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慈善家 · 2024-12-24
中国慈善家 · 2024-12-24
如何推倒一座根本看不见、摸不着的墙?
这曾经是每天都在折磨彭玉的问题。
彭玉有一个儿子,孩子两岁时,她和丈夫发现他迟迟学不会说话,也几乎从不主动和家里人互动。
“他的世界里好像只有他一个人就够了。”彭玉说。
在孩子的周围,似乎围着一堵墙,她翻越不过去,也看不见墙内的孩子的真实的世界。她害怕儿子永远被困在里面,而自己束手无策,这让她开始恐慌和焦虑。
2023年4月,彭玉带着儿子从内蒙古前往北京看病,在北大六院,孩子最终被确诊为孤独症。
彭玉一只手抱着孩子,另一只手握着病例本,一下子崩溃了。
像彭玉的孩子这样的孤独症儿童,在我国有超过300万人。针对他们的医疗诊断、干预康复、融合教育、养护照料,组成一个复杂且庞大的系统。如果说孤独症儿童家庭面对的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墙,那么这个墙对于他们而言是固若金汤、难以撼动的。
公益机构看到了这个痛点和需求。2023年7月31日,“与星同行——孤独症儿童家庭康复赋能计划”(以下简称“与星同行”)在广州启动,该项目计划三年内在全国10个城市为1000个孤独症患儿家庭免费提供照顾者教养技能培训(CST)项目培训。该项目也是爱尔公益基金会、两块砖公益基金“与莫言同行”公益行动计划共同支持的首个项目。
给家庭赋能
“我先来给大家解释什么是‘CST’吧。”北京爱尔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张碧波坐在《中国慈善家》记者采访的镜头前,从这个专业名词开始讲起。
今年9月,曾有一条拍摄于北京地铁2号线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关注。视频里,一个孩子在车厢持续尖叫、吵闹,孩子妈妈被一位男乘客大骂,指责她不管教孩子。
“你搞清楚状况,我一直在吼他……他是自闭症,你想怎么样!”妈妈说。
孤独症,或俗称的“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疾病,患者多会出现社交障碍、难以交流或理解对话与事物、兴趣丧失、刻板行为等症状,其中也可能伴随尖叫、哭闹、暴力等行为。
视频中孩子的表现,便属于孤独症的一种症状。如果家长和周围的人不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吼叫和指责很可能加重他的症状。
事实上,对于很多孤独症家庭来说,让孩子开口发声、做一次眼神接触,就已经是天大的难事。摆在面前的东西当中,哪个是苹果、哪个是小火车,孤独症孩子都要花费很大功夫才能认知。而即便是他们的父母,也很难真正地理解自己的孩子。多数家长缺乏专业知识,照料孤独症孩子对他们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023年发布的《中国孤独症及神经发育障碍人群家庭现状、需求及支持资源情况调查报告》显示,45%的家庭从未获得过免费的专业知识培训。近60%的家长选择付费购买一定的培训,而没有付费的家长,大多是因为“负担不起”,或者是“不知从何处获取资源”。
孤独症儿童与康复师互动交流。图/受访者提供
那么,有没有可能建立一种渠道,让父母也能学习孤独症的专业知识,甚至在家庭和生活场景里,帮助孩子进行干预康复?
的确是有这样的一个资源,它就是“CST”。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公益组织“孤独症之声”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一起开发了照顾者教养技能培训(Caregiver Skill Training,CST)项目,目的是解决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干预康复的资源缺口。
在这一套体系中,由孤独症学科专家和顶尖医师,通过设计好的课程与考核流程,先培训出一批由各级医院医生、社区卫生中心工作人员、残联康复师、特殊教育老师等力量组成的康复力量(计划内称作“引导师”),在他们掌握牢固专业技能之后,深入基层,培训家长们掌握相关知识。
理想状态下,如果链条上的各个环节执行到位,家长是可以通过CST变成帮助孩子康复的专业老师的。即使在实操中,链条的传导会有知识的磨损,家长们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在生活中帮助孤独症孩子改善社交沟通,也可以对孩子的康复大有助益。
CST中的关键一课,是教会家长们“关爱自己”。研究表明,孤独症孩子的家长的压力值比普通家庭更高,遭遇抑郁、焦虑等症状的风险也更高。如果能够让家长通过专业知识保护自己,也能够提高孤独症家庭的抗风险能力。
2020年,CST项目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团队带领,在广东东莞展开试点。两年时间里,由政府和残联拨款,培训了16名引导师、帮助了400多个家庭。
一直关注孤独症领域、从2019年起开展项目助力医师培训和家长支援的爱尔基金会,也关注到了这一动向。2022年5月开始,爱尔决定拿出资金,全力支持CST在全国范围推广,于是就有了“与星同行”。
星青年画作。
填补缺口
孤独症学科的缺口非常大,面对全国300万的孤独症儿童,专科医生却只有500人,能够考取应用行为分析师(BCBA)身份、被视为孤独症康复领域专业力量的人,在国内也只有约1100名。
在CST项目的规划里,培育的一批孤独症专业人员——“引导师”非常关键。如果他们能够顺利掌握一系列康复技能,除了未来扶持家长参与干预,还将拿到由WHO和国内一线医院共同认证、颁发的证书,成为填补各个地方孤独症康复工作的重要力量。
从2023年开始,“与星同行”已经先后培养了超过200位引导师,覆盖22个省级行政区,包括宁夏、甘肃、海南等偏远地区。
云南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前主任刘云芬在今年参加了“与星同行”的CST系列培训。她认为,当务之急是提升基层医生的能力,让他们有实力去培训家长们,“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欠缺”。
参加CST培训之后,刘云芬计划先将昆明院内的孤独症家庭组织起来,按照教程指导,逐渐铺开家长的小组课程。接着,她还将继续推进培训工作,先给院内相关科室的医生上课,然后再下沉到云南16个州市、129个县区,每年开设两三期培训班,提升地方医疗人员帮助孤独症孩子康复的能力。
刘云芬说,她希望未来孤独症孩子的家庭不用再翻山越岭、千里迢迢来到大城市给孩子做康复。在他们家门口的卫生院,甚至就在自家的客厅、卧室,就可以有引导者带着这群特殊的孩子们,一点点掌握探寻世界的能力。
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所长柯晓燕,特别看好刘云芬这样的基层医生的力量,“一位地方的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在区域内是有很强的组织能力的。他们可以在整个妇幼保健体系和残联、特教体系中快速发挥作用,产生比我们更大的影响力”。
这两年里,彭玉也参与了内蒙古残联的免费康复课程。残联里那一群专业的老师,也是“与星同行”CST培训出来的学员。彭玉在他们的带领下积极学习了CST课程,慢慢理解了孩子的世界,掌握了科学的应对方式。如今,彭玉的孩子已经顺利进入了幼儿园,在那里交到了很多朋友,而彭玉自己,也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回归了工作岗位。
孤独症青年的画作。
理解的力量
爱尔基金会项目部副主任刘萌,在看到那个地铁上孤独症儿童的妈妈被责骂的视频后,更坚定了把CST培训做下去的决心。在她看来,让公众更了解孤独症患者和他们面临的问题,也是帮助他们的一个重要步骤。
“孤独症这个群体虽然慢慢被关注到,但大家对于孤独症的发病原因、它的表现形式,还是没那么了解。可能有些朋友对于孤独症的了解,还停留在‘自闭症,不说话’的层面。”爱尔基金会秘书长张碧波告诉《中国慈善家》,“孤独症群体通过有效的康复,是可以回归到社会中去的。所以哪怕大家多了解一些相关知识,多对他们建立一些包容,对于他们获得健康幸福的生活,也都是很重要的”。
爱尔基金会秘书长张碧波。摄影/本刊记者 张旭
在倡导和传播方面,爱尔做了许多尝试。其中的一步,就是借助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家莫言的影响力,让更多人逐渐意识到那面“看不见、摸不着”的墙的存在。
2023年起,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与《中国慈善家》、腾讯公益等共同发起“与莫言同行”公益行动计划,并建立两块砖公益基金,全力支持“与星同行”项目。当年的99公益日,莫言携手李宇春等明星一同参与腾讯公益的直播,为孤独症孩子们扩大声量,并为“与星同行”募款。
2024年跨年时,莫言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几十年过去了,大家变得富裕了,不再为温饱发愁了,我在小说中描写过的那种残酷也减少了……同时我感到,慈善不仅仅是钱和物的问题,关键是人心。所谓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是慈善的根源。在‘与星同行’项目筹款时,看到捐10万5万的,我很感动,但是捐1毛、1分的,我也很感动。我们确实收到了很多0.01元的捐款,一分钱也是善意,即便一分钱不捐,点个赞也是善意。”
深圳爱特乐团参与2023年99公益直播,莫言、李宇春与乐团成员合影。
涓滴成河,汇流成海,这就是慈善公益的价值。一个人的力量不足以推倒高墙,那么随着更多人的加入,那堵曾经固若金汤的高墙,总会被撼动。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文中孤独症家长为化名)
作者:龚怡洁
项目统筹、视频策划:吴可言
视频导演:王冬
海报设计:彭浩风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除署名外)
图片编辑:张旭
值班编辑:万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