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慈善研究院
万瑞雅:平均每天6万人因气候灾害流离失所

中国慈善家 · 2025-01-14

  编者按:

  12月18日,由《中国慈善家》杂志社主办、影响力慈善研究院承办、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提供公益支持的影响力慈善年会2024在京举行。联合国难民署驻华代理代表万瑞雅Adriani Wahjanto应邀在活动上发表题为“气候灾害对脆弱群体的影响及人道主义响应”的演讲。以下为演讲全文。

联合国难民署驻华代理代表万瑞雅 Adriani Wahjanto

  尊敬的各位嘉宾,

  今天,我很荣幸能在这里,与众多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一起,探讨一个与我们所有人息息相关的问题,特别关注那些已经掉队的人们。我由衷感谢《中国慈善家》杂志和影响力慈善研究院的邀请,有机会来谈一谈气候变化和灾害是如何影响世界上一些最脆弱人群的。

  我从各位同仁的发言已然了解到了许多,希望今天上午成为我们一起反思并重申承诺的时刻,集结所有资源与智慧,携手治愈地球,为所有人提供一个安全的家园。

  中国在许多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承诺到203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2060年实现碳中和。作为全球最大可再生能源投资者和生产者,中国的可再生能源企业不仅在能源生产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还在技术创新和解决方案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全世界都在期待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议程中作出更大贡献。

  因此,在COP29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联合国难民署气候行动特别顾问表达了我们与中国加强合作的强烈愿望,希望充分利用中国在低成本和便携式太阳能产品方面的优势,帮助那些被迫流离失所的人们。

  过去10年气候灾害让2.2亿人流离失所

  当前形势十分严峻:在过去的10年里,气候相关灾害已导致2.2亿人在境内流离失所——相当于每天约有6万人被迫逃离自己的家园。

  根据联合国难民署的数据,全球有1.2亿人被迫流离失所,其中约3/4、即9千万人生活在受气候变化严重甚至极端影响的国家。

  2023年,报告显示的45个因冲突而发生流离失所情况的国家中,有42个也同时面临因灾害而导致的流离失所,这极大削弱了各国的应对、保护能力以及在适应和增强韧性方面的投资。

  部分萨赫勒地区(例如喀麦隆)和东非/非洲之角(苏丹和南苏丹)的干旱与沙漠化,已导致因争夺耕地和水资源等原因而爆发的血腥且持久的冲突,这迫使数百万民众逃离家园。

  在紧急气候危机中,女性和女童所遭受的冲击远远超过男性,但由于种种障碍,她们应对这一危机的能力极为有限。在干旱发生时,她们常常需要长途跋涉去取水,这增加了她们遭受性别暴力的风险。此外,养家糊口的重担也迫使许多女童辍学。国际关怀组织的报告显示,女性和儿童在气候灾害中的死亡风险是男性的14倍。

  那些对全球碳排放责任最少的社区——脆弱和饱受战争蹂躏的国家、被迫流离失所的人群却正付出着最沉重的代价。

  全球数十亿美元的气候资金未能惠及被迫流离失所者及其接收社区。目前,90%的气候资金流向中等收入、高排放国家。极其脆弱的国家每人每年只能获得大约2美元的气候适应资金,与非脆弱国家每人每年161美元的资金相比,这个差距是惊人的。

  尽管合作伙伴们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我们的需求依然远远超过可用资源。在联合国难民署今年所需的100亿美元资金中,至少需要10亿美元来应对前所未有的气候变化相关的保护和人道需求。

  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联合国难民署不断寻求新的合作伙伴,以履行我们的使命,提供至关重要的支持并推动可持续解决方案。因此,与慈善家合作变得尤为重要。我们比以往更加需要慈善领域的资金支持,同时我们也在寻找创新解决方案,特别是知识和技术支持,以帮助我们的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尽管障碍看似难以逾越,但只有立刻采取行动,才能帮助我们扭转这一趋势。解决之道确实存在,最坏的结果也完全可以避免,行动的窗口正向我们敞开。

  联合国难民署制定了《气候行动战略框架》和《2024-2030 年气候行动重点领域战略规划》,与合作伙伴一起,确立了四个相辅相成的目标,计划到 2030 年实现:

  1、保护那些因气候变化和灾害的不利影响而逃离迫害、暴力和人权侵犯,并需要国际保护的人群。

  2、提升服务,促进被迫流离失所和无国籍人士及其接收国公平、非歧视性和可持续地使用自然资源,以及平等获取干净健康环境的机会。

  3、改善体制和经济手段,以帮助被迫流离失所者、无国籍人士及其接收社区更好地应对、抵御、恢复和防护气候变化的影响。

  4、联合国难民署以可持续方式运转,并建立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系统。

  联合国难民署正在积极行动

  接下来,请允许我分享一些联合国难民署在气候危机影响地区的工作实例。我们始终在应对紧急情况的第一线。

  一、紧急响应与物资援助

  联合国难民署的援助物资和专家团队能够在72小时内迅速部署紧急响应。目前,难民署在全球一百三十多个国家拥有超过1.8万名员工,其中90%在一线工作。

  通过公路、海运和航空,难民署可以迅速提供核心救援物资(包括防水布、睡垫、厨具、便携水桶、毯子等)为多达100万人提供援助。这些物资来自分布于全球七个地点的全球应急仓储:阿克拉、安曼、哥本哈根、杜阿拉、迪拜、内罗毕和巴拿马城。

  难民、境内流离失所者及其接收社区始终处于应急准备的前沿。孟加拉国的考克斯扎尔是全球最大的难民安置点,这是一个高灾害风险的国家。我曾在那里工作,亲眼看到各个年龄层的人们如何作为难民和社区联络员,挨家挨户进行台风和洪水应对准备。2019年,联合国难民署设计了一款互动棋盘游戏,旨在帮助社区,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在洪水来临时保护自己和他人,防止溺水和毒蛇伤害。

  二、社区参与与气候意识提升

  我们还与社区合作,致力于缓解气候变化和增强气候意识:

  慷慨接收难民的孟加拉国同时也遭遇了森林砍伐和随之而来的山体滑坡。为应对这一挑战,联合国难民署与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合作,致力于减少大象与人类之间的冲突。

  此外,联合国难民署和IUCN还培训了由难民和接收社区青年组成的团体,帮助他们发现营区内的环境问题,并鼓励他们提出解决方案。

  一组人在儿童、成人及当地领袖(如伊玛目)中开展了关于植树和禁止滥杀动物的宣传教育。

  另一组则致力于改善营区内的废弃物管理和垃圾桶不足的情况,减少环境污染和排水系统堵塞。他们还制作并分发了竹制垃圾桶,并把人们乱扔垃圾的空地变成了花园。

  三、绿化营地与可持续农业

  事实上,在世界各地,联合国难民署正同合作伙伴及难民志愿者一道,共同改善营地环境,促进可持续种植,重建生态系统。

  例如与在卢旺达盖基梅的刚果难民,自2019年以来,一个由14名难民和6名卢旺达人组成的团队开始培育树苗,他们已在难民营内种植了逾3.7万株树,并在接收社区种植了2.6万株。

  四、科技分析与气候适应

  联合国难民署还在利用科技分析气候模式:

  在2022年至2023年期间,联合国难民署与联合国卫星中心(UNOSAT)对非洲15个气候脆弱国家、也门和孟加拉国的30个流离失所安置点和难民营进行了地理空间和水文分析。

  分析聚焦于洪水、干旱和森林砍伐等气候事件,旨在找出那些居住地点处于某种危险之中并帮助制定对策。该分析为如何通过适应措施减少流离失所社区遭受气候冲击的损害提供了宝贵的洞察。这些适应性投资远低于灾后修复的成本。

  五、推动绿色转型

  我们还致力于推动更绿色、更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联合国难民署的气候行动战略计划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18年的基础上至少减少45%。为实现这一目标,联合国难民署需要6000万美元的投资,将办公场所转为主要使用可再生能源。

  联合国难民署拥有一个由领先企业、基金会和慈善家组成的全球合作伙伴网络。我们越来越注重与企业展开全方位的合作,以最大化对流离失所社区的支持与影响。

  我们非常感激各方多样化的合作形式,包括来自优衣库、宜家,以及最近来自亚太地区的索尼、隆基绿能、安踏集团等企业的实物捐赠(如太阳能板)、提供技术专长、培训,以及雇佣难民的支持。

  2023年12月,隆基绿能与联合国难民署签署了全球合作协议,涵盖气候行动、能源公平和绿色转型三大领域。项目第一阶段位于乌兹别克斯坦特尔梅兹的联合国难民署区域人道主义应急仓储与物流中心,现已完成太阳能改造并投入使用。这座700千瓦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站每年将产生约989,993千瓦时的电力,并将减少碳排放量约495公吨。

  我曾见证了学校、学习和社区中心以及水利基础设施的太阳能改造。它给难民和流离失所社区带来了光明——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光明,更是一种希望的象征。在缅甸和孟加拉国,孩子们可以在黑暗中继续做作业,同时在妇女和女孩需要使用卫生设施时,光明可以预防暴力。

  合作共建更加包容、可持续、充满韧性的未来

  尊敬的各位嘉宾,来到中国后,我与一些长期慷慨捐赠的朋友们进行了交流,询问是什么驱使他们支持非洲和阿富汗的难民。他们告诉我,这种“自己淋过雨,就希望为他人撑伞”的精神,深深扎根于他们的文化中。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他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这或许是我们今天齐聚一堂的根本原因。

  气候变化要求我们携手合作,共同承担这份沉重的责任。联合国难民署希望从中国在绿色能源和灾害风险管理方面的丰富经验中汲取智慧。我们期待与慈善组织、私营部门和人道主义机构加强合作,创新并扩大解决方案的实施。共享知识、共享技术——例如扩大与隆基绿能的合作范围——是推动实质性变革的关键。

  再次感谢会议的组织者和所有与会者,感谢你们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坚定承诺和不懈努力。让我们一起创新、合作,共同建设一个更加包容、可持续、充满韧性的未来。

编辑 | 刘子维

排版 | 安   然

京ICP备20230011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386

COPYRIGHT ©1999-2025 ZGCS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