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慈善家 · 2025-07-25
中国慈善家 · 2025-07-25
“就这么一会儿,刚看到的那两朵云飘走了,那只鸟飞走了,飞机飞走了,外界发生了很多改变。一切都在流动,别人都在工作,而我却被锁死在这张病床上。”柱子哥坐在病床上,一边做着化疗一边感叹。
7月13日,又一周的化疗开始了。和往常一样,这一周里,她大部分时间都在病床上度过,每天连续输液近8个小时,吃饭上厕所也得推着输液架。她称这样的生活为“服病役”。满打满算,她已经服了三年“病役”。
这是一位35岁的女生,“柱子哥”是她的网名。她是一名患有三种重疾的癌症晚期患者,已经患病7年了,而在此前她作为癌症病人的家属,也有18年时间陪伴着家人对抗病魔——这两段时期加起来25年,占据了35年人生的一大半。
2018年,在确诊滤泡性淋巴瘤和系统性红斑狼疮两周后,柱子哥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发布了推文《魔都硬核知识型美少女抗癌自救指南》,迅速爆火。随后,她又陆续推出系列抗癌文章、视频,成为持续输出的网红抗癌博主,让普通癌症患者的真实生活进入公众视野。
2024年8月,她又确诊了原发性印戒细胞胃癌晚期,医生预估她的生存期只剩下一年。身边人劝她,“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她琢磨了半天,最后还是选择了工作、旅行、写作、录播客、上节目……正常地表达,正常地过日子,就是她想做的事情。
但她又不止于此。她从自己和病友身上看到了癌症患者的种种需求,看到这个群体的特殊处境,因此想为自己为他人做点什么。人生苦短,但她为了争取更高质量的“主观时间”,决定奋力一博。
“好舍不得死啊”
《中国慈善家》记者7月13日中午见到柱子哥时,她刚从莫干山回上海,直奔医院。
前一天,她去了莫干山见了朋友、看了萤火虫,补了生日蛋糕。再之前,她趁着化疗后两周的空档期,去埃及旅游了10天。各项安排,无缝衔接有序展开。
柱子哥从行李箱里一样样地取出住院所需物品,动作有些乏力。但除此以外,旁人不太容易发现她是个癌症晚期患者。她换上自己的睡衣,开始让护士给她注射化疗药物。“我可以躺床上一边化疗一边接受你的采访。”她对记者说。但记者不忍心打扰她,建议她好好休息。等她再醒来的时候,药物反应让她脸色发青,恶心想吐。她蜷缩在床上,坐起来的力气都没有,却不断为拖延了采访而向记者道歉。
到了晚上,她才渐渐恢复了元气,能坐起来了。窗外升起了月亮,让她格外欣喜。她安静地坐在病榻上,看着夜空的月亮,沉浸在这个医院的夜晚之中。
“所有害怕的事都会成真,越是想要的越被剥夺。疾病和命运剥夺了我的健康、我的美貌,剥夺了我的心智、我的才华、我的工作,剥夺了我大脑曾经迸发出的思想的火花……”在和记者闲聊的时候,她突然蹦出了一串对自己命运的感叹。接着她笑着说:“快快快,帮我把这一段录下来,免得一会儿就忘了。”
走出医院的热疗室,阳光透过大玻璃窗照射在大厅的墙上,柱子哥停下脚步,用手机记录下这光影婆娑。即便是在癌症晚期,也还是有月亮、有光影,有这些小小的美好,可以抚慰人心。“癌症病人的生活并非只有阴云密布。”她说。但她也不会美化对抗病魔的艰难。7月16日,她在微博中写道:“今天肠胃大概难受16小时58分吧。”
她也会伤感。有时候翻着过去的照片,情绪就上来了,“每看一张,就好像要把过去的生活回忆一遍。那么快乐的日子,就是回不去了,就要永远失去了,好伤心啊。”
她对自己的要求依然很高。给记者挑照片,她一眼就觉得自己“脖颈前倾了”“端肩了”。她正在写一本书,已经改了4版了,依然不满意。“遗作啊,肯定不能跟在微博上大声咧咧一样啊,必须写好,要经得起时间考验。”
她的日程已经排到了8月底,尽管这个月是医生预判的她的“大限”。“越是快死了,越要抓紧活。”她说,还是想在能动的时候多去体验,多折腾,多满足自己的愿望和追求。她曾经的人生梦想清单里包括:环游世界,成为一家NGO组织的负责人,让家人过得好一些。
“好舍不得死啊。”35岁生日那天,柱子哥如此写道。
一只与命缠斗的风筝
柱子哥1990年出生在吉林白城,那是一个适合放风筝的小城,因为“一年刮两次风,一次刮半年”。她觉得自己像极了一只风筝——一只与癌症缠斗、与命缠斗的风筝。
“风筝”第一次被缠上是在2007年,那年,柱子哥的母亲患上了乳腺癌,原本就有些困难的家境开始急转直下。柱子哥的父母都是1998年下岗的国企员工。患病前,母亲做服装销售、清洁工,父亲养兔子、蹬三轮,劁猪,打各种零工赚钱。
母亲患癌后,困难的家境让柱子哥比一般孩子都努力。她考上了上海一所高校的翻译专业,大学时候就开始做各种兼职赚生活费。后来一路打拼到研究生毕业、入职金融机构当投资经理、成家立业,一位“寒门贵子”的人生次第展开了。
可就在她感到苦尽甘来的时候,2016年3月,父亲确诊了直肠癌,老家医生说他只剩下3个月生存期。柱子哥不想就此放弃,她拿出了做高考题的劲头和思路,竭尽全力为父抗癌。
幸运的是,父亲病情逐渐稳定了,柱子哥的事业也在蒸蒸日上。然而,厄运还是没放过她——2018年10月,她被确诊为滤泡淋巴瘤2级4期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医生说,这两种病合并发病率仅为千万分之七。
“就这样消极等死吗?一想到父母和奶奶会面临病无所依老无所依的厄运,我瞬间清醒了。”柱子哥说,“我不能倒下,我要想办法控制局面。”
她像处理投资项目一样,开始了全新的项目——治病自救。经过2年的辛苦治疗,2020年底,她的淋巴瘤和红斑狼疮得到了有效控制。但这个时候,公司跟她解约了,她得另谋出路。
2022年10月,父亲去世了,自责和悲痛使得她濒临崩溃。这个时候,她得到了一个常驻印尼和巴基斯坦的工作机会,于是飞向了未知的国度。
如今回忆起在东南亚一年半的生活,她依然觉得“快乐得要死”。当时,她还以为这种快乐还会延续下去,但在2024年8月回国休假的时候,厄运又再次降临了。
那天,朋友们为她补过生日,吃了顿海鲜火锅,可是过了三天她都觉得没有消化。到医院一查,又确诊了另一种癌症——原发性印戒细胞胃癌。确诊即晚期,医生说,她的生存期只剩下一年。
这次,已经伤痕累累的她意识到自己的生命进入了倒计时。如同风筝在一次次奋力挣扎中已经变得残破,刚刚翻盘飞上天空,又一把被拽入了沟里。
把抗癌做成项目
柱子哥没想到自己会有一天走红,而且是以“抗癌博主”的身份走红的。
“我多希望自己走红是因为聊金融聊法律。我在东南亚的时候,写商业观察写成了虎嗅网的年度优秀作者。我多希望自己是凭专业能力被大众认可,而不是因为身患癌症。”柱子哥说。
刚刚罹患癌症时,她就很想知道,别人得了癌症之后,日常生活都是怎么过的,又是怎么治的?治好的病人后来去哪了?治不好的病人为什么治不好,遭了什么罪?
她发现,网上只能检索到节点性信息:第一个节点是谁得癌症了,然后是哪个名人抗癌成功,再然后就是突然一纸讣告,某人因癌症医治无效过世。“中间过程是没有的。”她心想,“既然没人写,我又正在抗癌,那我来记录一下吧。”
在第一次化疗之后,痛苦之中她产生了两个问题:“普通人得了癌症之后,还能不能再活出璀璨人生,人生还剩下什么可能性?如果晚期癌症治不好,那我只能痛苦地等死吗?”
于是,她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一个推文《如何度过人生艰难:魔都28岁硬核知识型美少女自救指南》。文章有一万多字,既包含她患癌后的心路历程,也包含一份清晰明了的思维导图。住院的时候,她一边整理保单、做财务预算,一边写遗嘱安排“身后事”。出院后,她又克服身体的不适,把构建好的思维导图汇总,写成一份完整的可操作性的“报告”,制作了这份“自救指南”。
这份指南包括4个方面:1.接受患病现实,做好心理建设。2.拆解具体问题,分别应对和规划。3.中长期可持续策略。4.独自面对的部分。每个方面又做了详细到可操作阶段的拆分。
发完推文,她又回到病房开始了第二轮化疗。没想到,该文迅速刷爆网络,一周后全网阅读量破300万,现已超千万。一周之内,她的公众号粉丝涨到30000多,留言上万条。“柱子哥”这个名字开始走红,很多人知道了这个28岁的美少女,对待突如其来的癌症,客观、冷静、理性,还带点自嘲的幽默。她用“陆家嘴金融女”的职业素养,梳理了治疗计划和生活安排,也为其他病友提供实用、周全而细致的参考。
她也真的在按照自己制定的指南往下走,把癌症当作一个可以被解决的问题、可以被定义的事项、可以被周全规划和执行的项目。她一边治疗,一边写文章,成为了一个持续输出的网红抗癌博主。
因为治疗,她要长时间待在医院里。于是,她又成为了一个“人间观察家”,观察病友的状态,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的故事。她发现,很多小城市的病人搞不清复杂的就诊流程,无法很好地安排看病行程,不会进行异地医保备案,无法最优地利用手里的钱。还有不少人也不清楚自己得了什么病,没办法很好地跟医生沟通,他们也没有地方去倾诉和讲述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基于这些观察,她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知识型抗癌的经验分享、指南和攻略型文章,例如:《小城癌症病人异地就医指南》《普通人如何对抗大病经济毒性》《如何高效就医》……文章的阅读量和互动量都不错,大量的大病患者从中获益。文章越写越多,最后集结成书《向阳而生——柱子哥的抗癌指南》,在她住了两年的中山医院开了新书发布会。她像个先掌握了方法和能力的好学生分享作业一样,分享自己一线的就诊体验、病中观察,为病人和家属提供工具书一般的参考,也为医疗服务机构提供了真实的用户反馈。
与此同时,她的公众号后台和微博私信,也成了一个“树洞”。几乎每天都能收到大量私信,有人向她咨询就诊流程等相关问题,但更多的私信是向她倾诉自己的故事。她耐心地给予反馈,至少回复了一万多条私信。
不过,她也要承受各种严苛的审视和质疑。有人留言说,“还是你有钱,才治得起。”她化疗完光着头面容憔悴灰头土脸录视频,就有人说她“卖惨”;她化上精致的妆容,每天都戴不一样的丝巾出现在镜头前,又有人说她博眼球。做美甲,四处旅游,边治疗边工作,都会被骂。
就连“柱子哥”这个沿用自大学时代的网名,也被人质问:“你为什么不叫柱子姐,是不是对自己的女性身份不认同?”实际上,这个名字是同学随口给她取的,带着时代特点,“那个年代,大家叫李宇春‘春哥’耶,女生叫什么什么哥很常见。”
“满分肿瘤患者”
因为消化道肿瘤导致胃容量变小,柱子哥每天能食用的东西很少,必须喝能量密度很高的东西,营养液之外,她觉得奶茶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喝奶茶的照片发到网上后引起了争议,有人抨击她,“癌症晚期喝奶茶,浪费国家医保资源”。
柱子哥的主治医生关医生表示,“到她这个阶段的病人,还能吃得下睡得着走得动,就是好事。又没有胃出血胃穿孔,喝两口奶茶怎么啦?再说她胃容量那么小,能喝多少?”
在关医生看来,柱子哥是一个“满分肿瘤患者”。今年1月,她俩初次见面,柱子哥对于自己的病情,目前有哪些治疗方案,她想尝试的靶向药有什么副作用等问题都了如指掌。每次问诊,她都会认真做笔记,连同每一项检查结果,及时汇总到Excel表格中,节省了医生的时间。因此,关医生打心眼里敬佩她。
1月份,柱子哥正式进入这家肿瘤医院,开始了每两三周一轮的治疗。此前,她已经历了4个月的化疗和两次失败的开腹手术。第二次手术时,她准备搏一把,想切除病灶避免化疗到死的痛苦,但医生发现之前的化疗效果不佳,癌细胞还在扩散,并且已经转移,没法切除,于是又把打开的伤口合上了。这之后,很多三甲医院都婉拒了她,她也自称是个“垃圾病人”,“在医生眼里没有治疗价值了。”即便如此,她仍未放弃,1月份还飞往日本,背回了一种新药。
“她对于很多新药和小众前卫的治疗方案,都愿意积极去尝试。对耐药性之类的情况,她也随时会跟我分享。这让我觉得我们俩在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前进,这个目标就是尽可能延长她的生存期,每拖过一个月,就是一个小小的胜利。另外就是尽可能控制症状,减轻她治疗过程中的痛苦。”关医生说,通过半年的治疗,她和柱子哥结下了战友般的革命友谊,她觉得这是最好的医患关系。
对柱子哥做抗癌博主这件事,关医生也“知道一些”,她觉得是个好事。关医生说:“她在网上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能给其他患者正向的引导和示范,有利于他们消除病耻感,积极理性面对自己的疾病。也能让大众了解癌症病人的真实生活,从而消除对癌症患者,特别是对晚期患者的刻板成见。比如,觉得他们除了24小时躺病床上等死之外,啥也做不了。”
关医生觉得柱子哥是个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她不仅没有放弃治疗,也没有放弃自己。尽管癌症很多时候都将她锁死在了病床上,也让她失去了及腰长发,让她被剃了4次光头,还在她身上留下了十几处刀疤,但她依然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依然去会友、旅行、工作、参加活动,始终保持着跟外界的联系。“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跟社会脱节是更好的。她让人们看到,即便是癌症晚期病人的生活,也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关医生说。
最近的检查结果显示,柱子哥身体多项指标数据都不太好,她自己的体感也是每况愈下。但关医生依然相信,柱子哥会积极面对,跟她商量新办法,尝试别的治疗方案,继续朝着她们共同的目标拼尽全力。
安宁疗护的需求方
两次开腹手术失败后,柱子哥开始寻找安宁疗护病房。
事实上,在2019年淋巴瘤治疗取得阶段性成果,健康状况允许的情况下,柱子哥就开始参与到推动安宁疗护的工作中来。她一开始是做志愿者,后来经验多了,又当上了志愿者培训讲师,还成为了倡导安宁疗护的公益人物。2020年,她还写了一个“上海市安宁疗护全攻略”。
经过志愿者工作的历练,柱子哥以为自己已经足够熟悉安宁疗护了。可是,当自己成为安宁疗护的需求方,她才发现这个身份给她打开了全新的视角,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在住院的过程中,她发现了晚期肿瘤病人的一大痛点:洗澡难。
去年,她在一家公立医院住院,人被固定在病床上,身上插了太多管子。护工一个人要管8个病人,每人每天只有一次擦身机会。柱子哥最年轻,所以护工每天凌晨4点就把她薅起来,全然不顾她凌晨2点才睡。护工擦身的方式是:找一小块压缩毛巾,浸上水,在保证不翻面、不用腾挪病人的情况下,轻轻抹一遍灰,这几乎毫无清洁效果。
柱子哥立即给其他安宁病房的负责人发信息,问是否可以淋浴或泡澡,答案是“不能”。她又联系了一些商业助浴机构,他们的模式是派四个人上门,架起一张沐浴床,给病人洗澡。柱子哥把自己的照片发给他们后遭拒了,对方说她身上管子太多,有进食的,有排泄的,怕感染,没人敢给她洗澡。
住院的那段时间,她请的两个护工轮流看护她,家人、朋友每天都会来给她擦拭,但出院时,她的肩膀上一块皮肤却烂了。为什么呢?因为没人给她撕胶布。她身上粘了特别多胶布,那些浸润了汗水的胶布过很多天再去撕,皮肤就烂了。
再后来,她又发现了一个更严重的问题:疼痛无法控制。
住院时,柱子哥装了止痛泵,很长的一根针扎到脊椎里,摁下开关10分钟后,它就会给病人泵吗啡,起到止痛效果。但等待的那10分钟,对遭受癌痛的病人来说太长了,“长得像一个世纪。”有一次,她疼得脑子都糊涂了,一直在用英语对医生说:“你要么给我打针,要不然我现在就去死。”
更难的是出院后,有时会痛到不得不去急诊,但被家附近的急诊拒收了,说她病情太复杂,他们处理不了。
疼痛还没有解决,她又开始担心别的事情。消化道肿瘤的病人最后大多数人是死于肠梗阻和大量腹水,这也是她最担心的事情,因为她已经开始出现一些消化道症状。
通常情况下,出现肠梗阻和腹水后,人会在一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不能吃饭、不能喝水,活活饿死。以她的体重为例,她现在八十多斤,一米六八的身高,瘦到六十几斤,就会多器官衰竭,活活饿死。
她怀着恐惧,四处找专家,问如果出现了梗阻该怎么办。得到的答案是:无解。
从三甲医院的角度看,当病人出现了梗阻和腹水,基本不能行动了,占用床位的时间是一到一个半月,他们也做不了任何改善性的治疗,所以干脆不收。
那去一级的社区卫生病房吧,他们有很多安宁疗护病房。可是他们不能帮病人放腹水,也不能做更多的医疗干预,只能给病人止痛。
最后就只能去一些有安定疗护病房的二级医院。可是,一个医保病人住14天就要强制转院。对于那个处境的病人来说,他们往往已经一个多月没吃没喝,没力气下床,行动完全不能自理了,转院就是噩梦。
柱子哥说,当自己真正成为安宁疗护的需求方,才真正理解这些安宁疗护实务中的问题。
可是,这些问题为什么都没人说?
柱子哥一出院,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得出的结论是:早期和中期的癌症病人没有生命末期的体验。而末期病人,绝大多数又没力气讲了。他们的家属则疲于照护,也没有精力去讲。
所以,她出院后就开始狂录视频,开启了一个新的视频栏目,“肿瘤末期生命关怀实务”,专门讲自己作为一个肿瘤晚期病人所经历的疼痛。
两个月,她录了十几期,有相同处境的病人说她是个好嘴替,“说出了我们曾经想表达但是却表达不出来的话。”她感到很开心。
但讲到第11期《病耻感始末》时,她被骂了。因为她对着镜头讲述一个消化道肿瘤病人所经历的屎尿屁汗痰血,以及口腔异味等问题。没有任何图片和画面,就单纯讲这些生理症状给病人带来了怎样的病耻感,结果被骂公然讲这些太不体面。她想:“无论是不是病人,不都有屎尿屁汗痰血吗?而且,每个人最后死的时候都要经历这一程。”
后来有人跟她说,那些真正卧床很久的病人,没有力气端着手机看视频,但可以听声音。于是今年3月,她又开始录播客,聊自己的抗癌故事、聊人们对于癌症的偏见和误解、也聊安宁疗护。
有一天,她在中山医院被一对夫妇叫住了,说他们说在医院遛弯的时候就听她的播客。她觉得自己做的事很有意义,不仅好好利用了自己的时间,也改变了其他病人在医院的“主观时间”。所谓的主观时间,包括此时此地对时间的主观感受,是快是慢、是好是坏、是流逝还是停滞……
她觉得,自己得好好想办法为需要安宁疗护的病患做点什么,让他们在自己的主观时间里少一点痛苦。
她汇集了大家的需求,和北京荣德利生慈善基金会的伙伴们一起对典型的病房进行了梳理,按城市集中信息,做成安宁疗护信息汇总表。上面的信息很详细,包括有没有单间病房,是不是要求14天强制转院,可不可以请单人护工,能不能淋浴以及收费标准和收治条件等等。“一定要让病人和家属在三次的奔波以内解决问题。”柱子哥说。
目前,荣基金已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上海、深圳、广州、汕头和中山五地的安宁疗护地图,后续还将推出更多城市的安宁疗护信息汇总。柱子哥也已通过账号私信,将这些信息发给了多位有需要的病友。
丢石子的人
前段时间,柱子哥读了存在主义大师欧文·亚隆的《直视骄阳:如何面对死亡焦虑》。作者在提到“波动效应”时说:“人个体的存在和行为,就像在水中投入石子一样,会在他人的生命中激起涟漪,哪怕在物理生命结束之后也依旧延续。”
她突然意识到,原来自己一直在做的,其实就是丢石子这个动作。
“我知道我在经历的一切,没人分享就没有人知道,没有人讲就永远都不会有人去建设。但是每一个只身穿越疾病和死亡的病人,只身过去才知水深浅,却再也无法回头跟后来人讲。”她在一次演讲中说,“那我们走在前面的人能做的事情是什么?就是丢石子。这里丢个石头激出一点水花,那里丢个石头有一些涟漪。我身后看着我的人就知道这一处的水深和那一处的水浅。也许更多的人去做这个动作,所有的后来人就都可以摸石头过河。”
石子激起的涟漪慢慢荡开。5月31日,柱子哥参加了由北京新阳光公益慈善基金会(简称新阳光)·三时六度慈善基金主办的线下活动,和演员黄轩一起推动安宁疗护。这是她第二次参加新阳光的活动,第一次是2018年作为红斑狼疮患者代表,分享治疗攻略。两次出席活动,她都给了新阳光创始人、理事长刘正琛极大的震撼。刘正琛觉得,柱子哥的观察、思考、记录和表达都非常突出非常优秀,因此还想继续就安宁疗护跟她探讨进一步的公益共创。
6月初,她又登上了一席演讲,讲述安宁疗护,并呼吁大家一起来推动这项公益。
很快,浙江省安宁疗护政策调研团队专程到上海采访了她。她也是这个团队开展访谈以来,第一个安宁疗护需求方人士。
她想要趁着这样的好势头,在走向死亡的路上,继续奋力丢石子,激起更大的水花,荡起更广的涟漪,去影响那些有能力有意愿做出改变和建设的人,为理想的更好的世界投一票,为不被看见的肿瘤病人群体投一票,从而真正改变他们的处境。
她说,这是一个普通人的英雄主义。
作者:王卫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图片编辑:张旭
值班编辑: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