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中国医疗救助服务体系报告发布 大病筹款平台、医务社工等多方救助成趋势

中国慈善家 · 2025-04-23

   近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主办、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协办、北京水滴汇聚公益基金会公益支持的“医疗救助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实践、展望”研讨会在京召开。水滴筹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等医院代表、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代表等各方就“共建共创医院内医疗救助服务体系”开展了圆桌研讨会。

“医疗救助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实践、展望”研讨会现场
“医疗救助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实践、展望”研讨会现场

  会上发布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编写的《中国医疗救助服务体系的建设进展与展望》研究报告。报告认为,建设中国特色的医疗救助服务应积极推进医疗救助及服务的法治化进程,明确政府部门、医院、社会力量的救助责任和协同机制,建立由政府主导、医院和社会力量参与的联合救助服务机制和医院场景下医疗救助服务体系,推动效能最大化。

  在圆桌讨论阶段,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医药卫生技术评估与创新发展部部长顾雪非认为,医疗保障的目标在于机会均等而非待遇均等,医疗救助的作用并不会因保障水平提高而削弱,反而需要深化发展,许多慈善项目的有益探索最终可能融入政策保障。在顾雪非看来,医疗救助正经历从单纯费用补偿向服务供给的转变,而公益慈善力量在主动发现需求、提供非经济支持上拥有独特优势。

  此外,研讨会现场还展示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医疗救助服务实践典型案例。海南省医保局四级调研员陈鹏介绍了“海惠帮”的创新实践。作为全国首个省级多层次医疗救助示范区,“海惠帮”由海南省医保局牵头,联合17家单位共建。而以水滴筹为代表的大病筹款平台,则发挥平台技术与产品优势,与政府协同探索以数字化平台为基础的区域大病救助新模式,提升救助资源和服务的可及性。截至2025年3月23日,已有2132名患者获得救助,2132名患者的多层次医疗救助总金额达4338.19万元,其中包括水滴筹1440.07万元。

  水滴筹业务负责人翟羽在研讨会现场也表示,医院是医疗服务的第一场景,平台用户在这个场景中最为集中,且对医疗救助相关的服务有诉求。平台希望能够参与政府牵头的多层次医疗救助工作,链接政府、慈善组织的多元救助资源,与医院协同在院内建立新的救助服务标准,让患者得到更好的救助服务支持,合力化解困难患者费用负担。截至2024年12月31日,有340万大病患者在水滴筹发起筹款,获得4.7亿爱心人士的帮助,累计筹款675亿元。2024年12月,水滴筹被民政部指定为个人求助网络服务平台,平台也一直秉持开放的心态,希望与各方共创大病救助服务新模式。

  来自医院一线的实践同样引人关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病友服务中心(医务社工中心)主任廖伟锋分享了湘雅自1922年开始的救助服务传统,以及当前整合了病友服务与医务社工的非临床服务体系。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社会工作部部长陈艳舒介绍了医院如何应对粤西地区慈善资源相对匮乏的局面,通过与广东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水滴公益等合作,建立了大病救助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对困难患者救助和帮扶的资源整合能力。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政府部门、医院、社会组织和企业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交流平台,也进一步凝聚了行业共识,为持续推动中国医疗救助服务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水滴公司也将持续参与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发挥技术优势与社会力量的补充作用,让大病救助更加精准、高效、智慧和可持续。

值班编辑:张旭

京ICP备20230011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386

COPYRIGHT ©1999-2025 ZGCS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