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慈善家 · 2025-01-14
中国慈善家 · 2025-01-14
编者按:
12月18日,由《中国慈善家》杂志社主办、影响力慈善研究院承办、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提供公益支持的影响力慈善年会2024在京举行。天桥脑科学研究院创始人雒芊芊应邀在活动上发表题为“科学创新与慈善实践:脑科学的使命与愿景”的演讲。以下为演讲全文。
尊敬的主持人,各位来宾:
大家好!
感谢《中国慈善家》杂志的邀请,很荣幸能够代表天桥脑科学研究院,分享我们投入慈善事业8年以来的一些思考和探索。
作为中国慈善行业的高峰会议,今天出席的各位嘉宾在不同领域都做出了了不起的贡献,我深感钦佩,也非常期待今后与各位能多多交流。
理解大脑,解放身体,启迪未来智慧
2016年,我和先生陈天桥共同创立了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ianqiao and Chrissy Chen Institute,简称TCCI)。当时,脑科学研究在全球范围内还是一项高风险、高挑战的事业,尤其在中国,很少有民间力量愿意投入其中。但我们依然选择了这条路,不仅是因为它的复杂和未知,更因为它关乎全人类的福祉。
大脑是人类最神秘的器官。我们每天都在用它思考、学习和感受,但对它的运作却知之甚少。我们希望通过支持基础研究,帮助我们理解大脑的奥秘。这不仅能帮助我们“解放思想”,比如摆脱精神疾病和认知障碍,还能改善记忆、睡眠、学习能力,甚至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
我们同时也希望通过脑科学研究实现“解放身体”。换句话说,就是利用大脑的力量控制外接设备,例如外骨骼、机器人或假肢,让身体不健全的患者重新获得相关功能。这些看似科幻的愿景,正在通过科学一步步变成现实。
幸运的是,在我们设立不久,全人类就迎来了人工智能爆发的科技突破,这让我们得以用最前沿的科技手段探索最前沿的科学奥秘,真是何其幸也!经过不断摸索,我们逐渐形成了一个综合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研究,以大脑探知、脑疾病诊疗和大脑增强为三大支柱,强调“全球化”、“跨学科”和“年轻化”为特点的生态体系。
而这一切的起点,源于我们对脑科学发展瓶颈和痛点的深入思考,以及对自己所承担角色的不断追问:‘除了提供资金,我们还能干什么?我们能为科学研究和科学家带来哪些独特的价值?’
“追问”、探索的TCCI生态系统
接下来,我想逐一介绍一下TCCI生态系统中的几个核心构成和重点项目,以及他们各自设立的原因和特色。
大家第一次知道TCCI应该是因为2016年的一则新闻:我们与加州理工学院合作,共同出资3亿美元,成立了加州理工学院陈天桥雒芊芊神经科学研究院。
现在屏幕上展示的是这座研究院的大楼,它在2021年正式开放,目前拥有12个实验室和235名研究人员,由著名神经科学家David Anderson教授领导。研究院涵盖了脑机接口、脑成像、系统神经科学等七个研究中心,营造出多学科协作的独特科研环境。
其中的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中心,专注人工智能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充分利用了加州理工的跨学科人才优势。著名AI科学家李飞飞教授的导师Peitro Perona就是这个中心的第一任负责人。
我们经常被问起为什么选择加州理工?这完全不是偶然的,而是经过了深入的思考和慎重的决策过程才确定的。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脑科学相关的研究在传统高校中大多分布在不同院系,学科人才之间也缺少协作,交流不够、资源分散。而解决复杂的脑科学研究问题必须跨学科,必须进行足够的资源投入。因此谁的理念和我们一致,谁有决心解决这些难点问题,我们就支持谁。
加州理工是我们面试的第三个机构,哈佛斯坦福比他们都更早向我们提交方案书,但是最终我们选择了他们。在对外合作方式的建设中我们秉承两条原则:基本理念要高度一致、方式方法要创新、开放,这贯穿了我们从成立至今的各个层面的合作方案设计,大到机构层面的战略级合作、小到项目和人才筛选。
2017年,我们在上海成立了天桥脑科学研究院转化研究中心,开始与华山医院和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展开战略合作。这两家机构分别作为国家神经疾病,和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为我们支持脑健康领域的科研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其中,2020年,我们在华山医院设立了应用神经技术前沿实验室,专注于 “利用侵入和非侵入脑机接口技术解决脑疾病” 的前沿研究。
我们支持“脑虎科技”研发的柔性脑机接口,被誉为“中国版Neuralink(公司名:神经链接)”,在创伤性植入和长期在体安全性等核心技术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此外,团队还在积极探索聚焦超声技术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以及数字疗法在预防、检测、治疗认知功能障碍方面的应用。
在2021年,我们进一步深化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合作,设立了人工智能与心理健康前沿实验室,研究如何利用AI技术提升精神健康的诊疗水平、甚至进行AI辅助治疗。
在汇报的最后我将通过两个正在进行中的项目来介绍我们和这两个机构的深度合作。
除了选择具有国际视野、兼具前瞻性和开创性思维的战略伙伴开拓自己的慈善事业之外,我们也采用一些常见的慈善方式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这个生态系统,但是每个项目的打造都必须牢牢围绕跨学科、国际化、年轻化的三个基本点。
首先:scholarship(奖学金),我们在2023年启动的“陈氏学者项目”专注于支持具备跨学科研究潜能的青年科学家。
我们在麻省总医院、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和梅奥诊所这三所美国顶级医院选拔出一批致力于将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应用于临床研究的Physician Scientists(科研型临床医生),所有人都必须具有MD/PHD(医学博士/哲学博士)学位,熟悉AI和数据科学并处于职业发展早期。我们为他们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并连接AI科学家,帮助他们进行突破性研究。目前,已有16位陈氏学者从项目中获益。到2028年底,我们将支持53名学者和他们的研究。
第二:教育和培训。
我们在全球创办了一系列跨学科的夏校,开设脑科学与AI和数据科学相结合的综合课程,为青年学生提供专业培训。这个项目始于2022年,我们与欧洲神经科学学会合作,在瑞士举办首届TCCI夏校。
今年,我们将培训计划扩展到了东京大学,明年将覆盖杜克大学的三个国际校区。在中国,我们已连续4年支持冷泉港计算神经科学夏校,为本地学生提供全球一流的跨学科学术资源。
这个项目打破了学科和地域界限,把来自全球、不同专业背景的优秀学生聚集在一起。在一个密集而专注的环境中,他们得以深入交流,相互启发,探索脑科学前沿研究的更多可能性。
第三:prize(奖项),设立奖项也是慈善家支持领域发展的常用方式。
今年8月,我们与国际著名期刊《科学》杂志联合推出了AI驱动科学大奖,呼吁整个学界关注AI驱动科学这一必然趋势,激励青年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应用于科学研究。
我还记得去年大奖筹备时,天桥说:‘未来的诺贝尔奖很可能会颁给AI模型。’没想到,今年10月的诺奖,AI科学家果然成为了最大赢家!这让我们更加坚信,AI是实现科学突破的核心动力。我们期待2025夏季大奖结果的揭晓,以及秋季的首届AI驱动科学大会的召开。
说到会议,TCCI从设立至今已支持了全球超过500场会议,涵盖脑科学、脑疾病、AI和数据科学等相关的各个领域。今年11月,我们联合《科学》杂志的“人工智能与精神健康”系列研讨会在上海召开,吸引了近400位科学家、临床医生和产业界人士的参加。
两周前,我们与全球脑机接口协会联合举办了“BCI Society & Chen Institute Joint Meeting(脑机接口协会与天桥脑科学研究院联合会议)”,首次将这一创办25年的国际顶级会议带到亚洲。此外,我们还自主策划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跨学科会议,比如“美食与大脑”“音乐与大脑”,让看似不相关的领域发生科学的碰撞,激发全新的研究视角和合作可能。
最后,我们还创立了科学媒体“追问”,分享我们对人类迈向AGI之路的深刻洞察。
这也可能是第一个将脑科学和人工智能深度结合的科学媒体。今年,“追问”从文字媒体向视频媒体进一步拓展,运用AIGC(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展现深刻的人类思想,以亲身践行的方式实现了AI和HI的结合。
《灵溪》汇聚《碧海》,科技链接慈善
在研究院生态初步成型的时候,我们仍在问自己:我们还能做什么?
纵观科学史,科学的颠覆性突破离不开技术革命,就像显微镜的发明让我们第一次看到了微观世界,DNA测序技术开启了基因研究的新时代一样,脑科学的发展遇到人工智能的井喷式爆发,为这个领域的突破带来了全新的生机。
过去几年,我们在支持中国转化研究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也逐渐发现一个共性问题:许多科研人员虽然非常想利用AI,也采集了大量宝贵的数据,却因为资源、技术限制难以有效开发这些数据,更不要说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了。
为了解决这个瓶颈,我们在2023年创建了科学数据平台Scientific Data Foundary(科学数据工场),致力于打造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助力科学)数据共享生态。这个平台将汇聚、和开放重要的生命科学数据集,为AI医学模型的开发与训练提供最关键的资源和要素,并帮助临床研究者尽快实现科研突破。
今年11月,天桥在“追问”发布的一条视频中提到,要结合AI和精神健康,训练出优秀的心理医生模型,“让中国人不焦虑、不抑郁、更幸福。”这绝对不是一句空话。
我们的“人工智能与精神健康前沿实验室”在今年启动了《灵溪》项目,这是一项开创性的、以人工智能赋能精神健康的宏大计划。我们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合作,建立了国内首个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真实问诊对话数据集。通过运用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灵溪》将开发智能诊断系统、和个性化治疗方案形成系统。这样的模型将突破传统心理健康诊疗的瓶颈,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心理支持,真正实现医疗服务的普惠化。
同时,我们正在投入资源,与华山医院合作,建设世界上最大的脑电信号数据集,期待在此基础上打造大脑通用大模型,让机器可以直接理解大脑的语言,开启脑科学研究的新纪元。为了给这个项目赋予更深的意义,我们为它取了一个名字——《碧海》,不仅象征着大脑活动的深邃与广阔,也承载着我们用科学技术改善人类生活的无限期待。
8年来,我们见证了越来越多同行加入技术慈善的行列,身边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朋友投入了生命科学领域。这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正如天桥说过的:“做慈善我不怕竞争,同道中人越多越好。”
科学的发展从未是一帆风顺的,但正因为有瓶颈、有痛点,才需要有人纵身一跃,亲自走到科学前线去支持创新、推动突破。天桥脑科学研究院的探索,正是希望在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的交汇点上,寻找突破的可能,用前瞻的视角聚焦核心问题,并大胆实践,提出独特的解决方案。
最后,我特别准备了两段视频,向大家展示《灵溪》和《碧海》项目,期待能够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科学家、人工智能专家、和慈善业的同行加入我们的队伍,一起面向未来,用慈善连接起科学与社会,实现“科技向善,造福人类”的初心。谢谢大家!
编辑 | 刘子维
排版 | 安 然
影响力慈善研究院
2025-01-14
影响力慈善研究院
2025-01-14
影响力慈善研究院
2025-01-14
影响力慈善研究院
2025-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