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慈善研究院
从数据到需求:公益如何让AI向善?

中国慈善家 · 2025-04-02

  随着ChatGPT、DeepSeek等各类AI大模型的竞相涌现,人工智能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公众视野,为社会的变革和创新带来全新时代机遇,也让各行业感受到技术应用的紧迫性。国家层面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出台多项政策鼓励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推动各行业向智能化转型。

  公益慈善领域正在积极探索如何利用AI大模型实现行业发展和提升。一方面,部分公益组织已经开始尝试借助大模型等AI能力为自身赋能,在优化数据管理、项目流程、运营效率等方面做出尝试;另一方面,互联网平台搭建技术赋能的生态,瞄准公益组织的场景化需求,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AI时代新思路。

  3月27日下午,《中国慈善家》影响力慈善研究院举办了主题为“畅想公益大模型”的影响力慈善沙龙,聚焦AI大模型的公益应用经验与困惑,畅想公益大模型的研发可能性和应用价值,深入探讨慈善数据的价值赋能与AI破局。

  嘉宾名单

  金锦萍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   骁  腾讯SSV数据与算法中心负责人

  付永生  阿里公益技术负责人

  高鹏飞  字节跳动公益平台行业发展负责人

  夏腾飞  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

  罗忠富  爱佑慈善基金会数据与AI业务负责人

  刘宇晗  ABC美好社会咨询社总社社长

  顾源源  颗粒公益传播发展中心创始人、益语智库首席战略专家

  曾   玮  中国慈善联合会秘书长助理兼传播部主任

  杨   雅  北京春苗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

  侯冬梅  韩红基金会数字公益服务中心高级产品经理

  金旼旼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

  孟   珺  联合国难民署私营部门伙伴关系负责人

  缪   力  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原副理事长、秘书长

  呼中陶  北京美灵公益基金会高级顾问

实践与思考:公益领域的AI应用范式

  字节跳动公益平台行业发展负责人高鹏飞介绍,从2024年起,借助集团各业务的AI能力,字节跳动公益逐渐通过“一横”、“一纵”两个专业维度为公益伙伴提供数字化及AI服务能力。“一横”侧重于在机构管理、筹款传播、项目管理、捐赠服务等方面,助力公益伙伴提质增效。例如,通过笔友和通信方式为偏远地区孩子提供心理陪伴的“蓝信封”项目,运用飞书、OCR等智能应用和技术,对信件进行信息预处理及录入归类,同时可识别出潜在情绪问题,极大提升了项目的工作效率。“一纵”则聚焦社会重点议题的痛点,探索创新化、智能化解决方案,例如,通过AI等技术,针对耗时耗力的古籍保护开展的古籍数字化项目、帮助乡村孩子提高审美能力与自信心的乡村美育项目等。

  腾讯公益平台将生成式AI运用于工作量大且容易出现疏漏的项目审核环节,与人工审核相比,AI自动化审核有更好的表现,能发现更多错误和潜在问题,有效降低了舆情风险。腾讯SSV数据与算法中心负责人张骁表示,平台将陆续上线可与用户直接交流的AI产品,解答用户对公益项目的疑惑,帮助用户选择感兴趣且靠谱的公益项目,提升用户对公益的信心。在社会价值领域,腾讯也在积极尝试落地如AI助力乡村发展、线上教育、博物馆智能讲解等应用场景。“腾讯对于AI的愿景,是在有社会价值但缺乏商业价值的传统技术洼地普及AI技术,与行业共建、互惠互利,实现AI普惠,促进行业良性发展。”张骁说。

  回顾过去几年积累的经验,颗粒公益传播发展中心创始人、益语智库首席战略专家顾源源谈到,公益组织应用人工智能有三个入口:一是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赋能增效上。例如在云南运用县域健康数据训练的AI模型可以帮助健康大使更好地服务当地村民。二是业务创新,为社会创造人与人之间新的连接场景。例如在上海运用老年人健康调研数据锁定需求,拓展老年友好商店资源,逐步构建老年人与社区之间的亲和关系,引导老年友好社区自然形成。三是数字资产的积累和转化。例如“蓝信封”项目经过多年的数据积累,形成的数据资产可供项目进一步设计、成长、升级。

  顾源源表示,在人工智能时代,数字资产就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公益组织发展的必经之路是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而人工智能不仅仅是替代人工的工具,它可以创造新事物、新价值、新链接,“我们设计产品的出发点只有一个,就是如何更好地让人和人待在一起,技术应是人和人之间的媒介”。

共建与共享:发展公益领域的数据资产

  公益大模型技术的发展高度依赖于数据基础,但目前公益慈善领域存在数据不足、分散、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数据基础薄弱,严重制约了公益大模型的发展。尽管部分大型公益平台积累了丰富的慈善数据资产,但行业数据的共享共建共治仍存在诸多的障碍。北京美灵公益基金会高级顾问呼中陶表示,公益和AI的强强联合要从对大数据的挖掘整理以及规范化的应用开始。

  对于如何挖掘数据资产才能更有效利用AI这个问题,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夏腾飞分享了真爱梦想遵循的四个原则。第一是把AI看做生产方式的更新,重新设计业务流程和组织形态,以适应终端受益群体的需求,释放人力投入更具创造性的工作,提升生产力。第二是在内外部协同办公中优先使用成熟的大厂AI工具,若力有能及,在细分领域可以自主开发解决具体需求的应用。第三是重视数据本身的数量积累和质量提升。数据积累的量变能够产生质变,但数据质量决定了价值,因此要重视数据资产的挖掘。第四是要保持开放性和可扩展性,避免系统封闭,确保能够快速适应新技术和变化。

  爱佑慈善基金会数据与AI业务负责人罗忠富表示,AI的基础是数据,爱佑对AI的探索和实践都是基于数据的整合和打通。过去谈到大数据,指的仅是结构化数据的整合。但AI出现后,非结构化数据,尤其是在公益场景中积累的大量图片、视频等多源数据,也可以被识别、整合、分类、关联,成为大数据的一部分,用于构建动态知识中枢,提升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通过定制化的智能体,调用AI的不同能力对海量的、多源的数据进行按需处理。例如,针对文字类的协议,通过制定规则,实现AI辅助对善款的执行情况的实时监控,确保对每一笔资金拨付按期把控;针对图片类的票据,利用AI重构审核流程,帮助把一项从审核票据到打款的工作用时从4小时降缩短至15分钟,实现16倍的效能提升。

  ABC美好社会咨询社在过去16年为300多家机构提供了近600个咨询、研究服务,近年来聚焦“轻落地”数字化服务,也正在尝试利用AI能力进一步挖掘积累的知识资产。ABC美好社会咨询社总社社长刘宇晗分享了对于数据和知识生产的思考。他表示,知识的生产与留存的源头在AI时代很重要,ABC正在逐步调整内部知识生产工作流程,比如要求所有会议必须录音和留存原始文字记录,尽量以文档形式交付项目等,以减少知识流失,“先把知识留下来,至于怎么利用,我们可以等一等技术,让子弹飞一会儿”。

  ABC的研究发现目前公益领域的知识生产存在供需矛盾,供给小于需求,且存在知识碎片化、质量不高、传播和转换障碍等问题。公益领域知识的生产大多依赖资助方和研究机构,与一线机构的实际需求存在割裂,导致知识难以形成闭环并产生实际效果。AI技术的快速迭代也要求行业更关注实际问题的解决,而非单纯追逐技术本身。目前的“AI焦虑”正在反向推动公益行业的数字化进程,许多机构开始关注如何搭建AIBot或专属数据库,这可能成为一个破局的契机。

  ABC认为,未来公益领域需要在数据和知识生产方式上进行变革,推动知识的精准传播和有效转换,从长远来看才有可能构建行业的共享知识库,以满足终端需求并实现知识的价值传递,真正进入“AI+公益”的新时代。

  作为行业组织,中国慈善联合会在探索推动数字技术创新和公益慈善的深度融合。中国慈善联合会秘书长助理兼传播部主任曾玮表示,中慈联将成立数字慈善工作委员会,一方面深化数字技术在慈善领域的应用,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制定相关标准规范,建立互联网平台自律机制,全方位提升慈善治理效能,促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慈善家》杂志社副社长、影响力慈善研究院院长王跃春总结道,公益大模型的首要问题可能是公益大数据乃至整个社会领域大数据的共建、共享、共治问题。公益慈善行业从业者作为“AI至善”的供给侧和行动者,要真正参与到AI技术的发展进程中去,而不是全盘依赖于程序员、科学家、大厂和资本。

价值VS温度:公益大模型的伦理边界与社会责任

  尽管AI技术在公益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但其应用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平衡好AI技术在追求效率、创新和真正解决社会问题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待AI技术对公益行业可能造成的结构性影响?如何确保公益慈善领域在技术变革中坚守伦理底线,保持公益初心和核心价值?研讨中也谈及了这些问题。

  对于技术发展引发的焦虑,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金旼旼认为,当我们刻意从成本和效率的角度去讨论AI的发展,焦虑就产生了,但这往往不是公益行业发展所要面临和解决的最根本的问题。

  《中国慈善家》影响力慈善研究院首席专家曾晶从行业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首先要把这种焦虑变成一种冷静的审视,梳理出公益组织面临的不同挑战,发现组织需要优先应用哪些技术解决哪些问题。其次是做好慈善组织数据的“净化”,在真实可靠的数据上进行“进化”——即研究探讨AI大模型的应用。

  阿里公益技术负责人付永生将大模型在公益的应用现状类比为自动驾驶的分级,认为目前多数公益组织处于较低等级,对AI技术的应用尚浅,处在了解和尝试使用的层面。公益慈善领域最核心的价值在于社会温度和对社会需求的共情,要避免盲目追求AI技术的应用而忽视对实际需求的挖掘和关注。他表示,AI技术在公益领域的应用需要需求引导,要始终注重社会温度,始终以人为本,只有当需求明确且符合公益目标时,AI才能发挥其真正价值。

  北京春苗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杨雅带来了来自一线工作者的感受和思考。她认为,面对AI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社工仍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在服务案主时的个性化需求和人性化的服务方式及其引发的微小改变是AI难以复制的。AI可以对社工的成长有所助益,但在一线服务中积累经验和试错是一个社工成长不可或缺的,并不能完全依赖AI。AI的引入不应削弱人类在助人工作中的主体性,相反,AI应该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帮助社工更高效工作的同时,更好地呈现人性化的部分,保持服务的温度、人情味和个性化元素。

  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原副理事长、秘书长缪力认为,公益慈善事业首先是要发现社会问题,而社会问题的核心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公益要做到尊重人,以人为本,以人为主体。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金锦萍从哲学与伦理维度切入,深入剖析AI技术在公益领域应用时,对人类主体性、社会关系及公益本质的潜在影响。她指出,探讨人工智能不仅要关注技术对经济模式、社会结构的改变,更需深刻思考其对人类存在方式与价值体系的作用,而“在人工智能应用中维系人的主体性”正是其中的核心命题。

  人类因求索精神、对困境的挣扎,以及对未知的探索,构建起独特的主体性。公益慈善活动强调施予方与受助方的“双重拯救”,本质上是唤醒他人作为“人”的主体存在。因此,金锦萍强调,发展AI技术需始终保持对技术边界的警觉,抵御大模型对人之本质的异化,守护人类主体性的核心价值。

  《中国慈善家》影响力慈善研究院首席专家李劲在最后总结,公益行业对AI大模型技术的应用既有进展也有反思,要强调人类智慧(HI)不同于人工智能(AI)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坚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公益核心。

作者︱兰浏堃

编辑︱兰浏堃

京ICP备20230011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386

COPYRIGHT ©1999-2025 ZGCS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