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面对气候变化,公益能做什么?

中国慈善家 · 2024-12-18

  一年中的高温天气时间越来越长,强对流、强暴雨等极端天气频发,气候危机已不仅是一个社会话题,更是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生活命题。

  “所幸的是,我们一直在行动,正在以一种适应的态度、一种创变的心态,以更加有效、科学的方式来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慈善家》影响力慈善研究院首席专家曾晶表示,公益行动的重点正在从单一气候减缓扩展到适应与减缓并重,从传统的环保领域扩展到灾害救援、消除贫困、医疗健康、社区建设以及脆弱群体的全方位保护。

  伴随着这些议题的更新和公益解法的创变,公益慈善的运作模式也在发生很多变化,涵盖着资助模式、项目设计、机构治理、合作共建和成果评估的全面创新。

  12月18日,一场主题为“适应与创变:应对气候变化的公益行动和慈善新前沿”的论坛在京举行。会议由《中国慈善家》杂志社主办、影响力慈善研究院承办、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提供公益支持。来自政府、学术界、企业、社会组织、境外非营利机构的代表围绕气候危机话题展开讨论,200多人出席会议,约120万人在线观看直播。

  《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慈善家》社长吕振亚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他表示,作为央媒主办,专注于公益慈善领域的专业媒体,《中国慈善家》始终致力于通过高质量的内容来推动社会议题,不仅是慈善信息的传播者,更是公益实践的推动者、社会创新的孵化者。

  在主旨演讲环节,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原一级巡视员孙桢将全球气候治理归纳为三点:气候危机、技术进步,合作退步。他呼吁制定气候慈善公益规划,在任务方向上更加侧重适应活动,更加侧重基于自然的方案,关注气候与健康,关注能力建设与人才培养,支持技术创新,加强国际合作。

  国务院原参事、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从新质生产力角度,以双碳、AI和数字游民三个案例,探讨公益如何应对气候变暖。他强调通过创新思维和创新方式,提供社会服务、改善社会环境和推动社会发展。

  联合国难民署驻华代理代表万瑞雅(Adriani Wahjanto)用一系列数据展示了气候变化与灾害如何影响世界上一些最脆弱的人群。

  联合国难民署的数据显示,全球有1.2亿人被迫流离失所,其中约3/4,即9000万人生活在受气候变化严重影响的国家。为此,联合国难民署在气候危机影响地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援助和专家团队能够在72小时内迅速部署紧急响应等。她赞赏中国的双碳承诺,认为中国在多个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全球最大可再生能源投资者和生产者,中国的可再生能源企业不仅在能源生产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还在技术创新和解决方案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天桥脑科学研究院创始人雒芊芊表示,研究院创立8年来,见证了越来越多同行加入技术慈善的行业,身边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投入了生命科学领域,期待更多的志同道合的科学家、人工智能专家和慈善业同行们加入技术慈善的行列,一起面向未来,用慈善连接起科学与社会,实现科技向善,造福人类。

  在影响力TALK环节,浙江马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于秀红、小米公益基金会执行秘书长刁美玲、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主任李涛、万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谢晓慧、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项目总监曹帆、深圳市公益救援志愿者联合会会长石欣等6位来自慈善公益行业一线的机构负责人从各自擅长的领域做了主题分享。

  “人类面临的挑战很多,但是足以毁灭人类的是气候变化和AI失控。”南都基金会名誉理事长、希望工程创始人徐永光认为,气候变化一定要突破公众无感问题,公益一定要做,一定让公众参与。一是低碳消费、绿色出行、用脚投票、倒逼商业。二是用科技、用AI解决气候变化的难题。

  “气候变化并不是孤立的环境议题,会对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弱势群体首当其冲,例如生计依赖农业‘靠天吃饭’的农民、需要照护的老人及流动儿童等。”中国新闻社原社长、中国慈善联合会传播委员会主任委员章新新认为,慈善公益需要从问题的系统性出发,打破传统“救急式”模式,通过建立长期性、适应性的项目来应对这些挑战。

  当天下午共安排了四场圆桌论坛,主题分别为“气候变化下的新社会挑战与公益创新”“碳中和经济:商业创新与社会责任共赢之路”“应急慈善新篇章:民间救援的责任、行动与未来”“资助创新:激发慈善范式变化”,与会者认为,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呈现出“多维度叠加效应”,不仅威胁环境,也深刻影响弱势群体,其应对是一场长期的战役,解决方案不仅需要创新,更需要持续的资源支持。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秘书长、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副总裁葛燄表示,面对气候变化的系统性挑战,不同领域的机构和组织都在共同的需求和目标下引入不同的资源,用多赢达成共建网络,可有效的调配资源,解决问题。她代表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期待未来能够支持更多的需求研究,能通过技术或者其他支持参与到更多的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行动网络中。

  “气候变化已经转变为气候危机,正在演变为气候灾难。”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指出,从节气变化、植物反常到极端天气频发,人们已经深刻体会到生态环境恶化所带来的致灾气候的破坏力。“唯有共建式慈善才有望解决这一问题。”

  除了讨论气候变化议题,影响力慈善研究院的年度报告——《影响力慈善研究院2024年研究成果及年度观察》(简称报告)也在本次会上发布。

  影响力慈善研究院以民营企业家为研究对象,从规模、持续、参与、创新四个维度选择出34位慈善家作为研究样本。报告显示,10年间,34位样本慈善家的捐赠总额为2352亿元。他们关联的46家国内基金会,公益支出累计超过380亿元,项目数超过2800个。

  今年的报告以王石和何享健两位慈善家作为研究案例。其中,王石先后在50多个社会组织任职,并在其中28个组织担任副理事长以上职务,深度参与决策与管理。

  何享健家族则将慈善称作“第二事业”,从2010年何享健之子何剑峰创办第一个基金会算起,何享健家族用不到15年时间,创建了总投入超过209亿元的慈善事业版图。

  “慈善正在重塑企业家精神,尤其是民营企业家正在从散财式慈善向高度参与式慈善转型,政策法规与行业规则应支持大额捐赠人深度参与慈善事业。”《中国慈善家》副社长、影响力慈善研究院院长王跃春说。

  王跃春呼吁充分发挥慈善公益的催化剂和杠杆作用,面对难而复杂的社会问题,用少量的捐赠资金,催化并撬动更多的社会关注、社会资源,更多的技术加持、技术倡导和合作共创。“传统慈善必须做出改变,单打独斗的局面必须被携手合作跨界共创的局面所取代。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慈善新前沿。”

  作者:本刊记者/温如军

  值班编辑:邱宇​

京ICP备20230011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386

COPYRIGHT ©1999-2025 ZGCS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