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慈善家 · 2025-03-13
中国慈善家 · 2025-03-13
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民生的重要性尤为凸显。在政策取向中,第一次提出“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要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在今年的政府工作任务中,更是首次写入“普惠性、 基础性、 兜底性民生建设”,并就今年政府工作任务做出详细部署。
就在3月9日的两会新闻发布会上,民政部部长陆治原对普惠性做了详细解读,他表示,传统意义上,民政工作主要面向特殊困难群体,保障基本民生需求,属于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具有保基本、兜底线的特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顺应人民群众的需求变化,逐步扩大相关民生保障政策覆盖面,有序推进民政民生保障由兜底性、基础性向普惠性发展。
陆治原将普惠性民生建设归纳为四个转变,即保障对象从特定群体向更多需要帮助的群体转变;服务内容从物质保障为主,向物质救助、社会服务和精神关爱兼顾转变;要素保障从主要依靠政府,向以政府为主导,积极发挥市场、社会等多方力量作用转变;手段方式从传统服务方式向数智化、标准化方式转变。
针对普惠性民生建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开出一份任务清单
教育
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提升县域高中质量,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
就业
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推进扩大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加快构建技能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 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让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
医疗卫生服务
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推进编制动态调整,建立以医疗服务为主导的收费机制,完善薪酬制度,优化绩效考核。
社会保障
推进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强化失能老年人照护,加大对老年助餐服务、康复辅助器具购置和租赁支持力度、扩大普惠养老服务、推动农村养老服务发展。
制定促进生育政策,发放育儿补贴,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
加强困境儿童、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关爱服务。
在加强普惠性的同时,依然要夯实基础性、兜底性的民生保障。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儿童关爱服务、残疾人服务等作出了明确部署。
促进脱贫人口、农民工就业,强化大龄、残疾、较长时间失业等就业困难群体帮扶。
做好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提升残疾预防和康复服务水平。
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也即将开展。做好民生建设,稳步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不仅关乎社会公平正义,关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要求,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作者:小慈
图片来源:IC
图片编辑:张旭
值班编辑: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