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慈善研究院
赵国臣:用技术释放善意,要避开四个思维误区

中国慈善家 · 2024-01-23

编者按:

1月8日,由《中国慈善家》和微博联合主办的“恒心至善”2023年度慈善盛典,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作为盛典的一部分,《中国慈善家》影响力慈善研究院承办的影响力慈善论坛是当天的一大亮点。今年论坛的主题是“破界”,即破圈、跨界、创新。研究院发布了《影响力慈善研究报告2023》。

年度盛典上,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爱德基金会、爱佑慈善基金会、马云公益基金会和腾讯SSV健康普惠实验室获得“年度影响力慈善奖“。这是由影响力慈善研究院全体专家评出的奖项,专为在规模和深度上实现了成果影响力的机构而设,表彰他们的慈善公益行动针对具体的社会问题,以成果为导向,以科学实践为支撑,以评估实证影响力,推动社会进步。

本次论坛特别设立“影响力TALK”环节,5家获奖机构的负责人发表演讲,分享各自实践影响力慈善的经验与心得。

以下为腾讯SSV副总裁赵国臣在影响力慈善论坛上发表题为《用技术释放善意,要避开四个思维误区》的演讲实录。

腾讯SSV副总裁赵国臣

 

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好!我是来自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的赵国臣。

我最近在读一本书,讲西方慈善史。里面有这样一个观点, 我想已经成为咱们这个领域的共识,就是公益实践需要冷静的头脑和柔软的人性,缺一不可。

柔软的人性是公益的初衷,这一点毋庸置疑。过去一年大家合作的九月公益节,小红花红遍大江南北,1.2亿人参与,筹集38亿善款,每年都是新突破,无论是参与的机构,还是每个摇旗呐喊的民众,处处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而另一个条件,冷静的头脑,从慈善概念开始萌芽至今,就一直有不同的角色轮流发挥作用。这本书就是从这个视角来讲述这些角色在西方的发展,从最早的十七世纪以前的宗教教廷,到十八、十九世纪的狄更斯、雨果、高尔基等文学家们,再到二十世纪兴起的新闻媒体。

过去十年里,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已经成为公益领域不可或缺的“冷静的头脑”。未来十年AI势必也会为这个趋势再次助力。甚至很多人认为,科技可以无所不能、无所不在了。在公益领域中,很多人也信奉科技万能。

今天,我以从事科技公益的见闻,从另一个视角提出几个大众对科技公益理解的误区,与各位分享。


可持续社会价值,我们简称SSV。我习惯把我们做的事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腾讯公益,这部分很多公益圈朋友都熟悉,今天我就不讲了。

还有一部分是聚焦用科技创新的方式,与社会共创,探索解决关键社会议题的九个实验室。简单而言,和科技公益是一个意思,但更强调系统的共创性和可持续性。

今天要谈及的对于科技公益,大众容易陷入的四大理解误区,我想更多通过SSV近三年的实践来说明。

误区一:技术创新是社会价值创造的“绝对主角”

对技术的一个通常误解是,技术创新应该是社会价值创造的主角和核心,只要技术足够好,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在解决社会议题领域,科技创新确实带来了一些很好的思路,甚至是颠覆性的方法,但一定要有敬畏之心。

我们面临的议题,通常盘踞在全社会努力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都不一定有办法的领域,不大可能有一小撮聪明人一下子就全都解决了。

实际上,面对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这个充满挑战的领域,我们发现,抛开整个社会巨大的运转体系和传统的资源生态,去谈技术创新只能是空中楼阁。

技术只有摆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与传统生态结合,才能发挥它的价值,带来大家期待的结果。

所以,这可能是一个朴素但又非常重要的社会价值创新原则——技术以何种方式进入社会价值系统,与技术自身的创造性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

我们第一次发现和应用这个规则,是在健康普惠领域。

新生儿的先天性心脏病,在医学界和社会学界,都是一个非常受关注的问题。我们都很清楚,一个孩子如果出生后身体存在疾病,这对一个家庭是多么大的打击,而这种疾病如果不能及时治疗,对地区的生产、教育、经济发展,都是一种长期且持续的伤害。

但我们也很欣慰地看到,这个病症目前已经有相对普遍性的解决方案,例如通过周期性的义诊,或者定点医院的治疗。

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既然传统模式已经在做了,而且看上去做得也很努力,那我们还可以做什么?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传统的义诊等模式,在治疗方面是比较成熟可靠的,但受限于地区资源的稀缺性,在低资源地区,很多潜在的患病人群,可能散落在广泛的乡镇和村落里,从筛查到诊断再到治疗,这中间的链接是脆弱的。

这时候我们发现,如果通过数字化的平台技术能力,我们似乎可以为低资源地区所有新生儿,建立一套筛诊治的网络,大家通过手机,就可以追踪到每一个潜在的患病新生儿,实现早筛、早诊、早治愈。

在我们的评估里,这种模式相比传统“义诊”方式,有20多倍的投入产出效率优势。同时根据卫生经济学测算,我们的低资源健康普惠模式,每投入1元,可避免因先心病而导致的损失共31.4元。这些损失在未来都会转化成社会的收益。

我们期待这套基于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创新的低资源健康普惠模式,未来可以进一步覆盖更多人群,更多病种。

如果我们回头看,会发现,在这个模式里,技术并没有替代传统医疗体系,也没有抛开已经存续并稳定运行的社会服务,我们只是在传统模式存在困境的节点上,用技术创新,以最正确的方式接入、提效、催化,对传统资源进行更有效的重组,建立协作机制,共同解决医疗普惠难题,最终让整个社会受益。


误区二:技术应该从零开始,针对社会价值需求“单独研发”

我们通常会认为,需求决定了技术的研发方向。如果要进行社会价值创新,就应该投入人才和资源,从零开始去认真研发和创造。

但实际上,虽然这种模式是存在的,可对于很多科技公司特别是技术创新存量积累相对丰富的公司,做得最多的不是技术研发,而是嫁接技术和重构技术的公益性——如何充分应用手里已有的产品和技术,通过快速迭代,嫁接式服务于社会价值创新,是一种更为有效,也更符合可持续思维的模式。

在这方面,腾讯SSV的银发实验室做过一次很好的探索。我们调研发现,中国的老年人中,约有1.2亿存在听力障碍,但实际上,真正佩戴了助听器的老人,目前只有410万。这两个数字之间的巨大落差,在很多家庭里,实际上形成了一条条沟通的鸿沟。

作为一家科技公司,我们也想过,是否可以从零开始,开发一个质量更好、价格更低的助听产品。

但这会是一条相对漫长,并且需要投入很大的事情。而且更重要的是,这种投入是否存在资源上的浪费和时间上的妥协。中国有那么多的老年人受困于听力障碍,那么,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晚一天推出,就多了一天沉甸甸的等待。

后来我们通过内部共创与挖掘,发现腾讯会议有一款新冠疫情期间服务了很多人的在线会议产品,它的幕后团队在解决会议语音降噪时,开发了一套很成熟、很优秀的AI技术能力。

这给了我们很好的一个启发——基于已有的商业产品或大众产品的技术创新,迁移到社会价值领域,快速建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腾讯会议和银发实验室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推出了天籁 AI 助听技术,通过对行业已有优质助听器企业赋能的方式,实现了技术创新走向社会价值落地的二次提速。

 

现在,这套最早脱胎于腾讯会议语音降噪技术、最终转化为服务老年人群的AI助听器材,已经让很多老年人受益,目前可以实现3000元左右的成本,带来过去万元级产品才具备的助听体验。

误区三:社会价值的技术创新应该更看重“规模和结果”

每一个社会价值议题的终局,都是要更好、更多地改善受众的痛点。那些动辄千万甚至上亿级的规模,往往会更受到大家的关心关注。但如果我们真的走到社会价值的深处,就会发现,技术和创新如果不关注过程的透明和反馈,不关心每一条涓涓细流,那么再大的江河湖海,也可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法真正构建可持续的生态。

而通过科技激发微小善意,带来公益资源的增量,才是社会价值领域的源头活水。

腾讯一直有一个思考,如何通过微信这样的国民产品,真正激发起每一个用户的善意和善行,并持续带来一种可信赖的善意回报,最终形成全民向善的文化原力。

我们最近的一次比较成功的探索,落在了微信支付上。

大家经常使用微信进行支付,去超市买一瓶矿泉水,或者去市场买一斤蔬菜。这是几乎覆盖了所有用户的一个极高频场景。如果通过技术和产品的方式,让善意在这里被激发,那将是一场巨大的社会价值实践。

同时,我们在善意的另一端,链接了很多公益受助人群,例如环卫工人、山村留守儿童。用户可以开启“分分捐”,把每次使用微信支付时几分钱的找零,捐给另一端可能远在千里之外的受助人。

实现微小善意的启动和链接,还远远不是这个项目的全部。点燃一个人的一次善意,有时候并不难,难在让善意持续地发生,最终成为常态,汇作江河湖海。

如果大家也用过“分分捐”,就能直观地感受到:你的每一笔零钱捐出,都会得到及时、透明的反馈:上次买面包时捐出的5分钱,已经和其他人的善意一起,为广西忻城县龙马小学的孩子们安装了一台净水器;而更早一些时候,可能就是上周,你买饮料时捐出的2毛钱,也化作了辛苦的环卫工人一份热气腾腾的早点——你甚至可以看见早餐的具体食物信息。

这些透明的、清澈的反馈,让每一个微小的善意,都被更大的感动所包围,让每一个善行者,有更大的力量和热情,将善意继续释放和传递。

“分分捐”这个故事,其实可以很好地为大家展现,在社会价值创新的毛细血管里,到底蕴含了怎样的能量。

在社会价值的技术创新上,我们看到了更微观的细流,如何用透明化的信息流转,最终汇聚成为汹涌澎湃的社会价值之海。而这种技术思维一旦形成,就会被复制和应用到更多地方。

例如,最近发生的甘肃积石山地震,很多村庄的建筑和基础设施都毁坏了。除了传统的社会化救援之外,我们通过技术能力,让受灾地区保有劳动能力的居民,通过打卡参与“以工代赈”,一边自力更生,投入灾后重建,一边还可以通过劳动获得更多的物质回馈。

每一份善意的付出都被透明地记录,在现实的世界里,它们最终汇聚成一幢幢重新建起的房屋和一条条重新打通的马路;而在更广阔的善意世界里,每一份付出都公平可见,就能让“善有善报”这个道德层面的表达,真正落在实处。

误区四:社会价值是一个长期事业技术和资源的投入,无法要求精确衡量

有人说,社会价值创新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也有人说,社会价值的观察要遵循“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但在资源有限、方法多样的前提下,技术和善意的投入,怎样能够带来最好的回报,我们需要有一些更精确的度量方法。

这无疑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社会价值创新有着非常显著的跨领域独特性,以及长期主义所带来的量化评估难题。

我们需要一把“看得见的尺子”——一套通用的思维模式和指标体系,来牵引多元化的社会价值创新,走向各自理想的终局。

经过SSV几年来几百个社会价值创新项目的实践,结合国内外多个向善评估的方法,我们初步探索出了一个模式和体系,现在我们把它命名为SQI。

SQI,分别对应质量(Quality)、规模(Scale)和影响与进化(Impact)。三个简单的一级指标清晰地指向了横向的价值维度,终局、中期、当年,则是分阶段的纵向时间锚点。

Q的质量标准,要看解题方法的效率是不是足够高。SSV在宁夏试点的“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诊治一张网”项目,通过筛查100%新生儿,并对确诊患儿进行转诊和进一步治疗。如何量化地衡量这套模式的质量?就像前面提到的:相对于传统义诊,这个模式在效率上有着20多倍提升,在卫生经济学上也有着更为显著的回报。

S代表规模标准,看的是解题模式的普遍意义。树立标杆很容易,但复制标杆往往很难。比如我们看到支教这个领域有太多的精彩案例,鲜活感人的支教故事影响着我们几代人。

但最大的传统支教机构每年也仅仅可以支援到200多所农村学校。在数字支教领域,项目不只是提供数字化的远程双师课堂,而是深刻地理解了乡村教育的实际需要,广泛联动从志愿者到教育专家等有识之士一起奉献爱心,推动支教公益行业的数字化升级。现在一年可以覆盖3000所学校,实现每周开至少两堂课的开课频率。

I是Impact,代表影响与进化。我们有个乡村CEO项目,是为振兴中的乡村培养经营性人才,像培养企业家的EMBA一样,系统地为这个群体设置课程、编写案例,形成一套企业管理能力、农村实际条件相结合的培养体系。经过推广,已经成为全国各地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模式之一。

当我们拿起SQI这把“度量社会价值”的尺子,我们发现,一切远大的理想,一切感性的目标,都有可能形成清晰的度量,和从今天通向终局的路径。

技术承载着未来公益发展的想象空间,一方面可以让存量资源变得更加高效,颠覆式的高效;另一方面催生人人公益,集涓涓细流成江河,撑起善意的增量空间。

无论哪种,技术无时无刻不在激发善意的生长,让善意生长成更多可能。

编辑 | 安然

京ICP备20230011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386

COPYRIGHT ©1999-2023 ZGCS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