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全球脑机接口顶级学术会议首次落户亚洲

中国慈善家 · 2024-12-08

  12月6日-7日,由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ianqiao and Chrissy Chen Institute)与BCI协会(BCI Society)联合主办,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特别支持的"BCI Society & Chen Institute Joint Meeting"在中国上海黄浦区举办,标志着这一国际顶级学术会议在创办25年后首次落户亚洲。

  BCI协会即The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Society,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脑机接口学术机构,其旗舰活动International BCI Meeting自1999年在美国纽约首次举办以来,已成为该领域的标杆性学术会议。

  此次会议为期两天,吸引了近400位来自全球的科学家、临床医生和产业界人士,共同探讨脑机接口技术的前沿突破与产业化前景。本次大会议程设置涵盖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从技术开发到产业转化的完整创新链条。会议期间举办的十余场主题演讲,邀请到多位国际知名专家,就神经技术、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展开深入探讨。专家们重点分享了脑机接口在神经康复、临床医疗与人类能力增强等方面的创新应用与突破性进展。

  BCI协会主席Mariska Vansteensel强调了此次会议的重要意义:"此前,全球脑机接口研究社区的互动交流相对有限。本次会议的举办,不仅为整个行业搭建了一个全方位的交流平台,更是践行了我们'促进全球脑机接口研究'使命的重要一步。"

BCI协会主席Mariska Vansteensel

  目前脑机接口是一个相对较新的赛道,国内外差距并不大。之所以在上海举办此次会议,正是因为上海很多医院、高校、企业在神经科学领域有所建树。

  大会开幕式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主任毛颖教授播放了全国第三例、上海第一例临床脑机接口设备植入的患者近况。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毛颖教授

  11月6日,华山医院顺利完成全国第三例、上海第一例脑机接口产品NEO临床试验植入手术,患者38岁,因车祸造成颈椎脊髓损伤,手部无法抓握,无法站立,4年治疗未获得改善。手术后,患者第三天已能下床坐轮椅。目前,患者能抓起、放下水杯,也可以拧开瓶盖喝水。

  此外,毛颖教授在会议上介绍了华山医院通过DBS(深度脑刺激疗法)用于帕金森病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运动障碍的治疗思路与实践,国内已有数百位患者从中获益。

  会议上,瑞士洛桑大学医院的Jocelyne Bloch、Grégoire Courtine教授以及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洪波教授,分享了各自在应用BCI技术帮助运动障碍患者恢复运动与交流功能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Jocelyne Bloch、Grégoire Courtine教授介绍了他们啮齿动物模型中发现脊髓硬膜外电刺激调节特定神经元群活动机制,并由此设计出一套可用于人类的治疗模式,以恢复脊髓损伤或帕金森病患者的行走和上肢功能。洪波教授则在此次BCI会议上着重介绍了其团队开发的微型硬膜外脑机接口植入物"NEO系统"进入人体临床研究阶段后的最新进展。

Jocelyne Bloch、Grégoire Courtine教授

  大会特别设立了青年科学家论坛单元,为新生代研究者提供了展示创新思维、分享研究成果的专属平台,进一步激发了领域的创新活力。来自复旦大学的宋恩名博士探讨了柔性、植入式电子系统在慢性神经接口中的应用,强调了硅基CMOS系统的高集成度和长期稳定性的重要性。天津大学的许敏鹏博士则介绍了无创脑机接口的发展与挑战,分析了当前技术的瓶颈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浙江大学的杨雨潇博士关注于治疗抑郁症的侵入式脑机接口,提出了通过神经调节改善患者心理健康的新方法。最后,来自弗赖堡大学的Natalie Mrachacz-Kersting博士分享了为神经康复设计的脑机接口,展示了其在促进患者康复中的潜力。青年科学家们带来的报告,展现了BCI技术在不同应用领域的多样性和前景。

Natalie Mrachacz-Kersting博士

  通过为期两天的深度交流与思想碰撞,与会专家们不仅展示了脑机接口技术在医疗健康、人类能力提升等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更为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描绘了令人期待的蓝图。正如中科院蒲慕明院士所言,"通过神经网络的重塑实现信息的高效传递,这不仅是揭示大脑功能的关键,也是开发新型治疗手段的重要途径。"

中科院蒲慕明院士

  值班编辑:邱宇

京ICP备20230011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386

COPYRIGHT ©1999-2025 ZGCS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