,仅《慈善法》列了六条,远远不限于单纯的“分配”。慈善公益要解决社会问题,比第三次分配,方方面面更多。习总书记在论述脱贫攻坚时说:“各行各业发挥专业优势,开展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健康扶贫、消费扶贫。”这些都属于慈善公益范畴,外延很广。现在讲帮扶、讲共同富裕也是这样,慈善公益路子更宽广。

 

本文作者,浙江新湖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叶正猛。

 

二是理念更高。分配,可以说就是“授人以鱼”,而现代慈善公益更讲求“授人以渔”。辩证地看,授人以鱼永远是需要的,但用得不好也有弊端。早在1923年,徐直就在《对慈善家进一言》中提出:“施衣、施米、施材、施粥……固然这是慈善的事业,但不能说这是彻底治本的法儿。不过贫穷的游民依赖着这层保障,苟延残喘罢了,于他们既没多大益处,于社会或还有害处呢。”

 

说授人以渔“高于”授人以鱼,是观念重大转变,从被动变主动,从输血变造血,这是追求共同富裕所最需要的。所以,很多情况下,第三次分配配之以慈善公益的运作,会产生更大的蝶变效应。

 

三是作用更大。浙江大学教授苗青的观点,做慈善公益讲效益观,不要善款左手进来右手出去,而是通过运作,追求更大社会效益。这是因为,通过慈善公益的运作,特别是策划了一个个富于“魔力”的公益项目,提升了善款的作用。

 

例如最近深圳慈展会公布的2021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30强项目,个个都很亮眼——不露“砷”色小红桶(做除砷净水领域的领跑者)、袋鼠妈妈有办法(单亲妈妈支持计划)、微爱1加N成长计划(乡村困境儿童及困境边缘儿童家庭综合支持服务项目),等等。这些项目因为切合社会实际精心策划、实施,所发挥的作用比原来募集、掌握的单纯资金的作用大得多。

 

四是主体更广。诚然,人人可慈善,钱不分大小都是爱心。但作为第三次分配的主体应该是先富起来的企业和个人。而慈善公益的主体要更广泛,首先是有捐款参与第三分配的人,还有主要不是捐献而做公益的人,按徐永光的说法,有慈善家,还有“公益家”;还有公益经理人、几百万慈善公益的从业人员,还有无数的公益志愿者……如果慈善公益等同第三次分配,那么,所有这些人的努力、付出、作用都被忽视了。荣获中华慈善奖慈善楷模奖的,大多不是因为捐款多,而是慈善事业做得好,就很说明问题。

 

 

做增值提效的第三次分配

 

之所以要分析第三次分配不能简单等同于慈善公益,就是为了更好体现第三次分配的有效性。我的观点是,第三次分配来了,我们从事慈善公益,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运作水平,做增值提效的第三次分配。

 

站位要更高一点——我们进入到新发展阶段,有了新的发展基础和条件,如果说在一个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绝对贫困,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那么“十四五”时期则需要着力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慈善公益虽然担负“补充”的责任,但使命更加重大了。

 

作用更大一点——慈善界真本事叫做“小钱办大事、大钱办更大的事、没钱也要争取办好事”。通过慈善公益的高格高效运作,为第三次增值提效。

 

资金通过慈善公益为什么能增值提效呢?这是行业赋能,通过运作,使善款加持了组织之劳、整合之效、创新之功、智慧之力、科技之能……这符合劳动价值论,是公益界人士创造性劳动,提升了善款价值和效能。增效提质的具体路径则是多种多样。

 

2014年5月,浙江省义乌,“爱心书包漂流”共募集到了由爱心人士捐助的9000个爱心书包,随后将正式分批发给西部地区的贫困学生和爱心图书馆。图/视觉中国

 

首先是筹款升档。当然,最重要是资金,这是基础,是关键,是中心。慈善公益运作最大着力点当然放在促进第三次分配上,着力增加筹款。近期,很多人对促进第三次分配从精神文化、制度安排、具体筹款途径层面建言献策。

 

第二是资源整合。慈善基金会运作资金,往往不是单一的资金使用,要作很多资源整合,以使成原有资金的效能大大提升。资源整合是多方面的,有资金、人才、技术整合,有社会力量、政府资源、扶助对象整合等等,以致增值提效也是丰富多彩的。

 

新湖在湖北恩施实施的“枫香河益贫乡村计划”是一个立体化整合资源、改造乡村的项目。项目提出“修缮民居,提升环境,完善设施,发展实业”的思路,在杭州对口协作工作队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成功聚合企业、公益组织、院校专家团队、村民、媒体、乡村旅游消费者等多方资源,形成了联动机制,共同发力,实现了“整村改造,整村脱贫,打造美丽乡村”的工作目标。

 

而新湖旗下湘财证券做产业扶贫,则更多是人才、技术整合。湘财公益扶贫助力8个国家级贫困县脱贫攻坚战,以丰富的跨界合作资源,充分发挥广泛联系科研院校的人才与技术优势,组织启动碳汇造林、富硒有机大米、欧李等产业扶贫。项目着眼于出思路、出精力,重点做好铺路搭桥、穿针引线工作,公司直接出资并不多,但通过人才技术的资源赋能,实现了实际效果的倍增。

 

第三是项目设计。都说基金会“思路影响出路,项目成就效能”,项目设计、策划、实施是慈善公益运作的重头戏。对基金会来说,无论运作型还是资助型,始终围绕公益项目,以项目促落实、以项目出成效。运作型基金会自己运作实施项目,资助型基金会则面向社会招募,优选、支持民间组织“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接地气、有实效的公益项目。

 

在公益行业,品牌项目就是机构的名片,就是核心竞争力。品牌项目使资金增值,体现基金会的社会价值。所以,已经举办十一届的中华慈善奖,设捐赠奖,更设项目奖。捐赠奖可以看作是第三次分配的先进,而项目奖则是慈善公益运作的先进。

 

浙江省杭州市钱江新城。图/IC

 

第四是领域拓展。传统的慈善还只停在捐款捐物上面,只能呈现线性效用。通过公益创新,可以不断拓展慈善公益的领域,例如近年来各地的公益金融尝试呈现了指数效应,将金融领域的方法、智慧有效服务于慈善公益。

 

公益金融,广义上来说包括慈善信托、公益信贷、公益创投、公益众筹、影响力投资等等,公益界在不断研发新型的公益产品。领域拓宽则意味着社会效益的增加,更多的公益创新将会给第三次分配带来更多更新的想象空间。

 

第五是方法创新。思路转变、方法创新也能促进慈善公益效能提升。都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其“渔”怎么“授”,方法创新了,就有好多文章可做。

 

新湖公益在脱贫攻坚中,把授人以渔作了多方面的尝试——授人以渔,传授方法;激人以“欲”,提高扶助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助人以“具”,抓住发展生产的关键,资助生产工具;供人以“麯”,以发酵之用的酒麯为喻,帮助启动资金;解人之“惧”,解决产业发展后市场、价格风险的后顾之忧;导人以“渠”,指导产业门路、就业门路……这些都远远超越了单纯的资金效用。

 

《论语》中有段话特别适合当下。“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子贡说:“如果一个人能广泛地给民众以好处,而且能够帮助众人生活得很好,这人怎么样,可以说他有仁德了吗?’孔子说:‘哪里仅仅是仁德呢,那一定是圣德了!尧和舜大概都难以做到!’”

 

参与第三次分配、运作慈善公益,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不仅是“仁”而是“圣”,可谓善莫大焉!

 

(作者系浙江新湖慈善基金会秘书长)

 

图片编辑:张旭

值班编辑:邱宇

京ICP备20230011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386

COPYRIGHT ©1999-2023 ZGCS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