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亿豪捐承诺背后,是一个什么样的爱尔眼科?

企业责任
2022-08-31

​200亿捐赠承诺如何落实,如何监督?

 

 

本刊记者/温如军

 

近期,爱尔眼科医院集团(以下简称“爱尔眼科”)对外宣布,未来十年捐资200亿元,助力打造可持续眼健康公益生态。

 

有着“眼科界茅台”之称的爱尔眼科,曾连续两次荣获“中华慈善奖”。不过,近年来,爱乐眼科因与武汉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艾芬的医疗纠纷而深陷舆论旋涡,而有关爱尔眼科违规骗取医保、收转介费等负面新闻也层出不穷。

 

 

10年200亿

 

 

200亿捐赠是在爱尔眼科成立20周年庆典活动期间宣布的。集团董事长陈邦表示,“为着力构建政府指导、企业出资、基金会运作、社会组织广泛参与、机构执行、国内国际联动、覆盖广泛人群的眼健康公益生态圈,未来十年,爱尔眼科将投入200亿元,以爱眼公益基金会、湘江公益基金会为载体,联合眼健康发展的社会组织,形成一支覆盖广泛、专业规范的眼健康公益工作队伍,深化支持眼健康公益事业和眼科人才培养、学术科研事业的发展。”

 

据介绍,在200亿元中,将拿出100亿元以爱眼公益基金会为载体开展眼健康公益事业,包括联合各大公益机构开展基础眼病救助项目、建立完善的眼病救助体系、设立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专项基金等。另外的100亿元将通过湘江公益基金会主要集中在眼科人才培养和学术科研发展上,包括设立眼科专项科研基金、全球眼科科研大奖,加强国内国际著名高校、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联合培养高端眼科人才以及创办一所精品、特色、国际化的眼科医学院等。

 

爱眼基金会和湘江公益基金会都是爱尔眼科旗下的公益机构。

 

平均一年拿出20亿元的资金做公益,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都不是一笔小数目。

 

8月24日,爱尔眼科公布的2022年半年报显示,其2022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为81.07亿元,同比增长10.34%;归母净利润12.91亿元,同比增长15.73%;基本每股收益0.24元。

 

对比去年中报来看,爱尔眼科2021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6.47%;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65.03%。不难看出,其营收和净利润的增速已双双放缓。

 

《中国慈善家》注意到,白内障项目实现营收10.45亿元,同比下滑2.63%,毛利率也下滑2.09%。此前,该项目除了在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影响有较大幅度下滑外,均保持稳定上涨,此番下滑较为罕见。

 

白内障项目是爱尔眼科的核心业务之一,也是其与武汉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医生艾芬产生纠纷的项目。

 

据爱尔方面介绍,在200亿元中,将拿出100亿元以爱眼公益基金会为载体开展眼健康公益事业。

 

 

持续一年多的纠纷

 

 

2020年12月31日,艾芬在社交平台发文称,2020年5月,因视力明显下降,她前往武汉爱尔眼科医院治疗,摘除了右眼晶体,植入了爱尔眼科医院提供的右眼人工晶体,手术大约花费2.9万元。短短5个月后,她突然发觉右眼左下角视野缺失,随后被诊断为右眼视网膜脱落。

 

事件经网络传播后,受到舆论高度关注,目前事件仍在发酵中。一年多的时间里,艾芬不断指控爱尔眼科行贿、医生拿回扣、转介费等问题。

 

艾芬报料称,爱尔眼科诱导老人做手术骗取医保,诊断医生为了过度诊疗篡改病患资料。昆明市官渡区医疗保险管理局作出的处理决定,也证实了相关举报内容:昆明爱尔眼科医院存在要求住院参保人员到门诊缴费的违约行为,医保局决定追回违约费用4320.07元,并按违约费用的一倍扣取违约金。

 

2022年4月,武汉爱尔眼科医院主任医师、副院长王勇宣布状告艾芬侵犯其名誉权,并获法院立案。

 

与此同时,爱尔眼科官方发声明称,支持当事医生王勇对外发声依法维权,以保护医生人格权和职业尊严免受侵犯,并表示不能接受艾芬的指控。

 

艾芬在接受《中国慈善家》采访时表示,法院相关负责人曾询问她是否愿意接受调解。对方表示,只要艾芬删除其所发关于爱尔眼科的相关微博,王勇可能撤诉。

 

艾芬拒绝接受调解,“删除微博就代表我说的是错的。我要应诉!”艾芬态度非常坚决。她表示,爱尔眼科在明知她的眼睛不适合做手术的情况下,坚持做了错误的手术,导致她的视网膜脱落,属于“故意伤害”。

 

2020年,艾芬在社交平台发文称,自己在爱尔眼科进行了白内障手术后视网膜脱落,右眼近乎失明。

 

“去年11月,爱尔眼科提出给我300万私了,今年4月份又提出给我两套房子,都被我拒绝了。如果拿了赔偿,我的问题解决了,别的患者怎么办?这对整个医疗行业起不到任何作用,它(爱尔)还会继续违规。”艾芬说,一年多以来,有不少爱尔眼科的受害者找到她,更是坚定她维权的决心。

 

“我是一名医务人员,本职工作就是要把疾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如果我连自己的一个眼部手术都搞得稀里糊涂的,该如何去面对以后的职业生涯,可能这辈子都过不了自己的坎。”艾芬说。

 

艾芬认为,通过自己的发声,目前爱尔眼科的医疗行为比原来要规范了很多。

 

 

眼科巨无霸

 

 

自2009年上市以来,爱尔眼科一直备受资本市场宠爱,其业绩实现了傲人的13连增。

 

董事长陈邦在2022年5月份的股东大会上表示,过去20年,公司成功占得了市场先机,“今年是从做大到做强的一个时间节点”。

 

根据公开报道,陈邦出生在长沙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当过兵,后来从国企下海。1997年,陈邦以首付3万元分期付款的形式,从国外购买眼科医疗设备并引进技术,与长沙市第三医院合作,利用其场地和医生做眼科手术,成立白内障治疗中心。

 

陈邦在给员工的一份公开信中讲述了一个故事,用来说明自己办医院的初衷:“初创爱尔时,我常去门诊转转。有天,一位老娭毑(湖南方言中的“老奶奶”)走进诊室,突然跪下对着医生磕头。我吓了一跳,赶忙上前扶起,从她难懂的方言中了解到,她是从偏远乡村过来的,因眼睛看不见,多年生活无法自理,今天终于在这里治好了眼睛,看得清了,要叩谢医生活菩萨……那一幕,至今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也是从那一刻起,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做的不是简单的营生,而是为了帮助更多患者重见光明。”

 

2000年,国家大力推动医疗体制改革,社会资本被允许开办营利性医院,陈邦站在风口之上,收购了濒临倒闭的长沙钢厂职工医院,把它改造成了爱尔眼科的首家医院。

 

随后,陈邦又抓住改革机遇,谋划以公司的形式办医院,并办成连锁模式。很快,它就得到了资本的青睐。2009年,爱尔眼科成功登陆创业板,成为“民营眼科第一股”。

 

上市后十多年时间里,爱尔眼科在资本的加持下一路狂奔,尤其是自2014年起,该公司更是通过“上市公司+PE(私募机构)”型产业并购基金找到了加速扩张的密码。在这种模式下,上市公司出资比例通常在20%以下,以有限合伙人参与,没有控制权。PE机构以普通合伙人(GP)加入,帮助募集剩余资金。

 

通过这种方式,上市公司只需少量自有资金即可撬动杠杆,获得高额收购资金。有媒体统计,从2014年到2021年,爱尔眼科参与13次产业并购基金的设立,累计出资20.869亿元,募集高达219.2亿元并购基金。

 

除此之外,爱尔眼科还成立了自己的产业基金,专门进行收购并孵化新医院。

 

根据爱尔眼科官方披露的信息,2021年爱尔眼科营收为150.01亿元,净利润为23.23亿元。而在2009年上市之初,该公司仅有6.06亿元营收,净利润约0.92亿元。粗略估算,12年间,爱尔眼科营收及净利润均增长超过24倍。

 

截至2021年底,爱尔眼科在全球范围内开设眼科医院及中心达723家,其中中国内地610家、中国香港7家、美国1家、欧洲93家、东南亚12家。2021年,中国内地年门诊量超1500万人次,手术量超100万台,医疗服务网络覆盖全球近30亿人口。

 

爱尔眼科医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邦。

 

 

爱尔眼科并未止步,它还在继续圈地建城。

 

2022年的8月8日,爱尔眼科发布《2021 年度创业板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说明书》,拟向特定对象发行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 35.36亿元,用于长沙爱尔迁址扩建项目、湖北爱尔新建项目、安徽爱尔新建项目、沈阳爱尔眼视光迁址扩建项目、上海爱尔迁址扩建项目、贵州爱尔新建项目、南宁爱尔迁址扩建项目的投资,其中还有8.91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根据官方介绍,未来10年,爱尔眼科的战略目标是把基层眼科水平提升至地市级医院水平,同时集中力量打造八到九家世界级和国家级区域性眼科中心,并通过全球布局、科技创新为世界眼科学进步做出贡献。

 

不过,屡屡暴发的争议给爱尔眼科的宏伟蓝图蒙上了一层阴影。

 

 

争议不断

 

 

近3年来,爱尔眼科因为违法违规,受到行政处罚。除了广告违规这一“重灾区80项”外,爱尔眼科还被曝出未按照规定为患者填写病历资料、违反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未按照规定开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使用过期医疗器械等一系列问题。

 

2022年1月14日,大连医疗保障局专项治理典型违法违规案例通报中,有4家爱尔眼科医院名列其中。它们分别是大连爱尔眼科医院有限公司、大连普兰店爱尔视线眼科医院有限公司、瓦房店爱尔眼科医院有限公司、庄河爱尔眼科医院有限公司,4家公司存在违规使用医保基金的行为,核减违规费用总计约114.19万元。

 

中国经济网同日披露,昆明爱尔眼科医院、来宾爱尔眼科医院曾因在诊疗项目中存在重复收费、费用多记、高套收费、让患者办住院却在门诊缴费等违规行为被行政处罚,涉及医保基金约237万元。

 

《中国慈善家》梳理发现,仅在今年上半年,爱尔眼科旗下多家公司受罚,例如淮安爱尔眼科因违反广告内容管理规定行为,被罚款2.65万元;来宾爱尔眼科医院有限公司因使用过期医疗器械被罚款2.5万元,并被没收扣押医疗物品;重庆万州爱尔眼科医院有限公司因使用过期医疗器械,被重庆市万州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2万元并责令限期改正……

 

这些违法违规行为大部分发生在去年,但在爱尔眼科近期的《募集说明书》中,认为这些处罚“均不属于重大违法违规行为”。

 

2021年2月26日,太原,爱尔眼科医院。

 

 

即使在公益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争议。刘玮(化名)曾任职于某地市级爱尔医院市场部主任,公益项目也是他负责的工作内容之一。他向《中国慈善家》透露,以爱尔眼科捐赠某国家级基金会100万元为例,爱尔眼科先是向媒体发布新闻稿,宣布捐了多少钱给某基金会主要用于救助眼病患者,然后由基金会联系各地方政府部门或医院,只要是有困难的群众,都可以申请相应救助。

 

刘玮说,这看起来和一般的公益项目似乎并没有什么区别,但在操作中,只有到爱尔眼科做手术的患者才能通过审核,“所以,实际上这些钱款最终还是会进爱尔眼科的账户。”刘玮说。

 

刘玮还爆料称,爱尔眼科不断通过“义诊”,“地推式”下基层宣传,实际上是去找新患者,搜集他们的资料。

 

“车接车送,花很少的钱、甚至不花钱,就可以把白内障手术给做了,老百姓一听,肯定愿意。”刘玮说,“实际上走的是医保,这样爱尔眼科做到了名利双收。”

 

1月28日,在虎年新春来临之际,陈邦给全体员工书写了一封内部信,他在信中宣布了自己辗转难眠之后做出的一个重大决定:从即日起,爱尔将全面拥抱社会监督,推动自我革新。

 

“整个爱尔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是否遗留下了诸多问题?我们在跑步前进的同时,是否忽略了细节的管控?”

 

陈邦在信中说,如果要给爱尔19年的发展打分的话,“最多勉强打个70分”。

 

 

200亿捐款承诺如何监督?

 

 

根据媒体公开报道,2003年,爱尔眼科成立之初就开启了公益项目——武汉爱尔捐赠价值200万元的人工晶体,帮助500名湖北省贫困白内障患者重获光明。此后,爱尔眼科相继成立了爱眼公益基金会和湘江公益基金会。

 

资料显示,爱眼公益基金会成立于2015年,注册资本400万元,主要资助致盲性眼病的普查和治疗、传播眼健康知识,奖励在防盲治盲和眼病防治中做出突出成绩的集体和个人,奖励眼科视觉科学领域的学术研究及成果转化。

 

近年来,该基金会开展的项目包括光明康复行动、眼健康光明计划等。基金会的“1010干眼护眼行动”,给10万人进行干眼检查。

 

湘江公益基金会成立于2019年8月1日,由爱尔眼科创始股东发起,主要职责是资助医学及医疗管理相关的教育、资助眼科学及视觉科学的科学研究及成果转化、资助开展眼科学及视觉科学学术交流,以及开展扶贫、济困公益活动。同年9月6日,爱尔眼科未来十年战略发布会暨湘江(教育与科研)公益基金会成立仪式上,陈邦表示,它将承载推动爱尔未来十年教育与学术科研各方面发展的使命。

 

从公开报道来看,湘江公益基金会的曝光率并不高。而至于一家公司为何先后成立两家公益基金会?对于这个问题,爱尔眼科在回应《中国慈善家》采访时表示不予置评。

 

在爱尔眼科宣布200亿元的捐赠之后,舆论在赞扬的同时,也提出一个问题:对于这样的捐赠承诺,如何监督它的落实?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社会创新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在接受《中国慈善家》采访时表示,企业承诺的捐款行动中,需要有具体的受捐主体,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基金会,否则很难监督。

 

近年来,企业和个人“诺而不捐”的问题屡有发生。在司法实践中,对“诺而不捐”行为的监督效用有限。专家认为,捐赠必须要有明确的捐赠形式、捐赠期限、接收捐赠的项目,否则难以监督落实,所谓的捐赠承诺也容易沦为空头支票。

 

在爱尔眼科“未来十年将捐资200亿”的承诺中,虽然有10年的期限,但时间跨度太长,充满不确定性,而对于捐赠形式和项目,均比较模糊。

 

“承诺巨额捐款,至少是一个‘态度’。就像一些企业家承诺‘裸捐’一样,社会公众可以去监督,但也只能从道义的角度去监督,并没有法律效力。”邓国胜说,“如果捐赠的对象不确定,是泛化的概念,我们只能选择先相信它。”

 

对于以上质疑,爱尔眼科婉拒了《中国慈善家》的采访。

 

 

图片来源:IC、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张旭

值班编辑:邱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