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慈善研究院
气候挑战下,一场关于“战胜脆弱”的公益讨论|影响力慈善年会2024

中国慈善家 · 2025-01-14

  编者按:

  12月18日,影响力慈善年会2024在京举行。年会共设四场影响力慈善沙龙,首场沙龙以“气候变化下的新社会挑战与公益创新”为主题,跨界探讨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新路径。以下是首场沙龙的精彩回顾。

  热浪、寒潮、暴雨……在气候变化的系统性挑战下,如何帮助人群、文化遗产、自然资源增强韧性,“战胜脆弱”?技术在气候变化中,能发挥什么作用?

  12月18日,影响力慈善年会2024首场沙龙“气候变化下的新社会挑战与公益创新”举办,来自文保、自然保护、社区帮扶、技术研发领域的与会嘉宾从多个维度出发,跨界探讨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新路径。他们的思考涉及文化遗产保护逻辑、自然保护的创新机制、社区脆弱群体的支持网络以及技术驱动的催化式发展。

影响力慈善年会2024首场沙龙现场

  “影响力慈善年会2024”由《中国慈善家》杂志社主办,影响力慈善研究院承办,腾讯基金会公益支持。年会的沙龙环节围绕公益创新、碳中和、民间救助、资助创新设置议题,就慈善公益应对气候变化提出解决方案,开展探讨。

  气候变化的背后是“更多变化”,人们需改变生活方式

  相关研究表明,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升温速率明显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到2030年,中国可能将有1000万至4500万人面临极端炎热和致命热浪的威胁。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秘书长葛燄在会场

  在沙龙引谈主持人、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秘书长葛燄看来,气候变化的背后是更多变化:人口结构、技术发展、城市化进程等各种变化叠加,形成系统性挑战。当气候已成为每个议题的潜在背景,如何提升韧性与管理变化,需要融入各领域的思考。

  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WMF) 中国项目总监李光涵长期从事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当地生态可持续发展工作。在她看来,文物保护始终保持一种“历史的状态”是不可能的。我们不是要做封存式保护,而是去“管理变化”,直面变化带来的影响。不论是文化遗产本身,还是生活在遗产地的人,都需要建立社会和文化韧性。这是近年文化遗产保护界一个很重要的态度。

  李光涵表示,包括WMF捐赠修复的故宫乾隆花园在内,哪怕是国内最顶级的、已经受到所有专家团队的保护和管理的遗产地,面对这些年的气候变化,夏天越来越热,降雨越来越强,之前的保护理念和方法也是要参照温湿度的变化,不断调整、更新和适应。

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WMF)中国项目总监李光涵

  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中国项目首席保护官王会东,长期同自然生态打交道。他观察到,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两者之间是非常契合的,存在很高的互洽。TNC一直在应对这个变化,探索在从事自然保护工作的同时,把应对气候变化的效应发挥出来。同时,探索将基于自然保护的一些方法和手段,同城市、乡村中人的生活方式结合起来,让人们自觉改变一些生活方式,让自然发挥更大的力量。

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中国项目首席保护官王会东

  在社区一线工作多年的四川尚明公益发展研究中心理事长李健强指出,基层群众对气候变化的感知非常具体。一场不合时宜的干旱或暴雨便影响农作物产量、改变生计选择,进而引发乡村结构变化,带来农民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和子女、乡村空心化等一系列问题。与之同时,户外工作者和农业工作者对气候变化是感知最深的,只是他们很少把这种感知和气候变化挂钩。

  如何守护脆弱人群?让一个行动者带动更多行动者

  气候变化下的新社会挑战中,首当其冲的一个课题便是针对脆弱人群的守护。李光涵发现,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很多传统知识和技艺的守护者本身就是比较高的脆弱人群,例如年纪大的老人和妇女,比如很多非遗技艺都是少数民族的妇女掌握的。

  李光涵长期在贵州大利侗寨扶持一个侗族妇女的传统纺织项目,这也是WMF关注的焦点之一。李光涵说,这个项目很重要的一点是结合了传统技艺和当地的材料,利用当地的原料生产方式去做纺织。一是它不污染当地原有环境;二是希望从她们做出的产品和市场对接,体现负责任的消费观,负责任的生产观,可持续生产观和可持续生计。

四川尚明公益发展研究中心理事长李健强

  在李健强看来,守护脆弱人群,最有效公益的方式是激活更多的行动者,这些人多在一线、在县域。全国县域社会组织占所有社会组织数量的3/4,大量一线服务的社会组织在脆弱群体身边服务。

  他表示,应对气候变化,目前主要的困境在于“少部分在思考,少部分人在焦虑,少部分人在研究和想办法,而不是很多人一起参与”。他认为,应将气候变化或者相关背后的需求诉求拆解,嵌入到县域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的工作之中,让他们的主体性得以成长,一个行动者带动更多行动者,这是气候变化行动应对的关键。

  顺应“最自然”的理念,新技术与本土智慧创新结合

  在适应气候变化、提升韧性的公益案例分享中,除了技术的探索,环境生态和传统文化理念也起到了因地制宜的作用。

  李光涵分享了在贵州侗族寨子里做社区公益项目的经历。针对基建选址等事项,很多村民会反复坚持,要考虑到他们自己的风水和传统理念,哪一片山和树林不能动,这是当地朴素的环保理念,要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在的规划理念和技术方法。

  一些项目难以在村子落地,因为村里没有新材料建筑垃圾的降解和处理能力。为此,WMF提倡用传统材料和营造方式,结合一些新的设计方法和技术。村里种树,传统材料就用木材。不改变用地,有助于碳封存。李光涵提出,在文化遗产领域里,讨论技术创新不是完全引入一个新的技术就能解决问题,而是新的技术怎么结合传统知识。有些时候甚至是利用基于社区的低科技、低成本的当地智慧,进行创新性应用。

  TNC所实践的“水基金”模式是另一个生动案例。王会东分享了浙江余杭青山村的经验。通过恢复以竹林为特色的水源地的自然状态,水质从三类提升至一类。由于水环境改善,村民发展民宿、农家乐蓬勃发展,游客蜂拥而来。农家乐和民宿业主愿意拿出5%-10%的营业收入回馈给保护事业,反哺保护项目,形成良性循环。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保护与乡村复兴实现了彼此相促。

  技术创新能否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有更多的联合行动网络

  针对技术在气候变化中发挥的作用,葛燄表示,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期待未来能够支持更多的需求研究,能通过技术或者其他支持,参与到更多的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行动网络中。

腾讯SSV碳中和实验室负责人许浩

  腾讯SSV碳中和实验室负责人许浩指出,气候变化问题是涉及到产业和经济结构显著调整的巨大变化的过程。他分享了一个正在做的“冰川保护”的实验——在冰川上覆膜,来给冰川“盖被子”。这是南京一位大学老师利用辐射制冷技术,将能量聚焦在一定的纳米波段,让冰川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更高的散热效率,延缓冰川的消融。

  目前“冰川实验”在四川阿坝州达古冰川开展。这里是世界范围内最南的冰川之一,冰川消融状况已经非常危急。达古冰川是当地旅游景点,冰川融化了,当地的收入和社区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在许浩看来,技术的进步可以改善气候变化带来的一些问题,但许多气候相关创新技术正处在产业链成长初期,缺乏成熟市场支撑。当科研走出实验室,能否顺利实现技术落地?在这一过程中,为早期技术提供催化型资金,使之与实践相融合,助力创新技术顺利越过“死亡谷”。是当下一个重要发力点。

  冰川保护便是一例。许浩介绍,运用催化型资金保护当地的冰川,既能推动“盖被子”技术进步,又能支持当地社区的发展,并且有望应对未来更广范围冰川融化的现象,为类似气候问题提供技术解决方案。

  在分享案例和思考的同时,与会嘉宾也在探讨跨界合作的可能。

  葛燄对此倡议,将适应气候变化的实践案例进行总结和梳理,并将支持更多行动及需求研究,为气候挑战下的公益行动输出路径参考。同时,搭建跨界合作网络,促进资源流动,带来更多更好的改变。

京ICP备20230011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386

COPYRIGHT ©1999-2025 ZGCS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