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慈善家 · 2024-12-26
中国慈善家 · 2024-12-26
杨其英从来没想到,自己的命运会被报纸上的一则消息改变。
那是2011年的夏天,杨其英在《衡阳日报》上看到了一篇题为《湘南首家珍珠班落户衡阳五中》的文章。当时她已经因为家境困难从高中辍学了一年,文章中的信息让她犹如看到一根救命稻草。
文章里提到的“珍珠班”,是浙江省新华爱心教育基金会发起的公益项目——“捡回珍珠计划”。项目与高中合作,招收品学兼优但因家庭贫困学业受阻的高中生,组成“珍珠班”。项目为每位“珍珠生”提供高中三年共7500元的生活补助,同时学校免除学费及住宿费,共同帮助“珍珠生”读完高中。
那一年的9月,杨其英通过申请、考试,成为了一名珍珠生。三年之后,她考入大学,毕业后入职科技公司,结婚生子,人生的各个段落次第展开。
20年来,捡回珍珠计划已经帮助了9.6万名像杨其英一样的珍珠生,帮助他们度过求学路上最困难的时刻。
捡回“珍珠”
位于浙江嘉兴南湖的珍珠之家,办公室墙上有一句话:“爱,是在别人的需要上看见自己的责任。”
最初的“看见”,发生在2003年。彼时,后来成为基金会创始人、捡回珍珠计划发起人的王建煊,受邀创办了浙江嘉兴平湖市新华爱心高级中学。秋季开学时,他发现有新生没有来校报到。挨家挨户走访后发现,这些孩子全都有能力和意愿上高中考大学,但因为家境贫困,只能选择放弃学业。
太可惜了!王建煊觉得,这些孩子就如同滚落到地上的珍珠一样,得有人把这些蒙尘的珍珠捡回来,悉心呵护,让他们重新焕发光芒。
经过一年的筹备,2004年,王建煊发起了公益项目捡回珍珠计划。项目的第一家合作学校,便是王建煊负责的浙江省新华爱心高级中学。进入支持名单的珍珠生,学校免除他们在校三年的学费和住宿费,项目组汇聚爱心人士的捐款,每年给予每位珍珠生2500元生活补助款,三年共计7500元。第一批珍珠生,是在浙江省各地捡回的21个孩子。
从这里开始,项目逐步扩大,资助范围也慢慢覆盖到更多的高中。2007年,新华教育基金会正式注册成立,捡回珍珠计划也由此推向全国。
捡回珍珠计划发起人王建煊和大学生合影。
持续的关怀
二十年来,捡回珍珠计划根据需求的变化不断更新迭代。2018年,这个原本以资助为主的项目,又加上了赋能的内容,包括对珍珠生职业生涯发展和心理健康的关注,以及对他们的品格培养,促进全人发展。
项目还与合作学校开展共创,通过教育理念倡导、师资培训等方式支持老师,并设置了“珍珠生成长夏令营” “生涯研学”等活动,持续激励支持珍珠生自信、阳光、健康地成长。
虽然项目对珍珠生的资助锁定在高中阶段,但对他们的关注却是持续的。珍珠生大部分来自县域乡村,而项目的捐赠人大多数在城市,在珍珠生考上大学到了城市之后,项目组会为有意愿的捐赠人和珍珠生牵线搭桥,让他们有交流的机会,同时也帮助珍珠生更好地融入新的环境。
在大学珍珠生较为密集的地区和城市,项目组还组建了珍珠之家,珍珠生们可以在这里开展联谊、交流和互助。杨其英便是珍珠之家的一名积极分子。大二时,她成功当选为湖南珍珠之家总负责人,为这个小团体拉到过2000元的活动赞助。在珍珠之家开展的英语角活动中,杨其英帮助参加活动的50多名珍珠生开展英语四、六级考试培训,取得相当好的效果。
新华教育基金会不仅给大学里的珍珠生开展职场培训,甚至还关心他们的婚恋问题。在开展一系列婚恋讲座之后,2020年,基金会开始组织“珍爱永恒”珍珠生集体婚礼,迄今已经举办了五届。
珍珠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
“看着一个个孩子读完高中上大学,成长、成才、成家,每个有幸陪伴他们、见证他们成长的人,都非常开心和欣慰。” 新华教育基金会秘书长唐韵鹏说。
唐韵鹏用一组数据为“捡回珍珠计划”20年的发展做了总结:项目在全国25个省市,累计与232所高中开展了合作,开设2000多个珍珠班,累计资助了9.6万名珍珠生。参加高考的珍珠生,本科上线率超过90%,一本约60%,考上双一流高校的在20%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在考上大学的珍珠生当中,99%以上都是家中的第一代大学生。
近年来,“县中的孩子”引发了人们对于县乡教育生态的关注和热议,而捡回珍珠计划的合作高中大多集中在县域乡村。中国大陆地区共有近三千个县城,陕甘宁青新和云贵川桂湘10省区就占近一千个。珍珠班在这10个省区的县城覆盖率目前大概是1/8。接下来,项目组计划从2024年起,用5年的时间,将珍珠班在这些县域的覆盖率提高到1/4,也就是再新增120多所合作学校。
“这是我们一家教育公益基金会,在乡村振兴领域交出的一份答卷。乡村振兴人才先行,人才从哪儿来?很多就是从我们看到的这些县城高中而来。”唐韵鹏说。
大山里的珍珠生,他们渴望看到外面的世界。
爱的正循环
新华教育基金会总部位于浙江嘉兴南湖,而他们服务的珍珠生很多都在西北西南偏远地区。遥远的距离,常常让项目组感到“远水救不了近火”。
比如,当一个西北的珍珠生需要心理疏导,而当地相关资源又比较匮乏,项目组就很难找到合适的志愿者提供及时的服务。再比如,项目从2019年开始举办的珍珠生“生涯研学营”活动,想带珍珠生们走进企业实地探访,而在珍珠生集中的地方,企业数量和类型都远不及一二线城市丰富,因而这一类活动往往很难在当地进行。
团队深刻地感受到,单打独斗难以让项目释放更大的能量,他们需要更多力量的参与,需要更多资源的共创。
首先,要让大家看到这个项目,因此传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一个20年惠及近10万县中孩子的公益项目,捡回珍珠计划的公众知晓率并不高。而没有知名度,就意味着没有广泛参与——这是公益项目普遍存在的一大难题。
这也是“久久回响计划”想要解决的问题。能入选这个计划,唐韵鹏感到很欣慰,“我们做了二十年的事情,终于被看到了”。他表示,希望能够借助平台和媒体的力量,让项目能够触达更广阔的天地和更庞大的人群,能够助力项目久久深耕,产生回响。
“预算不够”“人手紧缺”“懂传播又懂公益的专业人士少之又少”“舆论环境不甚友好”……说到公益传播,槽点总是不少。唐韵鹏开玩笑说,公益机构就像是创业公司,永远没有足够的钱和人。“但传播也得做,自己的力量不够,就要借力、助力、合力来做。公益不是一个人做许多,而是每个人都多做一点点。”他说。
浙江省新华教育基金会秘书长唐韵鹏。摄影/本刊记者 张旭
捡回珍珠计划是新华教育基金会的核心项目,基金会规定不从中提取一分钱的行政管理费,这对项目的传播预算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在2016年之前,基金会甚至没有专职做传播的员工,只有一位项目专员兼职做传播,负责《有你真好》等多本内刊的采编制作,也负责和媒体联络。
在自媒体出现之前,每新开一个珍珠班,项目组都要求在当地的报纸或者广电平台发布消息,这就有了前文中杨其英看到消息后考入珍珠班的故事。自媒体的出现,大大助力了项目的传播,也丰富了传播的内容和形态。现在,新华教育基金会和捡回珍珠计划的短视频、公众号等新媒体账号一应俱全。
2016年,捡回珍珠计划在腾讯公益的乐捐平台上线,无疑是传播工作中的一次重大突破。基金会将传播和筹资组成一个部门,因为有一句话说,“传播即是捐款,募款即是传播”。
腾讯乐捐作为一个专业透明的即时捐赠平台,背后有庞大的受众群体,更有大量的数字化及区块链技术赋能,让公益项目能够更便捷高效地传播,也让公益项目能够及时回应捐赠人。有此前并不认识的爱心企业在透明度排行榜上看到了捡回珍珠计划,觉得很不错,就主动找上门来寻求合作。
除了通过互联网的募款平台进行传播,新华教育基金会还得到了一些专业媒体的公益帮助。一家顶级广告公司帮他们创作脚本,项目组的传播专员再根据脚本剪辑视频,还在商场投放广告,进行有效传播。
而另一种传播,则不在项目组的规划之内,却让他们分外感动:有不少珍珠生毕业后,选择进入新华教育基金会工作,由受益人变成了全职公益人。目前,负责基金会传播工作的三位95后年轻人,全是珍珠生。而更多的珍珠生则成为了项目的志愿者、传播者、参与者,尽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的珍珠生弟弟妹妹,实现了一个爱的正循环。“少年时,新华选择了我,青年时,我选择了新华!”
2023年,唐韵鹏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深塔中学探望珍珠生。
这些年,考上大学的珍珠生自发组织了很多公益活动。比如,其中一个活动“珍珠365”,呼吁大学生每天省1元钱,一年就能拿出365元捐给捡回珍珠计划,凑起来就可以捐设一个珍珠班了。长此以往,大珍珠捐小珍珠,现在已经捐出了十几个珍珠班,帮助了几百个学弟学妹读完高中。
北京和广州的大学珍珠生还连续三年发起公益骑行活动,在暑假期间从北京和广州两地骑行,一路宣传捡回珍珠计划。当他们安全抵达嘉兴的珍珠之家时,基金会所有人都被他们深深感动了。
唐韵鹏觉得,这就是最有说服力的倡导和传播。珍珠生的榜样力量,会激励到正在读高中的珍珠生们。“这可比我们请哪个大公司的CEO去跟他们讲,‘你要好好努力’之类的更加有效,因为这是看得见的榜样,是触手可及的爱。”
作者:王卫
项目统筹、视频策划:周维
视频导演:王冬
海报设计:彭浩风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除署名外)
图片编辑:张旭
值班编辑:万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