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黔味”的乡村振兴,插上数字化的翅膀

中国慈善家 · 2023-11-30

  ​通过互联网公益补齐慈善事业短板

  贵州黔东南侗寨。

  4.86万元可以做什么?

  如果用来帮助贵州乡村幼儿园,可以稳岗两名教师,而如果捐赠10万元,即可让贵州一所乡村幼儿园“换新颜”。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点,山区很多3-6岁年龄段的幼儿是留守儿童,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如何把这些孩子照顾好,是贵州慈善思考的问题。

为了那些留守在山里的幼儿

  贵州多山,人们想要从城市到达乡村几乎少不了盘山路。

  贵州省慈善总会工作人员吴爽记得,到毕节市纳雍县百兴镇德科村调研的那天大雾弥漫,从县里到镇上坐车要一个半小时,再到村里还要40多分钟的车程。

  德科村海拔1678米,是百兴镇最较为偏远的一个自然村,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在外务工,村里留守儿童居多,老人下地时,孩子们要么跟着哥哥姐姐在村里嬉闹,要么被关在家里。

  当然,3-6岁年龄段的幼儿,还可以去村里唯一的幼儿园。这是一栋两层的老房子,已经有些年头,大门上挂着百兴镇德科山村幼儿园的牌子。

  百兴镇德科山村幼儿园旧貌。

  这所幼儿园在德科小学旧址上改建而成,由德科小学直接管理,现有在园儿童32人,其中部分孩子为少数民族,目前由一位老师负责幼儿的教学。小学撤点并校后,沉寂许久的小学旧址因为幼儿园的建立,又热闹起来。但由于没有专门的教具及教学设施设备,水泥地、教室就是孩子们嬉戏的地方。

  贵州省慈善总会项目组走访多地发现,贵州乡村幼儿园大多是在小学旧址上改建完成,教学基础设施相对简陋,针对幼儿的教具设备不足。

  为了改善这种现状,让孩子们拥有明亮、舒适、温暖的成长乐园,从2021年开始,贵州省慈善总会启动“善行贵州·幼儿焕新园”公益项目,对幼儿园进行改造,为孩子们设计游戏空间。2021-2022年期间,资助了17所乡村幼儿园添置教学和游乐设施,改善教学环境,共计投入资金149.54万元。

  一些调研中发现的细微痛点,也会被纳入幼儿园的改造需求。吴爽回忆,在德科村山村幼儿园调研时,项目组发现孩子们通常趴在课桌上午休。她觉得,为正在长身体的孩子们提供一个午睡环境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后来,项目实施方案纳入了为幼儿园添置儿童床、被褥等物品,并将空闲的教室改造成午休室。此外,还筹资在院子里建起了板房,方便孩子们吃饭。

  三个月后,项目组回访幼儿园,看到孩子们中午吃完饭、洗完手后,在老师的带领下有序进入午休室睡觉,这样的改变让大家感到欣慰。但他们还希望孩子们能有更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目前,项目组正在招募志愿者为德科村山村幼儿园绘墙画,为孩子们营造更温馨的学习生活环境。

  德科村山村幼儿园有了午休室。

  改造设施环境取得显著成效,但更大的难点在于师资人才的缺乏。由于大山条件艰苦、薪资低,教师人才流失严重。德科小学校长介绍,有的年轻人分配到小学,绕着学校走了一圈,课都没上一节就走了。

  为了支持幼儿教师,2022年底,贵州省慈善总会将“幼儿焕新园”项目升级为“善行贵州·乡村儿童发展”项目,增加了教师补助,为其提供基础社保、体检、必要的交通及生活补贴以及外部培训支持。在此基础上又资助了12所幼儿园,支持资金105万元。

为公益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除了提升山村幼儿园教学环境,在黔东南、毕节、遵义、黔西南等地,针对建设或维修村委办公场所、村级小学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需求,贵州省慈善总会也联合当地慈善组织向社会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募集善款,为乡村振兴注入慈善活水。

  在贵州省慈善联合会副会长、秘书长何萍看来,贵州公益慈善事业具有浓厚的“黔”味。2011年,贵州省委、省政府率先建立了慈善工作联席会议,是全国唯一由省委、省政府领导同时担任慈善工作联席会议召集人的省份。贵州还创设了“贵州省慈善项目推介会”宣传品牌,搭建政府搭台、慈善组织唱戏、社会各界参与的平台。

  这些年来,贵州设立了“贵州慈善奖”,表彰激励为贵州慈善作出贡献的单位、个人,还着力打造“希望工程升级版”“善行贵州”等一批慈善项目,并通过培育专项资金、提供慈善组织孵化场地等方式,培育发展慈善组织281个……

  不过,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公益慈善人才缺乏等多方面因素,贵州的公益慈善事业特别是募捐业务还较为传统,募集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线下,包括省内企业的大额捐赠。直到2021年,贵州才开始尝试互联网募捐,当年全省互联网募捐数额588万元。“互联网募捐对于贵州的公益慈善组织而言是一个短板,从业者也为此困扰,面向公众筹款的效果也不理想。”何萍向《中国慈善家》坦言道。

  德科村山村幼儿园改造前的场景。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产业的布局和发展,贵州已经聚集了相当一批互联网企业,也开始向互联网公益方面发力。一方面,贵州省民政厅正积极推进慈善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搭建政府部门与慈善组织、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志愿者之间的“指尖平台”,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建立信息与资源共享、核验机制,为全省慈善组织提供统一、规范的信息公开平台,为社会各界参与慈善提供便捷、规范、安全的通道,提升慈善组织透明度和公信力。另一方面,互联网慈善的人才队伍和水平也在不断提升。特别是今年以来,贵州省针对全省公益慈善组织,开展了4期互联网人才培训,从思想理念、实际操作等方面提供了支撑。

  有了互联网思维的贵州公益慈善组织,也开始学习广东、上海、湖北、重庆等地的经验,加强与腾讯公益、抖音公益、支付宝公益等平台的合作,挖掘省内互联网募捐“达人”“能人”,带领大家“益”起来。

  2020年,贵州六盘水海嘎小学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教学生摇滚乐,他们的表演通过短视频传播被外界了解,更是吸引了爱心企业和人士的关注,由此得到社会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只有深入一线,了解和挖掘乡村的实际需求,因地制宜设计公益项目,才能更好地链接社会力量给予支持。”贵州省慈善总会工作人员吴爽认为,打造公益慈善品牌,才是长久之计。

  2022年,贵州省互联网筹款增加到3800万元。2023年1至9月,筹款数额达到5000万元,互联网募捐增长迅速,显示出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不仅是一场募捐,更是补齐短板

  早在2011年,腾讯就参与到贵州乡村领域的帮扶中。首个服务乡村的数字化平台“腾讯为村”就发源于黎平县铜关村并走向全国;腾讯在铜关村打造的、致力于非遗文化传承的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也为当地村民带来持续的增收;由腾讯发起的“乡村CEO”“耕耘者计划”等项目,也已累计为贵州培养了上千名乡村治理骨干与乡村经营性人才;腾讯SSV健康普惠实验室的“贵州红雨伞公益项目”向贵州投入800余万元,旨在为毕节与六盘水的新生儿提供先天性心脏病筛诊治和听障防控综合能力提升。

  11月28日至30日,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在贵州开展了乡村振兴专场,并提供资金、技术、培训课程、传播资源等,支持贵州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业产业、教育医疗等事业发展。

  腾讯公司副总裁、西南区总经理蔡光忠表示,除了提供专项千万元的配套捐赠资金外,腾讯还为专场提供了包括深度内容制作、品牌创意公关传播等全方位的定制化的宣传服务支持。“相信通过专场活动,吸引更多人参与,有更多善意汇聚黔贵大地。”蔡光忠说。

  截至11月29日晚6点,“乡村振兴·贵州专场”捐款金额已超过2200万,参与人次达到52.6万,小红花捐赠量将近40万。

  2013年,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研究中心动工仪式。图/腾讯SSV

  结合本次“乡村振兴·贵州专场”活动,腾讯公益也将为贵州的慈善组织及人才培养提供持续的助力。在机构数字化能力建设方面,腾讯公益将提供系统性的线下培训课程,包括“千百计划”的定向支持、技术公益项目孵化等,助力公益伙伴能力成长和数字化公益生态建设;在公益数字人才队伍建设上,今年,腾讯公益与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共同发起的“数字人才开放计划”二期也将落地贵州,希望为贵州培养一批因地制宜、更契合区域公益生态的数字化人才。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也是少数民族文化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这次“乡村振兴·贵州专场” 活动,不仅以数字化赋能当地乡村振兴,而且利用当地独有的文化特色来丰富公益的内涵。在贵州专场活动期间,正值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举办“2023中国•雷山苗年暨鼓藏节”,这是当地最为盛大的苗族节日,当地群众积极参与,还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游客涌入。以此为契机,雷山县携手腾讯公益共同发起“和雷山一块做好事”公益行动,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和节日氛围,推出雷山非遗答题、鼓藏节开幕式直播等线上互动,并发起“保护吊脚楼”公益项目,守护雷山县境内68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的木质吊脚楼。

  不仅如此,雷山县还有“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的说法,除了苗年、鼓藏节外,爬坡节、吃新节、瓜年也都是当地独具特色的节日。据雷山县政府相关人士介绍,未来雷山县的众多节日也将与腾讯公益相结合,把“和雷山一块做好事”常态化地运营下去,充分调动起当地群众和游客的积极性,既为保护非遗文化助力,也让更广泛的人群参与到公益实践中。

  节日里的雷山。

  在何萍看来,此次腾讯公益带来的贵州专场活动是一个契机,贵州的公益慈善项目可以通过互联网公益平台得到传播,被更多人看到和了解,从而得到更多的支持,也有助于公益慈善项目的可持续运营。

  今年,“善行贵州·乡村儿童发展”项目之“乡村儿童造梦园”也开始尝试通过腾讯公益平台发起互联网筹款,目前筹款已超77万元。何萍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互联网平台支持贵州慈善组织发展,提供项目资金、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培养更多具备互联网思维、掌握慈善规范运作技能、致力于投身慈善事业的专业人才队伍”。

  “善城100”是《中国慈善家》杂志推出的区域慈善品牌,聚焦不同地域的慈善事业、慈善文化,汇聚社会力量,用善念筑造善城。

 

  作者:万小军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中国新闻图片网

  图片编辑:张旭

  值班编辑:杨永洁

京ICP备20230011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386

COPYRIGHT ©1999-2023 ZGCS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