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慈善家 · 2025-08-12
中国慈善家 · 2025-08-12
南露脊鲸,瓦尔德斯半岛,阿根廷,《创世纪》,2004 © 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
在阿根廷瓦尔德斯半岛附近的南大西洋海域,一头南露脊鲸挥动尾鳍,掀起瀑布般倾泻的海水。这一华丽瞬间,被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Sebastião Salgado, 1944–2025)定格于《创世纪》系列之中。在他的镜头里,自然剥去色彩的修饰,于黑白灰的史诗中袒露出原始而庄严的生命力。
而当镜头聚焦巴西塞拉佩拉达金矿中背负泥浆的工人、马里干涸湖床上跋涉的难民时,黑与白便淬炼成盐,撒入历史沉默的创口。
塞拉佩拉达金矿,帕拉州,巴西,《 工人》,1986 © 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
萨尔加多1944年生于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艾莫雷斯,广袤的森林与农场是他童年的乐园。1969年,为了逃离军事独裁统治,他与妻子莱莉娅·瓦尼克·萨尔加多(Lélia Wanick Salgado)前往巴黎,他攻读经济学博士,莱莉雅主修建筑学。
1970年代初,他借用莱莉娅的相机,拍下人生第一张照片:莱莉娅倚窗而坐,闭目静思,阳光吻着她的脸庞,远山如呼吸般起伏。“这台相机颠覆了我的人生,也唤醒了我内心深处某种强烈的感受。”他曾回忆道,“我惊讶于这种冲击竟能被影像承载和表达——摄影让这一切成为可能。”
两年后,萨尔加多毅然辞去优渥职位,成为职业摄影师。起初从事新闻摄影,随后转向长期的人文纪实专题,往往一个项目会耗费数月甚至数年时间。他曾用两个月时间与俄罗斯游牧民族涅涅茨人一起穿越西伯利亚的北极荒原,住在他们的鹿皮帐篷里,在零下45度的严寒中与他们一起捕猎;也曾五十多次深入亚马逊雨林,与当地原住民生活在一起,记录他们的狩猎、捕鱼、古老的舞蹈和仪式……这些最终汇编成一本500页的摄影集。
宏观经济学的学术背景,使萨尔加多具备透视社会结构的锐利视角。他深入非洲种植园,调查和记录全球贸易链底端的血汗现实。当报告语言无法传达锄头下的喘息,他又将镜头对准那些被时代遗落的生命。
1986年,萨尔加多站在巴西塞拉佩拉达金矿边缘,眼前的景象令他震撼。深达百米的矿坑中,五万名淘金者赤裸脊背,背着砂土,如蚁群般攀附在近百米深的矿坑陡壁上,这里没有机械轰鸣,只有“低沉的喘息和窃窃私语”在深渊回响。
萨尔加多当时正在拍摄一个关于体力劳动者的长期项目。他曾以为工业时代这种劳动形式正在消亡,但眼前的一切却告诉他:只要贫穷与贪婪还在,体力劳动就不会消失。
6年时间,萨尔加多的足迹遍布30多个国家:科威特火场的消防员在烈焰前如青铜雕像,印度矿工从黑暗井口走向天光,孟加拉船厂焊枪溅落的火星……这些影像以岩石般的沉默诉说劳动者的史诗。
化学喷剂保护着这名消防员免受极火焰高温的伤害。海湾战争后的大布尔汉地区,科威特,《工人》,1991 © 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
萨尔加多记录了全球范围的战争与难民潮。在埃塞俄比亚,他拍摄了大量因饥荒与冲突逃亡的民众,骨瘦如柴的孩子、无助凝视的母亲、干裂的大地,这些画面在今天依旧让人不忍直视。
“我并不希望去拍摄他人的苦难,但我必须这样做。因为如果没有人看到,这些痛苦就等于从未发生。”他这样写道。
萨尔加多的照片,从不煽情。人物直面镜头,却不乞怜。这种克制的叙事方式,反而更有力量。很多评论者认为,萨尔加多是继罗伯特·卡帕和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之后,最后一批仍然坚守人文主义影像传统的当代摄影师之一。
1994年,卢旺达共和国总统哈比亚利马纳的专机在基加利上空被导弹击落,随即引发胡图族人对图西族人的血腥屠杀。萨尔加多是第一批到达那里的人,悲惨的景象让他无法直视,难民越过边境,但逃亡之路亦是死亡之路。“我未染疾病,但灵魂已然染疾”,卢旺达,是他灵魂的低谷,也是摄影之路最深的暗影。
难民在干涸的法吉宾湖,马里,《萨赫勒》,1985 © 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
在目睹了世间黑暗之后,萨尔加多对自己的摄影计划产生了质疑。“世间有一种野兽残暴至极,世间有一种野兽恐怖至极,那就是我们——人类”,他不再确信自己还能承受继续注视这个世界。
萨尔加多与妻子回到家乡,眼前却是满目疮痍——昔日的大西洋雨林被砍伐殆尽,童年乐园早已化为荒土。妻子莱莉娅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重建雨林。也许当时的她,只是希望萨尔加多重新点燃生命的热情。
此后的十年间,他们在600公顷的土地上种下上百万棵树,为干涸的山谷覆盖上一套完整的生态系统,并于1998年创立地球研究所(Instituto Terra),致力于生态修复、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
大地重生带来的喜悦,让萨尔加多重拾相机。2004年,他启动《创世纪》计划,将其视为献给地球的礼赞。他跋涉32国,在加拉帕戈斯群岛寻找巨鬣蜥的进化轨迹,在亚马逊雨林中倾听亚诺马米部落面绘中的神话,在北极荒原,与成群的海象一同呼吸。他以镜头亲近万物,也在一次次快门中回望自我: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将归于何处?
2025年5月23日,萨尔加多归于尘土,享年81岁。巴西总统卢拉悼念:“他不仅用眼睛记录人物,更倾注了全部灵魂”。
两个月后,在上海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举行了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辞世后全球首场大型个人回顾展。策展人让-吕克·蒙特罗索称其为“光的诗人”。诗人已逝,但盐粒永存——那些撒在人类伤口上的黑白影像,持续刺痛着这个时代。正如莱莉娅所言:“他的镜头让不可见者被看见,让沉默者发声”。当观众在作品前驻足,萨尔加多的凝视穿透相纸,诘问每个观者:我们该如何守护这个既惨痛又壮美的世界?
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11月9日,内容涵盖萨尔加多跨越近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包括《创世纪》《劳动者》《移民》《萨赫勒》《另一个美洲》等系列,全面展现其镜头下的人类生存图景、自然史诗与社会变迁。他的作品不仅拓展了纪实摄影的伦理与美学边界,将摄影的社会功能与历史价值推向极致,如盐一般,深埋进人类记忆的褶皱中,成为时代的沉思与注脚。
从煤矿中走出来的工人,丹巴德,比哈尔邦,印度,《劳动者》,1989 © 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
香格里拉庄园的咖啡采摘者,恩戈罗火山口斜坡地裂谷,坦桑尼亚,《梦的味道》,2014 © 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
圣安德鲁斯湾的南象海豹,南乔治亚岛,《创世纪》,2009 © 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
位于威德尔海域保利特岛和南舍特兰群岛之间的冰山,南极半岛,《创世纪》,2005 © 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
这些印第安土著米斯特克人向大地女神祝祷,感谢丰收。马德雷山西部,瓦哈卡,墨西哥,《另一个美洲》,1980 © 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
科雷姆难民营的儿童病房。埃塞俄比亚,《萨赫勒》,1984 © 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
一名精疲力竭的消防员,油井,大布尔汉,科威特,《工人》,1991 © 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
海鬣蜥的爪子,加拉帕戈斯群岛,厄瓜多尔,《创世纪》,2004 © 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
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摄影/钟维兴
作者:田昊
图片来源:上海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
图片编辑:张旭
值班编辑: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