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慈善家 · 2024-01-19
中国慈善家 · 2024-01-19
编者按:
1月8日,由《中国慈善家》和微博联合主办的“恒心至善”2023年度慈善盛典,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作为盛典的一部分,《中国慈善家》影响力慈善研究院承办的影响力慈善论坛是当天的一大亮点。今年论坛的主题是“破界”,即破圈、跨界、创新。
论坛上,中国新闻社原社长、中国慈善联合会传播委员会主任委员章新新,希望工程创始人、南都基金会名誉理事长徐永光,万科集团创始人、万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石以及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韩璧丞发表了主旨演讲。研究院发布了《影响力慈善研究报告2023》。
王石在当天的盛典上荣获“《中国慈善家》年度人物”称号,《中国慈善家》撰写的颁奖词,准确地描述了万科集团创始人、万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石的慈善历程:
“四十年前,他创立深圳万科,秉持‘让建筑赞美生命’的人文精神,在获得巨大商业成功的同时,也让现代企业文明开花结果;世纪之交,他将目光投向环保、公益领域,成为中国企业家群体履行社会责任、参与社会治理的领军者;
十四年来,他连续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从形单影只到一呼百应,追随者的队伍不断壮大,为应对气候挑战贡献中国力量;2020年,中国政府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70岁的他如同听到冲锋号的老战马,满腔热忱披挂上阵,为双碳愿景下的美好未来尽己所能。”
在“破界·影响力慈善论坛2023”上,王石以《上山下海,不设限的慈善之路》为题,分享了他的慈善公益之路。以下是演讲全文。
各位嘉宾,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
非常高兴站在这样一个讲台上和大家进行交流,我理解的上山下海,除了物理上的概念,更多是意识和观念层面的,非常符合本次论坛的主题,出圈破界。
听徐永光先生的演讲,我被他的气势和底蕴深深吸引。他的身体状态非常好,讲起话来中气十足。特别是在谈到香港公益捐款活动时遭遇的那场官司,让我感到他正气凛然,我在这里很想借这个机会给徐永光先生一点掌声。
徐永光先生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公益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他的“希望工程”,带了非常好的头,我想借这个机会再次对徐永光先生表示感谢。
西藏盲童学校开启的公益之路
说到“上山”,7000米以上的高峰全在亚洲,8000米以上的山峰一定在亚洲,一共十四座,在两个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和昆仑山脉,都和中国关系密切。
2003年,我登珠峰的途中,路过拉萨并访问了一个盲童学校。当时我买了文具、糖果来到拉萨市的一个小院落里,里面有二十多个盲童。我给孩子们分发糖果的时候,他们非常开心。
其中一位名叫久美的盲童仰着头对我说,“叔叔你蹲下来”。我虽然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但还是蹲了下来。他开始抚摸我,从头开始,摸过我的脸,然后对我说,“叔叔你是好人”。
这让我明白他是通过触摸来判断我,感觉我。
从我1983年来到深圳,二十年间,我们的交通越来越发达,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却逐渐疏远了。在拉萨的这个小院子里,这个孩子对蹲下来的我的触摸,让我感觉到了温度,平视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原来居高临下的感觉消失得无影无踪。
一个准备征服珠峰的成功企业家和一个盲童回归了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温暖、平等的关系,让我感觉特别触动。
盲童学校的音乐老师跟我们座谈时提到,把流浪的盲童招到这里来,首先不是让他们学习文化知识,而是要让他们建立自信心。上帝给你关了一扇门,就会给你开另外一扇窗,虽然盲童们的眼睛看不到了,但他们的触觉、感觉、听觉会比常人敏感得多。
自信建立起来后,就会诞生对未来的期许。一位小朋友谈到他将来想成为一名拉萨的出租车司机。老师费了很大力气告诉他盲人不太可能从事开车的职业,这个盲童很委屈地说,“那我将来就投资出租车公司,我当老板!”
如果说第一次的感动是把自以为是的我拉平到盲童的对面,那第二次的感动就来自于这位建立起自信心的盲童,也跟我们一样对未来充满期许。
两个月之后,我从珠峰回到这里,见到了盲童学校的创始人萨布瑞亚·田贝肯,一个只身来到西藏的德国盲女。我跟她承诺,今后每年学校的行政开支我来承担,由此开启了我的公益之路。
久美的嗓子特别好,后来被保送到了拉萨大学音乐学院,现在已经是西藏大学音乐学院的老师了,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另外一个孩子扎拉,先是升任校长,现在也在西藏一个企业家创办的专门辅助弱势群体、辅助盲人就业的基金会担任秘书长。
这是他们的故事,也是我跟他们一起成长的故事。
从半知不觉到不知不觉
我的另一个成长故事跟广告有关。
2000年起为了治疗我的社交恐惧症,我要求自己每年接一个广告,训练自己用极短的时间讲好一个故事。虽然是商业行为,但也跟公益有了结合。
这是2013年我为大切做的广告,一共56秒,完全按照我的要求来制作。
如果不做特别说明,很多人都觉得这就是一个公益广告。
我本人作为形象代言人是有8位数字收入的,大家可能觉得这个收入不少。类似收入再加上我曾经承诺的三分之一的工资做公益,我每年差不多拿出个人的2500万元做公益,跟公司没有任何关系。我的商业形成闭环不断前行,但盲童学校让我有机会跟他们共同成长。
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盲童学校的创始人是谁?
这是一位德国盲女萨布瑞亚·田贝肯(Sabriye Tenberken),小的时候因为眼疾双目失明。在德国接受完高等教育,大学毕业之后出于对藏文化的喜欢,来西藏旅游时发现街上流浪着和她一样的盲童,处境非常糟糕。
所以就萌生一个念头,她要在西藏拉萨创办一所盲童学校。回去之后说服了父母,在西藏旅游的时候认识的一位荷兰小伙子保罗和她一起重返拉萨,建了这所学校。
我后知后觉的公益之路很明显受到了她的影响。
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企业家,在商业与公益的平衡中,我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去平衡的。刚刚我特别表示了敬意的徐永光先生,不仅是他,还有他所在的南都基金会。
南都基金会的创始人周庆治曾经是房地产圈的一位大佬,他创建的南都基金会在公益事业上走在了所有人的前面,给我做了很好的榜样。
说到榜样,虽然我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成为企业家,但企业家们创办的公益活动给我的影响之深,让我记忆犹新。比如洛克菲勒基金会创建的协和医学院,比如香港的邵逸夫先生,在国内很多偏远地区,只要有大学,甚至中学,就有逸夫楼。
再比如李嘉诚先生,为山东大学捐了很多钱,还将以色列最有名的理工科大学——被称为中东的MIT的以色列理工学院(Technion),引进到山东建立了分校。这些不胜枚举的善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在我们这代企业家当中,除了刚刚提到的周庆治,另一位我很佩服的人是刘晓光先生。虽然他已经走了,但是他的精神还影响着中国这一代企业家往前做公益,做慈善,做环保。
梁从诫先生、潘文石教授和他的学生吕植在公益环保方面对我的影响也很深。时间关系仅举一例说明。潘文石教授被称为“熊猫爸爸”,他不苟言笑,基本上不做商业应酬,不与人来往。但在我徒步穿越南极之前他到首都机场送我,而且送了我一封信。
我感到非常意外。在飞机上我打开这封信,信的内容很短,他说:“你现在是社会上的知名企业家,你的影响力非常非常大,如果能把影响力用到环境保护上,用到生态上,对你来讲会更值得。”
我当时还沉醉于已经攀登完世界七大洲了,只差徒步穿越南极北极就完成7+2了。我看了这封信之后明显感觉到我耳根在发热,也明白了为什么他要来送我。我想说,是啊,我可以这样做啊。我就是从这样的半知半觉,走上了公益之路,走到今天有点不知不觉。
我记得我退休的时候请我的团队给我整理一下,查查我的社会活动情况,看看现在自己在多少组织挂职。一查发现,45家!我说一定要减到30家。一个月前我请秘书帮我查一下现在减到多少家了,回复说,现在是52家。搞公益慈善,只要是需要我,特别是跟萨布瑞亚这样为盲童开了一扇窗的“上帝”相比,我觉得我还有潜力,还可以提高效率。
尤其看到徐永光先生刚才那样一种状态,我也愿意和你们一起在中国改革开放45年过去后,第二个45年里,不仅做公益慈善,也要通过“一带一路”走出去。
刚才提到萨布瑞亚是德国人,我见到她第一时间就想到了《纪念白求恩》——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援助中国的反法西斯战争。现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改革开放走出去,也需要我们中国人一起,一块走出去。
谢谢你们!
影响力慈善研究院
2024-01-19
影响力慈善研究院
2024-01-19
影响力慈善研究院
2024-01-19
影响力慈善研究院
2024-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