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慈善研究院
一起携手,走进“科学慈善”时代 | 科学慈善专栏

中国慈善家 · 2025-06-19

  在近代中国,捐资兴学曾是慈善最具影响力的形式之一。从张謇创办通州师范到田家炳兴办百所中学,这些历史印记昭示了慈善对教育现代化的巨大推动力。

  进入21世纪,当科技创新上升为国家核心战略,一种全新的慈善路径正在我国悄然兴起:科学慈善。

一份研究揭示一个时代的前沿

  为记录中国慈善力量支持科技创新、科学发展的生动图景,《中国慈善家》影响力慈善研究院用一年时间完成了《慈善家捐助科学研究》案例研究课题,首份科学慈善报告近日正式发布。该课题由研究院首席专家李劲担任课题组组长,李劲、汪伟楠、陈嘉俊、徐伟等执笔撰写。首份科学慈善报告包含慈善家捐助科学研究总报告、7份案例研究报告及国际科学慈善扫描三个部分。

  由《慈善家捐助科学研究》报告推出的首批案例:

  陈天桥雒芊芊夫妇支持脑科学研究:以创业家精神兼济天下

  沈南鹏徐航捐助“顶科事业”:躬身入局 做难而正确的事

  腾讯支持科学研究:从科学探索到新基石

  未来科学大奖:以科学理想致敬未来

  黄峥支持基础研究:科学慈善助力企业基业长青

  小米公益基金会:左手科技创新 右手人才培养

  何享健科学基金:超越“慈善体系之美”

  首份科学慈善报告呈现以下特点:

  对象明确:报告界定的案例范围,特指来自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大额捐赠,以奖励或资助方式支持科学研究。通过这样的界定,报告将研究对象与企业自身研发投入做了明确区分,凸显了关注对象的公益性。

  案例扎实:报告选取了7个颇具代表性的案例。这些案例投入的资金规模从数亿到百亿元不等,投入的资金规模庞大;支持领域广泛,涵盖脑科学、计算机科学、农业科技等多个领域。

  方法系统:通过文献回顾、政策解读、现场访谈与数据分析相结合,报告在理论与实证之间架起桥梁,为理解这一新兴领域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填补空白:尽管捐资办学、科学资助早已有之,但以“慈善家捐助科学研究”为主题的系统性研究在国内仍属首次,填补了理论与政策视野的空白。

  更值得一提的是,报告以一种并不多见的跨界视角,把项目或组织的慈善战略、慈善家个人及家族的价值实现、慈善政策环境等主题关联起来,让我们有机会看到慈善行为背后的个人抉择、战略规划、制度环境与现实张力。

  这项研究通过案例,呈现了陈天桥、马化腾、沈南鹏、徐航、黄峥、何享健等慈善家如何将其自身财富积累转化为科学发展“后勤补给”的实现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他们投身“科学慈善”的心路历程,并勾勒出了一种体现“长期主义”、“包容风险”、“鼓励探索”的新型慈善路径。

  从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入手,在7个“慈善家捐助科学研究“案例的筛选标准基础上,我们引入更为广义的“科学慈善”概念:“个人、企业或慈善组织以奖励或资助等方式,不以商业回报为目的,支持科学研究或与科学研究相关的科学交流、科学传播和科学社群建设的活动或事业”。

  这项研究的价值,不仅是在中文世界中首次系统提出“科学慈善”概念,更让我们重新思考:当政府不再是科研资助的唯一主体、当社会财富愿意以非营利的模式支持科技创新;当尝试通过资助科学、借助科学的发展来解决社会问题成为与扶危济困并存的慈善路径,我们是否正在迎来一个“科学慈善”时代?

为什么是“科学慈善”?为什么是现在?

  科技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写入国家战略文本的“科技自立自强”,早已从口号提出阶段进入了执行落实的关键阶段,科技创新来到了亟需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攻坚深水区。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慈善家和企业把目光投向了实验室、研究院、大学、科学共同体和基础科学人才。是时候问一个看似冷门实则正当其时的问题了:慈善力量,是否能成为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

  首份科学慈善报告指出:长期以来,我国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资助体系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慈善资金长期缺位。2016年后,随着天桥脑科学研究院、未来科学大奖、新基石科学基金会等一批公益项目、非营利组织相继出现,社会力量才真正进入科学研究支持体系之中。随后短短数年间,企业/企业家、慈善家设立科学基金、支持学科发展、奖励科学家、资助青年研究者和科研项目的案例越来越多,成为中国慈善生态中一股前所未有的“硬核力量”。

  据《中国慈善捐赠报告》,2023年科学研究领域接收捐赠总额145.76亿元,占全国慈善捐赠总额的9.65%,捐赠机构中,企业/企业家基金会占据主导地位。

  在大国科技竞争、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在国家呼吁加强原始创新、倡导优化基础研究投入结构、发展多元化资助机制的政策环境下,科学慈善风潮在中国的出现,不仅是响应国家战略的体现,更是一种主动承担风险、投资未来的慈善新范式。

科学慈善,不只是“给钱”

  “科学慈善”绝不是简单的“多出点钱”,它更多代表了一种价值立场:在高风险、长周期、不可预测的科学领域下注,并愿意容忍失败,支持科学家“做难而正确的事”。在这个意义上,科学精神、企业家精神、慈善精神之间可以有很好地相互激荡,正如“慈善家捐助科学研究总报告标题用词 “纵身一跃”所体现出的,蕴含着在不确定未来寻求突破进展的勇气和信念,而这种勇气、信念,再加上长期主义的专注与耐心,正是科学慈善相对于政府资助和商业资本的独到优势。

  研究显示,这些慈善家并不仅仅把自己定位为“捐赠人”,反而更多定位为科学家的“同路人”、“后勤团”:他们不只出资,更关注资助机制的专业性与持续性;不只是奖项设立者,更是良好学术生态的积极建设者。例如,小米公益基金会先后突破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从不接收社会捐赠的惯例,为社会力量支持基础科研开辟了新的资助渠道。新基石科学基金会通过以“科学探索奖”、“新基石研究员”为主的多样化长效机制,让科学家在资助规则制定、评奖遴选中唱主角,作为“捐赠人”的腾讯站在幕后,为科学工作者解决后顾之忧,为创新探索提供支持土壤。

  这些努力正在改变中国科研资助的格局。

开辟《科学慈善》专栏

  首份科学慈善报告尝试通过记录,为中国科学慈善时代的到来立下第一块路碑。它告诉我们:慈善可以成为科学发展的重要助力;中国企业家不仅可以创富、中国慈善家不仅可以济困,他们也可以借助“科学慈善”来育人、育知、助人,投资未来、造福社会。这幅画卷才刚刚展开,新的实践还在不断涌现,我们对相关现象的理解有待深化,鼓励和支持这一慈善路径的环境还有待我们共同建设。

  因此,我们在影响力慈善研究院的微信公众号上开辟《科学慈善》专栏。专栏将沿着首份报告的探索路径,邀请科学慈善的实践者、关注者共建共享,继续讲述、分析、提出问题:

  中国科学慈善走到哪一步了?

  科学慈善背景下,企业家、慈善家、科学家与社会公众之间会形成怎样的互动关系?

  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新前沿,慈善能不能也走在前头?

  ……

  从今天起,我们一起探索这些问题,一起走进更有理想、激情和创造力的“科学慈善”时代。

  后续,我们将以连载的形式,在本栏目陆续发布首份科学慈善报告的主要内容,敬请关注。

作者简介

  汪伟楠,《中国慈善家》影响力慈善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肯特大学慈善研究中心博士后,英文期刊Chinese Law and Government执行主编、格拉斯哥大学苏格兰中国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在公益慈善领域有多年工作与研究的经验,并作为专业志愿者,长期为北京协作者、公益行业评估支持平台等多家社会组织提供评估咨询等服务。

京ICP备20230011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386

COPYRIGHT ©1999-2025 ZGCS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