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沃尔玛公主”爱丽丝·沃尔顿:家族财富传承的另类样本
继承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守成,而在于创新和馈赠

中国慈善家 · 2025-08-27

 

 

爱丽丝·沃尔顿。图/Stephen Ironside/Alice L. Walton Foundation
爱丽丝·沃尔顿。图/Stephen Ironside/Alice L. Walton Foundation

2025年7月,在美国阿肯色州北部的小城本顿维尔,一群年轻的医学生走进刚刚建成的玻璃幕墙大楼,迎接即将开始的第一个学年。那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象牙塔”,而是一所理念颠覆的医学院——爱丽丝·L·沃尔顿医学院。

与动辄需要背上数十万美元学贷的美国医学教育相比,这所学校“奢侈”得近乎不可思议:全免学费,课程设计中只有四成是“如何治疗疾病”,六成则是“如何让人保持健康”;除了解剖学和临床技能,学生们还要学习园艺、艺术、人文,以培养观察力和同理心。这里的校园像一座艺术馆,屋顶是疗愈花园,教学楼旁就是全球知名的水晶桥艺术博物馆。

这背后唯一的出资人,是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之女,长期霸榜《福布斯》全球女首富的爱丽丝·沃尔顿。与外界对“沃尔玛公主”继承父业、继续扩张零售帝国的预期不同,她在财富巅峰时选择了一条出人意料的道路:从艺术到健康,从博物馆到医学院,把个人爱好与社会痛点结合,将巨额财富投入看似“非主流”的人文领域。正因如此,这座医学院不仅是医学教育改革的试验田,也是这位世界女首富“反套路”人生的最新注脚。

 

特立独行的继承者

爱丽丝·沃尔顿1949年出生于阿肯色州的纽波特,幼年在本顿维尔镇的普通公立学校就读,也亲历了父亲白手起家的过程,看到沃尔玛如何从乡村“五分钱”小店发展成为全球零售帝国。然而,作为山姆·沃尔顿唯一的女儿,她并不像其他富裕家庭的女孩那般养尊处优——童年时的爱丽丝常常在父亲店铺门口卖爆米花和糖果赚零花钱,甚至用积攒的钱买下了人生第一幅艺术品:毕加索的《蓝色裸女》印刷品——比起财富,她更早体会到劳动和审美的价值。

“在所有孩子中,她最像我,”山姆·沃尔顿给女儿的评价是“我行我素的特立独行者,甚至比我还要大胆善变”。这样的性格使得爱丽丝并未按部就班走上一条由家族铺就的从商之路。相较于她的兄弟日后陆续接掌沃尔玛公司要职,这位“小公主”并没有在父亲的庇护下留在零售帝国核心,而是展现出不同寻常的独立与冒险精神。

大学时期,爱丽丝选择了经济与金融专业,毕业后,她短暂进入沃尔玛公司实习,担任童装采购员,以年轻继承人的身份体验零售业一线工作。但她很快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零售领域。

 

2013年6月,爱丽丝·沃尔顿出席沃尔玛年度股东大会。
2013年6月,爱丽丝·沃尔顿出席沃尔玛年度股东大会。

踏入金融领域是她对家族产业之外世界的首次试探。1974年,25岁的爱丽丝第一次结婚,随丈夫移居新奥尔良,从事华尔街证券公司在当地分支的业务工作。然而,这段婚姻仅维持了三年,1977年,她离婚后返回故乡本顿维尔。彼时,父亲山姆已在阿肯色州购入多家小型银行,爱丽丝开始替家族管理银行类资产,并将其整合成为阿尔维斯特(Arvest)银行集团。这段历练让她积累了金融投资经验,却也逐渐意识到自己对零售王国的核心业务缺乏热情。

上世纪80年代末,爱丽丝大胆开启创业之路。1988年,她自立门户,创办了一家证券投资公司,并担任总裁和CEO。恰逢好友送她一只异国羊驼当作农场宠物,她别出心裁地将公司命名为“美洲驼公司”(Llama Company)。在她的经营下,公司从只有寥寥数人,逐步发展为美国南部小有名气的投资银行。

美洲驼公司专注于承销与交易市政债券业务,业务增长迅速,为她赢得了一定声誉。爱丽丝仿佛找到了用武之地——既非依赖父辈、也不受制于华尔街,她用自身对金融的敏锐感觉,打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爱丽丝创业期间,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项目找上了她:在阿肯色西北部新建一座区域机场。彼时,本顿维尔周边因沃尔玛总部和相关企业的发展而人流激增,现有的机场要么太小,要么太远,迫切需要新建一座新的机场。当地政府曾试图发行公债筹集建设资金,却遭到民众否决,项目一度停滞。

爱丽丝敏锐地意识到这一基础设施对家乡经济的重要意义,决定以民间力量推进:她个人先拿出1500万美元作为启动资金,并通过美洲驼公司成功发行了近8000万美元的机场收入债券。这笔大胆的投资最终令西北阿肯色地区国际机场在1998年顺利建成启用。新机场开航后运营远超预期,迅速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机场航站楼也以她的名字命名为“爱丽丝·L·沃尔顿候机楼”,以表彰她的远见和贡献。

然而,就在这一年,49岁的爱丽丝做出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关闭经营十年的美洲驼公司,出售牧场产业,告别了自己在商业和金融领域的奋斗舞台,开始寻找人生的下一段旅程。

 

“钞能力”达成艺术使命

2011年11月11日,在阿肯色州偏远的山间小城本顿维尔,一座造型如桥梁横跨水面的现代建筑正式揭幕——这就是由爱丽丝·沃尔顿创立的水晶桥美国艺术博物馆。水晶桥博物馆坐落于沃尔顿家族祖居地120英亩的森林谷地,建筑由国际知名建筑师萨夫迪设计,融入了潺潺溪流与群山倒影,其名字“水晶桥”源自园区里的水晶泉和桥状结构的独特造型。

这座原本不被外界看好的乡土美术馆,一经开放便成为国际艺术界瞩目的焦点,填补了美国腹地没有一流艺术馆的空白,也让本顿维尔这座小镇跃升为美国文化版图上的新坐标。

早在水晶桥建馆之前,艺术便是爱丽丝·沃尔顿心中潜藏已久的梦想。她从母亲那里继承了对绘画的兴趣,多年来利用财富购藏了大批精品艺术品,包括温斯洛·霍默的水彩、爱德华·霍普的油画,以及乔治·华盛顿肖像等美国艺术史上的重要作品。在筹建博物馆期间,她更是不惜重金四处竞拍顶尖艺术品,仅一幅19世纪风景画《心灵之友》,她就以3500万美元高价收入囊中。不过,在拍卖场上的一掷千金,也为她招来批评,外界认为她无脑抬高了艺术品市场价格。但在她看来,这一切投入都是值得的——因为这些原本藏于私人或沿海大都会的艺术瑰宝,最终将被带到阿肯色的乡野间,向普通民众免费开放,供大家观赏。

 

水晶桥美国艺术博物馆。图/Alice L. Walton Foundation
水晶桥美国艺术博物馆。图/Alice L. Walton Foundation

在一次采访中,爱丽丝提到创建水晶桥博物馆的初心:“多年來我一直在思考,我们沃尔顿家族能为这片土地贡献什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我深切地感到,我们非常需要这样一个艺术博物馆,那就在我家乡建设一座!”为了实现这个愿景,沃尔顿家族基金会为水晶桥博物馆提供了逾1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博物馆不仅常设美国艺术大师作品展厅,还通过沃尔玛基金会提供的2000万美元捐赠,长期实行艺术品免费入馆政策。

十余年来,水晶桥积极与卢浮宫等国内外著名美术馆合作交流,策划各类巡回特展,吸引了全球各地数百万访客,也极大提升了本地区的文化自信和艺术教育水平。博物馆周边还衍生出艺术酒店、文化创意社区等配套,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和商业机遇。

爱丽丝·沃尔顿以一己之力,将自己钟爱的艺术审美升华为普罗大众共享的文化财富——这种从私人收藏走向公共资产的转化,使她成为当今美国艺术慈善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全情投入“全人”医疗

对爱丽丝而言,比艺术更能造福人类的是医疗,人生中遭遇的两次重大车祸成为她投身医疗改革的契机。一场是1983年在墨西哥旅行时发生的严重车祸:她驾驶吉普车翻下山坡,双腿粉碎性骨折,险些面临截肢。在接受多次手术与漫长治疗后,她奇迹般地保住了双腿,却不得不与感染和后遗症斗争了十余年之久。另一场是1989年4月的一次雨雾清晨,她驾车行驶在乡间公路上,不慎撞上了一位突然横穿马路的行人,导致对方不幸身亡。尽管交警认定该起事故责任在行人,但爱丽丝一直心怀愧疚。

与死神擦肩的经历,使她对生命的脆弱和医学的局限有了切身体会。“我们的医疗体系已经失灵,需要有人站出来推动改变”,带着这种使命感,她将目光投向医疗健康领域,决心以颠覆性的理念重塑人们的健康观念。

2019年,爱丽丝在家乡成立了“心田全人健康研究所”(Heartland Whole Health Institute),着手汇聚医学、公共卫生和政策人才,探索如何从体系上促进预防医疗和全面健康管理。紧接着,她筹建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爱丽丝·L·沃尔顿医学院。2023年,沃尔顿医学院在本顿维尔破土动工,两年后迎来了首批学生。这所医学院立志与传统医学教育“唱反调”,强调预防医学与“全人健康”理念:即医生应关注病人的整体福祉,而非仅仅追逐症状指标。

在这里,医学生除了学习常规的解剖、生理和疾病知识外,还将接受关于营养、心理、生活方式甚至艺术人文的训练——因为在爱丽丝看来,健康不只是身体不生病,而是身心社群诸方面的和谐。传统医学院往往将80%的时间用于教授生物医学知识,却对导致许多早逝的生活习惯、心理压力等行为因素着墨甚少。沃尔顿医学院希望改变这一局面,以预防为先、全面关照为教学核心,培养新一代“治未病”的医生。

 

爱丽丝·L·沃尔顿医学院。图/Alice L. Walton School of Medicine
爱丽丝·L·沃尔顿医学院。图/Alice L. Walton School of Medicine

为了体现这种独特理念,沃尔顿医学院的校园也别具匠心:教学楼群透明通透,坐落于沃尔顿家族捐赠的一片森林边缘,内设健康生活馆、健身房、屋顶冥想花园和有机菜园,路径直达不远处的水晶桥艺术博物馆。学生们漫步其间,可以随时感受艺术与自然的滋养——这是爱丽丝刻意营造的氛围,提醒未来医生们关注医学与人文的交融。在她的支持下,前五届入学的医学生学费全免。作为回报,爱丽丝寄望这些年轻医者毕业后能够扎根于欠发达地区,尤其改善家乡阿肯色州落后的医疗现状。同时,她还有更大的雄心,就是将这里开创的医疗人才培养范式向全美复制。

除了人才培养,爱丽丝主导的医疗合作项目正与大型非营利医疗机构Mercy及克利夫兰诊所携手,计划在本州建设新的心脏诊疗中心和一系列基层保健网络,以大幅改善偏远地区居民的就医可及性,该项目预计总投入将超过7亿美元。爱丽丝·沃尔顿基金会承诺出资3.5亿美元作为该项目启动资金。

正如她当年执意在乡镇建美术馆一样,面对医疗领域的因循守旧,她再次表现出非典型继承者的勇气和决心。对于她来说,真正的医疗是治病,更是治未病;真正的财富是创造改变的能力,而非银行账户上的数字。

 

另类继承观带来的启示

如今的本顿维尔,既因沃尔玛而繁荣,又因艺术与健康新地标的崛起而充满生机。爱丽丝·沃尔顿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个继承人完全可以通过战略性的慈善投资,引领一方水土的社会复兴。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刚刚40岁出头的爱丽丝就被推选为西北阿肯色地区发展委员会的首任主席,参与制定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策略。通过修建区域机场,她为本顿维尔打开了通往世界的空中大门;通过创建艺术博物馆,她将静谧乡野变为艺术圣地,提升了全州乃至周边地区的文化吸引力和软实力;通过兴办医学院和全人健康体系,她又着手补齐本州医疗资源和人才的短板,为民众带来福祉。从基础设施到文化教育,再到医疗卫生,爱丽丝以多方面投入为家乡带来新生,本顿维尔也经历着从沃尔玛公司城向多元创新城的转型。

除了自身直接的项目外,沃尔顿家族基金会在阿肯色的慈善投入同样功不可没。多年来,沃尔顿家族在教育领域捐赠巨资,支持当地学校改革和人才培养,以提升下一代的竞争力。可以说,爱丽丝以个人影响带动着整个家族慈善重心向家乡倾斜。

作为全球女首富,爱丽丝·沃尔顿并未将“继承”简单理解为财富与地位的沿袭,而是赋予其更丰富的人生意涵。从她身上,能看到“财富传承”可以超越家族企业的延续,升华为对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她没有子嗣,将来也许不会有传统意义上的继承人,但她以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何为另一种传承:将巨额财富转化为造福社会的持久资产,将个人爱好锻造成惠及众人的公共事业。这种对继承的另类理解,正是当代慈善领袖值得深思的价值观。

首先,爱丽丝的人生轨迹显示出高净值人群追求“价值继承”的可能性。对于富豪二代而言,继承的不仅是物质财富,更是家族精神和社会责任。爱丽丝选择继承父辈创业的冒险精神和造福社区的初心,而非仅仅接管公司权杖或守护财富数字。

其次,她的经历证明,个人兴趣与社会需求的契合能够产生巨大的慈善影响力。爱丽丝钟情艺术,家乡却匮乏文化设施,于是她建博物馆丰富社区精神生活;她自身受过伤痛折磨,目睹当地医疗短板,便投身医疗教育和体系革新。有所热爱,方能持之以恒;契合所需,才能事半功倍。她的项目既映照出个人理想,也切中社会痛点,因而释放出长久的生命力。

再次,爱丽丝的慈善实践展现了系统性、创新性公益的价值。她没有满足于捐款了事,而是倾力创建专业团队和机构,从体制上寻找突破。无论是打造免费开放的世界级艺术博物馆,还是改革医学教育、培养预防导向的医生,抑或携手大型医院提升本地医疗,都体现出前瞻布局和可持续运营思维。这对中国的公益事业是有益的借鉴——在新时代,高净值人士可以尝试跳出传统救济式慈善的框架,通过设立基金会、资助智库或创办社会企业等方式,在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探索更具长远影响的模式。

尽管贵为全球女首富,爱丽丝在公众面前却相当低调务实,很少以骄奢示人,而是将个人生活融入家乡社区,与普通民众共享文化与健康的福祉。这种以人为本、返璞归真的慈善观,有别于浮夸的形象工程,更能赢得长久的尊重与支持。

中国的不少富裕家族正进入财富传承的关键期,如何让财富传承与家族价值、社会贡献相统一,是一道共同课题。爱丽丝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财富最终的意义,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如何使用;继承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守成,而在于创新和馈赠。

(作者系北大汇丰商学院智库世界经济副研究员)

 

作者:朱兆一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张旭

值班编辑:张旭

 

京ICP备20230011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386

COPYRIGHT ©1999-2025 ZGCS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