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慈善研究院
“科学探索奖”的探索,腾讯怎么做科学慈善?

中国慈善家 · 2025-09-19

  编者按

  2025年8月25日,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在北京揭晓第七届“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50位青年科学家荣登榜单。“原创、年轻、女性”成为本届名单的突出亮点。

  “科学探索奖”是2018年腾讯成立20周年之际,由杨振宁等14位科学家与腾讯公司创始人马化腾共同发起,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支持在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全职工作的杰出青年科学家。至2025年,该奖项共资助了347位杰出青年科学家(每人奖励300万元,可自由支配),覆盖了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的青年领军人物。

  本期“科学慈善的中国案例”栏目,解读影响力慈善研究院《慈善家捐助科学研究》报告中收录的案例《腾讯支持科学研究:从科学探索到新基石》,揭示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如何通过“科学探索奖”这一公益奖项,持续为青年科学家探索科技“无人区”注入强劲动力。点击文末小程序,登陆“微信读书”,可阅读案例报告全文。

源起:跨界共创,补位关键一环

  “科学探索奖”的诞生,源自马化腾及其创立的腾讯公司对“基础科学”的长期关注,以及对“科学改变未来”的理论图景高度认同。在腾讯公司的内部讨论、线下公共活动、线上知识平台和全国两会等多种场合及平台上,马化腾分别以公司决策者、商业领袖、互联网大咖、全国人大代表等多个身份,主动提出、积极参与与“基础科学发展”相关的讨论。2012年起,马化腾先后参与捐赠了“突破奖”和“未来科学大奖”这两个国际国内的科学大奖。在2018年的“未来论坛·深圳峰会”中,马化腾呼吁: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还很薄弱,要考虑长远发展,不能再抱有侥幸心理,要重视基础研究。从马化腾历年来公开发表的言论和两会议案来看,他一直在思考和科学发展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基础科学的发展、科学上的原创到底缺什么?科学家到底缺什么?我能如何更好地提供帮助? 

  2018年11月9日,腾讯迎来20岁生日,宣布联合杨振宁、饶毅、陈十一、程泰宁、高文、何华武、李培根、毛淑德、潘建伟、施一公、邬贺铨、谢克昌、谢晓亮、张益唐等14位科学家共同发起设立一个旨在奖励青年科学家的新奖项——“科学探索奖”,投入10亿元启动资金,获奖名额每年不超过50人,奖励额度是300万元/人,分5年发放。

  该奖项被很多科学圈内人士认为是“很理解科研工作者处境、很懂得科研工作者难处”的奖项——我国面向个人的奖励相对于面向项目的奖励占比严重不足,特别是那些处于职业生涯早期、有潜力但尚未获得成就的科研新生力量,在现有奖励体系中拿奖的难度极大,在最需要助力的阶段渴求“雪中送炭”却往往得不到。杨振宁先生在首届颁奖礼上的发言道出了关键:“科学探索奖特别关注了(博士毕业五年到十年)这个阶段的学者,这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计划。”奖项自2018年设立之初,便秉承“面向未来、奖励潜力、鼓励探索”的宗旨,旨在填补我国科技奖励体系中支持青年科学家自由探索原始创新的关键一环。

  经过几年的发展,“科学探索奖”已经成为国内广受科技工作者欢迎和科研机构认可,社会关注度很高的社会科研奖励奖项。每年获奖名单公布时,都会引起一波分析与关注,不仅获奖者本人,很多科研机构乃至城市都因能首次拥有自己的获奖人而感到荣耀。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指出:“‘科学探索奖’本身就是对中国现阶段如何建设科学奖励制度的有效探索。实践证明‘科学探索奖’实施的一系列充分发挥优秀科学家主体作用的评审、监督和发布办法是成功的,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方针是有效的,奖金完全由获奖人自由支配的机制是有吸引力的。”

机制:科学家说了算

  “科学探索奖”是一项由科学家主导的公益奖项,由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出资、运营和实施,宗旨是聚焦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资助“探索期”青年科技工作者,面向未来、奖励潜力、鼓励探索。“科学探索奖”的核心生命力在于其独特的运作机制,确保了科学家能心无旁骛地探索“无人区”。

“科学探索奖”运作流程

  科学家说了算的评审机制:奖项的核心原则是“让科学家说了算”。其评审标准重在“未来潜力”而非过往成果,鼓励申报者挑战“跳起来才够得着”的目标。评委从候选人研究成就和未来研究的独立性、创新性、突破性以及研究计划的可行性等方面做出独立判断和评价。在前沿交叉领域,还将重点考察候选人研究工作的多学科交叉研究特征。这种“破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后的创新评价,依赖于“最专业的评审”(具有国际视野的一流科学家)、“纯粹”(评委追求科学本真)和“高度信任”三要素的支撑。

  自由支配的资金支持:每位获奖者将在5年内获得总计300万元人民币奖金,这笔钱是直接发到获奖科学家个人银行账户上的,并且这笔钱并不是一次性付清,而是分五年,每年发放60万元。这笔直接、连续发放且不限制用途,并由获奖者自由支配的资金,对解决研究者的后顾之忧产生了极大助力。值得一提的,奖金的个人所税全部由捐赠人腾讯公司承担并代缴,保证获奖者到手奖金300万元整。

  专业独立的组织保障:奖项由腾讯出资100亿发起的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运营,该基金会治理结构持续优化以保障专业性。新基石科学基金会的理事会中有7名理事来自腾讯公司,4名理事为科学家,科学家理事所占比例明显上升。同时,设置由顶尖科学家组成的咨询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主席由王志珍院士担任),确保专业性与公正性。

  严格的回避制度:评审人员须第一时间主动披露与评审对象的利益关系情况,包括但不限于同单位、师生、亲属、项目或论文合作(项目结束、论文发表未超过5年)、商业合作、竞争、提名、推荐关系等。如果评审人员与评审对象存在亲属关系,评审人员则回避当年全部评审工作。在2024年整个评审期间,累计产生495人次回避。

回响:滋养土壤,硕果初显

  截至目前,“科学探索奖”已颁出7届,共产生347位获奖者。其中,从2019年到2022年这4届,以及2025年的获奖人数均为50人,2023年、2024年的获奖人数分别为48人、49人。第一、二届获奖者已经渡过了按年发放奖金的 5年完整周期。在现阶段,可观察的最直接效果是“科学探索奖”为获奖者带来的助力和改变。

  获奖者心声:北京大学教授周欢萍表示:“得到资助,让我有底气把目光从短、平、快的项目上移开,转向一些不确定性更高但是意义更为重大的课题。”香港理工大学教授王钻开强调了奖项带来的“定力”:“科学探索奖最大的意义是让科研工作者回归科研本身,秉承纯粹的探索精神,追求科研的真、善、美,有定力去尝试、去钻研、去攻克。”

  科研成果涌现:虽然奖项秉持长期主义,但获奖者已取得可喜突破。据统计,截至2023年6月,获奖者在科学类顶级刊物CNS上共发表论文29篇,839篇SCI论文向腾讯基金会或“科学探索奖”致谢。多项获奖人的成果入选“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其中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陆朝阳的“九章”量子计算机原型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付巧妹的东亚人演化奥秘、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周欣的人体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仪、北京大学教授郭雪峰的新一代单分子芯片、复旦大学教授鲁伯埙的亨廷顿病治疗药物研发、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光慧的衰老机制解密。

  科学界的广泛参与:据2023年的统计,有超过1300位各国院士和50多所著名高校的校长参与了“科学探索奖”的提名、推荐和评审,仅在提名、推荐阶段就有40多位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等国际大奖得主参与其中。据最新统计,仅2024年就有超过600位各国院士及20多所著名高校校长参与了奖项的提名、推荐和评审过程。

慈善力量构建科研创新生态

  本届“科学探索奖”评选,新增了一条规则:在10个资助领域各提供1个“新星名额”,在满足宁缺毋滥的评审原则下,重点关注35周岁及以下的男性科学家和38周岁及以下的女性科学家,生动诠释了鼓励原创、鼓励年轻、鼓励女性三个导向。

  今年的获奖者研究横跨多个前沿“无人区”,包括非阿贝尔任意子的产生和操控、光电赋能人工酶、火星岩石漆中寻找生命标识等。

  在今年的50位获奖人中,年轻科学家成为中坚力量,获奖人达13人,占比达到26%,数量与比例均创历史新高,其中还有6位“90后”。女性获奖人共有9位(去年7位),获奖人数创下历史新高,其中还包括3位年轻科学家。并且,这50位获奖人来自15个城市的33家机构,其中有8家科研院所、高校和医院首次有人获奖。

  2025年“科学探索奖”名单的揭晓,再次印证了社会力量在支持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中的独特价值与蓬勃生命力。正如案例研究总结:“社会慈善力量在科研支持方面有独特优势,资金更灵活、更能承受风险,对可能参与机制建设的各相关方更有道德感召力。‘慈善支持科研’对于科技支持体系而言,并非拾遗补缺也不只是资源供给,而是不可替代的补充”。

  新基石科学基金会通过“科学探索奖”、“新基石研究员”等项目的实践,以其灵活的资金、对风险的更高容忍度以及对科学共同体的道德感召力,为中国青年科学家勇闯“无人区”提供了坚实后盾,为营造“面向未来、奖励潜力、鼓励探索”的创新生态贡献着不可或缺的力量。

京ICP备20230011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386

COPYRIGHT ©1999-2025 ZGCS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