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慈善沙龙丨应对变化与挑战,企业基金会如何平衡商业和公益逻辑?

中国慈善家 · 2022-11-13

  最新出版的《慈善蓝皮书(2022)》显示,中国的企业捐赠额已达到社会捐赠总量的70%以上,企业力量成为公益慈善事业和推进共同富裕的重中之重。

  持续三年的疫情对经济造成了影响,也给依托于企业的基金会带来压力。企业以及企业基金会如何应对变化与挑战,如何平衡商业逻辑和公益逻辑,如何实现公益慈善事业的可持续?11月11日,《中国慈善家》影响力慈善研究院举办第四期影响力慈善沙龙,以“可持续战略促进慈善影响力”为主题,邀请专家学者与企业基金会的相关负责人共同探讨。

  《中国新闻周刊》杂志社、《中国慈善家》杂志社社长吕振亚,《中国慈善家》副社长、影响力慈善研究院院长王跃春,《中国慈善家》副总编辑程昕明也出席了本期沙龙。

  “经济形势不好,企业基金会更要加大投入和创新”

  尽管社会捐赠总量呈现下滑态势,但企业基金会的捐赠收入及公益支出却保持增长势头。据基金会中心网采集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有884家企业基金会披露了2021年的年报,约占企业基金会总数的一半。这884家企业基金会2021年度的净资产规模257.59亿元,捐赠收入185.33亿元,公益支出150.72亿元,可预计2021年度企业基金会的数据较2020年度实现大幅增长。(注:2020年度,1756家企业基金会的净资产规模为282.44亿元,捐赠收入185.05亿元,公益支出172.86亿元。)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邓国胜表示,在全球经济下行的形势下,企业基金会更应勇担社会责任。“正是因为经济形势不好,社会问题更加凸显,社会矛盾增多,作为公益慈善基金会,应该尽其所能,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加大资助的力度,尽可能不要减少公益支出的数量或比例,用实际行动证明慈善组织存在的价值。”

  另一方面,当前环境下,如何把一分钱当成两分钱来用,放大资助的效力?邓国胜指出,企业及其基金会应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创新研发能真正带领企业走出困境。在基金会预算收缩时,更需要加大创新研发力度,倒逼创新动力,以更有效率、创造更大公共价值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在设计公益项目时,更要兼顾经济和效率的平衡,创造共享价值。”

  邓国胜表示,大型企业及其基金会创办社会企业的成功率和规模化发展速度会比由非营利组织转型为社会企业的更高,建议企业可以运用影响力投资的方式,引领慈善行为的变革。比如通过创办社会企业的方式参与乡村振兴,让社会企业运营乡村振兴项目,使其更可持续、更有影响力。

  企业基金会的战略调整:“从边缘走向核心”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星巴克公益基金会、慈弘慈善基金会分别作为互联网公司、外企、制造业民企创办的基金会,分享了各自制定、调整基金会战略的经验。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秘书长葛燄介绍,腾讯公益平台至今已为12万公益项目累计募集了225亿资金。这两年我们升级战略,从募款平台升级为公益服务平台,除了募款活动,到发起“千百计划”“透明计划”“技术公益”等等,为公益组织提供项目执行能力和数字化能力。

  同时,加大创新资助模式的探索,比如今年“一花一梦想”活动募集了17个公益梦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培育公众的公益认知,让公众不仅是捐花人,还是执行人、监督人、参与者。“我们希望将来平台更多的资金不是简单配捐,而是鼓励更多的企业、公众参与其中,共同探讨一些公益议题,找到创新解决方案。资助方面,也会更多支持到非限定上,比如社会组织在解决社会问题时可能需要技术投入等等。”葛燄说。

  无论是企业社会影响力还是其成立的基金会,星巴克从一开始就有明确的战略方向。北京星巴克公益基金会秘书长竺蕾介绍,“‘激发并孕育人文精神,每人、每杯、每个社区’是每一位星巴克伙伴(员工)的使命。星巴克中国作为在华外资企业,做公益的初心就是回馈中国社会;其次,我们以解决真正的社会问题为导向做专业化的公益;第三,在公司六万余名伙伴中积极倡导“人人公益,快乐公益”的文化;最后,发挥公司的独特优势,在公益领域不断创新。

  基于此,星巴克中国梳理出社会影响力工作的四大战略方向:一是助力云南,振兴乡村;二是创造机会,赋能他人;三是社区共建,人人公益;四是关爱地球,绿色生活。

  为保证星巴克始终能够持续回馈中国社会,公司于2020年7月发起成立北京星巴克公益基金会,致力于在此平台上更好、更专业、更长期地投身中国公益事业。

  成立两年来,北京星巴克公益基金会以“支持困难群体实现自我价值,携手多方伙伴共建美好社区”为使命,以“生机社区”“融合社区”和“韧性社区”为战略方向,通过持续捐赠和发起高质量的公益项目,不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发展。截至目前,基金会对外捐赠已超1800万元人民币,项目惠及近3.5万名受益人。

  北京慈弘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庄伟分享了基金会的战略调整过程。“基金会一定要基于自身的优势调整战略,而不是基于一个美好的图景。”庄伟表示,基金会的战略定位非常重要,“如果基金会没有定力,掌舵人左右摇摆,只能被企业‘内卷’。”慈弘慈善基金会独立于企业经营之外,保持决策与管理的独立性,实现社会化运作,走专业化路线。同时,善用企业资源,让企业员工成为公益的贡献者、参与者、付出者,最后成为获得者,在公益中获得价值。

  同时,企业也出台了一系列公益慈善制度化的内容,比如企业志愿者公益轮岗制度、公益轮岗管理办法,包括慈善公益方面的晋职体系。所有的员工都有机会到一线亲身参与公益,以及接受专业的公益项目培训和志愿者社工能力培训。“在这样的行动之中,实际就是用公益慈善激活企业的慈善基因,和员工内在的慈善公益需求,实现人的成长。”庄伟说。

  企业的慈善初心:“做品牌的终极就是做公益”

  龙湖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沈鹰表示,成立基金会就是希望将企业慈善行为机构化、专业化,发挥慈善影响力,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慈善事业。基金会秉承龙湖“善待你一生”的企业文化理念,围绕全生命周期开展公益项目,包括幼儿大病筛查、教育、老年人居环境适老化改造等。

  “在诸多尝试后,我们开始思考,龙湖公益基金会的独特性在哪里?”沈鹰说,“我们开始做战略慈善,并将其上升到集团层面。”聚焦打造“一老一小”友好社区,将激发社会公益热情和善意作为战略方向,依托物业社区服务引入了社工服务,建立社区志愿者队伍。目前,已经在13个城市、近60个社区进行了社区公共空间、居家环境、养老服务中心的适老化改造,受助老人超过7.5万名。下一步,龙湖公益基金会将继续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公益慈善相结合,并用企业能力将其放大。

  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秘书长林红表示,敦和基金会的理事会于2021年做出了“对标使命,文化聚焦经学,民生落实共同富裕”的战略决策。一年多以来秘书处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和思考。

  林红表示,根据学者的研究,中国的收入金字塔呈葫芦型,“葫芦腰”上的中低收入群体是共同富裕“扩中提低”的关键人群,“推一把就上去了,成为中等收入家庭,同时也存在跌入葫芦底部的风险。”敦和基金会更多关注这部分人群。他们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大城市边缘低收入社区的流动人员。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他们最关心的,尤其在“双减”政策落实过程中,如何能真正享受到更公平的教育。但具体做什么,如何去做,仍在早期探索阶段。

  小米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马兰表示,小米作为一家科技公司,看到了中国从0到1的“卡脖子”技术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因此基金会将战略布局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基金会先后拿出10亿元资金支持人才培养。今年,小米公益基金会和北京市自然基金成立了联合基金,希望在支持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基础研究上做出更多探索。

  “专注、极致、口碑、快”是小米的创业“七字诀”,也是基金会的行动标杆:专注,基金会将资金集中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两个领域的基础性建设;极致,不断追求发展、创新和突破,努力将每个项目做到极致,在效率方面达到根本性的提升;口碑,注重社会传播和影响力提升;快,依托背后强大的资源支持,在迭代和优化速度、响应能力上反应迅速。

  新奥集团首席品牌官陈丹青表示,“常思发展之源,常怀感恩之心”是新奥集团做公益慈善的初心。基金会以“关注节能环保,支持教育事业,推动社会和谐”为使命,坚持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我们在廊坊盖了一个艺术中心,给当地的学生做免费的艺术教育,包括儿童合唱团、办免费展览。未来,还会探索做碳惠村、颐养村。”陈丹青说,企业做品牌的终极就是做公益,企业除了经营,还要帮助当地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产业生态,将企业业务和慈善行为紧密地结合起来。

  可持续的社会影响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痕迹”

  爱尔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张碧波表示,基金会在助残、助学和大健康领域形成政府可复制、政策可覆盖的公益项目,充分调动政府资源,形成可持续的慈善影响力。基金会2009年成立时关注到听障儿童群体,并通过向社会募捐助听器的方式,帮助贫困聋儿回归有声世界。基金会成功将该项目推向政府,2010年国家财政资金一次性拨付4亿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拨付的听障儿童专项救助最大的一笔款项,同时国家0〜6岁听障儿童抢救性政策落地,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

  北京星巴克公益基金会秘书长竺蕾也认为,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无法依靠企业自身解决,“我们希望通过打造模板,使这些好的项目得以复制,或者推动政策的变革和社会的良好治理。”

  《中国慈善家》影响力慈善研究院首席专家曾晶说,“我们以前定义的‘可持续’更多是从捐赠人主体、项目主体去考虑,今天沙龙将‘可持续’深入到了战略层:我们设计出来的项目,它所积累下来的,无论是影响力资产或社会资产是否有可能被接盘下去。”

  《中国慈善家》影响力慈善研究院首席专家李劲表示,企业本身就面临着环境变化,未来几年,曲线可能很陡,变化也会很大,还需要一些时间才能恢复。如何适应这个变化,制定可持续战略,实现持久的影响力,是重要课题。

  邓国胜说,期望在推动社会问题的根本性解决与社会创新,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方面,中国企业及企业基金会会能够通过创新提升社会影响力,在慈善的发展历史中留下自己的痕迹。

  作者:林伊人

  摄影/本刊记者:张旭

  图片编辑:张旭

  值班编辑:邱宇

京ICP备20230011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386

COPYRIGHT ©1999-2023 ZGCS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