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汝鹏:参与三次分配助力乡村振兴的红会案例

公益观察
2022-08-31

中国红十字会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它与“第三次分配”在价值理念、服务功能、实践目标以及资源动员和运动发展中具有很高的耦合性。作为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的助手,中国红十字会一直秉承“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致力于保护人的生命与健康,关爱人的生存与发展,维护人的尊严,促进人类和平进步事业。

 

长期实践表明,红十字会通过广泛的人道资源动员,搭建社会奉献爱心的人道服务平台,为培育拓展第三次分配主体,助力乡村振兴和促进共同富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案例一:建设“博爱家园”,助力乡村振兴

 

“博爱家园”项目是中国红十字会在国际联合会推展韧性社区建设的背景下,结合中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策划实施的人道公益项目,是在非紧急状态下基于城乡社区开展的以“防灾减灾、健康促进、生计发展、人道传播”为主要内容的人道服务项目,每个项目资助40万元上下。项目目标是推动社区治理、提升社区能力、促进社区发展,通过援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援建博爱卫生站等基层医疗机构,资助设立生计发展基金,增强社区自我发展的综合能力。同时推动社区建立红十字基层组织和志愿服务队伍,开展防灾减灾、自救互救、逃生避险、卫生健康等知识和技能培训,传播“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为促进乡村振兴助力。

 

红十字博爱家园项目为项目点乡亲们传播防灾减灾、应急救护和卫生健康知识。

 

作为红十字会的品牌项目,博爱家园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的特色和优势主要体现在:

 

一是博爱家园以社区为单位进行项目规划设计,为脆弱社区提供灾害应对和生命健康保护,符合社区人道需求,符合国家综合减灾计划,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二是用社会捐赠资金为社区提供生计发展资金,充分发挥了社区自治作用,且资助资金专款专用,定向投入,管理高效透明;三是与传统的救灾救助模式相比,博爱家园项目着眼于灾前预防和灾后恢复,增强了社区韧性。同时在社区传播了人道慈善文化,倡导邻里互助精神,促进了社区和谐文明进步;四是党和政府重视支持,国际组织积极参与。《国务院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实施“红十字博爱送万家”、“红十字博爱家园”、“红十字天使计划”等品牌项目和活动,红十字国际组织、部分国家红会也积极为博爱家园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红十字会已累计投入博爱家园项目12亿多元,在31个省(市、区)援建了5506个博爱家园项目,受益社区人口超过500万人。

 

案例二:实施“天使计划”,助力全面小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红十字天使计划”是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策划实施的人道公益项目,旨在关注贫困农民和儿童的生命与健康,通过广泛动员国内外的人道资源,募集资金和医疗物资,对患有重大疾病的贫困农民和儿童提供医疗救助,同时协助政府改善乡村的医疗卫生条件,捐建博爱卫生院(站)和健康e站,培训乡村医生,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促进我国农村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湖北省英山县郑家冲村博爱卫生站于2019年1月竣工并投入运营,持续守护附近2000余名群众居民的生命健康。

 

“红十字天使计划”自2005年启动实施以来,项目体系不断丰富完善,从最初的大病救助发展到援建乡村卫生院(站)、培训乡村医生和儿科医生,协助党和政府解决贫困乡村看病难、看病贵难题,形成了从需求侧到供给侧、从人道救助到人道服务的完整资助链条和项目体系。

 

乡村医生培训计划已开展95期,对全国近万名乡村医生进行全科医学及应急救护培训。

 

据统计,红十字天使计划已累计投入社会捐赠资金16亿多元,资助大病患者和儿童15.5万余名;培训乡村医生15614名,培训儿科医师392名、校医4600名;援建博爱卫生院(站)2638所,受益人口超过270万人。该项目及其 “小天使基金”等子项目先后五次荣获中华慈善奖,为推动三次分配、实现全面小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案例三:举办“众筹大赛”,倡导“消费扶贫”

 

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第三次分配开辟了新的方式与渠道,网络公益众筹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在短期内筹募大量社会资金支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2017年和2019年举办的“红十字众筹扶贫大赛”,就是通过与轻松筹、京东等互联网平台公司合作,以众筹的方式动员第三次分配主体积极参与,助推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精准对接和帮扶贫困农户增加收入,探索出“互联网+精准扶贫”的新模式,形成“乡村带头人+贫困农户+特色农产品+众筹”的乡村脱贫链条,倡导“消费即公益、购买即扶贫”的新型公益理念,让贫困户有尊严地脱贫、可持续地增收,使脱贫攻坚成果与促进乡村振兴实现有效衔接。在总结前者经验的基础上,2020年又推出“公益厨房”项目,将“众筹扶贫大赛” 转型升级为一个可持续、常态化、人人可及的“互联网+助力乡村振兴”项目,继续通过众筹扶贫的形态,让藏在深山无人知的产品,通过互联网平台迅速传播出去,让人人成为公益的“料理师”。

 

 

据不完全统计,“众筹扶贫大赛”和“公益厨房”项目覆盖了30个省(市、区)的217个县,帮助了651个乡村团队, 3.6万户农户从中受益,受益乡村人口达10.8万人,众筹消费农产品金额3700多万元,2200万人次在平台参与捐赠和消费。

 

 

案例四:培训“魔豆妈妈”,助力共同富裕

 

“魔豆妈妈”原是淘宝网上“魔豆宝宝小屋”店铺的主人周丽红,她是一位身患癌症、家庭离异却自强不息通过开网店养活女儿的贫困母亲。受感于周丽红身处困境又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国红十字会与阿里巴巴集团共同发起了资助困难女性创就业培训的“魔豆妈妈”项目。该项目通过捐赠设立“淘宝公益基金”,旨在为困境中的女性提供就业培训,资助其创业资金和设备(电脑),帮助困境中的女性获得有质量、有尊严的生活,促进困境中的女性均衡发展,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魔豆妈妈项目为凉山州喜德县绣娘提供手工艺培训。

 

据统计,“魔豆妈妈”项目实施以来,累计投入捐赠资金4500万元,在全国各地开展“魔豆妈妈”电商创就业培训,累计培训女性3万余人次,帮助近2万名“魔豆妈妈”开设网店或应聘为网上客服,资助孵化了6个女性手工艺基地。

 

“魔豆妈妈”项目的实施,不仅解决了困难女性的生存生活问题,更致力于为困难女性赋能,使其实现家庭经济收入的可持续性,增强其社会融入感、尊严感和自信心,在提升物质水平的同时也提升了女性的精神富裕水平。

 

从红十字会参与三次分配、助力乡村振兴的公益实践,我们得到这样一些启发和认识:

 

其一,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要消除第三次分配仅仅是富人和企业责任的传统意识,其实人人都是第三次分配的主体,应努力形成社会不同主体以各种形式积极参与三次分配的社会局面,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第三次分配的常态化机制。

 

其二,红十字组织是参与第三次分配、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必须广泛动员人道公益资源,增强分配实力,提高服务能力。通过分配对象和分配领域的拓展,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在促进创新创造、解决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其三,红十字会既是第三次分配的资源汇聚平台,也是第三次分配的多元主体之一。要通过良好的人道公益项目设计、高效规范实施和公信力提升,调动第三次分配主体广泛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四,各级红十字会都要有好的人道公益项目,好项目永远是红十字组织赢得第三次分配主体、吸引社会捐赠的重要法宝,是汇聚公众爱心、整合人道资源的重要平台。希望工程创始人徐永光提出了公益项目设计要遵循的六条原则:一是党和政府重视支持;二是社会关注;三是群体需求;四是符合宗旨;五是国际接轨;六是树立品牌。这六条原则包含了项目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也包含了机构的整体发展,是好的公益项目的基本设计思路。

 

需要指出的是,三次分配是道德、文化、习惯影响下社会主体的自愿自觉行为,是通过募集、捐赠、资助等公益慈善方式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进行分配,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益补充。因此,在以人道公益慈善方式为主的三次分配中,要坚持以“自愿”为原则,努力使公益慈善捐赠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中央强调发挥三次分配的作用,“鼓励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更多回报社会”,并不是要对高收入者进行“均贫富”,而是要在全社会强调共同富裕的意识和社会公正的价值观,激励人们自愿捐助、回馈社会,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党中央将第三次分配的协调配套与共同富裕紧密联系并上升到国家战略体系层面,成为新时代国家治理的重大命题。中国红十字会作为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的助手和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必将在这一重大历史节点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系王汝鹏院长2022年8月27日在第四届“中国第三次分配高峰论坛”上的发言摘要)

 

文章来源:红十字国际学院公众号

值班编辑:邱宇