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慈善家 · 2025-08-26
中国慈善家 · 2025-08-26
2025年7月8日,上海北外滩的世界会客厅见证了一场汇聚当代中国顶尖科学智慧的盛会——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科学峰会。这是对一个奖项的庆祝,更是对中国科学慈善事业里程碑式发展的见证。
作为中国大陆首个民间科学大奖,未来科学大奖自2016年由科学家与企业家携手创立以来,已走过十年光阴。在这个被《自然》杂志誉为“中国的诺贝尔奖”的平台上,已有39位杰出科学家因其对所在科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而获得认可,单项奖金高达100万美元。这场庆典既承载着对十年科学成就的回顾,更寄托着对新时代下科学发展的美好憧憬。
此次十周年庆典的议程设计体现了科学界的集体智慧。由历届获奖者组成的项目委员会(Program Committee)主导设计,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长丁洪和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杨学明担任联席主席,近20位历届获奖人以及10多所顶尖高校校长等教育界领军人物齐聚一堂,给线上线下观众带来了有关生命科学、物理、化学、数学、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前沿议题。峰会的议题设计兼具科学前沿性与科普性,信息密度极大,作为参与了一整天的观众,觉得满载而归。
在多场对话中,科学家们对学科的热爱和立体的个性也展露无遗。例如,在化学论坛的对话环节,面对“生化环材是天坑专业”的网络说法,四川大学教授冯小明向各位专家询问对此的看法。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高毅勤坦言每个专业都有冷热和周期,但关键在于选择你热爱的和感兴趣的。而南开大学教授周其林则回应道:越说生化环材是天坑,我越想下去看看。
AI驱动新科研范式:跨界融合成就科学新高度
对AI赋能当代科学家与跨界创新的深刻探讨是此次庆典的突出亮点。AI正带来科研范式的根本性改变,科学家的研究能力正在得到提升和拓展。与会专家普遍认为,科学家们应该加强交流碰撞,运用AI的能力和多学科的视角来解决科学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所长张杰教授指出,“AI for Science”是未来的趋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仙辉教授强调,科学的边界在不断模糊,未来科学家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并广泛猎取不同学科的交叉点,坚持内心认定的重大科学问题,同时培养批判性思维、发散性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丁洪教授更是提出,在AI的支持下,科学家可以学习多个领域,例如可以同时在物理、生物、计算机领域取得博士学位,而这三者的结合将创造出许多优秀的科学成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教授建议年轻学者选择真正感兴趣的课题,多交流与合作,因为思想的碰撞能产生源源不断的新事物。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教授也指出,“More is different”(“多即不同”,出自凝聚态物理学家菲利普·安德森),学科的交叉融合至关重要。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教授更是以生命科学研究为例,阐述了AI带来的研究范式改变。他提到,现在研究的顺序可以被打乱,可以从蛋白质结构出发,倒推生物现象,这在以前是不可思议的,颠覆了传统“从粗到细、由远及近”的研究顺序。
青年科学家培养:科学慈善助力开发人才成长新模式
培养与激发青年科学家成为庆典的另一热点话题。与会专家普遍认为,青年科学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他们应该在科研生涯早期就接受更好的训练,并拥有跨学科思维、科研与应用的双重视角,同时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和有志于解决的问题。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卢煜明教授介绍,香港中文大学每年招收的300名医学生中,有15%的优秀学生会获得最好的训练,同时学习科学和医学。西湖大学副校长邓力教授强调,做科学要善于提出问题,这样学科的边界才能不断扩展。浙江大学数学高等研究院教孙斌勇教授建议数学专业学生除了数学之外,还可以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潘建伟教授再次强调,青年人要选择真正感兴趣的课题,多交流和合作,因为碰撞能够产生源源不断的新事物。
未来科学大奖本身也通过奖励许晨阳教授这样的青年科学家,以及何恺明、孙剑、任少卿和张祥雨教授组成的年轻团队,来回应王振义院士“为什么奖项都颁给年纪大的人”的忧虑,用实际行动激发青年科学家的热情与潜力。
与会专家多次提及了“问题意识”对青年科学家成长的重要性。科学慈善可以从三个维度助力新一代科学家建立深刻的问题意识:
首先,激发跨学科探索的内在动力。 通过跨学科学习点燃科学本身的好奇心,正如陈仙辉教授倡导的跨学科思维,以及潘建伟教授强调的交流合作理念,让青年科学家在不同领域的碰撞中发现新的研究灵感。
其次,搭建科学与产业的桥梁。 帮助青年科学家深入了解产业界的现状、需求和发展方向,从而将科学理想与实际应用更紧密地结合,实现从科学研究到成果转化的有机衔接。
最后,培养以人为本的科学情怀。引导青年科学家深入理解人民生活的真实需求。例如在生命科学领域,当面向残障人群开展科研工作、针对阿尔茨海默病开展预防研究时,帮助青年科学家真正理解相关群体的切实需要和生活境遇,让科学研究更有温度、更贴近人民群众的需求。
在基础设施建设层面,科学慈善同样大有可为。特别是在数据资源和算力支持方面,为青年科学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对于推动AI在科学领域的深度应用具有关键意义。以中国科协发布的2025年十大产业技术问题、前沿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为例,无论是“脑功能评估与脑机智能闭环干预”、“衰老状态下再生生物材料开发”,还是"基于合成生物学与AI驱动的智能响应病虫害生物疫苗"等前沿课题,都迫切需要强大的数据和算力支撑,需要基础科学的重大突破和青年科学家的深度参与。
科学慈善的传播使命:构建大众与前沿科学的桥梁
未来科学大奖的十周年庆典,再次体现出民间科学慈善在推动国家科技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正如《中国慈善家》影响力研究院发布的《慈善家捐助科学研究》报告所指出的,科学慈善正成为我国慈善事业的一条全新路径。它不仅仅是资金的补充,更是对高风险、长周期、不确定性强的基础科学领域的耐心投资和风险包容。
作为未来科学大奖的配套平台,未来科学论坛是一个难得的可以集齐不同领域顶尖科学家的论坛,且未来科学大奖通过其科学传播活动,如“追星就追科学家”系列讲座和《“未来”科学家访谈实录》等科普读物,有效地拉近了顶尖科学家与公众的距离,激励青少年以科学家为榜样,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但同时,科学语言确实十分专业,即使是某领域的专业听众也难以很好理解其他领域的内容。未来如何借助慈善的力量做好高质量科学传播,在当前科学发现与科技转化并重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在《慈善家捐助科学研究》报告中,未来科学大奖作为七个典型案例之一被详细记录。作为“中国大陆最早由企业家和科学家集体发起的科学研究捐助案例”,未来科学大奖自2016年设立以来,成为我国当代科学慈善事业先声。正如报告所言:“未来科学大奖秉承‘科学改变未来’的使命,通过设置规则和措施保障大奖的公平、公正,在科学激励、科学普及、科学传播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同时,这一奖项“由科学家、慈善家、企业家、投资人和社会活动家构成的科学共同体,通过集体协作和专业运作,保障了未来科学大奖积极而平稳的发展,并以稳定的积累获得了影响力的实现。”
“未来科学大奖不仅为基础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和社会支持,也开创了中国科学慈善的多元合作新模式。”欢迎大家前往微信读书阅读报告全文或申领纸质版报告,共同关注中国科学慈善事业的创新与成长。
影响力慈善研究院
2025-08-26
影响力慈善研究院
2025-08-26
影响力慈善研究院
2025-08-26
影响力慈善研究院
2025-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