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慈善家 · 2025-08-08
中国慈善家 · 2025-08-08
2025年6月14日,雅诗·兰黛集团的第二代掌门人,92岁的创始人长子莱纳德·兰黛在纽约曼哈顿上东区的公寓里安详地离开了人世。消息传出,集团股票在盘后交易中短暂停牌,又迅速拉升2.3%——华尔街用资本市场的礼仪,向这位把母亲手摇面霜变成年营收160亿美元美妆帝国的商业巨擎致敬。
从1958年骑着单车给理发店送试用装,到2024年以个人名义捐出第25件立体主义杰作,莱纳德用66年时间完成了双重叙事:一边让化妆品成为经济晴雨表里著名的“口红效应”,一边让艺术品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呼吸效应”。
因为他的贡献,兰黛这个家族名字被刻在三个地方:一个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新翼的铜匾——那里收藏着家族捐赠的81件布朗库西雕塑作品,另一个是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的旋转大厅——被家族以1.31亿美元冠名30年,更重要的一个是纽约大学医学院的乳腺癌中心——以莱纳德个人名义捐赠的10亿美元,让这里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免费筛查与基因研究基地。
从第一代母亲创业的纽约皇后区的自家厨房,到第五大道767号玻璃幕墙总部,再到传承四代并覆盖150个国家的慈善网络,兰黛集团既塑造了一个美妆帝国的财富传奇,也打造了一个立体式的慈善网络。正如创始人雅诗·兰黛女士当年那罐面霜一样,被涂抹、被匀开,最终成为文明的一层隐形粉底——它不遮盖历史,却让整个城市的容颜更美丽。
打开“美丽生意”的大门
1908年,约瑟芬·门策(后改名为雅诗·兰黛)出生于纽约皇后区一个匈牙利犹太移民家庭。作为新移民的父母经营着一家小五金店,养活众多子女,日子过得很拮据。童年的雅诗从店里磕磕绊绊的生意中学会了察言观色和推销——如何跟挑剔的顾客打交道,如何把普通的商品说得有吸引力。
机缘在家庭中悄然降临——雅诗的舅舅约翰是一位化学专家,喜欢鼓捣各种护肤配方。一次他送给外甥女一罐自制面霜,并耐心传授配方。雅诗被那诱人的香气与神奇的护肤效果所折服,很快学以致用,在家里的马厩一角开起了“小小实验室”。令人惊喜的是,这款自制面霜备受周围女性的追捧,为年轻的雅诗打开了“美丽生意”的大门。
1930年,22岁的雅诗与约瑟夫·兰黛结婚。她意识到,一个朗朗上口、洋溢着高贵气质的品牌名对美妆生意至关重要。于是,她将自己的小名“Estee”正式用作品牌,并灵机一动地在字母上加了一抹法式重音符号“É”,以营造法国贵族般的优雅联想。
雅诗独创了一套“体验式推销”:她会让店里的客人坐下,亲自替对方清洁皮肤,上手按摩涂抹自家的面霜。凭借热情洋溢的说服力和产品的确切效果,雅诗常常能把路人转化为顾客。据传她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每天至少触碰50张面孔”。
创业初期最著名的故事,莫过于雅诗如何叩开全美顶级百货Saks第五大道的大门。一次偶然的机会,雅诗灵机一动,将自己的香水样品“不小心”打翻在Saks经理办公室的地毯上,顿时满室生香,经理也被这馥郁的香气折服,终于答应给她一个设柜的机会。1948年,雅诗兰黛产品正式进驻Saks第五大道。不到两天,她带去的护肤霜竟一售而空。
雅诗也首创了令同行瞠目的“买赠”营销:顾客买一件正品,就赠送一件雅诗兰黛的小样或旅行装。这种免费小样+购满赠礼的销售模式迅速积累了人气,后来更成为美妆行业奉行至今的黄金法则。
1953年,一款名为Youth Dew“青春露”的产品横空出世,将雅诗兰黛推向国际舞台。这款产品实为沐浴油兼香水,以平易近人的价位提供了“24小时留香”的奢华体验。Youth Dew上市当年就销售逾50万瓶,借这股东风,公司业绩扶摇直上:1960年年销售额突破1400万美元,1968年更翻升至4000万美元。
随着品牌声名鹊起,雅诗决定实施多品牌战略扩张版图。1964年,她创立了高端男仕香水系列Aramis。1968年,又推出倩碧(Clinique)品牌,主打无香料、低致敏的护肤品线。倩碧不到二十年便成长为每年创收逾20亿美元的支柱品牌。
兰黛夫妇非常注重对接班人的培养,他们把主要精力倾注在两个儿子莱纳德和罗纳德身上,特别是长子莱纳德自小就跟在母亲身边耳濡目染生意经,成为了更有天分的那个接班人。1958年,25岁的莱纳德正式加入公司,1982年他接过集团CEO之位,母亲退居董事长。在他的经营下,雅诗兰黛进入爆发式成长和全球扩张期。
家族能富过四代,雅诗·兰黛夫人早年立下的一个规矩功不可没——“不分家”。1993年雅诗把家族股权统一注入一家控股公司,由莱纳德主导管理,确保家族能步调一致地控制企业命脉。
1995年11月,85岁高龄的雅诗拍板将公司推上纽约证券交易所。为了防止公司失去家族掌舵后的方向感,她在上市架构上设置了双重股权:家族持有的B类股每股拥有10票投票权。这意味着,即使上市后引入了众多机构投资者,兰黛家族依然对重大决策拥有最终话语权。
企业上市后,莱纳德秉持“买进来再做大”的经典操作:1995年收购海洋之谜(La Mer);千禧年前后相继拿下MAC、Bobbi Brown等彩妆品牌;2016年以14.5亿美元收入Too Faced;2019年斥资11亿美元全资收购韩国Dr.Jart+;2021年以28亿美元巨资收购汤姆·福特(Tom Ford)品牌。那一年,公司市值一度高达115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欧莱雅的全球第二大美妆集团。
2001年,美国遭遇“9·11”冲击和经济衰退。然而,雅诗兰黛公司当年的一项销售数据引起了时任董事长莱纳德的注意:高端彩妆中的口红销量不降反升。原来,在经济低迷时期,女性消费者舍弃了昂贵的时装和珠宝,但依然愿意花小钱买支口红来犒劳自己。莱纳德将这一有趣现象总结为著名的“口红效应”理论,成为营销学和经济学课堂上的经典案例。
立体的慈善网络
雅诗·兰黛热爱艺术品,她曾说过:“人生唯一后悔的就是那些没有买下的好东西。”在她的熏陶下,长子莱纳德堪称一位深藏不露的艺术行家,他对20世纪初的立体派艺术情有独钟,数十年如一日专注收藏毕加索、布拉克等大师的作品。弟弟罗纳德的收藏版图则偏向奥地利和德国的表现主义大师。他提出著名的“Oh my God!标准”:收藏一件艺术品,必须要好到让自己一眼惊叹才能买下。
兰黛家族的慈善版图中,最令人瞩目的是他们在艺术文化领域的巨额捐赠,这些善举不但金额惊人,更彻底改变了相关机构的发展轨迹,具有范式革命的意义。
家族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捐赠是大都会博物馆的立体派珍藏。莱纳德·兰黛在2013年向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承诺捐赠其毕生收藏的78件立体主义艺术杰作,包括毕加索、布拉克、胡安·格里斯和莱热等大师的绘画、素描和雕塑。这批藏品总估值高达10亿美元,被誉为“大都会有史以来最重要的私人捐赠之一”。
莱纳德·兰黛向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捐赠的盔甲。图/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这次捐赠的意义不仅在于数量和价值,更在于学术与文化影响:以往大都会这类百科全书式博物馆对20世纪现代艺术的收藏相对薄弱,尤其是立体派这样的先锋流派,多由现代艺术博物馆(如MoMA)主导。莱纳德的捐赠让立体主义作为一个门类在大都会安家落户,填补了艺术史叙事的一块拼图。可以说,他改变了博物馆的版图,将过去属于小众品味的立体主义提升为大众美术馆的经典。
配合这次捐赠,莱纳德还出资在大都会设立了“莱纳德·兰黛现代艺术研究中心”,这是全球综合性博物馆中首个专注现代艺术的研究机构。该中心提供研究资助、举办专题展览和公共讲座,致力于推动20世纪艺术(特别是立体派)的学术研究与传播。
莱纳德不仅捐出藏品,还确保了这些艺术遗产有源源不断的学术生命力。个人收藏上升为公共文化财富,同时革新了博物馆运营理念,倡导藏品捐赠与研究教育并举,形成良性循环。
家族对惠特尼博物馆的命名馈赠也颇具开创意味。早在2013年的立体派巨献之前,莱纳德就在他深爱的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惠特尼的长期董事和前主席,他在2008年通过家族基金会向博物馆捐赠了1.31亿美元巨款,用于充实博物馆的永久基金。这是惠特尼史上最大的一笔单笔捐赠,直接奠定了此后博物馆扩张的财务基础。
此外,在莱纳德的斡旋和直接出资下,惠特尼累计获得了948件艺术品:其中760件是莱纳德的个人捐赠,另外188件是在他的资助或撮合下收归惠特尼收藏。作为对莱纳德贡献的致敬,2015年惠特尼在纽约新落成的当代艺术馆舍被正式命名为“莱纳德·兰黛大楼”。馆内还设立了以他命名的研究中心,支持艺术史研究和策展创新,确保学术传承与公众教育。
除了艺术领域,教育与医疗领域也是兰黛家族慈善的重要内容。莱纳德与弟弟罗纳德共同出资成立了“阿尔茨海默病药物发现基金会”,致力于攻克老年痴呆这一医学难题。莱纳德的妻子伊芙琳·兰黛更是乳腺癌研究领域的传奇人物——她本人于1993年创立了乳腺癌研究基金会(BCRF),设计出象征全球乳癌防治的粉红丝带标志,迄今该基金会已为科研募得数亿美元善款。
罗纳德则投身公共服务领域:他曾任美国驻奥地利大使,2007年以来长期担任世界犹太人大会主席,积极奔走于各国促进犹太社群权益和文化遗产保护。此外,他还在纽约创办了纽豪斯学校等教育项目,为年轻一代提供更优质的学习机会。
这些遍布医疗、教育、人权领域的慈善实践,体现出兰黛家族“立体主义”式的公益:就像一幅立体派画作有多个角度,家族慈善也以多维度展开——艺术是美之角,医学是善之角,教育是希望之角,交织成促进社会进步的立体网络。
细究兰黛家族的慈善之道,我们发现它并非与商业成功割裂开的独立篇章,相反,两者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共生逻辑。首先,慈善提升了品牌文化资本。当消费者知道购买的一瓶雅诗兰黛面霜背后,站着一个热心赞助大都会艺术馆的家族,这种无形的认知就为品牌注入了文化高贵感,胜过空洞的广告吹嘘。品牌与艺术的联姻,让雅诗兰黛在奢侈品领域拥有了别人难以复制的故事和格调。这正如管理学上所说的“企业形象资本”,兰黛家族通过慈善树立起“文化守护者”的形象,潜移默化地增强了消费者对其品牌的认同感与忠诚度。
其次,慈善也反哺着家族的兴旺,塑造了子孙的价值观。通过教育和公益,确保了家族每一代都葆有进取之心和仁爱之念,从而使家业和善业都后继有人、生生不息。
(作者系北大汇丰商学院智库世界经济副研究员)
作者:朱兆一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IC
图片编辑:张旭
值班编辑: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