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气候大会在妥协中出台纲领性文件,能源转型箭在弦上

中国慈善家 · 2023-12-13

全球盘点褒贬不一

  2023年11月30日,阿联酋迪拜,《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开幕式。

  经过十七八个小时的“加时”谈判,迪拜当地时间12月13日11时,第二十八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的正式文件终于通过。

  从多个角度来看,这届大会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是疫情后的第一届气候大会,也是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届,来自195个国家的近十万人注册参加。

  今年也是《巴黎协定》出台后,进行第一次“全球盘点(Global Stocktake,GST)”的年份。在COP28上,各国必须对过去8年的气候行动成果进行梳理,评估各国履约进展。

  它还是一次在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阿联酋举行的会议,这使得本届大会在开幕前就遭受到来自各方的质疑,认为在“削减化石燃料使用”的关键议题上,主席国并不能展现合理的立场。

  出人意料的是,本届气候大会一开始便给出了令人惊喜的信号。在开幕的第一天,阿联酋即做出重要表率,宣布将向“损失与损害”基金内注资1亿美元,也随即带动了更多发达国家做出注资承诺。

  然而,在高调开局之后,COP28还是一度面临时间大幅拖延、力度险些降级的情况,所幸最终的盘点文件不负期待,被视为给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信号”。尽管如此,我们还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全球气候行动仍然面临着复杂难解的现实问题。

全球盘点:回顾成果,锚定方向

  COP28主席苏尔坦·贾贝尔在12月13日的“加时”会议出场时,显得十分疲惫。他透露,主席团和各方代表已经为达成共识熬过了一整个晚上。在最终的GST文件落槌通过时,他终于表达出自己的振奋。

  “这些天,很多人都说,这次全球盘点可能完不成了……最终的文件,是建立在共识的基础上,由包容性为其注入强劲的力量。这是一份历史性的文件。我们首次在减少甲烷、温室气体排放和化石燃料上给出了表述。”

  全球盘点,是这次大会的重头戏,也是最大的看点之一。2015年12月,在巴黎举行的COP21上,197个国家共同通过《巴黎协定》,这也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指导全球气候行动的纲领文件。但协定中的内容如何实施、细则如何界定等具体问题,直到2021年的格拉斯哥气候大会才基本被谈妥。也就是说,光是让《巴黎协定》真正落地,把复杂的气候分议题一一讨论清楚,就用去了6年的时间。

  《巴黎协定》的总目标,是大幅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将本世纪全球气温升幅限制在2℃以内,同时寻求将气温升幅进一步限制在1.5℃以内的措施。协定以五年为一个周期,要求缔约国每五年提交一次自己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NDC)——即根据国情自主确定的气候行动计划——以令世界合力抵达《巴黎协定》的最终目标。2023年进行第一次全球盘点,此后每五年一次,评估各国NDC的完成情况,并确定整个世界达成气候总目标“进度条”的情况。

  本届最终通过的GST文件首先重申了《巴黎协定》的目标。它强调,如果升温为1.5摄氏度而非2摄氏度,世界所经受的气候变化影响将会小得多。因此,缔约国应有决心,为达成“1.5℃”的目标而竭尽全力。

  文件也指出目前的气候变化行动进程仍然缓慢,危机紧迫性十足。如果按照目前的进展,本世纪的升温幅度将达到4摄氏度(而会前联合国方面的预估数字则为3℃)。目前,全球87%的GDP已经被囊括在各国NDC的碳中和、净零排放等计划中,而这为控温2℃以下的目标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根据各国NDC的综合盘点结果,2030年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水平预计比2019年降低5.3%。

  文件对一些焦点问题给出了较为明确的措辞。它敦促各国在2030 年前,实现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加至三倍的目标,并将全球能源效率的年均提高率翻一番;要加快进程,以逐步减少“未经减排(unabated)”的煤电使用;还要在能源系统中以公正、有序、公平的方式过渡到不使用化石燃料,在关键的十年周期中加快行动,以便科学地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

  “提出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量提升至三倍、能源效率提升两倍,这些都是非常好的信号。”国际环保机构绿色和平中国总负责人袁瑛向《中国慈善家》表示,“但目前的全球盘点决议还缺乏具体的实施路径,以及一些量化的目标。”

  贾贝尔也在13日的“加时”会议上强调,如何具体地落实这些共识,是更重要的事情。“任何协议都只有执行出来才叫有效。行动才能代表我们,而非仅仅纸面上的话语。我们必须将这份协议转化成实际行动。”

淘汰还是减少

  整整两周时间内,GST文件经历了数次大幅、详细地修改。每一版草案中,单个条款基本都给出了多个表述供选择磋商。有的考虑到争议,甚至给出了四五种不同的措辞。

  英国气候行动政策与科学研究网站碳简报(CarbonBrief)一直在密切关注草案的调整。他们提醒,任何一个词汇的选择,都可能导致条款的约束性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也是为什么2021年格拉斯哥COP26的最终文件措辞出现了争议——在文件发布的最后时刻,主席团把“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的表述修改为了“逐步减少”,被视为大幅降低了本议题的执行力度。

  2023年11月22日,德国萨尔茨吉特,萨尔茨吉特钢铁公司工厂的钢烟囱排放出大量水蒸气和废气。第二十八届联合国气候大会将在迪拜举行,与会成员国对逐步淘汰化石燃料使用的规划要求越来越高。

  化石燃料、能源转型,仍然是本届大会争议最大的问题。

  “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的表述,要求各方必须逐渐淘汰煤炭、石油、天然气这些传统能源,最终实现可再生能源100%覆盖。

  而现实问题是,全球仍然高度依赖煤炭能源。其中,发展中国家尤其严重,煤炭发电可达到国家能源的50%以上。他们的主张是谨慎对待“淘汰”煤炭能源的表述,因自己的发展时间更短,不应当承担比发达国家更大的气候责任。

  本次会议上,中方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曾谈及化石燃料的现实困境:“我和一个石油生产国的部长做了谈话,他对我说,他的国家80%到90%的收入,都依赖石油。如果我们逐步淘汰包括石油在内的所有化石能源,那么这样的国家要如何生存和发展?”

  “现在谈判当中最大的焦点问题,就是如何对待化石能源的问题。可能这个问题解决了,COP28的很多问题就好解决了。”解振华在中国角的发言中表示。

  12月8日,也就是气候谈判进入第二周时,曾更新发布一版GST草案。其中,在化石燃料相关条款上,足足给出了四种表述。

  它首先推翻了前一份文件中的强硬简介说法:“有规制地、公正地逐步淘汰化石燃料。”

  新给出的四种选项,首先是“使用最前沿科技,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第二种选项更加详细,“使用最前沿科技,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1.5摄氏度目标、巴黎协定的原则和条款的指导下,逐步淘汰化石燃料。”

  第三和第四种选项,则使用了COP26文件曾出现的“未经减排(unabated)”一词。这一词汇也保留到了最终的文件中。

  “未经减排”的化石燃料,指的是未经碳捕获等清洁技术处理,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等仍像从前一样排放至大气中。把这个定语加进“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的表述,意味着只要让燃料燃烧经过处理、不产生新的温室气体排放,就可以继续合法使用。不过,具体何种清洁技术才能被采纳为“经减排”,学界仍有争议。

  这有两方面的意味:一是默认了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二是为发展中国家开了一个口子,在面对化石燃料的硬需求情况下,寻找可能解决排放问题的技术路径。

  草案在这之后又经历两次修改,“化石燃料”上的松紧绳也被来回拉扯。《卫报》披露了大会倒数第二天晚上的闭门会议场景。面对化石燃料这个最大争议点,当时,各国谈判代表仍然有着巨大分歧。

  沙特阿拉伯、卡塔尔、玻利维亚等石油天然气出产大国,对强硬的措辞表示了激烈反对。他们主张:“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表明,人类在2050年前就必须要淘汰所有的化石燃料才能生存。”“会议文件最终如何表述,会影响发展中国家的权利。我们需要的是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而非直接淘汰它、让它消失。”

  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以及萨摩亚等小岛国则不接受削弱、妥协的文案版本。“仅仅‘减少’化石燃料使用,将不可能达到控温1.5摄氏度的目标。”萨摩亚代表表示。

  本次大会主席贾布尔,也是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的领导人。尽管这一身份让他受到不少环保组织的质疑,但他一直坚称,应当将各方都囊括进最终的讨论,才能找到一个共同的行动目标,而非是单纯地批判任何一方的立场。“各个代表的经验和其所代表国家的国情都有合理之处,都会得到考虑。我们不会忽视任何人。”他在会议中表示。

  但他同时提到,虽然妥协是必要的,但“宣布寻找共识失败,或者给气候雄心泼冷水,均不在本次会议的考虑范围内”。

  最终版文案的反应褒贬不一。一些声音认为,不对“淘汰”化石燃料做出承诺是危险的,且文件对“2025年碳排放达峰”的目标没有给出规定;另一些环保机构对GST成果给出了一定的肯定,认为最终的文件舍弃了更加强硬的措辞,做出了一定的妥协和平衡,但推动了共同前进的可能性。

  袁瑛认为,通过大会决议的文案进一步强调了减少化石能源依赖,大规模提升可再生能源的装机和能源效率的全球共识,尤其针对逐步淘汰化石能源表达了前所未有的积极和令人振奋的信号。“COP28这一里程碑式的进展,无疑将进一步助力中国已蓬勃发展的可再生能源,加速煤电替代,实现中国在2025年前电力部门达峰,全社会范围内在2030年前尽早实现达峰的目标。”她表示。

  但她同时提醒,即使缔约国各方在分歧中逐渐达成共识,但不应忘记目前气候危机的紧迫性。“我很难把这次会议形容为乐观或成功,因为比起气候变化的紧迫和危机,我们做得总是不够快、不够多。”

共识和争议

  COP28本有一个提振士气的开始。

  在第一天的开幕会议上,主席国阿联酋迅速宣布,向上届气候大会敲定设立的“损失与损害”基金中注资1亿美元。随后,德国也做出1亿美元的承诺,意大利、法国分别注资1.08亿美元。美国、日本、英国、丹麦、爱尔兰与欧盟、挪威、加拿大、斯洛文尼亚也都有一定注资,目前,总基金池超过7亿美元。

  这支基金的设立是为了促进“气候公平”。历史上,导致全球升温的排放,多来自发达国家的长期工业化历程。但如今承担极端天气破坏、经济损失更严重的,却是还未完成高度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发展中国家集团提出设立这支基金,目标为每年1000亿美元,由发达国家进行注资,基金将用于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损失与损害的过程。这一议题对于国家面积小、经济体量小、应对灾害能力差的一些岛国尤其关键。

  2023年11月25日,肯尼亚塔纳河县图拉,居民穿过被暴雨破坏的道路。

  尽管一些环保人士和气候变化组织联盟认为,7亿美元的资金体量,对于脆弱国家面对的气候灾害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袁瑛也提到,千亿美元的气候资金如何落实,以及未来的资金安排,都缺乏更明确的规定。

  但是,在近几届大会决定缓慢、讨论周期长的背景下,这样的动作,已经称得上是激动人心。毕竟,全球气候危机形势已经非常严峻。在盘点开始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即发布一份数据,敦促温室气体排放最晚也必须在 2025 年之前达到峰值,且需要在 2030 年之前下降43%,才能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C之内。

  这便要求本届气候大会必须做出行动计划,且是大刀阔斧的计划。

  世界迫切看到改变。在走出前两届大会的疫情阴霾后,本届大会的报名人数创下了历史新高,达97372人。今年,中方的注册参会人员也达到2800人左右,是去年的近五倍。

  在会议开始前半个月,中、美两个大国也就气候问题释放出积极信号。今年11月15日,中方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与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约翰·克里在加利福尼亚会面后,发布《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声明中重申了《巴黎协定》的1.5摄氏度控温目标,宣布启动两国合作的“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工作组”,并在能源转型、温室气体排放、森林、NDC方面制定一系列目标。

  这份声明还特别对COP28提出展望,提及了应结合不同国情、落实损失与损害资金、关注“适应”“公平”等热点议题、在能源转型和低碳技术等方面发出信号。

  COP28主席苏尔坦·贾贝尔在大会进入第二周时,便做出了充满信心的宣言:“我们都能同意一件事:COP28已经是有所不同的一届大会。而且我也相信,大家都同意COP28已经创造了历史。能感觉出它呈现转折点的态势,各方意愿强烈,还有包容性和灵活性——这是很少见的事……第一天我们便就损失和损害资金达成了共识,相信乘着这股势头,我们在其他议题上将达成更多的共识。”

  参与了多场边会的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主任马军也有类似感受。“本届会议强调团结,务实行动,言出必行。氛围还是不错,比前两届要好。”他向《中国慈善家》表示。

  中国也正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承担大国责任。2019年底,中国提前完成第一个NDC,并在2020年更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即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排放方面,将GDP单位二氧化碳排放(总排放与GDP总量的比)相比2005年下降65%以上;能源转型方面,承诺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超过12 亿千瓦。

  这些承诺均在稳步推进中。马军所领导的团队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香港地球之友、香港中文大学一道,在本届会议上发布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报告。报告对NDC相关项目数据做了披露:2022年全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超过51%,十年来少排放二氧化碳近30亿吨。

  而在新能源方面,截至2023年10月,中国全国风、光、水电三类总装机突破14亿千瓦,已历史性地超过煤电装机量,容量居世界第一。NDC中风、光两项装机12亿千瓦的目标,有望提前5年达成。另外,2023年上半年全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达32.4%,自“十三五”初期增长超60倍。

  在COP28在临近结束之际,出现了很多戏剧性的场面。

  先是本应人在迪拜、于最后一天的关键会议上投票的英国气候部长格雷厄姆·斯图尔特,却突然出现在了英国国内议院法案投票的现场。英媒表示,促成气候大会各方达成妥协、做出合理抉择,本应是优先级高得多的事项,并批评气候部长的做法“令人震惊”,是“擅离职守”。

  再是有1000多名科学家,签署了发表在国际冰冻圈气候倡议组织(ICCI)上的一封公开信,签名持续到大会的最后一刻。信中的主要诉求是,大会一定要将全球最后的升温控制目标严格地定在1.5摄氏度(而非更高的2摄氏度),否则“将会造成冰冻圈(包括冻土层、冰原、冰川、海冰等)崩溃,会远远超出适应的极限”。

  信中也强调为了减少碳排放、保住地球的未来,就应当在COP28的最终文件里保留“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的目标——似乎正是对数日前欧佩克那封信的回应。12月6日,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秘书处发出一封信,要求成员国们在气候大会上坚持反对“逐步化石燃料”的表述:“掺杂政治意图的气候行动,把我们国家人民的未来置于风险之中。那绝对是不可接受的。”信中写道。

  争吵和戏剧性的集中爆发,都让这届气候大会结局充满了不确定性。

  1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执行秘书长西蒙·斯蒂尔在落槌后,走上台,给了本届主席贾布尔一个拥抱。

  “这是结束化石燃料使用的起点。所有方面都必须尊重文件的每一个单词、每一个标点。”他表示,“2025年初,所有国家要各自交付一份新的NDC计划,它们将助力世界达成控温1.5摄氏度的目标。”

  “最后,我还有一个给每位普通公民的信息:所有人都能带来改变,你们的声音会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我们仍然在长跑的赛道中,相关机构也会一直伴随大家改变的每一步。”斯蒂尔说。

 

  作者:龚怡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张旭

  值班编辑:杨永洁

京ICP备20230011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386

COPYRIGHT ©1999-2023 ZGCS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