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
对话赵燕:在创新中传承,在艺术中复苏

中国慈善家 · 2021-02-06

“永远守着传统的东西,那是很难传承的,不要一味守着。”

 

微信截图_20210327144832.png

 

 

赵燕始终相信,度己才能度人,只有发自内心地热爱,身体力行去做,帮助民族文化传承人把自信找回来,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才能传承下去。图/受访者提供


《中国慈善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有很多种,你为何选择了文化公益领域?


赵燕:这可能和成长环境有关,从小的感知和认知会影响到后面的发展。人要经常去反思自己,才能够不断往前走。所以我会经常反思,什么样的东西能引领企业很好往前走。企业发展的前十年,也许是因为创始人很聪明,有很好的敏锐度。第二个十年,可能是他善于不断总结、学习,用很好的组织架构和人才来支撑企业的发展。当企业步入第三个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就要靠文化、价值观、社会责任感支撑,需要一个核心力量凝心聚力,传递文化价值,对于我们企业来说,“云中”承担了这样的责任。
《中国慈善家》:作为企业当家人,你在公益领域如何平衡个人兴趣与公司行为?
赵燕:对于大多数的民营企业来说,企业文化和价值观来自于创始人,个人色彩与公司文化之间肯定是分不开的。一个引领企业向前发展的人需要有一定的理想和情怀,但两者又不是拍脑袋来的,一定要发自内心,从自己擅长的地方去着手。我做民族文化的推广公益活动,因为是自己热爱的东西,所以能用心去做。
《中国慈善家》:十年的“云中”系列文化公益活动是否形成一个成熟的发展模式?
赵燕:通过这些年的摸索,我们已经有自己的模式了。第一步是要挖掘到这些文化,为他们提供展示的舞台,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关注;其次,对于这些少数民族地区来说,不仅要对他们有经济上的改变,更多的是精神扶持,通过持续不断的扶持措施让更多少数民族的孩子愿意传承他们的民族文化,从“云中”舞台走向国内、国际舞台;第三通过我们微薄的力量,逐步带动整个社会开始关注少数民族文化,这是需要社会各界持续关注、共同携手来做的事情。“云中”活动坚持了十年,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人慢慢地加入进来,和我们一起来做民族文化的推广工作。
《中国慈善家》:作为发起人,你怎么看待在“云中”项目上的投入与回报?
赵燕:在这个项目上,我们没有计算投入产出,没有想过回报。我认为做事情应该是人跟着事情走,钱跟着人走,如果顺序反了,就有可能走偏了。
十年间,我们单纯在项目的投资超过两亿,从这个舞台上成长了近200位民间艺人,也带动和推动他们的家乡发生了改变。有的家庭一年收入不到5000元,通过演出、旅游业等方式,现在的生活已经达到小康水平。这是我们作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一部分。
企业自身也有很多的收获。在推进这些公益项目的过程中,整个华熙集团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得到了升华。集团员工全员参与,帮助民间艺人和文化传承人重拾自信,在这个过程中员工也在凝心聚力。
《中国慈善家》:你觉得企业应该如何做好文化公益?
赵燕:从三方面来说,第一切实去挖掘、推广,第二在于教育,第三是创新。这些文化挖掘出来之后,如果没有后续的教育,大众对民族文化缺少基本的认知推广就会很难做。当然,创新也不可缺,推广民族文化一定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把它的文化嫁接到时代里面去。这样,文化才真的能够发扬光大,否则如果永远守着传统的东西,那是很难传承的,不要一味守着。
《中国慈善家》:在你看来,公益与慈善的区别何在?
赵燕:慈善大多数时候还是扶贫济困,但公益是要身体力行,人、财、物一定都要投入,而且要和被帮助的人达成一种共情、共识,有一种共通的连接,这个才叫公益。
《中国慈善家》:在你的商业版图中艺术与商业总有很好的结合。新冠疫情蔓延的当下,你如何看待艺术的价值?
赵燕:艺术家和科学家最大的区别在于艺术家是看到了未来,而科学家是把未来变成现实,艺术给人希望,因为它让人看到未来。尤其是疫情中,艺术可以作为情感联接的触点。在2020年4月30日,北京疫情防控由一级降为二级,5月1日北京时代美术馆就推出了一个线下新展,叫做“在艺术中复苏”。我们想从艺术视角出发,通过艺术家的创作,让观展的人从中获得一些温度和力量,从而让他们找到前行的希望。
文/本刊记者 邱慧

 

京ICP备20230011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386

COPYRIGHT ©1999-2023 ZGCS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