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慈善家 · 2025-02-19
中国慈善家 · 2025-02-19
财政资金投入主渠道之外,社会捐赠成为有益补充
2月18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发布消息,宣布和腾讯公司近期正式签约,腾讯公司向基金委无偿捐赠人民币5亿元,用于资助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博士研究生项目),重点支持其中女性、西部、粤港澳大湾区获资助者开展基础研究。
这并非基金委首次接受社会捐赠,2024年3月,小米公益基金会曾向其捐赠1亿元。去年10月通过修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中,也加入了“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捐赠”内容。这意味着,在财政投入之外,社会捐赠或将在基础研究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基础科研和人才的孵化器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89位院士致函党中央、国务院,建议借鉴国际成功经验,设立面向全国的自然科学基金。1986年2月14日,中国正式批准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自然科学基金进行管理,资助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部分应用研究,发现和培养科技人才,当年就拨款8000万元,资助科研项目3434个。
基金委作为中国基础研究的核心资助机构,通过多层次的资助体系,近年来支持了大量科学家取得突破性成果,如潘建伟院士的量子通信研究,早期曾获基金委持续资助,施一公团队的结构生物学突破背后,也有基金委重点项目支持。
2022年发布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四五”发展规划》,公布了完整的115项“十四五”优先发展领域、19个学科重点支持方向,包括高速流动的理论、方法与控制、新材料与新结构的力学、量子信息和量子精密测量等领域。
除了科学研究,从人才培养角度,面向35岁以下申请人的青年科学基金和面向38岁以下申请人的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也为青年科研人员提供了关键支持。一直以来,自然科学基金大多面向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第九届基金委成立以来,开始前移资助端口,试点对优秀本科生、博士研究生开展直接资助。2023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生白寅岐在基金委“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试点中获批资助,成为全国首位获得该基金的本科生。其研究聚焦人工智能与生物信息学交叉领域,在导师指导下开发了新型算法模型,相关成果已被国际会议接收。
国家自然基金的申请有着严格的流程,一旦获得资助,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规定,基金委将根据不同类型科研项目特点、研究进度、资金需求等制定经费拨付计划,并在资助项目计划书签订后30日内,将经费按计划拨付至依托单位以保障科研活动需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来源大部分是中央财政投入,为了更好地“把钱用到刀刃上”,基金委对于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有着严格的规定,对设备费、劳务费等直接费用预算调剂权有较多限制,科研人员经常面临着“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的烦恼,期待着能有更多的自主权。
2021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正式印发,本着能放则放、应放尽放的原则,赋予了科研人员更大财政经费使用自主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简称《管理办法》)也随之调整。
根据预算管理方式不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金管理调整为包干制和预算制,包干制项目不再需要编制项目预算,由项目负责人自主决定使用,单位应制定项目经费包干制管理规定,报基金委备案。对于预算制项目,设备费预算调剂权全部下放给依托单位,由项目负责人根据科研活动的实际需要提出申请,报依托单位审批,不再由自然科学基金委审批其预算调增。劳务费、业务费的调剂权则全部由依托单位下放给项目负责人。
修订后的《管理办法》还提高了“间接经费”比例,该经费主要用于补偿高校、科研院所等项目依托单位为项目研究提供的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水、电、气、暖消耗等有关管理费用,以及绩效支出等。此外,劳务费的开支范围也扩大到参与项目研究的研究生、博士后、访问学者以及项目聘用的研究人员、科研辅助人员等的劳务性费用,以及支付给临时聘请的咨询专家的费用等。
随着资助深度和广度的不断加大,基金委的预算也在不断增长。《中国慈善家》记者梳理近几年基金委网站公布的年度报告及部门预算发现,以2024年为例,科学技术支出(类)基础研究(款)自然科学基金(项) 2024 年预算数约为363亿元,比2023年执行数增长6.25%。在科学技术支出(类)基础研究(款)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项)方面,2024年预算数为24亿元,比上一年度的执行数增长140%。
2024年10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修订草案)》(以下简称《条例》),明确自然科学基金的主要来源是中央预算拨款,但同时也鼓励地方政府、企业以及其他组织以联合资助的模式投入资金,以及鼓励社会力量捐赠。这是该《条例》实施17年来的首次修订,已于今年1月1日正式施行。
从操作层面,基金委作为由科技部管理的副部级事业单位,具有接受捐赠的合法资格。根据《公益事业捐赠法》的规定,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可以依照本法接受捐赠。“非营利的事业单位”是指依法成立的,从事公益事业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教育机构、科学研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社会公共文化机构、社会公共体育机构和社会福利机构等。事业单位在接受捐赠款项后,应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和使用。捐赠款项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同时,应建立公开透明的捐赠款项使用和管理机制,接受社会监督和审计。
社会捐赠成为有益补充
就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修改前的2024年3月,基金委与小米公益基金会正式签约,小米公益基金会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无偿捐赠1亿元,用于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支持本科生开展基础研究。这也是基金委自成立以来,首次接受社会捐赠。
在捐赠仪式上,基金委党组书记、主任窦贤康表示,与小米公益基金会的合作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探索社会资源投入基础研究中的又一开创性工作,拉开了科学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的序幕,为提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联合基金资助效能、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方面提供有力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的捐赠资助对象是本科生阶段的青年学生,而此次腾讯的捐赠也同样面向博士研究生阶段的青年学生,这两笔大额社会捐赠,扩大了资助范围,鼓励学生群体开展科研创新,对现有的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体系是一个有益补充。
《中国慈善家》记者注意到,在国家层面,鼓励慈善捐赠投入基础研究的提法早已有之,201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机制”“探索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联合资助、慈善捐赠等措施,激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基础研究投入”。2021年,“十四五”规划指出,鼓励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形成持续稳定投入机制,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
实际上,近年来国内社会力量资助基础研究并不鲜见,例如由腾讯公司出资的“新基石研究员项目”,作为目前国内社会力量资助基础研究力度最大的公益项目之一,腾讯公司计划10年内投入100亿元,支持最有潜力、最有胆量、最有抱负的科学家“从0到1”,探索人类未达之境。项目设置数学与物质科学、生物与医学科学两大领域,并鼓励学科交叉研究,项目资助类别分为实验类每人5年资助2500万元,理论类每人5年资助1500万元。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强化基础研究系统布局,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基地、优势团队和重点方向,增强原始创新能力。
在杨维东看来,企业捐赠的意义不光是资金本身,还有企业背后资源的系统性支撑,比如小米公司、腾讯公司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成果可以匹配到相关基础研究中,其意义或将大于捐赠资金本身。
“社会捐赠资金将提升中国研发投入的强度和供给规模,且两者在某些领域还存在携手合作的可能性,将共同加强科技领域研发与攻关经费保障,推动科技进步。此外,社会捐赠资金的供给者往往在研发方向的判断和捕捉上更具敏锐性,对潜在科学家的识别能力更强,在资助对象遴选方面也更灵活。”杨维东认为,倡导社会捐赠资金支持基础科学研究,并不是对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主渠道的弱化或否定,相反,社会捐赠资金能对财政资金形成有益补充。
“在扶贫、救灾等传统的公益慈善领域,已经处于政府主导下的常态化模式,但未来在基础研究领域,公益慈善将大有可为。“杨维东建议,下一步应探索通过科技捐赠配比、共建基础学科永续留本基金等政策措施,将“第三次分配”有机嵌入到基础研究资助体系中,鼓励、引导更多力量参与到科技公益中来,做好教育慈善、科技慈善、人才慈善几篇大文章,协同建设若干品牌性科技捐赠基金,做大做强支撑我国科技创新的资金池。
作者:温如军
图片编辑:张旭
值班编辑:张旭
图片来源: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