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慈善研究院
张謇南通办学|近现代中国慈善家办大学之范例①

中国慈善家 · 2024-11-19

  编者按:

  今年,影响力慈善研究院发布《慈善家办大学》专题案例研究报告,对中西方慈善力量办大学的历史沿革以及近代中国三个办学范例进行了梳理,并以社会力量办大学中的“基金会办大学”为研究对象,选择以企业家慈善捐赠为主要办学资金来源、以非营利性公益办学为目标、以基金会为办学主体的几所大学作为案例进行了研究。

  该报告由曾晶担任课题组组长,曾晶、李洁执笔。恰逢新学年开启之际,近期,该报告的综述部分将以推文形式分四期进行发布,本文为该系列第二期。本篇推文所呈案例报告为删减版,完整版报告有少量纸质版供专业人士登记领取,信息登记链接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1902年,南通商人张謇向两江府提议在南通兴办新式学校,却遭到一些官僚的阻挠和反对。张謇于是联合其他进步士绅,“乃谋自立师范学校”。

张謇 图源/IC Photo

  张謇41岁中状元,适逢甲午海战中国大败,他向两江总督张之洞建议,中国应尽快建立自己的工厂,得到张之洞的授意和支持,在其家乡南通筹办纱厂。张謇奔走苏沪两地招股筹资,仅用时四年便建成纱厂并实现盈利。后来张謇对朝廷和官场日益失望,认为中国“求活之法,唯有实业、教育”,而办实业赚到钱才能让教育成为有源之水。

大生纱厂 图源/澎湃新闻

  为了建设南通师范学校,张謇捐出自己在大生纱厂五年未领的全部薪酬,用大生纱厂的分红加上亲友的赞助落实了办学资金。南通城当时有“富西门,穷东门,叫花子南门”的说法,张謇便选定南门外荒废的千佛寺作为办学地点,以期带动当地的改造。

  他亲自参与设计修建校舍,在开学前一夜还拿着锤子为每个学生宿舍钉门牌。他专程赴日本聘请了十多位老师到学校任教,在日本考察学校建筑、课业内容,测量并记录学生所用桌椅的尺寸,连厕所都仔细查看。张謇对学校施工要求十分严厉,“三十年不要动斧头凿子”,此后遇到台风,周围房屋倒塌,唯独学校的建筑屹立不倒。

南通师范学校 图源/澎湃新闻

  “实业所到即教育所到”,张謇对于职业教育有着超前的眼光,“苟欲兴工,必先兴学”,“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1905年,张謇创办江浙渔业总公司,便力主在附近办水产学校和商船学校。

  “若设商船学校,即选渔业各小学毕业学生,聪明而体弱者令学水产,其强壮者令学驾驶。学成之后,即以渔轮为练习。商船与兵船驾法略同,则渔业与海军影响尤切。中国前途计无亟于此者。”可见张謇的办学理想不仅在培养人才,更着眼于改变“江海商船悉委权于异族”的局面,伸张和保护国家主权。吴淞商船学校建成后几经沧桑,造就了一批优秀的航海人才,被誉为“中国航海家摇篮”,成为上海海事大学和大连海事大学的前身。

  1910年,张謇创办江西瓷业公司,奔走疾呼,经清廷农工商部批准,由直隶、湖北、江苏、安徽等地方政府支持,设立了中国第一所陶瓷专业学校——中国陶业学堂(今景德镇陶瓷大学)。

  1913年,张謇在大生纱厂附近建成我国第一所纺织专门学校——南通纺织专门学校(今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他亲任校长,学制定为本科三年、预科两年,陆续开设纺织工程、丝织、电工、机械等专业,设染色实习所,新中国成立前约四分之一的纺织工程技术人员均出自该校。

  张謇主持创办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还有江苏省立水产学校(今上海海洋大学)、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今南通大学医学院、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和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今河海大学)等,为华东地区乃至全国现代轻工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与人才基础。

南通纺织专门学校 图源/新浪新闻

  张謇推崇“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1907年,他举办通州女子师范学校。他考察过日本的盲哑学校后致信当时的江苏按察使,希望官方兴办盲哑学校,却未得批复。1911年,他又到烟台考察美国传教士办的盲哑学校,后用时四年在狼山建成南通盲哑学校——这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盲哑学校。

  张謇办学期间政局动荡,战乱频发,因政权更替,他屡屡辗转于政商两界,既经营企业,也为民国和北洋政府服务。尽管如此,办学诸事事无巨细均亲自过问。他曾说,“师范乃鄙人血汗经营之地”,“家可毁,不可败师范”。他与弟弟张詧带领家人率先捐款,捐出企业股东给他的分红和奖金,家人过世后的遗产分割必有一部分用于建学校和其他慈善项目,寿辰所收礼金悉数捐建了南通的三所养老院。

  张謇的书法造诣很高,很多人求购他的字。1916年,他先后在南通《通海新报》、上海《申报》上刊登“为残废院盲哑学校鬻字启”,润资所得尽供盲哑学校及残废院所用。去世前一年,他曾公开说,二十多年间投入教育和慈善上的工资和分红高达一百五十多万两,弟弟张詧捐款也多达八九十万两。

  企业的庞大利润给了张謇办学最大的底气。大生纱厂开机后的二十三年里,获得纯利1161万两,1907年开机的大生二厂在此后的十五年获得纯利五百多万两。张謇说服一些股东用企业的盈利长期资助学校,或购买土地捐给学校做校产,他创办的通海垦牧公司开始盈利后,便把450股股份作为校产捐给通州师范学校。

  张謇晚年,军阀混战蔓延到江浙一带,天灾导致原材料大涨,大生纱厂爆发危机。当时张謇扩张心切,投资的二十家垦牧企业屡次被特大台风摧毁,项目全部失败,他被迫把苦心经营三十年的全部企业交给债权人接管。张謇的分红和收入迅速减少,他再次登报卖字筹集善款支持办学和其他慈善事业,原本限定一个月,实际上坚持了两年多,直到去世前两年才停笔。所幸南通师范学校在1912 年民国创立后,因学校“规模宏大,成绩昭著”,被改为“江苏省代用师范学校”,经费由江苏省补助,在校学生由几十人发展到四五百人。

  1922年,为研究和试验乡村教育,学校在南通县近海创设附属垦牧乡高等小学。1923年8月,师范部改设高中师范科及初中,形成了师范学校附属中小学的完整建制。张謇创办的其他学校也随着政权的改变和时代需求,逐步转为公办,获得政府的支持,以不同的形式留存延续至今。

  张謇曾说“国家之强,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实业教育,而弥缝其不及者,惟赖慈善”。他认为“父实业,母教育”,建工厂、学校让市民有学可上、有工可做,城市方能兴旺繁荣,而建助婴堂、养老院、济良所、残废院和戒毒所等慈善事业,则为城乡最弱势群体提供了托底救助。南通因此在当时政通人和,被梁启超誉为“中国最进步的城市”。

编辑|安然

京ICP备20230011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386

COPYRIGHT ©1999-2023 ZGCS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