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比赚钱更重要的事,他们找到了!
让商业逻辑与社会需求同频共振。

中国慈善家 · 2025-05-22

 

 

当今时代,企业的角色已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利润的创造者,更成为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从应对气候变化到促进社会公平,从解决就业问题到推动科技创新,企业在可持续社会价值创造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5月20日,“WISH2030美好大会暨可持续社会价值论坛”上,包括《中国慈善家》杂志在内的19家企业和机构共同发起“可持续社会价值生态圈”,决心以自身的商业组织和力量为联合,将其对社会公益和绿色地球的拳拳爱心汇聚起来,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

当利润不再是唯一标尺,当技术与善意共振,一个更可持续的商业未来,正在生态协同中悄然生长。

 

行动共生

 

当全球面临气候变化、社会分化与技术变革的多重挑战时,中国企业正试图通过跨行业协同,构建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共生的新范式。作为生态圈首届轮值主席,伊利集团、腾讯集团和联想集团分别作为实业、互联网企业和科技制造企业的代表,联合隆基绿能、平安、安踏、复星公益、华润慈善基金会、爱眼公益基金会、万科公益基金会、顺丰基金会、周大福慈善基金会等多家企业和社会组织,共同倡议《WISH2030美好宣言》,提出“践行可持续理念、创造社会价值、贡献中国方案、坚持协作共享、推动科技创新、构建责任采购、保障员工权益、投身公益事业、推进绿色低碳、倡导绿色消费”等十条倡议,并提议设立“5·20企业公益日”。

“企业不能只算经济账,更要平衡经济、生态、社会的复合价值。”伊利集团副总裁徐克透露,早在2007年伊利就将“社会价值大于商业财富”写入社会责任报告,2021年进一步提出“四个价值领先”战略,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融入全产业链。这种战略升级,使得伊利在带动560万养殖户增收的同时,实现市值与社会影响力的双向增长。

“独行快,众行远。”腾讯集团副总裁、SSV负责人陈菊红一语道破生态圈成立的底层逻辑。她分享腾讯在救灾领域的创新,通过微信支付数字券能力,将受助人转化为消费者,该模式已在11省落地,联动京东、菜鸟等150家合作伙伴。这种“核心能力共享”的思路,打破了传统公益“资金捐赠”的单一模式,让企业技术优势直接转化为社会问题解决方案。

联想集团副总裁高唤栋则以“绿色AI”为例,展示科技企业的生态价值,他提及联想服务器采用温水水冷技术,将数据中心余热转化为员工生活用能,年减排超千吨二氧化碳。“当算力成为社会基础设施,绿色化就是最大的社会价值。”他强调,联想正通过“算力共享+绿色技术输出”,带动上下游千余家供应商构建低碳供应链。

 

 

相较于当下市场看重的ESG,可持续社会价值更强调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导向,追求企业与社会的深度融合及长远发展。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看来,中国民营企业正经历从“西方经验追随者”到“中国方案输出者”的转变。“过去企业谈社会责任,常被视为‘利润之外的负担’,但今天的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本质是让商业逻辑与社会需求同频共振。”他呼吁企业要树立长远眼光,认识到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不仅能为企业赢得良好声誉,还能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现实困境

 

然而,不少企业虽有良好意愿,但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行动计划。它们往往只是提出一些宽泛的口号,如“实现绿色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却没有将这些目标细化为可衡量、可操作的具体指标和任务。这导致企业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缺乏方向感,行动混乱无序。

一些企业对可持续社会价值的理解也存在偏差,仍将其视为与核心业务分离的“附加项”,而非企业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些企业看来,可持续社会价值创造等同于慈善捐赠或简单的社会责任活动,是在企业实现经济利益之后的一种“锦上添花”,而非关乎企业长远发展的核心要素。这种认知局限导致企业在资源分配上,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于短期盈利项目,对可持续发展相关领域投入严重不足。

一些传统制造业企业在面临转型升级压力时,往往更倾向于加大对现有生产线的投入以追求短期产量提升,而忽视了对绿色生产技术研发和员工技能培训等具有长期社会价值的项目投资。

此外,可持续社会价值创造往往涉及多个领域和多个利益相关者,需要企业内部各部门以及企业与外部组织之间紧密合作。然而,在现实中,跨部门和跨组织合作面临诸多障碍。以一家综合性企业为例,市场部门关注产品销售和品牌推广,生产部门注重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而可持续发展部门则专注于环保和社会责任项目。由于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协作,导致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难以形成合力。

这种组织变革在传统行业更为艰难。中节能生态产品发展研究中心董事长廖原指出,环保企业常陷入“公益属性”与“商业生存”的两难:“做环境治理需要长期投入,但地方政府拖欠服务费、市场竞争不规范等问题,让企业难以平衡公益目标与商业可持续性。”他呼吁建立跨部门的政策协同机制,避免企业因短期利益放弃长期价值。

 

破局之道

 

面对现实困境,业内早已达到共识,即数字技术仍是破局关键。

过去,顺丰在同一些外资企业合作时,很难告知对方其快递量产生的碳排放数据,“通过数字创新,目前顺丰已经可以为每一个快递去提供报告,精准预测每一个快递的碳足迹,针对于B端客户提供相应报告去供其分析。”顺丰基金会秘书长王炜说。

在制造端,联想集团的“零碳园区解决方案”展现技术赋能的深度,通过智能楼宇管理系统,园区能耗降低30%;利用区块链技术追踪供应链碳足迹,带动上游供应商减排。“技术不是锦上添花,而是社会价值创造的基础设施。”联想集团副总裁高唤栋强调,AI、物联网等技术正让“绿色算力”“数字公益”成为可落地的商业场景。

腾讯基金会项目总监曹帆回忆,河南水灾期间,大量捐赠物资因供需错配堆积,直到引入数字券才解决问题。“传统公益效果评估依赖主观叙事,而数字技术能将‘受助者满意度’‘资源利用率’等指标量化,让社会价值可衡量、可优化。”

“数字时代的‘认知革命’迫在眉睫。”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理事长王振耀强调,数字关爱正在重构公益逻辑——通过政府、企业、受助者的数字化互联,公益从“单向施舍”转向“双向赋能”,但这需要企业打破“公益=捐赠”的固有思维。“当公益行为被数字化记录、量化激励,个体善意就能聚合成生态势能。”

2024年9月,腾讯数字关爱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是一个基于微信支付的数字化资助工具,致力于打造“帮对人,用对钱,建通路”的数字化公益服务平台。通过数字关爱平台,资助方可以将慈善资金转化为公益用途的微信支付消费券(金),以数字关爱券的形式,精准发放给公益项目的受助人。受助人经身份核验后领取关爱券,可结合自身需求在当地商家精准采买商品,满足受助人个性化需求。这一模式可规避慈善资源错领、少领、冒领或现金去向不明的情况,同时依托数字化平台及时呈现善款及物资的使用情况。

“企业可持续社会价值创造之路虽充满挑战,但也蕴含着巨大机遇。”在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腾讯基金会候任秘书长肖黎明看来,可持续社会价值创造之路必须是在“政府主导、企业助力、社会共创”的前提下,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发挥各自作用,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才能共同推动可持续社会价值创造成为企业发展的新常态。

作者:温如军

图片编辑:张旭

 

值班编辑:张旭

京ICP备20230011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386

COPYRIGHT ©1999-2025 ZGCS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