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慈善研究院
影响力慈善研究院2024年研究成果发布

中国慈善家 · 2025-01-09

  编者按:

  12月18日,影响力慈善年会2024在北京举行,本次年会主题为“适应与创变:应对气候变化的公益行动和慈善新前沿”。在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举办的本次年会,由《中国慈善家》杂志社主办、影响力慈善研究院承办、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提供公益支持。来自政府、学术界、企业界、社会组织以及境外非营利机构的代表们,围绕气候危机话题展开讨论,近200人出席了年会,120万人观看了线上直播。

  《中国慈善家》副社长、影响力慈善研究院院长王跃春在年会上发布影响力慈善研究院年度报告。

  前两天听徐永光老师讲了两个数字,让我深受刺激:希望工程历时35年,截至2023年底,累计接受捐赠总额223亿元。

  223亿是什么概念?在北京修20公里地铁。这就是慈善公益:论经济价值,微不足道。但这223亿元建了21064所希望小学,资助并改变了728.4万贫困学生的命运,促进教育公平,开启了中国现代慈善事业,其社会价值要怎么计算?

  慈善的价值正在于此:用稀缺且少量的捐赠,撬动更多的资源,创造更大的社会影响力。探寻其中的影响力杠杆机制正是我们研究院的使命。

  影响力慈善研究院的三个关键词

  我用三个关键词来介绍“影响力慈善研究院”是谁?做什么?怎么做?

  影响力慈善

  研究院倡导以成果(成果的三个层次:产出、成效、影响力)为导向,以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社会价值为目标的慈善方法论、实践论,强调慈善事业的系统性、战略性和专业性。

  从慈善家出发的案例研究

  我们研究的慈善家都是民营企业家,从规模、持续、参与、创新四个维度选择出34位研究样本。这些长时间持续、大规模捐赠资金和其他资源,亲身参与并将创新思维带入慈善事业的民营企业家是我们的主要研究对象。

  我们研究慈善家案例的同时,也对慈善家们重点投入的社会议题、机构、项目进行案例研究。

  募-投-管-退(慈善影响力实践框架)

  在案例研究中,我们引入金融业的术语,应用投资管理的4个环节——募、投、管、退,构建“慈善影响力实践框架”,以此观察分析慈善家们的发心、行为与成果。

  这里我重点说一说“退”,退出在投资里的意义就是投资目标的达成。放在慈善事业中,退出就是慈善目标的实现。我们认为广义的慈善就是私人财富投资社会目的,达成公共目标,实现社会价值的投资行为。

  影响力慈善研究院2024年研究成果

  2024年我们研究院给各位师友同仁奉上的是“一道彩虹”。今年影响力慈善研究院开展了7项课题研究,目前这些课题均进入收尾阶段,7本研究报告将从下月起陆续跟大家见面。

  今天屏幕上列出的只是课题报告的执笔作者,还有很多隐藏在幕后的专家、同事、合作伙伴和支持机构,在此一并感谢。没有你们就没有这道彩虹,谢谢。

  一、《样本慈善家影响力观察报告》

  每年的观察报告可以视为慈善家的一张群像。34个样本慈善家名单,是我们按规模、持续、参与、创新4个维度,用2014年-2023年的数据选定的。10年间,这34位样本慈善家的捐赠总额为2352亿元。

  基金会年报上的公益支出是最实在的数据,我们用公益支出来分析慈善家们的慈善行为。10年间,34位样本慈善家关联的46家国内基金会,公益支出累计超过380亿元,项目数超过2800个。

  在不同议题领域,支出金额排名前7位的依次是:教育事业、应急救灾、乡村振兴、健康卫生、科学研究、文化艺术、环境保护。10年间公益支出增长最快的两个领域是科学研究和健康卫生。其中,科学研究从空白到5%,虽然只有32个项目,每个项目的平均资助规模远超任何领域。

  慈善家主动参与和机制化运作成为最鲜明的行为特征。34位样本慈善家的慈善架构呈现出四个特点:

  1、85%的样本发起成立专业机构做慈善;

  2、三成样本慈善家采用境内外慈善机构联动模式;

  3、多类型架构设计确保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

  4、少数样本已经完成协同型集团化慈善布局。

  股权捐赠专章

  从2005年国内第一单股权捐赠至今,我们根据上市公司公告以及公开报道,共记录股权捐赠案例63例,按捐赠时的市值计算总规模达2453亿元。34位样本慈善家中有18位开展了股权捐赠,且捐赠规模占了90%,这就是为什么从去年开始,我们在年度观察报告中增加了“股权捐赠专章”。

  自2020年起,股权捐赠数量持续增长。今年新增7例股权捐赠案例,总规模46.4亿元,100%进入大学和商学院。

  两个数字可以揭示股权捐赠对慈善事业实现永续支持的奥秘。

  一是捐赠股权的市值增长。截至2024年12月2日收盘,63例股权捐赠的最新市值为2624.71亿元,比捐赠时的市值规模增加了172亿元。二是分红。2023年,63例捐赠股权的分红总额超过18亿元。换句话说,在不动股权的情况下,上述捐赠一年为慈善事业贡献了18亿元的现金流。

  今年大成律师事务所、中信证券企业家办公室的律师、分析师也加入我们的研究团队,在专业力量的加持下,选择代表性的股捐个案进行捐赠动机、路径过程、基金会持有方式和捐赠成果方面的研究分析。这些案例也将呈现在今年的报告中。

  二、《王石:行善万里,归来还是企业家》

  群像之外,今年我们完成了两个慈善家超级个案的研究。

  一位是王石。王石不是捐钱最多的,但是慈善家中独一无二的“超级志工”。他先后在50多个社会组织任职,目前仍在34个社会组织中任职,并在其中28个组织担任副理事长以上职务,深度参与决策与管理。其中11家是基金会,里面有一半是他参与发起创立的。

  王石在社会组织的管理风格可以总结为”建机制、定战略、选人才、会放权、重监督、能担责”。王石说“与捐赠相比,企业家做慈善更重要的是贡献管理经验和智慧。”

  三、《何享健家族慈善:乡土情怀的现代演绎》

  另一位是何享健。

  从2010年何剑峰创办第一个基金会算起,何享健家族用了不到15年时间创建了总投入超过209亿元的慈善事业版图,他们称之为“第二事业”。事业虽大,但何家把“低调”写进基金会价值观。因此,我们的案例研究,完全是依托公开信息和外围访谈进行,试图做出一份岂今将这个慈善版图研究得最清楚的报告。

  我们都知道,顺德是制造业集群式发展的中国样本,和的慈善体系借鉴了“产业集群式发展”的路径和模式,从公益人才培养到社会组织培育,从建养老院、医院到建公园、美术馆,打通上下游服务链条,带动顺德公益慈善行业与公共服务领域的整体发展。

  看起来何享健家族的慈善几乎没有离开过广东顺德,回馈乡梓和岭南文化传统是我们看到的“外在”,但从慈善行为与慈善成果看,何享健家族慈善的骨子里却充满了现代性。我们可以从这张版图中找到所有的现代慈善理念、架构、工具和慈善新前沿,说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慈善样本”并不夸张。

  四、《慈善家资助科学研究》

  去年我们完成了《慈善家办大学》的课题研究,慈善家资助科学研究是我们今年重点关注的慈善家议题。这个课题的成果将以总报告+7个案例研究的形式呈现。

  7个案例涵盖了老中青三代慈善家。他们为什么资助科学研究?除了教育背景,他们创办企业的过程与科技发展密不可分,他们是深刻感受“科技”价值并从中受益的人。可以说,慈善家资助科学研究的蔚然成风,是“科技”需求端向“科技”供给侧的一次溯源。

  发布前我问课题牵头人李劲:做完这个课题,你最想表达的是什么?他说:“科学慈善可以并正在改写中国慈善”,并分享了他的5点观察。

  1、慈善家个人发心与国家战略高度一致,着力科学研究而不是技术研发;

  2、资助科学研究凸显科学精神、企业家精神和慈善精神的内在一致性;

  3、投入金额巨大并建设可持续机制,致力于成为耐心资本;

  4、管理方式灵活且创新,对标国际经验和高水准运作机制,有利于提升非营利事业的管理水平;

  5、从解决科学问题到解决科学社会的问题,促进研究生态、科学文化的改善,科学家与企业家的互动,形成更有成果潜力的科学共同体。

  五、《民间救援队案例研究》

  应急救灾是慈善家们资助支出最多的领域之一,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为一线救援的社会力量提供“弹药”。今年是应急慈善写入慈善法并正式实施的第一年,我们想通过这个课题填补民间救援队案例研究的空白。

  据课题组统计,全国按社会组织登记的民间救援队数量多达3922支(不包括企业拥有的救援队或以企业注册的救援力理)。民间救援的江湖确实很大,但小而分散,比如3922支队伍中只有43家的注册资本超过30万元。课题组通过调研访谈选择了10支功能定位不同、各具特色的队伍作为案例研究对象。我们想通过这个案例回答2个核心问题:一、民间救援队在做什么?二、民间救援队要往何处去?萌发于民间志愿热情,快速长成的“救援江湖”,能否在国家正在构建的应急救援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

  六、《腾讯基金会:从数字公益到创新资助》

  腾讯基金会是中国最大的资助型基金会。今年我们有机会全程跟踪研究腾讯基金会的共创式资助项目。这个项目发端于积石山地震中的“宝宝券”。不到一年时间,一张让灾区新生儿家庭买奶粉的数字券演变成了创新资助的一盘大棋:

  腾讯基金会资助并联合行业枢纽型公益组织超15家,就数字备灾和“一老一小”议题下的老人助餐、老人助医、孤独症患者社区融合、肿瘤儿童、流动儿童关爱等十余个子议题展开共创;参与其中的一线社会组织超100个、合作商家超200家;已在河北,四川、云南、北京、广东、陕西等11省份开展项目超过30个,受益人超过30000人。

  在这盘仍在不断迭代的“大棋”中,我们看到,传统的从捐赠人——基金会——公益执行机构——受益人的线性资助模式已被打破,资助者深度参与公益产品的研发、迭代,与政府部门、基金会、公益执行机构共创,让真实的需求被看见,让数字基础设施直接服务于受益人。

  七、《长江公益奖学金项目影响力研究》

  这是一个有趣的小课题。长江商学院的公益奖学金项目始于2007年,面向慈善组织、公益机构提供商学院的奖学金,至今已招收近百名公益生,他们60%以上从业超过10年,大多是秘书长、理事长。

  由于每班只招1个公益生,他们就像一粒种子一样被“种”在了企业家群体中。这样一个项目对公益行业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从个人、组织、行业等多个维度进行了调研。可以看几个数据:

  1、领导力课程是公益生觉得最有用的;

  2、88%的公益生认为商学院学习之后,其所在组织的影响力扩大了;

  3、校友网络的最大好处并不是募资,而是增加了慈善公益组织的合作机会。

  影响力慈善研究院的年度观察

  一、慈善重塑企业家精神

  1、先正名再鼓励,“公益慈善是企业家精神的应有之义”。

  在经济遭遇巨大困难的今天,企业家困难、慈善事业也困难。慈善家们的大额捐赠弥足珍贵,做大慈善资金池是当务之急。

  根据瑞银发布的《全球财富报告》,亚太地区超高净值人士的数量以每年13%的速度增长,到2025年,中国内地将超过欧洲,拥有逾五万名超高净值人士。如何鼓励与支持更多人投身慈善事业?我们做慈善家案例研究,关注他们的慈善行为与慈善成果,首要目的就是为他们正名。

  2、民营企业家们正在从散财式慈善向高度参与式慈善转型,政策法规、行业规则与社会舆论应支持大额捐赠人深度参与慈善事业。

  我们从越来越多的案例中观察到,他们不仅仅捐赠资金,也在贡献时间、能力、人脉、资源。他们创造财富时所获得的成功经验,同样适用于慈善事业。企业家捐赠人对慈善资源的创造性使用,极大地拓展了慈善事业在实践上的边界。

  我们深入研究了作为非营利组织的天桥脑科学研究所与盛大集团转型之间的关系;研究了万科基金会与深石集团在王石的领导下,在碳中和领域的共创。慈善与商业的合谋并非洪水猛兽、暗箱操作,而是可以推动社会进步的阳谋。慈善重塑企业家精神,也在激发企业向善向上、商业向善向上、科技向善向上。

  3、慈善家们的慈善事业应当更加公开、透明。

  我们倡导并鼓励慈善家及其发起的慈善组织,主动披露慈善初心、慈善行为、慈善成果,承担起沟通公众、提升公众慈善认知、传播慈善文化和现代慈善理念的责任。

  二、慈善公益行业正在进入研发时代

  1、面对复杂社会问题,需要“解法”更新。

  妨碍慈善公益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问题仍然是需求侧与供给侧的矛盾。慈善资源稀缺,供不应求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存在公益产品、服务与需求不适配的问题,就像拿着一把打不开门的钥匙。

  当我们在谈论一个社会问题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当我们发起一个公益项目的时候,我们到底要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回应真实的需求?如何达成解题的目标、如果获得影响力?这其实是一个项目乃至资助模式的研发过程。

  以创新“解法”为目的的议题研究将是我们研究院明年的重要课题。

  2、充分发挥慈善公益的催化剂和杠杆作用。

  慈善事业的社会价值远超实际经济价值的特性,决定了慈善的影响力杠杆机制:面对难而复杂的社会问题,让少量的捐赠资金可以催化并撬动更多的社会关注、更多的资源投入、更多的技术加持、更多的政策(社会)倡导和更多的合作共创。 

  传统慈善必须做出改变,单打独斗的局面必须被携手合作、跨界共建的局面所取代,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慈善新前沿。

京ICP备20230011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386

COPYRIGHT ©1999-2025 ZGCS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