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慈善家 · 2025-03-24
中国慈善家 · 2025-03-24
图:AI
腰围太大,体重超重,有人甚至患上了慢性病……不久前的全国两会民生主题记者会上,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花了7分钟谈体重管理,并表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这被网友调侃为“国家喊你减肥”。
国家为什么喊你减肥?因为,超重和肥胖危害太大了。有研究显示,大概200余种疾病都和体重密切相关。而这个问题又已成为我国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版)》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达到34.3%和16.4%。有研究预测,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70.5%,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到31.8%。
那么,你响应国家号召,科学管理自己的体重了吗?至少有一批人的回答是肯定的。这其中就包括有十年减重失败史的“胖友”(对肥胖症患者的昵称)刘东宁,他已经在3月7日,走进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牵头发起的全国首个健康减重营,用一个周末的时间学习健康减重知识,开启了科学减重之旅。目前,他正在谨遵医嘱,努力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
在科学管理体重成为全民话题的当下,我们和胖友刘东宁,以及他的体重管理导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罗樱樱聊了聊,希望能够为科学管理体重、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做一些有益的倡导和推广。
一味叫有氧运动的“药”
减重训练营结束后的第一个周末,刘东宁终于有时间服下“运动处方”中那一味叫有氧运动的“药”。
3月15日,周六,中午11点,刘东宁发现天气预报报的雨夹雪还没来,于是一改往日的慵懒,赶紧下楼扫了辆单车,绕着小区外围骑了四大圈。中途又累又饿,他差点想放弃,但最终还是打起精神,骑了足足一小时,总共15.6公里。
16日,原本有很好的理由不运动:上午要辅导大儿子写作业,下午要开车送儿子去学武术。但他迅速决定“没苦硬吃”,将开车改成了骑行。这天风大,回程逆风骑行,刘东宁直接“给累屁了”。
图:AI
上一次这样的“大规模”骑行是什么时候?他已经想不起来了,只知道是“多年前”。骑完,他大腿酸痛,但心情却很好。
自主减重第一周,三次有氧运动,刘东宁总算是遵医嘱完成了。柔韧性训练和稳定性训练,都是每天15分钟,他打了个大大的折扣,只在工作日抽空去公司健身房完成过一次。而运动处方中,每周三次、每次30分钟的力量训练,刘东宁的完成度为0。
为何遵照运动医嘱如此之难?“没时间”,刘东宁回答得斩钉截铁。
刘东宁家住北京顺义,而公司在亦庄,上班主要坐地铁,单程要两小时,一天就有4小时要消耗在通勤上。尽管公司有健身房,但他没空“摸鱼”健身。做医疗器械研发的他,工作中也基本没什么体力活。在家,他除了吃早晚餐,其余时间几乎全部贡献给了两个孩子。
而另一张处方——饮食处方,刘东宁更是执行得有些随意。上班吃食堂,在家是父母做饭,他没法让他们按照饮食处方上写的,放多少克蛋白质,多少克蔬菜去执行。原本无肉不欢的他只能尽量多挑点蔬菜,尽量抵制住美食的诱惑,不吃油炸食品和甜食。
复盘下来,这一周,他瘦了4斤,离减重目标还有很长的路。不过,总算是开了个好头。随后的工作日,他居然每天都能完成柔韧性和抗阻运动的训练指标,体重也仍在慢慢下降。他发现,自己的时间虽然紧缺,但还是能挤出来的。
尝尽科技与狠活
刘东宁身高1.74米,这个身高的男性,理想体重应该是69kg,上下波动10%属正常范围。刘东宁成年后最接近这个数值的体重,是大学时期,80kg。尽管也超出了正常范围,但当时没人在意,他自己也不觉得是个事儿。那时,他还时常去打打篮球。
2010年,大学毕业后,刘东宁和媳妇留京工作。工作逐渐变忙,篮球不打了,出差应酬多,免不了胡吃海喝。在家呢,他有个甜蜜的烦恼:媳妇儿擅长厨艺,“啥都会做,做啥都好吃,我就负责吃。”这样的生活像是一瓶无形的变胖喷雾,让他 “毕业即变胖”。而后,买房买车、结婚生子,随着2017年后两个孩子的相继到来,夫妻俩的生活压力变得更大,时间变得更紧张,“在北京养两娃,时间和生活都是稀碎。”刘东宁感叹道。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刘东宁的体重稳升不降,逐渐突破180斤、200斤。三年疫情期间,他的体重曾飙升至巅峰,一度胖到230斤。在今年3月7日,参加减重营时,刘东宁的体重还维持在214斤。
大学毕业的前5年,刘东宁觉得自己的身体没有什么明显不适,还是个健康的胖子,他也没有身材和容貌焦虑。因此,在体检指标发出健康警报之前,刘东宁都完全没有减肥的心思。
2015过后,脂肪肝、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问题陆续找上门来。他自己也能明显感觉到,以前很轻松就能做到的动作,逐渐变得吃力甚至做不到了,爬个三楼中间都要歇好长时间,还时常觉得疲惫……刘东宁意识到,“再不减肥,以后日子不好过。”从此开启了长达十年的艰难减肥路。
减肥嘛,不外乎就是“管住嘴,迈开腿”。这话说起来简单,但刘东宁觉得自己没空“迈开腿”,于是选择了“管住嘴”。他“管住嘴”的具体方式,是少吃,以及往嘴里塞各种科技与狠活。
刘东宁采用的第一个方法是吃代餐喝奶昔,吃了三个月的奶昔和蛋白粉,花了8000多元钱,却没瘦几斤,果断放弃;随后,他又实践了“16+8”轻断食减重法,每天8小时正常吃饭,连续16小时空腹。刘东宁会正常吃早餐午餐,下午3点过后就不吃了,饿了就喝水,实在还饿就吃两三颗腰果、杏仁、核桃仁之类的高热量坚果,偶尔随机吃点水果。这方法持续了一段时间,或许因为缺乏科学指导,在他身上收效“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他又放弃了……
图:AI
由于本身做医疗器械研发工作,刘东宁对医药领域很熟悉。在减肥路上,他几乎用过市面上所有的减肥药物,遇到一些相关的临床实验项目,刘东宁也都参与得很积极。口服减肥药,刘东宁吃了不少,针剂,他也打过。去年,他又用上了一款网红减肥药,每周打一针,打了好几个月。所有这些药物,在刘东宁身上呈现出一个共性:用药的时候,瘦得很快,但一停药,顶多两周,就反弹回去,甚至胖出新高度。
效果最好的一次,刘东宁吞了一颗胃内球囊(也称胃水球,放置在超重患者的胃里影响食欲,从而减少对食物的吸收,达到减肥的目的),3个月从228斤瘦到了190斤。 “把一颗球状胶囊吞进胃里,占领你的胃,让你不思饮食,三四个月后,球囊在你的胃里自然降解排出体外。”刘东宁解释道。这颗球囊虽然让他瘦了近40斤,但随着球囊排出体外,减掉的重量很快又回来了。
因为刘东宁参与的大部分都是临床试验项目,所以没在药物上花多少钱,但他觉得这依然不是个长久之计。使用药物不仅易反弹,还会导致恶心、呕吐、腹泻、腹胀、腹痛、便秘、食欲不振及胃肠道胀气等不适症状。吞下那颗球囊,刘东宁连续三天感到恶心,他说自己因此体验到了“孕吐的感觉”。
如此折腾近10年,刘东宁减肥不断失败,他极力想要破除这个“不断减不断肥”的死循环。
3月初,刘东宁看到了“人民医减”全国首个健康减重营的招募信息,报名条件有三条:年龄在18~60岁之间;BMI(身体质量指数,用于衡量人体肥胖程度,正常范围通常是18.5至23.9,超重为24至27.9,肥胖则为28以上)在28~40kg/m²之间;无心梗、脑梗等重大基础疾病。37岁、BMI38的刘东宁每一条都符合,于是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健康减肥“集中营”
3月7日是周五,下班后,刘东宁直奔北京体育大学二七国家冰雪运动训练科研基地(以下简称二七基地)。接下来的两天两晚,他吃住在这里,在专家们的指导下,深度体验学习健康减重知识,开启自己的科学减重之旅。
“人民医减”是全国首个健康减重营,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北京体育大学联合打造,首次活动招募了28位“胖友”(肥胖症患者)。北大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牵头,集结该院内分泌科和营养科的专业医护,以及北京体育大学的运动专家等20余人组成了一个专家天团。 专家们通过讲解和示范指导,从代谢调控、精准营养、燃脂运动到心理支持,为胖友们打造全链条科学减重方案,并通过9项指标的测试,根据每个胖友的具体情况,对他们进行定制化干预,帮助胖友们掌握体重管理的正确知识与理念,启发减重生活的意识,实现长期的体重管理目标。
那个周末的一大早,刘东宁和他的减重搭子们就集体出现在操场上,跟着专家从快步走、八段锦开始唤醒身体。而后,医学专家与运动专家围绕肥胖科普、科学饮食、运动训练、药物干预措施、减重误区等维度,为胖友们提供了一系列优质课程。并且,专家们会根据每个胖友的具体情况,为他们开出运动处方和饮食处方,制定出为期3~6个月的个性化减重方案和目标。刘东宁的情况,在专家们看来,3~6个月减重5%~10%比较合理。于是,他将减重目标定在了曾经靠药物短暂达到的最佳效果——减至190斤(95kg)。入营时214斤的他,想用3个月时间减掉24斤重量,“轻松进入夏天”。
图:AI
体重管理向来是一件需要长期主义的事,两天两晚的减重训练营只是一个“师父领进门”的过程,必然不可能立竿见影,让胖友们的体重减到一个理想数字。体重管理能否成功,关键还在于结营后他们能否将训练营所倡导的健康生活方式持续下去。
为了检验这些方法对科学减重的效果,也为了胖友们更好地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达成体重管理目标,专家团里的护士和个案师会对愿意被跟踪关注的胖友进行信息随访跟踪。刘东宁是愿意被跟踪随访的,又因为被推荐接受媒体采访,这让他在减重道路上多出了好几个“督导”。 北大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罗樱樱首当其冲。虽然不要求“胖友们”天天在群里打卡,但有时她会让刘东宁发个视频,抽查下他的运动和饮食情况。“有些人不运动,其实就是缺个监督的人。”罗医生说。
作为本次活动医疗团队的专家,罗樱樱觉得这个减重营更多的是传递给胖友们科学减重的知识,起到“授人以渔”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他们想通过活动,唤醒胖友们的内驱力,让管理体重成为他们的自主行为,让健康习惯扎根于他们的生活。
在活动中,专家们尽可能地将课程和处方设置得合理、有趣、可行。尽管活动是在二七基地办的,但一件健身房的器械都没用。取而代之的是每个人都很容易获得的弹力带、拉力绳,甚至矿泉水瓶,很多运动项目也是居家就能完成的。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运动变得更加日常更加亲民,更加低门槛、接地气。
不过,让罗樱樱没想到的是,参与活动的胖友思考交流的问题都很专业。有人问“运动时,我常常感到要达到标准强度,就没法运动那么长时间。这种情况下,我到底该强度优先,还是运动时长优先呢?”也有人问“大家都说肥胖症患者要少吃,制造一定的‘热量缺口’。但我每次少吃过后,食欲会更亢奋,过不了一会儿就吃得更多,‘热量缺口’很快就被填满。那我到底要不要少吃?”这些两难问题,明显是亲历者从切身体会出发问出来的,这让罗樱樱感到欣慰:“因为只有他们亲历了,才会有感受,才会去思考,也才会坚持下去。”
作为全国首个健康减重训练营的主办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对于牵头带动大家科学管理体重的想法由来已久。之所以选择3月上旬开营,是为了进一步普及世界肥胖联盟在今年提出的世界肥胖日(3月4日)主题——推动系统变革,塑造健康人生。接受《中国慈善家》记者采访时,罗樱樱从三个层面解读了这一主题:
首先是政府,要从国家层面来强调肥胖和超重的危害性,并制定相应的公共卫生政策。
其次是医疗系统,要提高对肥胖的认知和诊疗水平。以往,医生通常将肥胖视作一些慢性疾病的危险诱发因素,但现在越来越多的观点表明,肥胖本身就是一种慢性疾病。今年1月的《柳叶刀》杂志刊登了关于肥胖症的最新诊断标准,这个标准摒弃了过往的“唯BMI论”,建议除BMI之外,还应通过直接测量体脂或至少一项体格指标(如腰围、腰臀比或腰高比)来确定是否属于肥胖。该标准还提到,如果一个人BMI超标,同时又有其他疾病,导致了器官功能损害,就应该被诊断为临床肥胖症,这些患者需要得到有效治疗。而那些BMI超标,但没有导致器官系统功能障碍的人,应该被视为临床肥胖症的前期,也就是临床前肥胖。临床前肥胖患者需要有效管理体重,控制肥胖的发展势头。对于肥胖症的防和治,罗樱樱认为同等重要,她打了个比方说:“对于那些既有的肥胖症患者,治疗相当于把一缸浑水里的鱼捞出来,而针对其他人的预防,则当相于把那一缸浑水变清。”
第三个层面也至关重要,那便是肥胖症患者和大众,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唯有如此,才有可能预防肥胖症,逆转肥胖带来的健康损害。
“肥胖症患者确实大都生活习惯不健康,但往往是客观原因导致了他们很难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罗樱樱说,比如长距离通勤,久坐不动的高强度工作,快节奏的生活,不规律的作息,不健康的饮食等等,都会影响健康生活。她进而呼吁,大众应该去除对肥胖症患者的歧视和污名化,“不要随便把肥胖和好吃懒做划等号。”她还呼吁大家对肥胖症患者多一些友好,比如:公共场合的座椅,适当加宽一些;再比如:在公交站等场合增加一些小型的健身器材,让全民健身预防肥胖更加方便。
相比于“减肥”“减重”,罗樱樱更喜欢说“体重管理”。因为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减肥,也不应该提倡极端的“以瘦为美”,但每个人都需要管理自己的体重。并且,无论一个人的体重是否超标,都应该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这是一切的基石。
作者:王卫
图片编辑:张旭
值班编辑: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