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那些好样的小店,守护城市角落里最朴素的温情
转角遇到平凡又闪光的小店

中国慈善家 · 2025-08-26

中国国家举重队运动员、举重世界冠军李发彬打卡廖艳萍的小店。
中国国家举重队运动员、举重世界冠军李发彬打卡廖艳萍的小店。

举重世界冠军李发彬走进街头小店,体味一碗螺蛳粉背后的善心暖意;罗诗芳探访阳光工场,和残障人士一起制作假花;侯志慧探望皮影艺人,观看精彩绝伦的皮影戏,虚心学习皮影制作技艺……刘焕华、张海琴等举重高手们也都来了。

近日,信也科技“好样的小店”公益项目邀请中国国家举重队的这5位队员走出训练场,走进全国各地平凡却闪光的小店,化身小店守护官,用另一种力量,守护城市角落里最朴素的温情,为社会传递“信念与行动”的力量。

“好样的小店”公益项目由信也科技于2023年发起,项目通过帮扶那些具有社会责任和文化传承的小店,守护他们的善意和梦想。

“遇到困难,请进店免费吃碗粉”

开店第一个月,廖艳平就为一个初到福州、工作还没着落的小伙免费提供了一碗爱心粉。

2023年,廖艳平和弟弟在福州开了一家螺蛳粉店,店面不大,总共6张桌子。廖艳平是柳州姑娘,嫁到了福州。来福州开店前,她和弟弟曾在广州街头卖了六七年螺蛳粉,深知人在异乡漂泊打拼的艰辛。于是,她和弟弟一商量,打算为一些有需要的人做点什么。

开店第一天,廖艳平便在店门外放了一块“热心接力”的牌子,红底白字写着:“如果您刚来福州,没有收入……您可以进店跟我们说清楚情况,我们会为您送上一份热噗噗的螺蛳粉,吃完就走,不用客气。希望您后面有能力了,也能把这一份热心传递”。

廖艳萍在她的螺蛳粉店外张贴告示,为初来福州、遇到困难的人免费提供一碗螺蛳粉。
廖艳萍在她的螺蛳粉店外张贴告示,为初来福州、遇到困难的人免费提供一碗螺蛳粉。

在廖艳平看来,“那一碗粉,不是什么山珍海味、大鱼大肉,但它不只能填饱肚子,更让人觉得,这座城市有人愿意接纳你。”

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善行,平均每个月能抚慰五六个囊中羞涩饥肠辘辘的人,让处在人生困顿时刻的他们感受到善意和温暖。他们中有挑着蛇皮口袋、走远路到福州打工的大叔,也有没找到工作、在小店门口徘徊许久、不好意思进店的年轻人……对于每个进店领取爱心粉的人,廖艳平都会像招待其他顾客一样,为他们用心煮上一碗粉。如果对方愿意,她会多跟他们聊几句,听听他们的倾诉。

其实,在广州开店时,廖艳平就帮助过不少有困难的人,只是当时没有竖一块牌子广而告之。近两年,她觉得自己的能力渐长,每个月提供一定数量的免费餐食,大概也就需要百元左右,她完全可以负担。

廖艳平的店虽小,但日常经营成本并不低,她一直想把店里的桌椅统一,让店面看上去更整洁,再添置一台冰柜,多存储些从广西老家运过来的地道食材。“好样的小店”项目组了解到之后,二话没说,就帮廖艳平更新了店里的冰柜、桌椅、碗碟、墙纸等设备,使店里焕然一新。

今年7月,“好样的小店”还邀请举重世界冠军李发彬一起来廖艳平的店里“打卡”。抛开世界冠军的光环,李发彬就像个普通的大男孩,体味着小店里的人间烟火气。

廖艳平很感动。她也设想过,等自己能量更大时,可以给更多人提供爱心餐食,比如没有退休金的老人等等。眼下,她的第二家螺蛳粉小店即将在两三公里外的地方开张,她决定在新店前也放一块同样的牌子,将这项善举复制推广开来。

在阳光工场,

残障人士有了工作的机会

每个工作日的清晨,邢淑静都要从天津蓟州城区的家里驱车15公里,带着4个“孩子”去西纪各庄村的爱众阳光工场上班。

4个“孩子”中,有邢淑静自己的一对双胞胎儿子,还有两个是儿子的同学。他们其实都早已成年,只是因为受残障问题困扰,智力相当于几岁的孩子。

邢淑静的两个儿子25岁了,从小患有脑瘫,口齿不清晰,说话一般人听不懂,走路也有些不利索,智力则被鉴定为4级残疾,虽然属于智力残疾中最轻的程度,但兄弟俩依然在融入社会方面存在困难。

2020年,两个儿子即将中专毕业,邢淑静早早就开始为孩子们寻找之后的去处。多番打听之后,她了解到天津爱众阳光工场,这是一家为轻度智障人士提供劳动技能培训与辅助性就业服务的非营利机构,孩子们在阳光工场里集体劳动,可以做一些制作假花、串珠之类的工作,她觉得自己的孩子完全可以胜任。

中国国家举重队运动员、举重世界冠军罗诗芳探访天津爱众阳光工场。
中国国家举重队运动员、举重世界冠军罗诗芳探访天津爱众阳光工场。

为了陪着孩子,邢淑静放弃了手头上的导购工作,加入天津爱众阳光工场,成为一名管理老师。随后儿子的同学、周边的残障人士陆续加入,如今这家工场坐班员工加上居家做工的,共78名残障员工。爱众的合作企业为这些残障员工按月发放工资,缴纳社保,这是很多残障人士家庭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他们每人月工资到手有1700元,这是天津市最低工资标准。”邢淑静说。

这24名坐班员工,最年轻的19岁,年龄最大的59岁。邢淑静对外统称他们“孩子”,他们则叫邢淑静“大姐”。“孩子”们来这里后,精神面貌几乎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包括邢淑静自己的两个儿子,来这里工作之后也变得外向、自信得多了。

不过,困难也有很多。首先是找活儿。邢淑静费了诸多口舌,才争取来了制作假花、组装毛绒玩具、叠纸袋等工作。

尽管这些“孩子”的工作效率比正常人低很多,“24个人也只能顶得上两三个正常人的效率”,但邢淑静依然坚持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把关,“虽然我们的员工是特殊群体,但我们的产品必须保质保量,得跟正常人做的一样,或者比他们做得更好。包括后续的售价上,也要跟正常人一样。”

罗诗芳与爱众阳光工场的员工们一起制作假花。
罗诗芳与爱众阳光工场的员工们一起制作假花。

这是一项投入产出比极低的公益事业。邢淑静负责的这个工场点位,78位员工平均每天的产值不足50元,挣得最多的一个月,做假花挣了1800元,“连一个管理老师的工资都不够,更别提加上水电费、场地租金等各项成本了。”天津市爱众公益志愿服务中心主任周围感叹道。

2019年,第一家阳光工场在和平区开办的时候,周围的想法很简单。彼时,她开办的艺术培训学校盈利尚且客观,每年从培训学校的利润中抽10万元投进去,就足够这个阳光工场运营了,这对她来说没有太大压力。没想到,工场刚一开工,便立刻“爆火”——想要将孩子送到中心的家长纷至沓来。但因为工场刚刚成立,设施、人员短缺,吸纳残疾人数量有限。随后,其他区的政府部门、残联找到周围,也想要开办阳光工场,周围一看这项事业如此“供不应求”,加之对于自己多年创业能力和经验的自信,便一一应承了下来。

2020年起,爱众阳光工场便从和平区迅速拓展开来。6年过去,周围总共投入了超过1000万元的成本,在天津市开办了18家阳光工场,累计为1369残疾人安置了就业,其中不少是农村残障人士。

最大的困难,在于如何能为工场找到成熟的盈利模式。这些年,天津爱众给“孩子”们找来了数据标注、动漫设计、视频剪辑、非遗制作、手工代加工等适合残疾人从事的20余种工作岗位。但这些岗位大多不挣钱,因此,周围依然在不断拓展合作企业,无时无刻不在帮阳光工场拉活。

周围迫切希望有更多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能够提供支持和帮助,共同促进残疾人就业。因此,信也科技“好样的小店”项目组的到来,对阳光工场而言就如同一场“及时雨”。

在项目组的组织之下,国家举重队运动员、“好样的小店”守护官罗诗芳探访了邢淑静所负责的天津蓟州区爱众阳光工场,给工场捐赠了崭新的货架、桌椅、微波炉等物资,还给工场捐赠了一批篮球、乒乓球等运动用品,方便“孩子”们工作之余锻炼身体。

邢淑静觉得,这种帮扶很实在。以前,他们做好的产品成品就装在塑料袋里堆放在地上,现在有了货架可以大方展示出来;“孩子”们要在桌子上做工,他们自己购置的桌椅很多都已经坏掉,正好项目组给送来了新的;“孩子”们每天从家带饭,有了更多的微波炉,热饭也更方便了。

更重要的是,国家级运动员的探访、项目组对工场的认可和支持,给了阳光工场团队很大的精神鼓励,让他们更加有信心和动力将助残公益进行下去。

寂寞的非遗技艺,总得有人传承

周永良的宿舍里,有一个未完成的皮影。他刻了几刀就放下了,随后再也提不起精神把它做完,“有谁欣赏啊?”

周永良1972年出生在天津蓟县(现改为蓟州区)的一个农村家庭,姥爷给皮影剧团写皮影卷(皮影行当对剧本的称呼),父亲也经常买皮影,组织戏班子在家搭台演皮影戏,周永良从小耳濡目染学到了很多皮影表演技艺。31岁那年,他在父亲和其他老皮影艺人的鼓励下,试着在家演了一场皮影戏,反响不错。一位老艺人看中他的天分,带着他四处演出。就这样,周永良成了一位皮影艺人。

早年间,周永良一边四处跑着唱皮影戏,一边跟师傅学习皮影雕刻。从一开始跑农村,再到去景区唱皮影、卖皮影人偶,以及给一些公司、商场的庆典表演,最多时,他一晚上能赚2000元。

中国国家举重队运动员、举重世界冠军侯志慧向天津张氏皮影雕刻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周永良学习皮影技艺。
中国国家举重队运动员、举重世界冠军侯志慧向天津张氏皮影雕刻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周永良学习皮影技艺。

但好景不长,演出的机会越来越少,为了维持生计,他只能将自己制作的皮影、父亲收藏的老皮影和民国时期的皮影卷,悉数卖给博物馆和爱好收藏的人。上有老下有小的他感到了巨大的生活压力,皮影传承更是难以为继。

为了养家糊口,周永良找了份保安工作,一直做到现在。但他没有放弃皮影,他的宿舍里,到处都放着皮影、画稿和皮影制作工具。他的演出箱道具和皮影箱,一直放在车后座上,为演出时刻准备着。作为非遗传承人,他还要带着皮影进校园,普及非遗文化。尽管如此,他依然不放弃每次表演和普及的机会,他想让更多人看到皮影、传播皮影文化。只有这样,这门传统技艺才可能活得久一点。

之所以有这样的担忧,是因为他所学的冀州皮影雕刻技艺被认定为天津市市级非遗项目,已经传承了150年,师傅家每代收一个徒弟,他是第五代传人。但到他这里,却面临着传承的难题。这些年,他收了无数徒弟,但最长的也就学了几个月,就做不下去了。“又苦又不赚钱,没人愿意干。师傅家传了150年的手艺,到我这断了。”周永良伤感地说。

周永良组织班底在家演了一场皮影戏,昏黄的灯光下,彩色的皮影人偶活灵活现。

周永良组织班底在家演了一场皮影戏,昏黄的灯光下,彩色的皮影人偶活灵活现。  “好样的小店”项目组通过不同渠道了解到周永良的故事,决定将其纳入帮扶范畴。今年5月,项目组更是带着举重国家队运动员侯志慧一起前往蓟州,在周永良家中观看了一场皮影戏。侯志慧还和周永良学习皮影的制作、演绎技巧,切身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为了鼓励周永良坚持新戏创作开发和皮影人偶制作,项目组也对他进行了资助。

这不仅在经济上解了周永良的燃眉之急,更在精神上给了他莫大的鼓励和支持,“有人认可你做的事,理解这门手艺,认可它的价值,这是最让我感动的。”

眼前,周永良打算调整好心态,尽己所能多刻画制作一些皮影,“但不卖了,留着给后来人,等将来他们想做研究时,有资料可循。”

让那些有爱的小店不再孤单

作为一家金融科技公司,信也科技始终关怀小微群体。在公益调研过程中,信也科技团队发现,很多小店在踏实经营主业之余,还有着自己的坚守——他们或是尽己所能默默行善,或是传承一方的文化和技艺。他们中,有每周定期去公园为老人义剪的理发店;有人开办了老年食堂,给老人提供物美价廉的餐食;有人开了旧书店,为爱书之人提供精神家园……这些小店善意的种子,在不同的角落生根发芽。但坚守的背后,总需要不断地呼应和回响、帮助与扶持。

 

 

2023年底,信也科技发起的“好样的小店”公益项目,正是对这些小店们的温暖回应。截至目前,该项目已成功帮扶超过107家小店,涵盖餐饮、手工艺、非遗文化、助残就业等多个领域,帮扶方式多元且务实,包括成本共担、物资支持、店面焕新、公益合作、宣传推广等。该项目期待让“小店力量”汇聚成河,逐渐成长为推动社区就业、助力居民增收的坚实力量。

此次中国国家举重队与信也科技的跨界联动,让更多人看到了这些坚守初心的小店,也让公益精神有了更宽阔、更动感的表达。

作者:王卫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图片编辑:张旭

值班编辑:张旭

 

京ICP备20230011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386

COPYRIGHT ©1999-2025 ZGCS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