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慈善家 · 2025-01-10
中国慈善家 · 2025-01-10
外界都在关心灾区是否缺物资,但大家得到的消息往往是滞后的。
1月8日,定日县长所乡古荣村,临时安置帐篷在废墟旁搭建了起来。
2025年1月7日上午9点多,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截至9日上午6点,地震已造成126人遇难,受灾群众达6.15万人。
地震发生后,西藏自治区立即启动二级响应,随后升至一级;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将国家地震应急响应提升至二级;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将国家救灾应急响应级别提升至二级;中国地震局迅速启动二级应急服务响应。
社会力量也积极投入救援。公益机构和民间救援队在地震发生后反应迅速,但由于震区处于高海拔高寒地区,路途遥远,救灾工作面临不小挑战。
35支民间救援队集结震区
定日县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北麓珠峰脚下,与尼泊尔接壤。县域平均海拔4500米,县城驻地海拔4325米。全县总人口61785人(截至2021年6月),是西藏人口最多的县。
定日县茶江村村民格桑向《中国慈善家》记者回忆,1月7日早上8点多,他还躺在床上,突然感到床一阵晃动,持续两三秒钟。当时他并不在意,又睡了过去,直到被晃醒。他还来不及跑出去,房屋就塌了,所幸一根房梁撑住了坍塌的屋顶,救了他一命。
1月9日,西藏定日6.8级地震,在日喀则市定日县长所乡古荣村安置点,受灾群众感谢西藏军区陆军某部队卫生员的医疗救治。
惊魂未定的格桑从废墟里爬了出来,发现村子里已是乱作一团,很多人穿着单衣在废墟里哭喊着寻找自己的亲人。当时的气温是-13℃,穿着睡衣的格桑和村民一起,开始徒手在废墟里解救被困人员。
很快,当地消防队及武警官兵等多支救援力量就陆续抵达现场。
当日傍晚,西藏蓝天救援队第一梯队6辆车18人到达灾区,在长所乡森嘎村展开救援工作,成为最早到达震中灾区的民间应急救援力量。随后,公羊救援队派遣12名队员、携带76件专业地震救援设备赶赴拉萨集结。成都授渔公益发展中心持续在震区做好社会力量信息统筹、供需对接、后勤保障等工作。
定日县地震社会力量现场协调中心数据显示,截至1月10日15时,共有35支社会应急力量参与西藏地震救援,其中26支队伍219人到达现场, 9支队伍在途。他们携带救援车辆、发电机、生命探测仪、制氧机等设备,同时也带来了食物、电热毯、帐篷、棉衣棉被等物资。
9日晚,救援队的工作重点从搜救转向灾民安置。比如,西藏蓝天救援队在受灾严重的长所乡古荣村搭建活动板房,成都授渔公益发展中心在长所乡森嘎村针对受灾的孩子搭建“青青儿童乐园”,等等。
社会的爱心捐赠也纷纷涌向灾区。根据媒体的不完全统计,截至9日16时,来自企业、机构及个人等社会各界的大额捐赠总额超5.4亿元(仅统计金额在100万元以上捐赠,含物资)。其中最大一笔捐赠来自国家电网,金额为5000万元。在这些大额捐赠当中,金额在1000万元至5000万元的捐赠共有24笔。
定日县长所乡茶江村倒塌的房屋。
时空困境
1月8日,定日县政府发布了“定日县关于停止接收救灾捐赠物资的公告”。公告说,“目前我县各项救灾物资储备充足,经研究,即日起停止接收社会各界救灾物资捐赠,对于前期已沟通接收且运输在途的物资,按规定做好统计、入库、管理等工作;对于尚未起运的物资、社会各界拟捐赠的物资,暂停接收。”
这则公告立即引发讨论,毕竟当时灾区仍需要社会关注和援助,而藏民对糌粑、茶砖等一些特殊物资也还存在需求。“这次救援和以往不同,灾民的需求多样化,比如儿童妇女的衣物、糌粑酥油茶砖特色饮食等,这些方面都有需求。有些村子离县城较远,村民没办法自行采购。”一位灾区救援人员告诉《中国慈善家》。
定日县随后主动删除了上述公告。同时,西藏自治区应急指挥部表示,鉴于目前灾区工作已经由紧急救援转为群众安置阶段,且灾区处于隆冬季节,高寒缺氧、路途遥远,目前救援队伍已基本满足现阶段需要,建议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在现阶段未经审批不要自行前往灾区。
“目前,水、方便面等物资,基本已可以满足需求,但儿童、妇女的衣物及卫生用品仍有缺口。”一位民间救援人员在1月9日走访灾区后告诉记者。
卓明信援创始人郝南说,定日县前期物资需求已经得到满足,因此暂时关闭物资捐赠通道,可以避免给灾民急需的板房运输带来交通压力。
郝南指出,因为这次地震被称为“定日地震”,大家就默认灾区就是定日县,实际上除了定日县,周边不少县域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当定日县发布停止捐赠物资公告时,大家就误以为所有灾区的需求都饱和了。”郝南说。
在这次地震当中,有两个县灾情严重,还有3个县灾情较轻。重灾乡镇包括定日县曲洛乡、长所乡、措果乡,以及拉孜县的芒普乡、曲下镇、锡钦乡等。在重灾区,房屋严重开裂无法居住的情况较为普遍,大量灾民需要援助。
郝南认为,这次的地震灾区地处边远的高寒地区,救援工作容易陷入“时空困境”:受灾村庄规模普遍不大,前3天的紧急物资覆盖迅速,需求和供给关系变化很快,往往从提出需求到有所回应不足一天,这就要求援助方要对物资和服务援助进行更加科学的、更有弹性的计划统筹和充分沟通,资源动员需要更有前瞻性。
“外界都在关心灾区是否缺物资,但大家得到的消息往往是滞后的。从起心动念到筹集资源、采购等程序,如果是外省救援队,物资拉到灾区至少需要两天时间,慢则三到五天,而此时灾区的需求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郝南说,救援不能以灾区即时需求作为行动目标,必须以援助到达的时间点作为起点来设计救灾行动。
拉孜县锡钦乡夏鲁村受灾严重,村里不少婴儿奶粉断档,救援人员为他们送去了奶粉。
仍面临诸多挑战
相对于平原地区,高原地区的救援极具挑战性,尤其是在当前的严寒季节。比如在重灾区措果乡,该地海拔4000多米,夜晚的气温低至-20℃。在这种环境下,不仅受灾群众的救援和安置是个难题,甚至对救援人员的身心健康也是巨大的考验。
1月9日晚,一位救援队队员告诉记者,体感温度要远低于实际温度,“这是我参加公益救援十多年来最艰苦的一次”。
低温、低氧、低压等因素叠加,导致一些救援人员产生头痛、心悸、气短基至心律失常等症状,甚至出现救援人员不得不送医的情况。
灾民的安置也遇到挑战。在高原地区的严冬季节,安置板房的施工难度较大,施工环境和条件都相当艰苦,工作效率就会受到影响。此外,大量板房采购、分配、运输、安装统筹难度也较高,
卓明信援发布的“定日县地震需求分析”指出,受灾群众可能需要在板房中居住一年或更长时间。在安置规划阶段和早期实施阶段,群众会有较大的援助需求。
从长远来看,高原地区抗震房屋重建建设时间窗口短,建材运输困难,施工力量有限,这些因素都会拉长重建的周期,预计重灾区群众将需要在板房中生活较长时间。
尽管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灾区的各项工作仍在有序推进之中。1月9日晚,现场救援人员告诉《中国慈善家》,目前大部分受灾群众都吃上了热乎的饭菜,安置板房也已经开始搭建了起来。
作者:温如军
图片来源:IC、受访者提供
图片编辑:张旭
值班编辑:万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