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慈善研究院
跟踪腾讯“数字关爱”行动一年,我们发现了啥?

中国慈善家 · 2025-09-19

  编者按

  8月11日,《中国慈善家》影响力慈善研究院在“再升级:企业公益数字化的创新与协同”主题沙龙上,发布《从宝宝券到关爱平台——腾讯基金会数字关爱模式影响力研究》报告。此项研究历时一年,跟踪腾讯基金会“数字关爱”项目的发展过程,梳理分析“数字关爱”模式的演进路径和影响力特征,并以案例形式展现该模式在不同社会议题领域中的应用与成果。报告指出,数字关爱平台打造了全新的公益操作系统,正在成为行业基础设施,并催生一场生态共创式的资助创新变革。

  研究院邀请该报告的执笔专家高雯雯撰写本文,将报告精华呈现给读者。

从一张宝宝券诞生的“关爱平台”

  2023年年底,积石山地震,腾讯基金会与爱德基金会推出针对新生儿的“宝宝券”, 用以支持甘肃积石山、青海民和两地受地震灾害影响的新生儿家庭在当地指定母婴店购买奶粉、尿不湿、衣服鞋帽等物品。“宝宝券”以数字代金券形式定向发放,单张面值50元,每户领取4张,领券家庭购买所需物品时使用微信支付即可直接抵扣。共计4408名新生儿的特殊物资需求得到了满足。这种新的灾后物资需求回应方式让新生儿奶粉、衣物、尿不湿等难以被标准化提供的需求得以高效满足。 

  将移动支付用于慈善物资捐赠,不仅给救灾带来更多想象力,也激发了回应社区“一老一小”议题的思路。腾讯基金会依托微信支付生态,陆续开发出“关爱券”、“关爱金”、“关爱卡”、“掌心关爱”等诸多功能,打造“关爱平台”。

“关爱平台”打造了全新的公益操作系统,正在成为行业基础设施。

  “关爱平台”高效对接受助人差异化需求与慈善资源供给。在技术端,平台以微信、微信支付、微信小店等腾讯业务和技术为支撑,集成了券、金、掌、现金、关爱卡、关爱礼物等多种数字工具,为公益组织、本地商家、企业等捐赠主体提供了数字化公益供给方案。在受助人端,平台依托微信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身份识别”功能,构建了真实、精确的高安全等级受助人数据库,让公益服务触达至真实存在的人;在供给端,平台深度整合公益机构、本地商家、企业及电商平台等资源,搭建多层次、多业态、多主体的供给体系,形成了覆盖受助人日常需求的立体化供给网络,确保了受助人差异化需求的多样化、精准化满足。 

  这是一场有着典型互联网开发特征的“小步快跑、不断迭代”,在一年半的时间里,“数字关爱”项目已直接资助行业枢纽型公益组织超15家,就救灾议题,“一老一小”议题下的老人助餐、老人助医、孤独症患者社区融合、肿瘤儿童关爱、流动儿童关爱等十余个子议题展开共创;联动超300家社会组织与爱心商家,发起300多个关爱活动;在河北、四川、云南、北京、广东、陕西、西藏等11个省市开展关爱行动,服务人数超过50,000人。

“关爱平台”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回应差异化物资需求的灾后救助创新

  2023年10月 

  数字关爱券“暖冬券”研发。

  2023年12月

  “宝宝券”上线。

  2024年1月31日

  科技救灾创新模式交流会,总结科技救灾经验。

  第二阶段:从救灾向常态化“一老一小”帮扶延伸

  2024年5月10日

  “数字备灾联合行动”启动。

  2024年6月20日

  云南昭通“数字备灾发布会暨韧性社区与数字公益专场推介会”,云南试点启动。

  2024年6月28日 

  甘肃兰州试点“老年助餐行动”。

  2024年7月12日 

  四川省“数字助力社区韧性治理赋能支持项目供需对接工作坊”,在四川启动多个项目共同推进的省域模式。

  2024年7月31日 

  河北省“社区星融合”项目启动。

  2024年8月13日

  云南省“数字备灾公益项目暨慈善力量参与韧性社区建设专题培训”, 在云南启动多个项目共同推进的省域模式。

  2024年8月28日

  青海省“肿瘤儿童营养支持计划”启动。

  第三阶段:工具和模式升级,推出集合多种数字化工具的数字关爱平台,项目模式从“券”到“券+服务+赋能”

  2024年9月26日

  数字关爱平台发布,集成关爱券、关爱金、掌心计次、现金转账等标准化、通用功能。

  2024年10月31日

  北京市“爱心云备灾计划”启动。

  2024年11月12日 

  北京市数字化助力“一老一小”服务创新研讨会。

  2024年12月21日

  广东湛江数字云备灾项目启动。

  2024年12月24日 

  广东“粤伴童行”系列项目发布。

  2024年12月26日

  陕西省数字赋能“一老一小”关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启动。

  2025年1月14日 

  黑龙江五常“暖冬行动”。

  2025年1月14日起 

  定日救灾,陆续推出“准妈妈关爱券”、“以工代赈重建家园”、“心连心年货券”、“开学季爱心物资券”。

  第四阶段 构建供给侧生态,进入“关爱平台”生长新阶段

  2025年5月9日

  “2025数字备灾救灾支持体系”发布,平台上线AI智能助手,提供实时操作指引与个性化服务支持,提升平台易用性。

  2025年6月24日起 

  启动汛期救灾响应,使用新开发的“关爱卡”功能,陆续推出数字以工代赈(广东怀集、贵州榕江)、“星光学子守护计划”(湖北来凤)、“筑力黔行关爱金”(贵州从江、雷山),“关爱卡”如“救灾温暖箱关爱卡”、“伊利奶制品关爱卡”(贵州榕江)等。

  2025年7月3日 

  民生银行重庆分行通过“小小银行家”金融启蒙课堂关爱卡,为社区困境儿童开展金融启蒙教育。

  2025年7月11日 

  “益企向善——社区慈善联合行动暨关爱平台发布会”,“关爱平台”焕新发布,搭建商家体系,推出“关爱卡”、“关爱礼物”等功能,推动企业、社区商户加入,发展社区慈善。货拉拉、晨光、稳健医疗等十余家大型企业作为首批参与社区共建的爱心企业。

  2025年8月11日

  可持续社会价值生态圈首个韧性社区项目——“益企向善社区慈善联合行动”正式启动。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理事长贝晓超,伊利集团可持续和社会价值副总裁乔璐,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腾讯基金会候任秘书长肖黎明分别代表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内蒙古伊利公益基金会与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进行签约。三方将充分运用数字平台的优势,营造可持续的社区公益生态。

发现1  数字技术回归本质:以受助人真实需求为中心

  作为工具,数字技术的加入让短期内大规模、精准化的现金援助成为可能,比直接发放实物更便捷、精准和高效,大大降低了公益组织的人力和时间成本。

  数字技术的介入让回应受益人差异化需求成为可能。受限于资源约束与规模效益诉求,以标准化服务回应受助人的共性需求是公益项目管理的主要思路。这也意味着受助人个性化的需求难以得到回应,自主选择的空间缺乏。“数字关爱”模式以数字券/金/卡对接公益供需,解决了标准化公益服务难以满足受助人差异化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体现了互联网“普惠”的基本逻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数字技术的作用已超越基础的工具适配,推动了公益解决方案的创新与变革,形成一套全新的“以受助人的真实需求为中心”的“公益操作系统”。 

  当受助人面临数字技术使用障碍时,传统思路往往聚焦于“数字普惠”、“打破数字鸿沟”,即通过“赋能”使受助者掌握数字技能后再享受服务。而“数字关爱”项目则采用了相反的做法——通过持续优化技术方案降低使用门槛。在老年助餐项目中,项目团队用“刷掌认证”代替“领券核券”的流程,并对“刷掌支付”专利技术进行了结构,剥离支付模块而保留身份认证功能。这让没有智能手机或操作困难的老年人仅需简单的刷掌认证就能便捷、顺畅地获取公益服务。这种去“支付化”的解构让技术回归了本质,真正践行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生动诠释了“数字包容”的价值内核。

发现2 从赋权到赋能,重新认识现金援助

  “数字关爱”模式的内核是现金援助,它代表了一种更长期、可持续的解决社会问题的理念。

  赋权:“数字关爱”从受益人的真实需求出发,承认需求的多样化、差异化,且确信受助者与其他社会成员一样,具有理性决策和改善生活的自主能力;通过通用数字媒介(数字代金券或商品卡)将资源配置的自主权赋予受助人,使其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优先事项灵活支配资金、选择物品或服务,既能满足受助人的差异化需求,又将尊严、平等和选择权还给受益人。

  赋能:作为回应社会需求的一种手段,“数字关爱”模式还具有很强的可整合性——通过与技能培训、心理干预等其他干预手段相结合,为受助人增能,比如肿瘤儿童营养券,在营养券之外,为孩子父母进行营养知识的培训,帮助其建立起长久的健康管理能力。这就是“现金+”的复合型解决方案,有助于让受益人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行动者,增加受助人应对危机的韧性,进一步提升项目成效和长期影响力。

“数字关爱”项目中的“现金+”方案

发现3 “关爱平台”构筑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支持体系

  在“数字关爱”模式中,以数字技术为底座,政府、公益组织、本地商业、公共服务机构以及志愿者等多元主体参与其中,围绕受助人构建起一个全方位的本地化社会支持系统。“数字关爱”模式通过数字券/金/卡驱动受助人进入社区服务生态中,与服务方产生连接,激活其社会资本;同时也通过其中隐含的公益价值传递机制促进不同群体间的互动、理解,减少偏见,促进更加包容的社会环境。不少商家在参与项目后主动给予受益人折扣、额外服务或物资,正说明了这一点。“关爱平台”新推出的“关爱卡”“关爱礼物”等功能,则帮助传递本地商家的善心,促进普通人善意的延续和持续扩大。

“关爱平台”现有核心工具

发现4 深度共创式资助提升公益生产力

  作为国内首家由互联网企业发起的公益基金会,也是资助型基金会,腾讯基金会在“数字关爱”项目中的资助模式是对传统资助模式(见图)的突破性创新,不局限于作为资源提供者的角色定位,而以共创者身份深度参与公益项目全周期,全面转型为数字公益模式的研发者和生态的共建者(见图)。在共创环节上,从需求调研、方案设计、工具开发,到资源整合、落地实施及模式推广的各个环节,腾讯与公益伙伴全周期紧密协作;在协作机制上,双方组建专项工作组,以项目制方式协作,通过定期会议同步进展、共商解决方案,实现信息实时共享与问题快速响应。腾讯还注重共创生态建设,联合公益伙伴、行业专家组建议题共建委员会,促进机构间经验共享与资源互补,从内部激发进一步的创新。

传统资助模式图
“数字关爱”项目资助模式图

  这种深度共创式的资助,不仅促进了公益机构数字化能力的提升,其打造的“关爱平台”正在成为资源配置的新型生产工具,促进公益资源的精准、规模化触达,配置效能提升,为公益生产力的提升提供了物质基础。

发现5 推动企业核心能力注入“关爱平台”

  资助方和捐赠人角色从资源提供者向价值共创者转型。企业捐赠方在“关爱平台”上的公益实践不仅限于简单的款物捐赠,而是开始将核心能力注入公益场景之中,与公益机构共创项目方案、参与项目执行。例如货拉拉通过捐赠运力的方式让企业的运输网络服务于受灾人群、困难居民和社区爱心商户。这种深入的参与方式还包括:定制公益价格体系、动员员工志愿者、优化终端服务支持等,全方位打通商业资源与公益需求的闭环,实现企业优势与社会价值的共生共长。

8月11日,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内蒙古伊利公益基金会与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签约开展的“益企向善社区慈善联合行动”,三方共同应用数字关爱平台在社区开展慈善实践。

  “数字关爱”模式扩大了公益服务的供给体系,将本地商户等非常规公益服务供给主体接入公益生态,这种创新的资源组合方式与公益组织的服务形成互补,形成围绕受益人的本地化社会供给网络。此外,“关爱平台”通过项目模式的创新突破和数字技术的深度整合,提高了公益组织的工作效率,让公益组织得以从传统事务性工作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去探求更创新、系统的社会问题解决方案,提供更专业的公益服务。在此过程中,公益组织之中将逐渐形成“平台型组织”与“专业服务型组织”的分工格局。那些具备资源和渠道优势的筹款枢纽组织,应转型为创新解决方案的策源地与资源整合平台。

  “关爱平台”通过创新性的捐赠机制设计,在资源筹集端为企业、社区等资源的注入构建了多元化的参与渠道。随着伊利、货拉拉、晨光等知名企业参与共创的示范效应不断显现,平台将吸引更多企业入驻,持续扩大公益供给规模、创新公益方案,促进平台可持续性和创新性。

作者|高雯雯

京ICP备20230011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386

COPYRIGHT ©1999-2025 ZGCS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