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慈善研究院
“技术公益”破界前行:助力社会问题的新解法

中国慈善家 · 2024-02-01

  2024年1月8日,由《中国慈善家》和微博联合主办的“恒心至善”2023年度慈善盛典,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

  作为盛典的一部分,《中国慈善家》影响力慈善研究院承办的影响力慈善论坛是当天一大亮点。今年论坛以“破界”为主题,旨在探讨如何打破传统公益圈层,连接不同行业,通过跨界创新推动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

  作为论坛核心环节之一,以“技术公益的正在进行时”为主题的圆桌讨论,汇聚了《中国慈善家》影响力慈善研究院本年度“技术公益”领域案例研究中涉及到的公司与机构的代表。

影响力慈善研究院首席专家李劲
影响力慈善研究院首席专家李劲

  本次圆桌讨论由《中国慈善家》影响力慈善研究院首席专家李劲主持,中国计算机学会(CCF)常务理事、公益工委副主任吴国斌博士,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主任马军,蚂蚁公益基金会秘书长王晓晶,抖音集团企业社会责任部产品与运营负责人罗海岳,滴滴公益基金会秘书长罗真真,围绕“技术如何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创新动力”进行了深入而务实的探讨,共同分享了他们在技术公益领域的实践经验与洞见。

  在当天的分享环节中,各机构展示了他们对技术公益的独到见解和实践技能。主持人李劲在总结时指出,通过深入研究“技术公益”案例,我们发现每个机构都蕴藏着众多值得推广的技术赋能公益方法,这为大家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示。我们深信,技术公益的前景广阔,期待未来能够见证更多的深入交流和合作成果。

  如何理解“技术公益”

  吴国斌:技术公益的三大维度——先进性、向善伦理与普惠实践

中国计算机学会(CCF)常务理事、公益工委副主任吴国斌博士
中国计算机学会(CCF)常务理事、公益工委副主任吴国斌博士

  据吴国斌介绍,中国计算机学会目前拥有大约11万名个人会员,2019年在CCF YOCSEF设立技术公益兴趣组,2022年在CCF设立公益工作委员会。吴国斌主要从三个方面解读“技术公益”:

  首先,是技术的先进性。他强调,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为我们今天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使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例如技术对于残障人士的生活改善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计算机学会层面上,需要不断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法,推动技术达到更先进的水平,助力未来的美好生活。

  其次,应注重科技伦理。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也面临诸多挑战,例如信息茧房、大数据杀熟以及人工智能带来的版权问题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通过计算机学会这样的平台,汇聚更多人的智慧和力量,共同讨论并推动科技伦理向着更加善良的方向发展。

  最后,是技术普惠的重要性。吴国斌以中国计算机学会2001年开始的吕梁振兴项目为例,每年都有几十位学会志愿者前往山西吕梁地区,通过在当地举办计算机科普讲座和培训班,推动当地教育的平等化。

  技术普惠对于中国计算机学会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注点,通过技术普及惠及更多人,促进社会的公平与进步。

  马军:技术无善恶,关键在于运用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主任马军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主任马军

  马军认为,技术之所以被冠以“向善”的期待,主要因为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并无善恶之分,关键在于技术的使用者和使用方式。以核技术为例,这一曾被视为极具威胁性的技术,在经过严格控制和合理应用后,也展现出了有益的一面。

  当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面临的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球性问题,有了新的解决可能。

  然而,技术的双刃剑效应也愈发显现出来,如果不能妥善把控技术发展的方向,甚至可能对人类的生死存亡构成威胁,因此伦理问题就成为科技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考量因素。

  马军认为,科技巨头手握强大的技术力量,对人类未来的发展走向具有巨大影响力,因而更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引导这些技术向善,并将之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马军强调,应该利用技术赋能来规模化地解决社会问题,技术手段的运用尤为关键,技术管理能力和传播能力的提升也非常重要,只有把握好这些,才能更好地践行“技术向善”初心,让技术在公益领域发挥更大价值。

  王晓晶:以普惠为核心,用技术创新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

蚂蚁公益基金会秘书长王晓晶
蚂蚁公益基金会秘书长王晓晶

  王晓晶首先强调了公益的初心。蚂蚁集团无论是业务运营还是社会责任实践,都围绕着“普惠”这一基因,有了这个基础,所有的行动也就有了着力点。

  社会问题多种多样,赋能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提升效率。蚂蚁集团是业务运营还是社会责任实践,核心都围绕着普惠这一初心。

  关于技术公益,王晓晶提出三个方面的理解。

  首先,技术作为新的生产力,能够直接解决具体问题,创造新的公益形式。诸如备受热议的脑机接口,就是用技术直接解决特定问题。包括支付宝等产品的无障碍改造也是,产品本身就在解决社会问题。她认为,作为一家互联网科技公司,把自身业务做好,很多时候就是在践行社会责任、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

  第二,技术提升公益的带动作用和信任之外,还给公益带来了很多新机会,让一些传统问题找到了新的解题方法。例如,随着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涌现出大量数据标注需求。这些就业机会不止在影响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也给中西部一些欠发达县域解决就业难题找到了新路径。

  第三,技术发展要特别关注数字鸿沟问题,不落下任何一个人。

  王晓晶认为,在推动科技进步为人类带来更多福祉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同时思考,如何在技术的发展进程中不落下任何一个人,这也是一份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值得科技行业和公益行业都引起重视。

  在谈及公益的影响力时,王晓晶认为,影响力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乘数效应,能够将目前正在践行的公益理念和行动更好地进行推广示范,形成一种可持续的模式。

  通过这种模式的不断复制和校验,最终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终极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初心的坚持、技术的直接应用、技术的延伸效应以及技术带来的新机遇,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罗海岳:从优化业务与延伸专业能力两个方面推动技术公益发展

抖音集团企业社会责任部产品与运营负责人罗海岳
抖音集团企业社会责任部产品与运营负责人罗海岳

  关于对技术公益的理解,罗海岳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从平台的角度,尽管抖音集团设有社会责任部,但社会责任和向善行动的首要承担者仍应是业务本身。像抖音这样拥有大量用户的平台,优化产品就能带来不错的社会影响,无论是正能量的引导还是公益倡导,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罗海岳强调了平台业务需要关注的一些方面,应针对不同用户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去设计产品。他介绍,去年“世界杯”期间,团队投入大量精力打造了一个无障碍直播间,旨在让视障用户也能获得良好的观看体验。

  另一方面,罗海岳认为应将企业在技术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专业能力应用到与业务不直接相关的领域,通过这种方式解决社会问题。例如,“抖音寻人”就是平台技术延伸应用于公益的一个成功案例。

  罗真真:技术加公益,有高度更有温度

滴滴公益基金会秘书长罗真真
滴滴公益基金会秘书长罗真真

  对于技术公益,罗真真认为,技术往往是前沿的、从小众开始的,而公益内在的是普惠基因。当技术与公益结合时,使得那些原本“高端”的技术得以一种新的方式服务于广大的社会价值。因此,技术公益的核心任务是将技术与普惠的社会需求有效对接。

  在谈到滴滴的出行场景时,罗真真介绍,滴滴的服务是面向大众的出行需求,在技术公益的角度,滴滴更关注的是如何服务好每个人的出行,尤其是那些有特殊需求的人群。借助技术的力量,滴滴致力于让具有特殊需求的人也能够像普通人一样便捷地出行,享受生活的便利。

  公司和机构的“绝活”

  罗真真:以技术为“黏合剂”与“润滑剂”,推动无障碍出行服务的普惠与升级

  罗真真认为,在赋能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当中,技术可以呈现两种“功用”,一个是“黏合”,即通过技术手段将不同需求进行精准匹配和联动。

  罗真真以滴滴的无障碍服务为例进行说明,过去盲人打车需要采取路边扬手的方式,这样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比如不知道是否有车来、来的是什么车等。通过网约车的方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技术手段将需求和供给进行了有效匹配。

  另一个是“润滑”。很多技术在应用上并不只是技术能力的问题,还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滴滴的无障碍服务让盲人能以听的方式使用滴滴下单,通过无障碍订单识别、定制语音播报、服务提醒等技术方式,帮助司机和乘客在找车、上车和下车的过程中,更顺畅地沟通,这也使得乘客和司机更容易达成彼此间的相互理解、包容与支持。

  比如,当一个盲人用户下单后,滴滴通过场景识别技术手段,识别出这是一个经过认证的残疾人用户,这个订单会被标记为无障碍订单。之后,滴滴会为认证盲人用户优先派单,平台也会将无障碍服务信息精准发送给接单司机,包括:主动联系盲人乘客、协助他们上车、下车时帮乘客确认右后方来车等。盲人乘客携带导盲犬时,滴滴也会提前告知司机相关信息,并在完成服务后给予司机一定的奖励,以鼓励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罗海岳:寻人项目延续业务核心逻辑,技术升级助力公益突破

  据罗海岳介绍,抖音的寻人项目与他们先前的业务有着紧密联系,体现了平台从其核心功能向外延伸扩展。以主要产品“今日头条”为例,该产品能根据地理位置向特定区域的用户推送消息,这一逻辑被称为“早知道就好了”。

  其中的核心技术是地理推荐技术,使用这一技术的初衷是为了让特定区域的用户在重要事件发生时,比如小区停电之前,能够尽早获知相关信息并做好相应安排。他们发现这项技术同样可以应用于寻找走失人群,无论是因阿尔兹海默症走失的老人还是失踪儿童,一旦有人发现相关线索,抖音就可以利用这项技术迅速将信息推送给走失地点附近的用户,从而在不打扰更大范围内人群的情况下,提高寻人效率。

  随着这一项目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日益成熟,寻人的成功率也逐步提升,最终演化成为一个独立的公益项目。此后,抖音将这项技术应用于更多场景,如寻找老兵遗骸、两岸寻亲及灾后失踪人员的搜寻等。应用场景不断变化,背后的核心技术也在不断迭代和升级。迄今为止,寻人项目已经成功帮助两万多人找到了失踪的亲人或朋友。

  今年,他们在寻人业务上取得了更多突破,通过自动化处理接收和研判线索等流程,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容量。罗海岳指出,寻人项目与抖音的收入没有任何关系,其背后的支持主要来自于技术和流量资源。

  王晓晶:技术创新助力公益可持续发展,不仅解决旧难题也要注意新问题

  谈及各家技术公益实践时,王晓晶首先举了支付宝无障碍的例子。

  她认为,企业只有坚持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一体化创造,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例如,支付宝一直致力于推动信息无障碍技术的发展,很早就制定了一套针对视障用户的产品开发规范,让视障者也能和健全人一样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他们不仅在数字世界修盲道,也通过技术和平台能力,帮助线下盲道得以修复。

  蚂蚁集团的员工志愿者开发了一个小程序,通过与杭州城管部门合作,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发现身边的盲道遭到破坏或被占用,可以通过支付宝小程序一键上报,信息就会直接传达给城管部门跟进修复。虽然是很小的故事,却是用技术力量解决社会问题的生动案例。

  谈及技术创造的新的公益形式,她以大家熟悉的“蚂蚁森林”为例,通过平台互动方式,“蚂蚁森林”提高了公众对于荒漠化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环境问题的关注。

  目前已有6.5亿用户通过“蚂蚁森林”参与到环境保护当中,将自己的低碳行为与在远方种下一棵树、保护生物多样性结合在一起,王晓晶表示,这是在“蚂蚁森林”诞生之初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是技术的力量带来的。

  随着项目的不断发展,信任成为公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技术也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蚂蚁森林”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帮助用户实时查看树林的成长情况,用户一边进行着自己的环保行为,一边看到了荒漠化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又进一步激励他们更深入地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

  随着技术的发展,很多传统难题有望找到新解法,公益也有了很多新可能。例如,为了解决欠发达地区产业薄弱、在地留守女性等群体就业机会不足等问题,蚂蚁集团、蚂蚁公益基金会联合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AI豆计划”,通过为中西部欠发达县域引入数字就业机会,为乡村人口提供数据标注培训,联合地方政府孵化在地运营社会企业等,助力乡村人口在地就业、发展数字产业。

  截至去年年底,蚂蚁集团“AI豆计划”就已经支持在中西部建立了17个数字就业中心。借此,大量乡村留守女性和返乡大学生等在家门口就实现了数字就业。

  针对银发一族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蚂蚁集团通过“蓝马甲行动”项目,与社会各界一起,协力深入社区和乡村,走到数字助老的“最后一公里”,帮助老年人学会使用智能手机、学习反诈知识,帮助他们跨过“数字鸿沟”,避开“数字陷阱”。三年来,蓝马甲走进140多个城市,落地超过5.1万场活动,4.2万名志愿者“面对面”服务老人累计超过144万人次。

  “技术不仅应该更好地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根深蒂固的难题,还应该解决发展进程中的种种新问题,弥合数字鸿沟,惠及更多的人,增益社会福祉。每个人都穿上‘蓝马甲’,帮助身边老人在数字社会里找到位置。为助老尽一份力,也是帮助未来的自己。这才是数字时代技术进步的不忘初心。”王晓晶说。

  马军:一旦技术将公益项目推至规模化,就需要有更强大的技术支撑

  据马军介绍,不同于科技巨头们将技术应用于公益事业当中,作为一家公益机构,公众环境研究中心面对的挑战是,如何在公益项目当中更好地运用技术,使之为公益事业赋能。

  马军认为,一旦技术将公益项目推至规模化实施阶段,就需要有更强大的技术来加以支撑。他以十年前的雾霾问题为例,当时他们与一批环保组织发起污染源信息全面公开倡议,建议实时公开企业在线监测数据,这些数据被集成到名为“蔚蓝地图”的手机应用中,可是由于数据量陡增,服务器一度崩溃,后来,他们得到阿里云春运团队的支持,服务器才恢复正常运行。

  马军还分享了他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 28)的经历。他旁边坐着号称世界上最大的利用卫星遥感数据监测人为碳排放机构的数据员,该数据员声称拥有数千万条排放数据。然而,当被问及这些数据的来源和准确性时,他却无从回答。

  马军介绍,中国在相关技术上已经取得进展,目前,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监测着全球1400万家企业,并将这些数据展示在电子地图上,公众在电子地图上可以清楚看到每家企业的行业、排放规模等信息。

  通过与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等机构的合作,他们还开发了中国产品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系数库,以及数字化的碳数据核算平台,使得大批企业能够高效、低成本地回应碳数据测算、报送和披露等要求。马军表示,未来如果能够引入空天地一体化技术,他们将可以监测到地球上每个角落的碳排放情况。

  马军还谈到日常消费中的碳排放问题,他表示,希望通过技术准确核算出每件产品的碳排放量。目前对于某些类别的产品,如手机等电子产品和汽车等,已经可以进行相对全面的碳排放量核算。

  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他们甚至可以通过照片识别出具体产品,进而显示出其碳排放量。未来,他们还希望能够自动识别出人们的出行方式,推动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碳足迹,并选择更加低碳的出行方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马军呼吁科技巨头们给予支持和帮助。

  吴国斌:技术公益发展洞察——企业参与增多、技术突破加速、跨界合作共赢

  吴国斌分享了他在技术公益领域的三个洞察。

  首先,他指出企业在技术公益领域的参与度正在迅速提升。通过案例集的整理,他们发现过去四年中,关注“技术公益”领域的企业数量显著增加,从最初每年有20个企业案例入选,到去年入选案例总数70个,其中企业案例39个,比例达到56%,这一增长表明,企业正不断加强在技术公益领域的耕耘。

  其次,从技术突破角度看待各专业委员会在技术公益领域的积极作用。中国计算机学会旗下拥有40个专业委员会,涵盖了语音、图像、大数据、人机交互等多个领域。

  目前,有越来越多的专业委员会正积极推动“技术公益”事业的发展。以人机交互专业委员会为例,他们正在致力于探索如何运用技术在视障领域取得突破,以期提高盲人的生活质量。

  最后,吴国斌谈到跨界合作的重要性。“马拉松”活动中,有公益机构提出“如何高效读取大量ESG报告”的难题,引起复旦大学团队的注意,该团队随后利用大模型技术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

  这种跨界合作的方式不仅实现了公益机构、企业和学术界的共赢,还为解决公益领域的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吴国斌表示,未来期待更多公益机构能够提出实际问题,与计算机领域的专业人士合作,共同推动技术公益的发展。

撰文 | 鲍安琪

编辑 | 安  然

京ICP备20230011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386

COPYRIGHT ©1999-2023 ZGCS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