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慈善家 · 2025-03-14
中国慈善家 · 2025-03-14
近日,教育部正式批复设立福建福耀科技大学。依据批复文件,福耀科技大学为民办非营利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学校,定位为新型研究型大学,聚焦"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国际化"的办学方向。王树国担任校长。今年,福耀科技大学将首次招收本科生。
自2021年5月发起宏愿“办一所前所未有的大学”,2022年5月亲力亲为“建”大学,到2024年1月校园建设全面竣工,再到2025年3月福耀科技大学获得教育部批示,耄耋之年的曹德旺,踏上“办”大学的新征途。
由慈善家个人捐资、以基金会为办学主体、依托民办非营利高校性质、探索新型研究型大学办学模式的福建福耀科技大学获批,掀开“慈善家办大学”新篇章。
《中国慈善家》影响力慈善研究院去年完成专题报告《慈善家办大学》,对包括"曹德旺创办福耀科技大学"在内的五个慈善家办大学的典型案例开展研究,完整呈现了慈善家(个人或群体)捐资创立民办非营利高校的筹备、建设、创校、运营等详尽细节与发展历程。
慈善家为什么要办大学?
据最新统计数据,我国拥有大学(大专)文化程度的人口超过2.18亿人,即每10万人中超过1.55万人拥有大学文化程度;全国共有高等学校3117所,含本科学校1308所、高职(专科)学校1560所。在我国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全球多所高校面临“倒闭潮”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需要慈善家办大学?
曹德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去办一所大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中国多一所大学,而是要做一次探索和改革,希望能找到一条适合并推动中国向前发展的办学之路”。在慈善家朴实的言语之外,蕴含着从制度设计者到办学实践者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共同期待。
无论是《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加大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力度”、“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还是《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均对高校改革和大学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5年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激励着众多办学者为中国高等教育谋突破求创新,为中国高教改革探路。2010年举深圳全市之力创办的南方科技大学和2018年科学家与慈善家群体共同发起、依托社会力量捐资创办的西湖大学,成为公办大学与民办大学交相响应、互为补充、共同为社会培养高精尖人才的标杆。
《慈善家办大学》专题报告研究发现,五所民办非营利大学的创办,既融合了发起人对所处产业和行业的需求洞察,个人的慈善情怀,又回应了国家政策法规鼓励多元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导向及省市等区域高等教育战略发展的趋势。
曹德旺办大学,旨在解决我国现有职业教育普遍层次较低,难以产出工程师,而大学理工科教育缺乏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技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弱的矛盾,为福建和全国新兴产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福建福耀科技大学获批,是慈善家办大学顺应高等教育改革浪潮,敏锐判断产业和行业发展需求,迅速回应国家和地方政策导向与高教发展需要,获得政府大力扶持、同行鼎力相助和公众高度认同的体现。
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中国民营企业家,秉承回报乡梓之情、回馈社会之责,探索民办非营利的慈善办大学之路,正是在保持教育公益属性不变的前提下,助力构建多元主体、良性竞争的高校发展格局,激发高教改革活力的中国特色影响力慈善之举。
我们认为:“当下仍然是企业家和慈善家办大学的良好时机”。
慈善家办大学要投多少钱?
《慈善家办大学》专题报告对五所大学办学经费投入及来源进行了详细梳理,发现依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办学目标等不同,办学投入从十亿元到百亿元不等。特别是创办新型研究型大学,慈善家至少要投入上百亿资金支持校园建设和学校早期发展。
南科大创校之初有企业家有意捐赠20亿,深圳高教处测算下来几年至少要投入100亿,民间办学合作未成,最终由深圳市政府全额出资兴办。据不完全统计,自2009年筹办以来,深圳市政府向南科大投入财政支持已超过400亿元,近十年年均投入超过30亿元。
曹德旺原计划“100亿建学校,(实际上)只需要花40亿元左右,省了一大笔钱”,“建完大学才是万里长征开始,刚起步,之后我要募集资金来养这个学校。”
在接受研究院课题组访谈时,曹德旺表示,大学开办的头十年,河仁慈善基金计划每年向学校提供5亿元,资金来源为已捐100亿元未用完的资金。大学获教育部批准后,将向国家申请设立以养校为目的的福耀科技大学基金会,接受社会、个人、企业捐赠,促成学校财政独立。
曹德旺和虞仁荣均采取了将企业股权捐赠给基金会,由基金会拨付经费支持大学办学的资金安排方式。在慈善家个人投入之外,后续均计划鼓励大学设立基金会,依托捐赠收入、科研经费、成果转化等渠道,建立多方位资金筹措体系支持学校持续运营。目前,福耀高等研究院教育发展基金会和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教育基金会均已成立。
1889年卡内基将“办大学”列为慈善家“十大最佳捐赠领域”之首,同时指出“创办大学只适合于极少数的巨富,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创办大学的机会已经没有了”。这句话放在今天仍有意义:办大学需要慈善家对资金投入做好充足的心理预期和财务准备,发挥企业家创业和创新精神,办“不差钱”、不向政府和社会“甩包袱”的大学。
慈善家如何办大学?
曹德旺在福建福科技大学获批后坦言:“开心是一回事,(另一方面)对我来说压力巨大。批下来以后怎么做?要做好,不要做砸掉。”
对于有志于办大学的企业家和慈善家,在回答了“为什么办大学”、“想办什么样的大学”、“需要准备多少钱”等问题之后,还会面临找谁当校长、如何组建理事会、如何吸引师生、如何可持续运营、如何创世界一流大学等种种挑战。
陈一丹如何“亲自下场”“建设自己“心中理想的校园”、处理武汉学院“两年换三任校长”的困境?杨国强如何沟通调整基础设施过于薄弱的校园建设地块、11个月就实现碧桂园职业学院建成交付开学?施一公如何“寻捐”、申办6个月西湖大学就获批成立?曹德旺如何走遍世界学习办大学、亲力亲为建校园?虞仁荣如何与陈十一达成“办研究型大学”共识、如何全球竞标校园设计规划方案?
《慈善家办大学》专题报告中,完整呈现了五所大学从“建”到“办”的过程细节与曲折故事,以期为有志于办大学的慈善家,提供影响力慈善生成机制与进程的详尽参考。
作者︱李洁
编辑︱兰浏堃
影响力慈善研究院
2025-03-14
影响力慈善研究院
2025-03-14
影响力慈善研究院
2025-03-14
影响力慈善研究院
2025-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