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慈善沙龙
人工智能对慈善是赋能还是挑战?|影响力慈善沙龙

中国慈善家 · 2023-12-18

  作者|鲍安琪

  人工智能(AI)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关键驱动力。但是,当我们谈论公益和慈善时,AI如何与这个领域有机结合,并不那么明确。尖端技术对公益慈善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带来何种影响?亦或AI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扩大影响力并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8月25日下午,以“赋能还是挑战:人工智能与慈善影响力”为主题的影响力慈善沙龙在《中国慈善家》杂志社举行,多位企业相关领域负责人及行业专家分享了他们的洞察和经验,探讨AI如何为公益事业带来有利影响,以及它所带来的机会和挑战。《中国慈善家》影响力慈善研究院首席专家李劲是本次沙龙的召集人,《中国慈善家》影响力慈善研究院秘书长洪睿主持沙龙。

  以下为沙龙实录,本文使用了人工智能辅助进行撰写。

  嘉宾名单

  (按发言先后排序)

  智源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负责人 倪贤豪

  商汤智能产业研究院创始院长 田丰

  世界互联网大会副秘书长 张雪丽

  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 贾西津

  中国计算机学会CCF公益工委执委 郑妲新

  腾讯SSV副总裁 赵国臣

  浙江敦和基金会秘书长 林红

  上海乐知一心慈善基金会项目总监 廉旭

  友成研究院执行院长 汪亦兵

  滴滴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罗真真

  康盟慈善基金会理事长 柳莺

  前京东公益基金会发起人兼秘书长 马丽波

  ABC美好社会咨询社总裁&总社社长 刘宇晗    

  东西方慈善论坛执行总裁兼CEO 王庆泓

  东西方慈善论坛首席运营官 张睿

  基金会中心网合作发展负责人 吴艾思

  爱尔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张碧波

  壹诺家办创始人 蒋冲

  《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慈善家》社长吕振亚表示,人工智能(AI)为人类带来挑战与机遇,与慈善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有意义的议题。他希望《中国慈善家》杂志能为慈善行业赋能,并利用AI技术加强研究,为慈善领域提供更多支持。

智源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负责人 倪贤豪
智源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负责人 倪贤豪

  智源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负责人倪贤豪带来题为《人工智能的本质特征和最新发展》的主旨发言。他指出,尽管大模型引起了AI领域的广泛关注,但还有许多并行的技术线需要探讨。他强调,大模型的研究并不是近期突然爆发的,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积累。这些大模型在国内外均有深厚的研究基础,但之前在商业应用方面并未受到过多关注。随着ChatGPT的出现,AI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产品化,引发了行业和资本的广泛关注。他还提到,大模型的出现得益于大数据、大算力和强算法的结合。

商汤智能产业研究院创始院长 田丰
商汤智能产业研究院创始院长 田丰

  商汤智能产业研究院创始院长田丰带来题为《人工智能的社会和商业应用场景》的主旨发言。他提到,基础大模型上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开启了“人机共智”的颠覆式创新浪潮,如2000年的互联网一样,新工具、新应用、新终端、新交互层出不穷,虽不完善但充满巨大的潜在发展空间。田丰概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历史发展,从GPT中小型模型的科研创新,到ChatGPT的工程化进步,再到AIGC/AIGS商业服务产品化升级。他强调了大模型的开源生态社区、开放技术栈的重要性,避免封闭式产业链是新一轮AI国际产研合作的共赢原则。目前,AI2.0商业创新在AI领域日益增多,为各种应用提供了工具。尽管通用人工智能(AGI)的科研实现仍需逐步探索,但在短期内,AI正在从知识面广的聊天工具转变为学会执行复杂任务的智能体(Agent)。田丰预测,智能体组成的协同网络正在颠覆较低自动化的app,为人们执行各种各样的任务,成为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产力工具。

世界互联网大会副秘书长 张雪丽
世界互联网大会副秘书长 张雪丽

  世界互联网大会副秘书长张雪丽带来题为《AI赋能公益,开启全球“共益时代”》的主旨发言。她表示,人工智能应用于公益,可以在弥合数字鸿沟,发展公平、包容的数字未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人工智能技术放大了公益的力量,让公益更具广泛性和普适性,提升了公益机构创新能力,拓展了公益行业边界,并催生了新兴公益就业岗位,优化就业结构。张雪丽秘书长认为在倡导智能向善的同时,也要充分了解和把握人工智能特点,促进人工智能与公益的有效结合。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今年6月底启动并发布了爱(AI)公益行动计划,目前项目仍在持续推进中。张雪丽秘书长诚挚邀请社会各界加入,共同促进人工智能向善发展,为社会带来更多福祉。

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 贾西津
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 贾西津

  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贾西津带来题为《人工智能对慈善公益事业的伦理挑战》的主旨发言。她认为尽管AI为公益领域带来了巨大的机会,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并处理其带来的风险和挑战。AI为公益创造的无数美好情景,如AI心理咨询师、人脸识别助力走失儿童回家、远程医疗服务等,为公益活动带来了创新的可能性和更大的影响力。但她同样警示,我们不能忽视AI带来的潜在风险,当涉及个人隐私,例如使用换脸技术进行筹款,可能会引发数字犯罪。此外,当AI面临伦理决策,如“电车难题”,它的“黑箱”决策方式可能导致争议。

《中国慈善家》影响力慈善研究院首席专家李劲
《中国慈善家》影响力慈善研究院首席专家 李劲

  《中国慈善家》影响力慈善研究院首席专家李劲主持了圆桌对话环节,中国计算机学会公益工委执委郑妲新、腾讯SSV副总裁赵国臣、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秘书长林红、上海市乐知一心基金会项目总监廉旭共同就“人工智能浪潮来袭与公益慈善组织的应对思路”议题,从如何看待该现状、如何理解AI和公益的关系、如何应对挑战的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计算机学会CCF公益工委执委 郑妲新
中国计算机学会CCF公益工委执委 郑妲新

  中国计算机学会CCF公益工委执委郑妲新认为,尽管AI为公益带来了巨大的机会,但如何确保技术解决方案与真实用户需求相匹配仍然是一个关键问题。“技术和公益之间少了一个产品经理”,郑妲新说。她介绍了CCF从2019年发起技术公益兴趣小组到2022年正式成立公益工作委员会的发展历程。从2020年开始,CCF每年都会在CNCC中国计算机大会上举办技术公益跨界论坛并发布年度优秀技术公益案例集(目前最新一期案例集正在征集中,欢迎点击链接了解),三年来共入选了200多个代表案例,吸引了100多家企业、公益机构和科研机构参与。她认为,AI的核心价值在于降低成本、辅助决策,从而提高效率和优化用户体验。在公益领域,服务对象有两类:受益人(用户)和捐赠人(客户),两者对公益活动的期望存在差异,导致公益机构面临如何平衡双方需求的挑战。对于公益机构,筹款是一个重要的任务,例如通过预测捐赠行为可以优化筹款策略,AI的预测和分析能力可能对筹款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腾讯SSV副总裁 赵国臣
腾讯SSV副总裁 赵国臣

  腾讯SSV副总裁赵国臣认为,AI不仅可以解决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还可以为公益事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创新。他分享了腾讯如何用AI技术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在医疗健康领域,先心病筛查项目,通过AI听诊技术,县级妇幼保健院现在能提供与专家相当的诊断效果;在生物保护领域,AI被用于识别雪豹,大大提高了识别效率;在文化保护领域,AI技术被用于甲骨文识别和三星堆考古拼接,极大地加速了传统的工作流程。除了这些创新应用,他还强调了AI在公益领域的辅助角色,如使用智能回访工具来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整体而言我认为(人工智能对公益慈善)还是赋能的,当一个新技术到来、所有的行业都在迎接它的时候,我们更要看到它对这个世界、这个行业带来的正向的变化,在忧虑的时候先做正向的事情”,赵国臣说。

上海市乐知一心慈善基金会项目总监 廉旭
上海市乐知一心慈善基金会项目总监 廉旭

  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秘书长林红认为,公益组织除了要思考AI对现有的业务有什么助力以外,更应该关注技术进步带给社会的挑战,寻找解决方案。她指出,AI对社会结构的冲击是巨大的。工业革命以来,教育系统逐渐让人们更“标准化”、更像机器。如今随着AI技术的进步,例如ChatGPT,它可以替代标准化的文书工作,释放了人们的劳动力,这是一个好事情,同时也提出一个新命题:那么人应该做什么更有意义的事情?人应该怎样组织在一起?而且从短期来看,一定会有很大一部分人面临失业、技能重塑、再就业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面临巨大的心理冲击。针对这些可预见的社会性问题,敦和基金会做了战略调整,一方面聚焦于经学研究,探索智慧的源头,寻找精神资源;另一方面,关注中低收入的脆弱人群,从解困和发展两方面,探索协同社会力量、企业、政府,帮助他们建立安全网,以及发展面向未来的能力。公益组织的价值在于传递温度,点亮人心,让人更像“人”。

友成研究院执行院长 汪亦兵
友成研究院执行院长 汪亦兵

  在自由讨论环节中,友成研究院执行院长汪亦兵对AI在公益领域的未来表达了乐观态度,并鼓励更广泛的应用和创新。他强调,AI具有普惠性,特别是AI生态中开源具有重要价值。汪亦兵认为,开源是人类历程中最大的公益,为互联网和AI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基础。关于中国公益领域和AI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现在在社会企业领域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利用AI来解决社会问题的尝试,但就公益领域本身建设中的AI实践尚未开始。他进一步分享了友成基金会在AI探索方面的尝试,其一是探索建立垂直领域的知识库和生成式的AI应用,其二是如何运用AI进行社会价值评估中的智能数据抓取和数据判断,指出原先的方法效率低下。他也期待专门用于公益行业这个垂直领域的知识库能被早日训练出来。

滴滴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罗真真
滴滴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罗真真

  滴滴公益基金会秘书长罗真真分享了滴滴如何使用技术和服务,为盲人和导盲犬使用者提供无障碍出行服务,她认为,虽然技术可以提供数据和经验,但真正的洞察需要人的智慧和情感,因此真正的公益不仅仅需要技术赋能,更多的还需要关注人本身。

康盟慈善基金会理事长 柳莺
康盟慈善基金会理事长 柳莺

  康盟慈善基金会理事长柳莺提出,很多公益项目的不同场景中,如教育、信息甄别、供应链管理、翻译等都可以通过AI 和其它先进技术,更好地赋能和服务。柳莺认为,尽管有许多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手册,但由于受时间地理限制等因素的影响,缺乏有效的传达方式,这些教育资源常常未能真正传递和帮扶到目标人群。她希望通过AI和其它先进技术,更好地为乡村教师和儿童提供教育等服务,弥补这一信息断层,实现真正的公益赋能。

前京东公益基金会发起人兼秘书长 马丽波
前京东公益基金会发起人兼秘书长 马丽波

  前京东公益基金会发起人兼秘书长马丽波提到了资本和技术的强制进步属性,她强调,这种进步加速了社会阶层的固化和撕裂。当机器人可以替代低价值的劳动力时,农民工和手工服务业的人可能会成为更加边缘化的群体。她认为,公益的目标不仅是帮助弱势群体,更重要的是,当技术进步的速度过快时,公益的作用是确保人类的灵魂能跟上前进的脚步。

ABC美好社会咨询社总裁&总社社长 刘宇晗
ABC美好社会咨询社总裁&总社社长 刘宇晗 

  ABC美好社会咨询社总社社长刘宇晗认为,人工智能有潜力成为公益组织低成本、高效率、个性化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帮助他们更好地服务受益人。他指出,尽管商业领域有众多定制化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但公益组织往往缺乏资源和专业知识进行相应的开发和整合。刘宇晗提到ABC正在进行的数字化公益尝试,如通过对SaaS(软件运营服务)软件的定制化配置满足不同机构的个性化需求,未来也有希望延展到人工智能工具上。

东西方慈善论坛执行总裁兼CEO 王庆泓
东西方慈善论坛执行总裁兼CEO 王庆泓

  东西方慈善论坛执行总裁兼CEO王庆泓从东西方跨文化公益慈善互鉴的视角讨论了AI的影响。他分享了自己2019年在梵蒂冈参与“AI与善的关系”主题论坛的经历与观点,强调东西方对AI在公益慈善发展中的关注点有所不同。西方较多的讨论是在“道”的层面,即伦理和哲学,国内目前讨论较多的更偏重于“术”的层面,即如何将技术应用于实际工作之中。王庆泓博士指出,尽管技术和商业有其独特的驱动力,公益慈善的核心仍然是弘扬人文价值。他鼓励公益组织以试验与实践先行探索可复制的成功模式,进而推动政府政策倡导以实现规模化效应,但同时强调,值得公益慈善界持续思考与践行的是在推动科技高速发展过程中能够始终坚守人的核心价值。

基金会中心网合作发展负责人 吴艾思
基金会中心网合作发展负责人 吴艾思

  基金会中心网合作发展负责人吴艾思指出,与银行或金融业的规范化数据不同,公益行业关注的社会议题繁多,导致行业本身的数据内容差异大;而且由于不同组织的数字化能力不同,行业数据质量也参差不齐。她提议,为了更好地利用数据,基金会可以考虑开源一些非隐私数据和经验,与其他组织分享。此外,考虑到公益行业的特点,建立公益领域专门的AI平台可以帮助各基金会更好地共享数据,有效地解决特定的社会问题。

  《中国慈善家》杂志社副社长、影响力慈善研究院院长王跃春为沙龙做总结发言。她以“人源于自然,AI源于人”为出发点,强调AI的核心目的是造福人类,而不是主宰人类。王跃春指出,公益慈善的本质是“爱人”,因此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要回归到对人与社会的关切上。公益慈善组织当然要利用好AI的赋能,但更重要的是承担起观察、研究、行动、倡导的责任,应对AI对人的影响、对社会伦理的挑战,确保人之为人,让AI造福人与自然。

  本次沙龙的实况收录在“中国慈善家”和“腾讯基金会”视频号的直播回放中。

京ICP备20230011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386

COPYRIGHT ©1999-2023 ZGCS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