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慈善家 · 2025-05-12
中国慈善家 · 2025-05-12
春晖妈妈在早教课程中用丰富的色彩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能不能帮我‘种’一个妈妈”,这样我就有妈妈了。”
福利院里,孩子们这么说。
这是一群孤儿,他们当中多数人患有残疾,从未体验过母爱的恩泽和亲情的陪伴。那么,怎么才能让他们获得这种爱和陪伴呢?
赵雯和伙伴们决定试一试。
赵雯是春晖博爱项目创始人和首席项目顾问。她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早期儿童发展教育。1998年,春晖妈妈公益项目负责人找到她,请她带领团队,用专业康教理念为福利院的孩子培训了一批“妈妈”,为他们提供温柔细腻又科学理性的母爱。
赵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妈妈的回应式抚育
2000年,春晖妈妈正式创立了。作为北京春晖博爱公益基金会的核心项目,它主要在民政部福利机构内为0-18岁年龄段的孤残儿童开展“回应式教育抚育”综合性项目。
“春晖妈妈”是对工作在春晖博爱福利院项目一线上千名女性的统一称呼,她们既是妈妈,也是老师。
这些妈妈确实都是“种”出来的。她们都得经过系统培训,熟练掌握和运用回应式教育抚育理念,与失亲的孤儿长期建立情感依恋,持续不断地关注和回应他们的需求,扶持他们在家庭般的关爱中成长。
她们和孩子之间没有血缘关系,但需要给他们提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特殊母爱。
2000年8月1日,36岁的下岗女工孔安芝成为一名春晖妈妈。
“带孩子不就是把吃喝拉撒管好,给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了吗?”孔安芝原本将这个工作想得很简单,毕竟她自己的孩子也是那样带的。
她没想到,春晖妈妈需要持证上岗。上岗前,每一位妈妈都要经过严格的培训,短则一周,长则一两个月,直到培训师评定她具备了春晖妈妈的资格。
作为0~3岁孩子的早教老师,孔安芝接受的岗前培训,内容细化到“如何应对孩子哭闹”“如何辅助孩子翻身、爬行、站立”“如何和孩子互动,建立情感依恋”等等,这些都是她在家带亲生儿子时从未想过的问题。
这一点,杜秀荣的感触也很深。1998年,19岁的杜秀荣离开老家,来到安徽省滁州市福利院,成为了一名保育员,照料福利院孩子们的生活。那个年代,福利院工资低、人手少,只有三个岗位,厨师、护理员和保育员,厨师给孩子做饭,护理员给孩子洗尿布做护理,杜秀荣和另一位保育员,则要负责二十五六个孩子的吃喝拉撒睡。
三年的保育员工作中,杜秀荣记录了诸多困惑,比如:一个六七岁的健康女孩,每次上厕所都得先跑回自己床上,用尿布围在屁股上,才能解出来;再比如,那个年代福利院99%的孩子都是身体健康智力正常的,可为什么他们看上去总是神情呆滞无精打采呢?一些孩子,明明很伤心,却哭不出来,眼里没有泪水……
2001年夏天,滁州市福利院突然来了一群人,让杜秀荣的这些困惑得到了解答,也让她的工作发生了巨大改变。这群人选了孩子们喜欢的颜色粉刷教室,安装家具、布置玩具,在院子里堆起了假山,盖了小木屋、建了沙池,把保育室改造成了教室。
后来杜秀荣才了解到,这是一个公益项目。项目组从社会上招聘了一批下岗女工,将她们培训成为春晖妈妈,为福利院的孩子提供精细化和个性化的抚育。
彼时,春晖妈妈项目刚创立一年。滁州市福利院继合肥福利院和常州福利院之后,成为了该项目的第三家合作福利院。
“回应式教育抚育”“安全的情感依恋”“滋养型的学习环境”“每个儿童都是有潜力的”“让每个孩子生命里都有一个持续关爱他的成人”“让孩子成长为自尊自信的人”……杜秀荣被这些内容吸引了,站在培训室外,旁听了两周课。
培训结束后,福利院一下子多出了十多位女性工作人员,多出了两个工种——0~3岁的婴幼儿有了能够回应他们情感需求的“妈妈”,3~7岁的孩子有了早教老师,他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春晖妈妈。
当时,负责“种”出这群妈妈的人是赵雯。她为这个公益项目设计方案,提供教育专业支持。赵雯将意大利瑞吉欧(一种以儿童为中心的先进教育模式,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意大利瑞吉欧·艾米利亚地区)、美国进步主义教育理念与中国文化和中国教育相结合,研发出了适宜中国福利院儿童的学前教育模式,成为春晖博爱在福利院学前教育模式的创建者。
杜秀荣成为春晖妈妈后,日常工作有了巨大变化。之前,作为保育员的她,每天早上要给二十五六个孩子送奶。她总是急匆匆推开保育室的门,急匆匆地挨个儿给每个孩子们发完奶瓶,就急匆匆地赶着去完成下一项工作。而作为春晖妈妈的她,再进入保育室的时候,第一件事是先停下脚步,蹲下来对孩子们微笑,跟他们说说话:“乖,稍等一下给你发吃的”“妈妈看到你了”……她从一个“食物搬运工”,变成了会跟孩子们互动、会注意孩子们情绪、会回应孩子们需求的“小荣妈妈”。
这是一种充满母爱的“回应式抚育”。
耐心、细心、狠心
在一家省会福利院当了25年春晖妈妈,孔安芝亲历了福利院和项目组的整个发展变化过程。
2000年刚做春晖妈妈时,孔安芝作为早教老师,一个人要负责照看五六个孩子,孩子大多是健康的,以女孩居多。逐渐的,她只用照看三四个孩子。到现在,她只用照看2位两岁多的孩子。
但她并没有越来越轻松。她发现,如今被送进福利院的孩子数量在减少,但孩子的入院年龄越来越大,健康程度也越来越差。
这就给春晖妈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得掌握更多医疗、康复和心理知识和技能。
随着我国儿童福利事业快速发展,儿童福利保障范围不断拓展,福利机构内养育的残障儿童比例不断上升。根据数据统计,近年来,在我国福利院的孤儿中,90%以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疾病与残疾情况,诸如肢体残疾、脑瘫、唐氏综合征、唇腭裂、先天性心脏病等。在这种情况下,除了普通的养育之外,更需要专业的抚育。这是诸多儿童福利机构面临的难点和发展瓶颈。
这些客观情况,也推动着春晖妈妈项目不断更新迭代升级优化。25年来,春晖妈妈项目逐渐发展衍生出了四个子项目:春晖早教项目、春晖青少年项目、春晖家庭项目及春晖培训项目。
春晖家庭项目初创于2005年,项目组从社会上招募有爱心且有育儿经验的夫妇,经培训后进驻到福利院提供的寓所内,组建模拟家庭,为孩子创造类家庭的成长环境。每对夫妻抚育3-5名孤残儿童,妈妈全职带娃,爸爸白天在外边工作,下班后回到家中与妈妈一同照顾孩子。可以说,除了没有血缘关系,春晖家庭与普通家庭无异。
与其他项目一样,春晖家庭也经过了专业的评估,确保其可行性。首先,春晖家庭夫妇的亲生子女必须已成年,可以独立生活;其次,每个春晖家庭的孩子会搭配好年龄、性别、病残程度等,确保各个家庭的负担得当;最后,入选春晖家庭的孩子,都是健康程度不佳的特需儿童,起初往往被评定为“少有机会被领养”。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乎了项目设计者的意料。春晖家庭项目实施以来,很多曾被视为不太可能被领养的孩子,经过悉心照料和诊治,疾病被治愈或大为好转,成长超出预期,从而被领养。
李江美便是一家省会儿童福利院春晖家庭里的妈妈,她于2009年3月进入春晖家庭,16年来,家里的孩子始终保持在5个左右,她和丈夫累计带过30多个孩子,其中很多都被领养走了。
在李江美看来,爱心人人有,但做春晖妈妈这份工作光有爱心是不够的,还需要耐心和细心,有时甚至还需要“狠心”。
她做过最“狠心”的事,就是不断重复“去上个厕所”这句话,一遍遍地教小智按压腹部帮助排便,前后用了三年时间,终于让智力正常但双下肢残疾、脊柱变形压迫神经导致大小便失常的小智成功脱掉了尿不湿,开始如厕自理。李江美还一遍遍“狠心逼迫”没有双手、小臂萎缩无力的元元自己喝水、开门,在他摔倒后一遍遍陪他练习站起来,终于让孩子能够在摔倒后自主站立。最终,小智和元元都被成功领养走了。
2014年,春晖博爱团队发现福利院的重病残疾孩子越来越多,甚至已经占据了大多数,传统的基本养育模式已无法满足孩子们对康复和教育的需求。经过一番调研、探索和准备后,春晖博爱康教融合项目应运而生。康教融合,是一种将医疗、教育和康复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旨在为特需儿童提供全面的支持和帮助,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开展康教融合的合作福利院,春晖要求将所有孩子都纳入教育系统。他们推开了所有重症孩子的卧室门,让妈妈们将所有孩子哪怕是躺在床上的孩子,都推进教室推到户外,去游泳、去运动、去画画、去听音乐,去受教育、去呼吸新鲜空气。
并且,为了妈妈们更好地开展工作,项目组还在每个合作福利院设置了一名项目顾问,负责协调妈妈和培训师、和孩子、和福利院之间的沟通。杨家恩便是一家春晖妈妈项目合作福利院里的顾问,她最近刚刚安抚了一名年满18周岁,但舍不得离开春晖家庭的孩子的情绪。在她和妈妈及安置方耐心的沟通协调下,这个孩子最终告别了春晖妈妈,放心地接受了下一步的安置。杨家恩说,妈妈和孩子有任何苦恼,都可以跟她说,“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有很多话不愿意或者不方便跟妈妈讲,但跟我讲可能就方便很多。孩子们有的叫我姐姐,有的叫我妈妈,我和‘妈妈’们都很享受这种成为孩子们的‘第一亲人’的感觉。”
春晖妈妈培训所用的教材,是由春晖博爱的专家团编写的,会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迭代更新。赵雯博士介绍,他们会提供很多机会让孩子去体验,根据孩子的反馈修订教材。比如他们发现,相比起蜡笔,孩子们更喜欢颜料,“这是因为颜料的颜色比蜡笔更接近自然颜色。孩子天然跟大自然亲近,所以要在室内尽量模拟自然环境”。因此在春晖博爱装修的教室中,会把一面墙贴上瓷砖,并让春晖妈妈引导孩子在瓷砖墙上涂涂画画,既刺激孩子对于颜色的感知,也能促进他们的大运动发育。于是,引导孩子“玩颜料”就成了春晖妈妈的一项工作内容。
甚至同一项活动内容,在不同的年代,针对不同的孩子,有着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意义。例如,从春晖妈妈项目建立之初便开展的“点心时间”,一直持续至今,但意义却不尽相同。2000年,项目创立之初,“点心时间”面对的绝大部分都是健康的孩子,但那是一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食物不像现在这样唾手可得。所以,这个项目一方面是为了让孩子们品尝更多的美味,但更深的意义是让孩子们建立规则意识,并且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会自尊自信。“那个年代,福利院里有些孩子还会经常抢小伙伴的吃的。我们就让每个孩子轮流给大家分发点心,让每个人都体会当‘小领导’的感觉,也让他们每个人都学会说‘谢谢’和‘不用谢’。”赵雯说。
而今,“点心时间”依然会在春晖早教项目(针对0~6岁的儿童)中开展。但现在的早教班由健康程度、能力大小各不相同的孩子组成,有的孩子需要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听妈妈指令的能力,有的需要在分发点心时锻炼走动及手部抓握等能力,也让有的孩子学会数数、学会认小杯子上每个人的名字和蛋糕、点心之类的字,有的学会分享,树立规则意识……
这就要求每个春晖人不断学习。李江美夫妇为了帮助元元摔倒后自己站起来,甚至开发了一套游戏,陪着元元一遍遍在床上练习摔倒后如何不靠手站起来。
孔安芝现在带着两位孩子,其中一位患先天性唇腭裂,说话不太利索,孔安芝需要想尽办法教他说话,“每天跟他说话说得太多,下班回家都不想说话了。”她发现这个孩子喜欢小动物,于是就一遍遍指着小动物,教他说:“小猫,小狗,小鸟……”另一个孩子也有先天性的疾病,因此孔安芝就想着千方百计教他实现大小便自理。
春晖妈妈项目的服务对象是福利机构内0~18岁的孩子,也就是说,一个妈妈最多只能抚育陪伴孩子到18岁。离开春晖妈妈的孩子,或进入领养家庭,或进入社会独立学习、生活,或被残联等有关部门妥善安置。无论是怎样的归宿,和春晖妈妈在一起的时光,都是为他们将来的生活打基础。
所以,春晖妈妈们用尽自己的爱心、耐心,甚至“狠心”所做的这一切,不仅是为了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也是让他们尽量做到自理自立,最终收获自尊自信。
就像李江美“逼迫”元元自己站起来时说的那样,“等你以后长大了,到社会上了,哪有那么多人整天跟在你身边,随时拉你?”
爱的循环
每个春晖的孩子,都有一本专属的成长记录手册,春晖妈妈们里边详细记载了这个孩子的各种体检记录,性格特征,爱吃及不爱吃的食物,过敏情况以及他们成长发育中的每一个里程碑时刻。这是一份可追溯的人生履历,每当有孩子被领养,妈妈们便会把这份珍贵的记录送给他们的新家庭。
菲菲被领养后一年多,她的新妈妈写信给杜秀荣,说翻看菲菲的成长记录,她完全不敢相信,自己聪明活泼的女儿,仅用一个月就学会了荷兰语中最难发音的女儿,曾经是个呆滞的孩子。
1999年,两个月大的菲菲进入了福利院。长到两岁多,菲菲还不会说多少话,整天躺床上,没法自主坐起来,更别提走路了,医生曾怀疑她患有脑瘫。
2001年8月3日,两岁多的菲菲进入春晖妈妈项目组。经过春晖妈妈们的精心呵护和专业抚育,菲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惊喜时刻。“2001年9月13日,进入春晖妈妈项目40天,菲菲会自己坐起来了”“10月18日,菲菲第一次走路,张开双臂向妈妈扑来”“10月31日,菲菲能专注地边听音乐边打节拍了”“11月27日,菲菲用毯子把布娃娃裹起来了,老师问她在干嘛,菲菲指着娃娃说‘冷’……”
等到5岁被领养时,菲菲的新爸妈接手的就是一个活泼开朗聪明伶俐的小女孩。这些惊喜和奇迹的背后,是杜秀荣一遍一遍地陪她做游戏,辅助她练习坐起来、走起来,学说话……
2023年,杜秀荣在香港见到了菲菲。此时的菲菲已考上研究生,整个人看起来闪闪发光。菲菲一遍遍地问,“是你吗?你就是那个把我从小一手带到大的小荣妈妈吗?”
小荣妈妈时常提起的还有一位名叫欣欣的女孩。
2020年的一天,杜秀荣打开微信,一个叫欣欣的女孩请求加她好友。
“欣欣!”杜秀荣喜出望外,这是她在17年前照顾过的孩子。欣欣两岁的时候,杜秀荣成为了她的“妈妈”,精心呵护和关爱她,直到欣欣5岁多的时候被领养。
再和欣欣联系上的时候,女孩已经19岁了,刚考上大学,自信、阳光、开朗。让杜秀荣倍感欣慰的是,欣欣也去做了公益志愿者,还参加过北京春晖关爱之家的志愿活动,看望在那里等待就医及术后康复的孩子。
欣欣说,她曾经获得春晖的关爱,得到小荣妈妈的抚育,她希望把这份爱传递下去。
这样的故事,春晖妈妈项目里还有很多。项目开展25年,很多沐浴过“春晖”的孩子都已长大成人:有听障女孩成为了舞蹈老师,有孤残儿童考上名校,还有不少孩子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春晖当志愿者……
说到这些,春晖妈妈们都感到无比欣慰。“是孩子们在帮助我们看到爱的能量,看到生命的奇迹,看到人的潜力。孩子们帮助我们不断进步,和我们形成了学习共同体。”赵雯说。
2000年成立至今,春晖妈妈项目已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24家儿童福利院,累计服务超21万孤残儿童,培训儿童照料者2.8万人次。“每个孩子生命里都有一个持续关爱他的成人”,这是春晖妈妈的使命和愿景。
作者:王卫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图片编辑:张旭
值班编辑: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