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慈善家 · 2025-08-20
中国慈善家 · 2025-08-20
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马海村。
29公里的路程,在几乎没有会车的情况下,开车还是用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
搭载着《中国慈善家》记者的中巴车穿山越岭,来到了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的马海村。这是一个拥有7个自然屯的行政村,全村有131户520人,近九成是壮族同胞。
很多偏远村庄正在消失。2023年的数据显示,全国的行政村在两年间减少了近3万个,自然村减少了6万多个。然而,地处西部地区大山深处的马海,不仅没有一个消逝,人口也与往年基本持平。
在城市化日益加剧的现实中,留住了人,也就能留住乡村。而留住人的前提,是让人有事做、有钱挣。3年前,马海全年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还只有区区1.2万元,而去年竟超过了60万元,两年间增长了约5000%。
这里发生了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村里的“霸道总裁”蒙艳辽最有发言权。
外出的青年返回故乡
“霸道总裁”,其实是乡村CEO。
42岁的蒙艳辽一点都不霸道,她眉清目秀,行动利落、精明能干。2023年,新冠疫情已经走到尾声,她正在外地做着红酒和茶叶生意。春节返乡过年的时候,村支书韦浩宇少见地请蒙艳辽喝了一顿酒。
“腾讯来资助我们村搞发展,你有没有兴趣回来一起干?”席间,支书抛来橄榄枝。
“你觉得用得上我,我就回来!”蒙艳辽不假思索地回答。毕竟,她一直等待着一个返乡的机会。
后来,她才知道,村支书说的这个事儿叫做“乡村CEO”。在国家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中国农业大学与腾讯公司在2021年联合发起了乡村CEO计划,探索一套完整、有效、可行的乡村经营性人才的培养体系和制度方案,为乡村输送高质量职业经理人。
一年后,深圳市南山区、龙胜各族自治县、腾讯公司、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等多方共建的“广西龙胜共富乡村建设示范项目”落户龙胜,马海村则成为了首个示范村。
2023年春节过后,马海正式启动了乡村CEO的招聘。蒙艳辽凭着旅游专业背景,以及近二十年的星级酒店服务管理经验,最终当选。
面对已然空心化了的乡村,指着村里屈指可数的几个年轻人,如何带动村民致富?就算人家投了钱,又能怎样?
蒙艳辽发愁了。
一个CEO三个帮
跟城市相比,开发农村产业,形成共富机制,十分复杂。农民大多不懂经营,乡村CEO便成了“总代理”“大管家”。
面对几乎还是原生态的山村,蒙艳辽需要帮手,更需要学习。此时,腾讯公司和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派来了两位“驻村干部”,带来了设计方案、运营经验,还有引流和变现的数字化工具。
“我来的时候,很多工作还是停滞和无序的状态,我就住在村支书家里,一点一点地跟他讨论、调整。”腾讯SSV为村发展实验室驻地项目经理王勤告诉《中国慈善家》,他在村里一住就是大半年,好几个月都没见过远在西安的两个女儿。
各个支持方的援助也先后到位: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在深圳南山区“粤桂协作”定点资助下进行的;腾讯出资支持马海村农文旅共富发展新业态建设,并围绕人才培训、共富机制、数字技术等方面提供助力支持;而具体项目的执行方,则是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
邻村的乡村CEO也来帮忙了。号称“天下第一长发村”的金江村,以及大山另一边的龙脊古壮寨,因为坐拥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发展得更早。两个村也都成立了经营公司,培养起乡村CEO团队。今年6月,龙胜各族自治县成立了乡村经营人才联合会,龙脊的乡村CEO、32岁的廖志腾从15个示范村、79名乡村CEO中脱颖而出,担任副会长兼秘书长。
两年来,蒙艳辽每次遇到问题,廖志腾都会来帮她出谋划策、支招。在大家的帮助之下,她逐渐打开思路,搞起了“小嫂子艺术团”,成立了诗词协会,办起了“山海音乐节”,开发了修心养生课程,还推出了木雕、根雕、古法造纸等非遗代表项目。
而村支书韦浩宇则是蒙艳辽最大的支撑。在项目起步阶段,对于推广经济价值更高的马海辣椒和罗汉果,以及动工修建村史传习馆,乡亲们既不理解也不愿意。这时是韦浩宇出面,带着“村两委”挨家挨户去做说服工作,最终让大家齐心协力往一个方向走。
催化内生动力
乡村CEO是个脑力活,也是个体力活,蒙艳辽经常要体验“极限操作”。去年秋天,身怀六甲的蒙艳辽结束一天繁重的接待任务,晚上开会一直开到凌晨1点。实在坚持不住了,她一把抓起车钥匙,开车一个多小时把自己送到县城医院。凌晨4点,一个女娃娃呱呱坠地。
在这件事情上,蒙艳辽表现得颇有“霸道总裁”之风。
这一年,全村规格最高的民宿“无事山院”开业,蒙艳辽也忙翻了。尤其是在暑假期间,研学团和夏令营的客人一拨又一拨,房间天天爆满,食宿表演、会议活动几乎让她连轴转。
还好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蒙艳辽身边有两位总经理助理,都是90后。其中,韦祖稳也是一位典型的返乡青年——17岁的时候去了深圳,在外飘了9年,直至26岁返乡。
“在城市是给别人、给老板做事,如果整个村经营好了,我们个人生活也会好起来。”韦祖稳说,反正是要创业,现在有机会了,那还不如就在家里。
蒙艳辽希望,随着他们的事业越做越大,收入和机会越来越多,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回来加入他们的队伍。毕竟,摊子越铺越大,人力短缺的问题也变得更为显性。
比如这一天,蒙艳辽在一个会上,会一开就是三个小时。她一边开着会,中途不得来数次跑出会场接打电话,处理各种火烧眉毛的问题。
村里的妇女主任蒙艳参只要有空,都会来给乡村CEO搭把手。尤其是晚上,给“小嫂子艺术团”编排新曲目,但凡蒙艳辽抽不开身,她就张罗着一帮姐妹,扛起演出道具,到高山营地的平台上指挥排练。艳辽很想游说艳参加入他们的公司,但也知道目前还不太可能,因为村妇女主任的工作还得有人来做,暂时无人可替。
虽然困难还有很多,但在大家的努力之下,围绕着海马村的共富发展项目,事情一点点做起来了。项目的核心,就是引入资源,并且帮扶一个村子建立起产业和运营团队,最终让村子自身拥有造血功能。王勤对《中国慈善家》表示,在这个项目中,农民才是主体。“不是说从外面请一批特别厉害的人来,乡村就活了。我们需要在村子里催化出他们的内生动力。”
接下来,各方外援会根据计划逐步退出村子,所有的工作都得靠村子的团队自身来运营和发展。这既考验乡村CEO们的智慧,也考验他们的决心和耐力。眼前,在创业路上狂奔的蒙艳辽需要考虑的事情有很多——马海的农文旅研融合的架子搭好了,要请成熟的民宿运营团队来合作,推动旅游;山海音乐节已经升级成为期更长的山海音乐季,需要更大的人力物力保障;游客见过龙脊村梯田的壮美,或许不再对马海的梯田感到震撼,那么怎样才能塑造更多的马海的旅游特色……
山高水长,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
作者:王琦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图片编辑:张旭
值班编辑: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