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慈善家 · 2025-09-18
中国慈善家 · 2025-09-18
编者按
当前,人类智能(脑科学)研究与人工智能研究已成为全球科学创新的双前沿。二者不仅在各自发展脉络上快速进步,还越来越呈现出交汇、共生发展的态势,相关科研资助的边界也正在被重新绘制。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ianqiao and Chrissy Chen Institute,TCCI)作为目前国内最具国际化视野、全球最具私人特色的脑科学研究资助平台之一,在相关领域既不仅积累深厚,更持续引领发展前沿。
近日,影响力慈善研究院《慈善家捐助科学研究》报告正式发布,聚焦全球科学资助创新实践,收录《陈天桥雒芊芊夫妇支持脑科学研究:以创业家精神兼济天下》等7个中国代表性案例,为科学慈善领域提供重要的案例参考与趋势洞察。专栏将从本期起开设“科学慈善的中国案例”栏目,逐期解读这些案例,展现中国科学慈善的前沿动态与独特价值。
首期特邀《中国慈善家》影响力慈善研究院研究员汪伟楠撰文,聚焦天桥脑科学研究院的最新进展,剖析其如何通过结构创新、伦理自觉与公共导向机制,推动AI与HI融合,协同技术突破与社会价值,为科学慈善提供“技术领先+人文关怀”的中国范本。
面向未来的大奖:AI与HI的双向奔赴
2024年8月,天桥脑科学研究院宣布与《科学》(Science)杂志联合设立“AI驱动科学大奖”,表彰利用 AI 赋能科学发现的创新性研究。该奖项已于今年7月决出了首届大奖与优胜奖得主。三位获奖者将分享总计5万美元的现金奖励,其获奖研究论文也将在《科学》杂志上发表。
放眼全球,与AI相关的奖项虽然不少,但前述奖项却是为数不多的、专注于奖励AI驱动科学研究的国际奖项。这个旨在奖励“AI”应用的奖项,为什么由“脑科学”研究机构来设立?
这首先与天桥脑科学研究院长期以来,对未来科学发展格局的理解有关。AI(人工智能)+ HI(人类智能)的结合,是天桥脑科学研究院关注的重点领域。在天桥脑科学研究院看来,二者不仅密切相关,还会沿着两条路径双向奔赴:第一条路径是AI和HI的共同进化,即通过长期记忆和推理能力让 AI 焕发自我意识,运作方式从“辅助”升级成“自主”;第二条路径是脑机共生(Brain Machine Symbiosis),将人类大脑与人工智能的能力结合,迈向“超级大脑”。两条路径相向而行,最终会在某个时点相遇,实现真正的 AGI(通用人工智能)。
AI不仅与研究院关注的重点领域有关,更与全人类科研发展的新时代有关。该奖项的中文名称是天桥脑科学研究院的创始人——陈天桥本人定下来的。陈天桥认为,与推动、促进等词语相比,“驱动”这个词,能够更好地体现“AI是为科学研究提供不竭动力的强劲引擎”——更贴切,也更具力量感。陈天桥说,非常期待在未来的诺奖得主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 AI 科学家,甚至在某一天,AI 本身就能成为科学大奖得主。
这一奖项同时也体现了设立者希望鼓励新人、推动创新、支持探索,激励科学界拥抱科研新可能的态度。在谈到奖项设立的初衷时,同为研究院创始人的雒芊芊说,对于处于职业生涯早期的青年科学家来说,最看重的是在《科学》这样的世界顶级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希望这项大奖能为一些人圆梦。在决出获奖者之后,她更是欣喜地谈到,“在AI正在根本性地加速全球科学发现的时代,我们很高兴能够发掘这三位杰出的年轻研究者,他们正在使用强大的新技术拓展人类知识的前沿。”
天桥脑科学研究院并不是一味地推崇“加速主义”。在奖励创新的同时,研究院也在主动参与脑科学伦理治理的前沿议题。在其组织的一场关于BCI(脑机接口)技术的研讨中,与会者共同讨论“脑机共生”所带来的社会-人类学意义,涉及身份、责任、集体心智等深层议题。这种对科学及其应用的哲学反思本身,正是“科学慈善”走向成熟的一种体现。
“陈氏支持”:技术领先与社会价值协同推进
天桥脑科学研究院所支持的脑虎科技在2024年底完成全球首个实时“动作+语言”双通道脑机接口系统,标志着中国在该领域实现从“并跑”到“领跑”的跃迁。2025年4月,脑虎科技又成功帮助一名右侧额叶癫痫患者借助256通道柔性脑机接口实现了用大脑操作游戏与APP,展现了对运动功能障碍群体日常生活的智能辅助潜力。
这些成果不仅是技术进步,更可以被理解为“科学慈善”的一个范本:不仅在要在研究上、技术上力争上游,更要从创新的开始就考虑,如何让“有需要的人”从技术进步中受益。从患者参与机制到康复设备开发,上述成果体现了 “陈氏支持”协同推进“技术与社会价值”的努力。
聚焦社会议题,推动科技造福社会、造福人类
与其说“陈氏支持”专注“前沿科技”,不如说它选择了一种“前沿且对人类未来有价值”的科学慈善资助方向。在2024年11月与《科学》杂志联合主办的“人工智能与精神健康”国际研讨会中,天桥脑科学研究院并未局限于时下流行的AI模型开发,而是将伦理治理、公共价值、个性化治疗等议题作为主轴推进讨论。
研究院主导大型研究项目“灵溪”,聚焦精神障碍患者的语音、文本、多模态数据采集与分析,力图在隐私保护前提下建立精准诊断体系;“碧海”正在主导建立全球最大的侵入式脑电数据库,目标3年内入库1000例,面向全球共享合作,支撑脑功能解码及脑机接口技术在医疗康复等领域的转化应用。这些项目的共同点是:用AI解决难题,但不脱离伦理;走在技术前沿,但始终强调人文关怀——关注全人类身体、精神健康的改善。
天桥脑科学研究院在2025年还主办了关于老年健康大数据、医疗数据开放的系列讨论会。这些会议和项目虽然不如脑机接口那样“硬核”,但却触及了科学慈善的底层逻辑:如何在推动科技快速演进的同时,保证科技造福社会、造福人类。具体到前述科技数据方面,可体现为建立可信的数据机制、公共治理方案与“知情同意”社会氛围等多个不同的侧面。
例如,在医疗数据共享会议上,天桥脑科学研究院联合多方提出“隐私计算+区块链存证”的治理建议,为精神健康领域的数据使用提供了可追溯、可控的范式。这些机制创新方面的探索,也为科学研究资助机构如何在AI时代体现“责任感”提供了范例。
不只是“提供资源”,更要“链接人群”
2024年12月,由天桥脑科学研究院与 脑机接口协会(BCI Society)联合主办,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特别支持的脑机接口协会与陈氏研究所联合会议(BCI Society & Chen Institute Joint Meeting)在上海举办,标志着这一国际顶级学术会议在创办25年后首次落户亚洲。
同年10月,天桥脑科学研究院在美国波士顿公共图书馆举办了首届陈氏学者聚会( Chen Scholars Retreat),来自世界各地的脑科学、人工智能以及医学领域的“陈氏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索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的未来。来自中国的专家介绍了脑深部电刺激(DBS)等多个领域的前沿进展。
这些举措,体现了“陈氏支持”的丰富面向:不只是“提供资源”,更要“链接人群”、“促进交流”,促成一个横跨东西方的脑科学–AI青年科研社区的形成与活化。
“科学慈善”的新探索
以天桥脑科学研究院为代表的科研资助实践,正在为中国科学慈善提供一种新范例:与科学前沿、伦理机制、社会期待互动,在科学、技术、慈善交叉处探索,并发展出新的空间。
在《慈善家捐助科学研究报告》的天桥脑科学研究院案例中,作者曾经这样总结:“陈氏支持”在脑科学研究领域已经形成了一定“嵌入式影响力”,体现了陈天桥夫妇以投资家的眼光做慈善的做法以及融合企业家进取精神和科学家探索精神以求兼济天下的胸怀抱负。在这篇案例发表之后,我们欣喜地看到,“陈氏支持”实践又有上述新发展。科学慈善的未来并不在于“捐了多少钱”,而在于是否能构建起一个科学能深耕、风险被容纳、信任被建立的科研环境。
(本文所列事实材料由天桥脑科学研究院整理提供,特此感谢)
影响力慈善研究院
2025-09-18
影响力慈善研究院
2025-09-18
影响力慈善研究院
2025-09-18
影响力慈善研究院
2025-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