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慈善研究院
从“走出去”到“走进去”:公益助推企业出海

中国慈善家 · 2025-07-14

  6月26日,《中国慈善家》影响力慈善研究院与可持续社会价值生态圈联合主办“企业公益出海:当下与未来”主题沙龙,这是19家企业和机构共同发起可持续社会价值生态圈后的首场跨界研讨,本次沙龙汇聚了来自企业、公益组织、学术界及政策研究部门的数十位嘉宾,围绕企业公益出海的现实挑战与战略机遇展开深入交流。

  影响力慈善研究院启动的“中国民营企业/企业家基金会调研”的最新数据显示,在调研覆盖的130余家企业中,已有80家企业布局海外业务。其中,24家以企业主体身份直接参与海外公益项目,18家通过企业基金会实现“公益出海”。公益实践正逐步成为企业全球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品牌价值塑造、文化融合及社会责任传递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支撑作用。

  与会嘉宾在讨论中达成共识,企业需将公益行动深度融入全球化发展战略,通过精准匹配企业核心能力与当地社区需求,促进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两价融合”,推动企业从“走出去”向“走进去”的战略升级。

  嘉宾名单

  王   名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

  肖黎明

  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腾讯基金会候任秘书长

  王   泺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研究所所长

  郝睿禧

  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高级项目官员

  俞蕴文

  平安集团品牌宣传部副总经理

  乔   璐

  伊利集团可持续和社会价值副总裁

  姚   瑶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张翼飞

  复星基金会秘书长

  王香奕

  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王   军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

  张碧波

  北京爱尔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顾   皓

  正泰集团可持续发展办公室执行主任

  吕基成

  华友钴业 ESG 高级主管

  李   劲

  深圳国际公益学院资深顾问

  林敏明

  明德公益研究中心执行长

  肖   娜

  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全球中心执行主任

根植文化 融合共生:公益出海的新坐标

  《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慈善家》社长吕振亚在致辞中表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化、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的推进,以及南南合作框架下的广泛协作,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企业出海已从拓展市场升级为主动应对变局、建立长期影响力的战略行动,不仅要“走出去”,更要“走得稳、走得远”,这需要通过公益实践与当地社区深度融合,树立负责任的企业形象。

  他表示,本次沙龙是可持续社会价值生态圈成立后的首场活动,也是研究院“中国民营企业/企业家基金会调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将通过调研深入探索企业如何将核心能力转化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力量,并于年底发布《中国民营企业公益影响力观察报告》,同步设立案例库,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腾讯基金会候任秘书长肖黎明在致辞中说道,当前形势下,企业公益出海不仅是社会责任的选择,也是企业融入当地社会、提升品牌影响力的关键路径,更是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践行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战略行动。

  布局公益出海要做到三个“真”,一是融入当地,找到“真需求”;二是发挥专长,解决“真问题”;三是协同聚力,构建“真生态”;以文化适配、核心能力及生态协同破解海外公益难题。

  未来,企业公益出海需以专长筑基,让公益有力度;以共情融心,让公益有温度;以协同聚力,让公益有广度,推动公益升级,为中国企业全球化注入社会价值,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王名围绕中国企业公益的丰富内涵、历史根基及未来趋势进行主题分享。他认为,中国企业出海具有地理边界延伸、市场边界突破和从传统的社会责任向社会价值转型的多重内涵,即从单纯追求利润转向创造社会价值转变,其本质是财富的升维和资本的转型,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土壤中家国情怀与文化基因的延续。

  中国传统公益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本质可概括为:务民之义(利他且助其生命价值彰显)、敬天爱人(敬畏天地与致良知)、遏恶扬善(事上磨炼,在做事中为善去恶)、为而不争,先难后获(公益的更高境界)。

  王名认为,新时代中国公益发展呈现出智能化、全球化、社区化、平台化、专业化、人文化和回归传统文化七大趋势,企业公益的变化与企业生态变革息息相关,涉及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融合、资本形态的转变、全球化与本土文化的结合等等,企业应以社会价值为核心重构竞争力,从历史与传统文化中寻找新时代公益实践的精神动力。

需求驱动 优势赋能 生态共生 :公益出海的探索与实践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研究所所长王泺深入剖析了中国企业与全球南方国家建立利益共同体的重要性。她表示,通过产业链优势布局发展中国家,不仅是应对中美博弈压力的选择,更是符合中国发展的长远需要。发展中国家市场具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市场不成熟,基础设施和政策条件仍不完善,但近年来已有进步;二是对ESG的理解更成熟、NGO组织活跃,对外来企业提出更严格的要求,这种反差给中企出海带来了挑战。

  同时,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发展呈现出三种心态:一是视中国为发展榜样,认为中国道路值得借鉴;二是希望借助中国的产业链优势推动自身经济变革;三是对中国快速扩张保持警惕,担心当地产业、劳工权益和环境等方面受到破坏。第三种心态尤其需要关注,容易引发当地负面情绪,影响双边关系和中国企业的长远利益。

  政府与企业需要加强协同合作,积极了解发展中国家的实际需求,调整自身认知和行为,合力探索公益出海的创新模式,利用经济产业优势建立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合作的核心竞争力,树立更加友好、正面、可持续、有价值的国家和企业形象,实现互利共赢。

  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高级项目官员郝睿禧分享了盖茨基金会在推动全球健康公平中的实践与愿景。她表示,“慈善应承担政府和企业无法或不愿承担的风险”。今年,美国国际开发署的关闭将导致50个国家的禽流感防护体系、48小时应急反应系统及92%的妇幼健康体系崩溃。5月8日盖茨先生宣布,未来二十年,将把剩余财富以及财富递增收入大约2000亿美元全部捐赠,以此回应当今全球健康所遇到的威胁和倒退。

  郝睿禧认为,在过去十几年里,中国企业在全球卫生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中国企业的医药研发、创新迭代速度与美国几乎相当,且具有产业链成熟、扶贫减贫和消除疟疾经验丰富等独特优势,通过企业公益出海,中国可以将这些优势和经验与国际分享。“要实现优势和经验的共享,需要建设一个可持续创造价值的产业链生态圈,使企业在产业链中可持续运营,让目标受助人群持续受惠,且实现共赢。”

  伊利集团可持续和社会价值副总裁乔璐分享了伊利在企业公益出海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实践与思考。当前,企业公益出海面临文化与价值观差异、政策监管风险、品牌认知度低、供应链本土化能力不足以及地缘政治风险五大挑战。“文化破冰不仅依靠翻译,而是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价值链接,政策风险的调和往往离不开企业在社会层面的共建姿态,品牌认知与信任的建立需要长期本地化的参与,本地化能力的搭建可以借助公益项目切入,走进社区,理解真实的需求。”

  她分享了伊利的三点实践经验,一是通过商业向善推动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两价融合;二是主动融入当地,因地制宜开展公益活动,真正实现“走进去”;三是打造全球品牌力,以企业责任为公益出海构建价值通道。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姚瑶表示,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公益出海具有重要意义:“公益不只是简单的物资或爱心的输出,也是知识和力量的共享。我们希望通过公益来凝聚更大的共识,传递更多善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阿里巴巴认为,国际公益项目要做到可感知、可持续和可复制,企业公益出海要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目标,结合自身技术、业务和资源的优势开展项目;关注人才赋能,培养当地创新创业人才;积极支持和参与国际交流,将中国企业和民间的创新实践带上国际舞台,公益行业应当在构建对话合作平台、培养复合型人才、推动数字与公益融合三个方面共同努力。

  复星基金会秘书长张翼飞分享了对中国企业基金会全球化路径的思考。他认为,随着传统国际援助体系的加速瓦解,慈善基金会等力量开始填补部分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空白,重要性凸显,当前中国企业大规模出海,为中国社会组织尤其是企业基金会的国际化提供了历史机遇。

  针对当前中国企业基金会“走出去”面临的障碍,张翼飞指出,国际机构开研讨会、发报告的传统合作模式难以支撑出海企业“在地生根”。 他以复星基金会的海外实践为例,强调企业基金会应转变思路,依托企业自身的海外体系,结合业务特点,针对当地社区关系、民生需求设立公益项目,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模式服务当地小商户,提升当地社区获得感,将商业行为转化为有温度的社区贡献,构建“企业-社区-社会组织”生态圈,从而解决企业在海外发展面临的问题。

  平安集团品牌宣传部副总经理俞蕴文分享了平安集团发挥金融企业的专业能力护航企业出海安全的实践经验,提出企业公益出海应当与主责主业深度绑定,发挥主业优势为出海企业、人员及项目提供可靠的支持。同时,公益项目不是无偿的捐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需遵循“造血”逻辑,促进企业公益和当地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才能保证公益项目的生命力、持续力。

  2020年,中国平安开展了非遗手工艺公益项目“妈妈的针线活”,通过回收旧衣、融合彝族非遗设计,组织大凉山妇女制作手工艺品并销售,实现“非遗传承+乡村振兴”双目标,该项目也已拓展至柬埔寨、老挝,帮助东南亚国家振兴传统手工艺传承与保护,并在伦敦手工艺周亮相,成为中国非遗与国际减贫的文化名片。

  本次沙龙还进行了主题为《企业公益出海构建长期影响力》的圆桌对话,由《中国慈善家》项目总监、中慈联慈善传播工作委员会总干事姜璇主持,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香奕、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军、正泰集团可持续发展办公室执行主任顾皓以及华友钴业ESG高级主管吕基成围绕公益出海的必要性、现实挑战及下一步行动展开讨论。

构建企业公益出海的长期影响力

  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香奕从三个层面阐述企业公益出海的意义:公益是企业在海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企业与社会组织作为民间外交主体,能补充官方外交,助力中国国际形象塑造;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全球“双碳”目标等的达成依赖多方协作,企业公益是重要参与力量。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企业公益应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战略,升级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王香奕认为,企业公益出海需重视与海外NGO的协同和借力,充分利用海外NGO的在地优势,精准识别需求,建立信任合作关系,同时加强与联合国系统和亚投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互动,通过更广泛的国际合作网络获取资源、推动项目和参与全球治理,由此传播中国企业的公益理念,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认知度。

  针对当前企业公益出海存在的痛点,她建议加强人才培养,进一步建设可持续社会价值的生态系统,促进企业、社会组织、国际机构等多方协调,开发企业公益出海的知识产品,推动和倡议相关支持政策和举措出台。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从2005年尝试国际化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以出差式为主,通过发起海外救援积累经验的早期探索阶段(2005-2009年),设立专门团队运营海外项目的专业化过渡阶段(2009-2015年),在海外设立合法注册机构,成为国内少数具备稳定海外运营能力的社会组织的常态化驻点阶段(2015年至今)。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军结合二十年的出海经验,分享了他对中国企业公益国际化的思考。

  企业公益出海具备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企业海外发展需求、企业社会责任合规要求和发挥民间外交功能的多重价值,意义重大。但在全球经济波动和国际形势变化的背景下,企业公益出海面临着资源收缩、地缘政治风险、形象污名化压力等挑战,王军认为,企业公益出海要持续提升实现相应需求的专业能力,深化商业与公益的协同,依托政府支持,联动国际组织资源,推动民心相通,在困难中坚持开展公益,能够创造更大的价值。

  同时,企业可以加强与国内社会组织的合作,利用国内社会组织熟悉乡情民情、沟通成本低、项目落地更快、善于集中利用资源等优势落地公益项目。

  正泰集团可持续发展办公室执行主任顾皓表示,公益是企业出海“走出去”“走进去”乃至“走上去”的一把钥匙,也是实现商业价值增值、以公益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切入点。正泰集团连续多年在斋月期间向埃及贫困人群捐赠食物,联合当地红十字会开展公益活动,被当地官员评价为“有温度、负责任的企业”,公益“朋友圈”从埃及延伸至印尼、马来西亚、阿曼、阿尔及利亚等穆斯林国家。在柬埔寨,正泰为两个村庄安装离网光伏系统,解决当地用电需求,柬埔寨政府后续将十个无电村庄的通电任务交给了正泰。

  他注意到,企业公益出海与国际NGO的合作正在逐步深化,国家“一带一路”等战略为企业公益出海提供了政策方向和实践契机,但仍存在海外公益项目落地能力不足、建立本地社会资源网络难度较大、跨国沟通效率低、文化差异等现实阻碍,出海企业亟需多交流和总结经验,为未来发展提供借鉴。针对上述挑战,正泰把维护当地信任、与当地社区共同成长、结合主业挖掘商业机会作为下一步的公益出海重点。

  华友钴业ESG高级主管吕基成围绕华友钴业海外公益实践的动机、模式、经验及未来建议展开分享。他阐述了华友投身海外公益的三重动因:创始人陈雪华“投资到哪里,就为当地社区经济做贡献”的理念,奠定了企业公益基因;刚果(金)等国法律明确要求企业按营业额比例投入公益,形成外部约束;企业单打独斗难以满足社区多元需求,需通过合作实现精准服务。

  在刚果(金)、津巴布韦、印尼等国,华友根据具体国情不同,分别与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联合国机构、当地NGO组织等合作,形成了差异化的公益合作路径。通过这些实践,吕基成总结了海外公益的三大核心经验:

  引入NGO至关重要,NGO的中立身份能更客观挖掘真实需求,提升项目可信度;专业化是基础,海外公益需摒弃“传统捐赠”思维,注重本地化,增强本地员工对企业公益的认可;“Social License(社区认可)”是生存线,社区关系直接影响企业运营安全,通过专业机构提前投入社区服务,可规避风险、建立信任。

  对于企业公益出海的未来发展,吕基成提出两点关键建议,一是加强中国公益人才培养,填补全球业务中的合作空白;二是扶持中国社会组织出海,鼓励更多本土基金会提升国际化能力,拓展全球办公室覆盖,助力企业与社区需求的精准对接。

  沙龙主持人、《中国慈善家》影响力慈善研究院首席专家曾晶总结,中国企业公益出海已从市场拓展的配套举措升维为核心战略支点,这一转变既是对国际ESG标准升级的深度回应,更是企业融入当地社区、构建可持续竞争力的关键路径。企业公益出海需从“走出去”转向“走进去”,实现路径突破;将商业能力转化为社会价值,实现资本价值重构;面对国际公益新生态,亟需打通资源通路,构建跨域协作,实现生态扩容。

  为此,2025年5月20日,影响力慈善研究院正式启动100家中国民营企业/企业家基金会调研,以基金会为切入点,从初心、行为、成果等维度,重点研究民营企业与企业家如何构建公益愿景与战略,如何采取公益行动策略和管理举措,如何用企业核心能力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社会价值,并计划在年底发布《中国民营企业公益影响力观察报告》。

作者︱兰浏堃

编辑︱兰浏堃

图片 | 燕飞

京ICP备20230011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386

COPYRIGHT ©1999-2025 ZGCS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